李海生[1]2003年在《中国海桑属红树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我国的海桑属植物共6 个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本文还采用ISSR 分子标记对海桑属植物的系统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 对4 个海桑种群共86 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11 条ISSR 引物共扩增出 239 条带,其中194 条具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1.17%。在种群水平上多 态位点百分率为40.59-50.21%,平均为45.71%。Nei 的基因多样性、Shannon 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0.2103 和0.3256,在种群水平上分别为0.1468 和0.2210。依据Gst 值,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的个体间占69.83%,30.17% 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种群间平均遗传一致度为0.9011。依据Nei(1972) 的遗传距离对不同种群进行UPGMA 聚类,聚类结果为横山种群(HS)和东 寨港种群(DZG)聚在一起,万宁种群(WN)和琼海(QH)种群聚为一起。 从基因流来看,估测的种群间的基因流为0.5787。Mantel 检验表明遗传距离与 地理距离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但不显着。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相 关性分析表明:海桑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各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均不显着。2. 对6 个拟海桑种群共57 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11 条ISSR 引物共扩增 出161 条带,其中131 条具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1.37%。在种群水平 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9.25-71.43%,平均为40.58%。Nei 的基因多样性、 Shannon 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0.2081 和0.3501,在种群水平上分 别为0.1340 和0.2023。依据Gst 值,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的个体间占 64.37%,35.63%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种群间平均遗传一致度为0.8982。 依据Nei(1972)的遗传距离对不同种群进行UPGMA 聚类,将种群分为二组: 来自琼海(QH)和东阁(DG)的种群聚为一类;东寨港引种栽培的人工种 群LJW、SJ、MP 与文昌保护站种群(TW)聚为另一类。Mantel 检验表明遗 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显着。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 析表明:拟海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土壤pH、电导率呈一定的正相关, 与土壤总氮量、总磷量、有效磷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着。
刘莉娜[2]2017年在《引种无瓣海桑对深圳湾滩涂环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独特植物群落。过去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红树林遭到了严重破坏,面积萎缩,森林质量下降。为此,近20年来在海岸地区开始了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恢复重建,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其中,无瓣海桑被作为先锋造林树种在华南沿海滩地区被广泛应用。无瓣海桑引种到广东深圳湾后,因外来种身份,其生态效应一直争论不断。本文通过对深圳湾不同样地、不同林龄的无瓣海桑林及其邻近的乡土红树林的研究,从无瓣海桑种群结构特征、凋落物动态,无瓣海桑群落中乡土红树植物的演变及底栖动物的变化,土壤质地和酶活性、滩涂高程变化等方面,探究了无瓣海桑群落对深圳湾湿地滩涂环境的生态影响,以期为深圳湾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无瓣海桑种群个体的发育特性:从种群特征来看,无瓣海桑人工林从3a到8a逐渐成熟稳定,从8a群落开始,乔木一层的个体数明显比乔木二层个体数要多,种群呈现出明显的衰退特征;从群落特征来看,3a群落、5a群落、8a群落、11a群落立木级为近纺缍型,而13a群落、18a群落的个体的立木级呈接近金字塔型结构分布,群落的立木级结构达到稳定阶段群落;群落多样性指数(Ds,Dh,Dm)大小排列为:8a群落>18a群落>11a群落>13a群落>3a群落>5a群落;作为建群种和优势种,无瓣海桑快速生长,建立群落后,8a附近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而后下降。群落中无瓣海桑的更新幼苗较少,在各个高度级和立木级,都是人工种植的数量,待无瓣海桑将滩涂高程抬高,滩涂环境适合乡土红树植物生长后,才出现更新的其它乡土苗木。最初的建群种长大后,下层本地植物秋茄、桐花树、老鼠簕需要滞后2-4年进入无瓣海桑林林下,而后再缓慢地从幼苗层长到幼树层,再进入到成树,最后到达乔木下层,而在此期间,处于乔木层的无瓣海桑随机受台风、虫害、突降低温等影响,个体数减少,乔木层出现林窗或较大面积的空隙,为下层乡土红树林植物大量扩散或偶然快速生长提供了机会。因此,作为先锋树种,无瓣海桑种群通过促淤抬高滩涂高程等营造出适合乡土红树植物生长的生境后将逐渐消退,为乡土红树林植物更新扩散创造了稳定条件。2、无瓣海桑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在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方面,无瓣海桑林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初期随树龄增加而增加,在8a附近达到峰值,随后降低,18a的无瓣海桑林与秋茄林下的相近,且红树林(无瓣海桑林和秋茄林)下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都小于光滩与河口光滩的。