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活动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分,板块,金沙江,地热,印度尼西亚,青藏高原,天桥。
活动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黄少华,秦明宽,刘章月,东艳[1](2019)在《海拉尔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与砂岩铀成矿》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拉尔盆地为我国北方典型的北东向中新生代断陷群盆地,在构造特征和展布上都具有以下规律性(陈守田等,2005):第一,凹陷以箕状断陷为主,且由东向西表现为东断西超、西断东超与东断西超断陷交替出现,至西部则以双断断陷为主,断陷具有平行展布的规律,盆地整体具有向西倾滑特点;克鲁伦凹陷表现为西断东超型箕状断陷。嵯岗隆起东侧,赫尔洪德、红旗、新宝力格表现为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形态,乌尔逊凹陷表现为西断东超,贝尔凹陷表现为断坳的特点。巴彦山隆起上,莫达木吉凹陷为西断东超,乌(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刘元章,刘凯,刘久荣,王树芳,王丽亚[2](2019)在《基于地热钻孔资料探讨北京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热深井的地层资料,绘制了横穿黄庄-高丽营断裂带的地质剖面图,对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点进行了探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发现黄庄-高丽营断裂曾经至少有过4次正、逆构造转换,具有反复震荡性。认为断裂的成因是区域板块开裂,后由于板块间的水平运动方向多次转变,形成拉张与挤压的反复转变,不断产生上盘的下降及逆冲运动,而呈现出构造活动的反复震荡特征,分析认为其断裂形成时代约在1.6~1.4亿年间的晚侏罗世(J_3)。后来岩体的活动产生局部挤压和抬升,使得南、北两端上盘活动受限,产生掀斜抬升现象;而中段断块的活动自由度相对更大,根据水准监测当前中段上盘平均每年下降3 mm左右。结合构造特征及历史地震结果分析,认为应当注重对断裂带两侧板块的水平运移状况加以监测。(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凡,林向洋,段乙好[3](2019)在《2018年印度尼西亚帕鲁M_W7.5地震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9月28日(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附近发生M_W7.5地震。通过对地震震源机制的分析得出,本次地震是由于摩鹿加海微板块内部浅层走滑断裂所致。历史地震和震后周边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表明,该区域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较为明显。地震引发海啸是此次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靳亚勤,杨栋栋,蒋飞虎,靳锟锟[4](2019)在《东濮凹陷碎屑岩沉积充填特征及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濮凹陷为渤海湾盆地西南端的一陆相断陷湖盆,具有砂层薄、粒度细和非均质性显着的沉积特征。盆地在古近系的沉积演化受频繁构造活动影响显着。通过研究古近系沙河街组碎屑岩尤其是盆缘的砾岩特征,分析不同构造变革期沉积物组成类型特征及变化,明确不同时期沉积充填对断裂活动的响应:盆地形成初期兰聊断裂的活动,东西两侧物源类型差异小,组成相对单一,均以中生界碎屑岩为主;随着构造活动频发和流域面积的增加,在沙叁下文西、卫西、观城、马寨、马厂和叁春集等断裂活动,湖盆水体加深,并出现多个沉降中心,东西两侧沉积体系和物源组成发生变化,砾石成分显示西侧物源中上古生界碎屑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生界火山岩和太古界基底变质岩逐渐增加,东侧上古生界物质比例增加;沙叁中长垣断层和黄河断层活动造成南北差异显着,出现多源混合,砾石成分复杂度最高;至沙二期北部文东、卫东、文明寨等断层活动,东部洼陷沉降幅度增加,东侧近源物质大量充填砾石成分以上古生界碎屑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主。沉积物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各时期构造活动的强弱记录了盆地的演化历史,对认识同沉积断裂活动影响下储层砂体的发育及烃源岩的展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9期)
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吴传勇,李志刚[5](2019)在《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着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作用。综合认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受不同方向板块运动的影响,致使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性质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主要体现为由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构造共同构成。文章分区对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大陆动力学总体特征,以及活动构造对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对重点区域动力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结合目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对活动构造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苗安中,王晓奇,梁猛,李占春,王洪志[6](2019)在《嫩江-八里罕断裂中段构造形迹及活动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为松辽盆地的西缘边界控盆断裂。为系统研究嫩江-八里罕断裂中段,即扎鲁特旗南部地段的构造形迹及活动时代,本研究在1∶5万工农屯等六幅区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野外地质路线调查,并借助LA-ICP-MS锆石U-Pb测年等方法,对构造形迹的特征及其所控制的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西缘断裂是嫩江-八里罕断裂控制松辽盆地断陷的一部分。松辽盆地西缘断裂在扎鲁特旗南部地段的研究区内,表现为由10条北东走向近于平行的左行走滑(部分右行)的显示"追踪张"性质的北东向断裂,为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场作用的产物。在剖面上表现为"堑垒束",控制二迭系地层隆起带和中生代火山岩断陷盆地的展布。脉岩的年龄测定显示其断裂形成时代约为127 Ma。(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高伟[7](2019)在《天桥沟—黄羊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沿祁连山展布的近900 km长的祁连—海原断裂系是青藏高原东北扩展前缘最主要的边界构造带,也是青藏、鄂尔多斯和戈壁阿拉善3个构造块体的重要边界。该断裂系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主要由冷龙岭单条断裂带构成,东段分为南、北两支弧形断裂带。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人们根据断错构造地貌的遥感解译及相应地貌形成年代,估计断裂系东段北支弧(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9期)
