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国(淮安市林集镇中心小学,江苏淮安223217)
长期以来,学生把作文课当作“受罪课”,课堂成了“挤牙膏”的场所,学生在被动中接受范作,时常写一些假话空话。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
一、满足需要,让学生享受一吐为快的乐趣
现在的作文教学并不是学生在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认识时进行作文的,而是一种为完成教学任务逼着学生作文的。学生没有作文兴趣,自然作文虚情假意,缺乏新意,套话、空话连篇。写作就是为了和别人分享经历、思想、信息和情感。就好像人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奇闻趣事和对某些事﹑人﹑物的好恶情感让更多人知道是一样的。但现在的作文命题却常常使学生想说的没有机会说,无话可说的硬要挤出话来说,这样就背离了作文的最终目的,写作也就没有了实际功用,也就难怪学生把本该是自身需要的写作,当作一种负担,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作,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
要想使作文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那就应该让他们写自己身边所有,写心中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先知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还要把自己当着学生的同龄人,喜学生所喜,恶学生所恶,以一颗赤诚的童心去感受学生的所想、所感、所思,这样才能拟出真正让学生“心动”的作文题目,让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的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的积累,自由表达,彼此交流,解决写作内容这个问题。再通过范文剖析、教师写下水文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
二、解放心灵,让学生享受自由表达的乐趣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心灵的自由舞蹈;写作的快乐首先应该是心灵的快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不经意中把学生困在一种窘迫的“写作状态”中:为了学生考试时能拿高分,会手把手地教学生怎么写人,怎么写事,课后还让学生背范作,教师甚至在心里暗暗嘲笑学生作文中流露出来的一些幼稚的想法或者消极的情绪。如此长期“训练”下来,学生必然封闭自己的心灵,内心真情得不到流露,个性得不到张扬,就更谈不上创造力的迸发了。
从现实作文教学看,教师要做的是真正解放学生被束缚的心灵,让他们充分享受自由写作的快乐。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由地流淌”,教师不能横加排斥和扼杀。其次要解除学生写作的心理负担,告诉他们“真实”是作文的生命,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恶、所乐、所恨,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三、真诚赏识,让学生享受自我实现的乐趣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级的需要。学生在作文中达到了“自我实现”就会享受到乐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真诚地赏识,对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最大多数的学生感受到胜任感、成就感,这样不仅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也经常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美,但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往往看到的都是作文中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不是“感情不真挚”就是“表达幼稚”,不是“空话套话”就是“立意不深刻”。这些不如意反馈给学生,就会掐灭学生的写作热情。其实是教师缺少赏识的心态和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教师要以一副宽宏的心态和一种赏识的目光,把学生看作一棵棵成长的“幼苗”,相信他们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而不是把他们看成是一块块“不可雕的朽木”;把学生的作文当作一篇篇凝聚着心血、洋溢着创作热情和生命灵性的“作品”来拜读,而不是当作一堆堆令人头疼的“作业”来处理。在批改中教师赏识的圈点,赞叹的批语,真诚的建议,必然将“春天气息”传递给了学生,让学生的写作热情悄然生长,并焕发勃勃生机。
有时,教师会吝啬赞美之词,担心过多的赞赏会“捧杀”学生。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赏识教育不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所以,当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美时,只要源于真实,来自真心,出于真诚,教师就尽可以投入百分百的夸赞热情,哪怕有点“过分”或“奢侈”,不必担心会把学生“捧上了天”。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搭建起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有“露脸”“扬名”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投稿,可以把学生的习作推荐上板报,可以是课内范文朗读,也可以让学生把写的一句或者几句的精彩话语抄写在自己制作的书签上,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学生也期待这样的机会,他们必将在教师真诚的赏识中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