在恢复重建中,无瓣海桑林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表现出与桐花树、秋茄等乡土红树林相类似的特征,而与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对红树林覆盖潮滩有区别。3、无瓣海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凋落物实验中,无瓣海桑的R值(1.28)低于秋茄(2.39)和海桑(1.98),表明无瓣海桑比本地红树的生产力更高,年凋落量变化更少,高的凋落物量也表明外来红树对红树林湿地的物质与能量输入贡献更多。盐分、pH值等土壤理化研究结果表明,无瓣海桑人工定植后,样本由中性的盐碱土向酸性硫酸盐土方向演化,在8a时达到成熟,而后与乡土红树林的土壤表现基本一致。土壤质地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树龄增大,可将深圳湾8a无瓣海桑林根系土壤判断为粘壤土,无瓣海桑林生长对滩涂土壤有促进土壤粘化的作用。随着无瓣海桑林树龄的增加,可检测出的PLFAs种类数越多,微生物种类与含量在11a达到峰值,随后减少,与秋茄林的相当,并明显高于光滩及大沙河口光滩对照样地的。滩涂高程动态研究表明,无瓣海桑呼吸根随着树龄增加平均高度增加,而呼吸根平均高度与滩涂高程呈极显着正相关。同时,相同树龄的无瓣海桑比秋茄的促淤能力强,同时间内无瓣海桑的促淤速度比秋茄要快,无瓣海桑和本地红树植物秋茄林相比具有更强的促淤能力。综合评价,引种栽种20年后,无瓣海桑可做为一种先锋树种,用于沿海滩涂红树林湿地的重建。无瓣海桑的种群发育和对土壤环境与动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引种无瓣海桑没有对深圳湾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性的生态影响,并对乡土红树林的更新扩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深圳湾在生态系统保护的较为完整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不再进行引种,在保护区范围外湿地退化和海岸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作为先锋树种进行引种,待环境改良且本地物种群落稳定发展后再进行人工的消减处理。
张孟文[3]2012年在《南岛清澜港海桑属种群特征及其濒危种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了解海桑属植物在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保护区的分布情况及海南海桑濒危的原因,本文重点研究了海桑属植物所在的红树林群落组成特征、海桑属植物的种群分布特征及濒危植物海南海桑的繁殖生态学特性。关于海桑属的群落特征及分布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桑属植物群落生长在距低潮线不远的海滩上或至内河、潮水盐度较低地段的低潮滩上,常常为海水淹没;群落中红树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真红树植物有24种,半红树植物20种,优势种为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海桑(Sonneratis caseolaris),海桑属植物主要6种,分别是海桑(S. caseolaris)、杯萼海桑(S. alba)、无瓣海桑(5. apetala)、卵叶海桑(S. ovata)、拟海桑(S. paracaseolaris)、海南海桑(S. hainanensis),其中卵叶海桑、拟海桑已处于濒危状态,海南海桑处于严重濒危状态。关于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海桑退化雄蕊数受花部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与花萼直径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海南海桑的繁育系统为混合交配,其中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蝙蝠、蜜蜂和蚁类)。(2)海南海桑种了空壳率较高,为53.33%,种子需要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其适宜温度为30-40℃,最适温度为35℃;盐度在0-7.5‰时种子可萌发,最适盐度为2.5‰。在各环境因子中,盐度与发芽率、发芽势和胚根长之间极显着负相关,表明了种子萌发对盐度的反应敏感,低盐度促进萌发,高盐度抑制萌发。(3)海南海桑幼苗生长最适盐度生态幅在0-5‰之间,低盐度下的幼苗侧根多且较长,而高盐度下侧根则少又短,表明高盐度抑制幼苗根系伸长。(4)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的研究表明,人工散播种子在自然状态下萌发率为0,散播种子遭动物破坏和被搬迁共占观测数的81.5%和18.5%;另外野外调查发现,3株海南海桑母树下都没有见到幼苗,可见自然条件下,海南海桑种子转化到幼苗的过程是很脆弱的环节。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文昌清澜港地区的红树林群落中,海桑属植物所在的区域,其群落主要以海桑和海莲组成。6种海桑属植物中卵叶海桑、拟海桑已处于濒危状态,海南海桑更是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结合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海南海桑处在严重濒危状态不仅与林下光照不足导致温度变化及海水盐度过高抑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关,而且与开花和坐果期间,雄蕊退化和脱落、落蕾落果,导致有效传粉、有效结实低,种子空壳率高、种子的萌发率低及在野外成熟的果实与种子被野生动物啃食密切相关。对此要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开花期进行人工异株异花授粉,提高传粉效率,增加坐果率,促进结实。建造小型人工模拟温室,及时采集种子,通过室内育苗扩大种群,并进行盐度等因子的驯化,等幼苗个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再移栽至林下进行大而积野外种植,恢复海南海桑种群数目。
参考文献:
[1]. 中国海桑属红树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海生. 中山大学. 2003
[2]. 引种无瓣海桑对深圳湾滩涂环境的影响[D]. 刘莉娜. 中山大学. 2017
[3]. 南岛清澜港海桑属种群特征及其濒危种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研究[D]. 张孟文. 海南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