林承灏,黎哲君,徐如刚,袁泉[8](2019)在《郯庐断裂带苏皖段重力变化的多尺度分解与构造活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期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联测资料,获取不同时空尺度的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及周边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计算不同深度的重力变化,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从深度层次的横向变化与时间尺度的纵向变化2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变化主要由中、上地壳密度变化或断裂构造活动引起。沿郯庐断裂带苏皖段走向断裂活动分布不均,受周边深大断裂带交切作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淮阴-响水口断裂、滁河断裂等深大活动断裂带构造活动对局部重力变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沿断裂带走向分布有明显的重力变化梯度带;郯庐断裂带郯城-泗县段、大别山构造带霍山-六安及江苏溧阳-镇江地区在小波细节动态变化中存在重力变化梯度带异常区,但强度不高,考虑到多条深大断裂交切于此,后期需要重点关注。(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9期)
常玉巧,陈立春,张琦[9](2019)在《金沙江断裂带构造地貌与断裂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沙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川滇菱形块体的西部边界断裂,是一条近南北向的复杂构造带。然而,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地区,地质地理环境极其恶劣,给该区活动构造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对于金沙江断裂带活动性的研究程度仍然比较低。特别地,对金沙江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对金沙江断裂带的组成(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丁晓光,石富强,张艺[10](2019)在《六盘山与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对比及地震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盘山与龙门山分别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和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六盘山断裂带具有与龙门山相似的断层闭锁环境,从而推断六盘山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高。本文系统总结前人最新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结合区域GNSS、重力、水准等资料,从历史构造演化、隆升动力机制、现今地壳运动等方面对比两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和孕震机(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活动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地热深井的地层资料,绘制了横穿黄庄-高丽营断裂带的地质剖面图,对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点进行了探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发现黄庄-高丽营断裂曾经至少有过4次正、逆构造转换,具有反复震荡性。认为断裂的成因是区域板块开裂,后由于板块间的水平运动方向多次转变,形成拉张与挤压的反复转变,不断产生上盘的下降及逆冲运动,而呈现出构造活动的反复震荡特征,分析认为其断裂形成时代约在1.6~1.4亿年间的晚侏罗世(J_3)。后来岩体的活动产生局部挤压和抬升,使得南、北两端上盘活动受限,产生掀斜抬升现象;而中段断块的活动自由度相对更大,根据水准监测当前中段上盘平均每年下降3 mm左右。结合构造特征及历史地震结果分析,认为应当注重对断裂带两侧板块的水平运移状况加以监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动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黄少华,秦明宽,刘章月,东艳.海拉尔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与砂岩铀成矿[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刘元章,刘凯,刘久荣,王树芳,王丽亚.基于地热钻孔资料探讨北京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J].地震工程学报.2019
[3].杨凡,林向洋,段乙好.2018年印度尼西亚帕鲁M_W7.5地震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J].国际地震动态.2019
[4].靳亚勤,杨栋栋,蒋飞虎,靳锟锟.东濮凹陷碎屑岩沉积充填特征及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5].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吴传勇,李志刚.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J].地质力学学报.2019
[6].苗安中,王晓奇,梁猛,李占春,王洪志.嫩江-八里罕断裂中段构造形迹及活动时代[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高伟.天桥沟—黄羊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国际地震动态.2019
[8].林承灏,黎哲君,徐如刚,袁泉.郯庐断裂带苏皖段重力变化的多尺度分解与构造活动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9].常玉巧,陈立春,张琦.金沙江断裂带构造地貌与断裂活动特征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10].丁晓光,石富强,张艺.六盘山与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对比及地震危险性评估[J].国际地震动态.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