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研究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资源宝库,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解决当今全球陆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1],传统与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近海生物资源衰退、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大、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加严重[2],制约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降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和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区域海洋资源禀赋和海洋产业结构的差异,我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海洋三次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贡献因素,对于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差异具有重大意义[3]。本文基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内涵,测度中国沿海省区1996—2015年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运用改进的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对海洋三次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贡献进行分解,并探究其时间差异、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包括:(1)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由1996年的8.058万t/亿元变化至2015年的3.958万t/亿元,总体呈上升后稳步下降的态势;海洋第一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平稳下降,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资源消耗强度与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化趋势基本同步。空间格局演化上,中高强度省区逐渐减少,低强度省区逐渐增多,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其中天津、河北、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属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渐低型,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和广西属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渐高型。(2)因素分解效应的时间差异比较表明,技术进步效应是推动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达到78.224%;产业结构效应是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次要影响因素,贡献率为18.334%;区域规模效应所起作用较弱,贡献率为3.442%。(3)因素分解效应的区域差异比较表明,沿海省区在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福建以技术进步效应为主,浙江、山东和海南以技术进步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为主,天津、河北和江苏以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为主,辽宁、上海、广东和广西则是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共同推动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4)因素分解效应的产业差异比较表明,技术进步效应在海洋第二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77.118%;产业结构效应在海洋第一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314.547%;区域规模效应在海洋三次产业内部无明显差异。各省区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在海洋三次产业内部差异显著,未来推行三次产业资源集约利用技术或措施时应有所区别和侧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研究
  •     1.3.2 资源消耗强度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洋资源
  •     2.1.2 海洋经济
  •     2.1.3 资源消耗强度
  •     2.1.4 海洋资源消耗强度
  •   2.2 基础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2.3 资源稀缺性理论
  • 3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测度
  •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测算
  •     3.2.2 指标选取
  •   3.3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时空演变
  •     3.3.1 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时间演化
  •     3.3.2 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空间演化
  • 4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分析
  •   4.1 因素分解效应模型的构建
  •   4.2 因素分解效应的差异分析
  •     4.2.1 时间差异
  •     4.2.2 区域差异
  •     4.2.3 产业差异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徐静

    导师: 王泽宇

    关键词: 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模型,因素分解效应,差异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海洋学,资源科学

    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源约束下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与海洋资源系统时空耦合机理与典型区域调控(项目编号:41671119)

    分类号: P74

    总页数: 56

    文件大小: 2305K

    下载量: 70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以公选课《海洋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0(04)
    • [2].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望[J]. 环境保护 2020(Z2)
    • [3].科技型企业海洋资源高值化应用现状分析[J]. 管理观察 2020(08)
    • [4].《保护海洋资源》[J]. 美与时代(上) 2018(11)
    • [5].“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8(14)
    • [6].海洋资源约束与中国海洋经济增长——基于海洋资源“尾效”的计量检验[J]. 地理科学 2017(10)
    • [7].立足区域海洋资源 促进驻潍高校海洋教育发展[J]. 潍坊学院学报 2015(05)
    • [8].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分析[J]. 快乐阅读 2016(16)
    • [9].奇思妙想[J]. 课堂内外(小学智慧数学) 2017(04)
    • [10].两岸海洋资源的合作开发与保护[J]. 今日中国 2014(12)
    • [11].完善我国海洋资源政策的思考[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 [12].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现状及实施框架研究[J]. 当代会计 2018(04)
    • [13].中美海洋资源政策比较[J]. 国际展望 2014(02)
    • [14].海洋资源权属制度的多维解读[J]. 北方法学 2013(03)
    • [15].泉港区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思考[J]. 现代商业 2013(11)
    • [16].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02)
    • [17].浙江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评价及对海洋产业优化启示[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 [18].实现海洋资源价值最大化[J]. 珠江水运 2011(Z1)
    • [19].我国海洋资源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09)
    • [20].海洋资源[J].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10(02)
    • [21].海洋资源[J].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10(03)
    • [22].英国海洋资源与产业管理[J]. 国土资源情报 2010(04)
    • [23].海洋资源:中国的资源宝库[J]. 中国报道 2010(10)
    • [24].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框架构建[J]. 财会通讯 2009(19)
    • [25].海洋资源[J].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08(01)
    • [26].海洋资源[J].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08(04)
    • [27].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发布[J]. 资源导刊 2018(06)
    • [28].强化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措施[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09)
    • [29].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之路[J]. WTO经济导刊 2012(11)
    • [30].海洋资源[J].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10(01)

    标签:;  ;  ;  ;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