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字行腔论文_张哲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依字行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字调,声乐,昆曲,民族,侗族,调值,装饰音。

依字行腔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俊[1](2019)在《从一字一音到依字行腔以及汤、沈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以来音乐文学的辞、乐关系是围绕着一字一音与一字多音、依字行腔展开的,唐、宋时期的古代乐谱基本上是一字一音,虽然存在一字多音,但数量较少。一字多音与依字行腔并不相同,一字多音是依字行腔的前提,不是所有的一字多音都是依字行腔。汤(显祖)、沈(璟)之争涉及的是辞、乐关系问题,但是学术界一直都是解释为文学与音乐的矛盾关系。其实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一字一音与依字行腔,这也是歌诗与唱曲之间的标志性差异。汤显祖正是从这一角度申诉了自己的主张,认为他的"四梦"是歌诗,吴江派的要求是唱曲。按照汤显祖的看法,汤、沈之间的冲突不是文学与音乐的冲突,而是不同辞、乐关系的冲突。(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杨晨[2](2019)在《论依字行腔在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中的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一个以[5]起始与另一个以[3]起始之字调的相邻两音,一般处于不超过一小节之距而能相互影响之时,以[5]起始之字调的曲调音,都会高于或至少不低于以[3]起始之字调的曲调音;以[3]起始字调的曲调音则反之。这是苏州弹词的"行腔",在音高方面"依字"的唯一表现。同时,在乐谱上大量出现的"倒字"现象,其实是由"连读变调"的字调变异规律,以及起"正音"作用的装饰音,被记谱者忽略或省略所致。当然,确有少数"行腔"不"依字"的事实存在。此外,苏州弹词的依字行腔,除了以字腔旋律来表现字调趋向之外,更多的是单以字头前的装饰音来体现字调而不涉及主音,以及在字头部位以装饰音进行到主音的过程来体现字调。这就是为什么在依字行腔的制约下,弹词流派唱腔的旋律仍然具有极大发挥空间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颖[3](2018)在《试论昆曲清唱中的“依字行腔”》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唱昆曲的形式由元代顾坚首创,起初供文人、士大夫集会时所唱,后经明代魏良辅革新之后流传,并作《南词引正》(又名《曲律》)专门总结清唱的艺术规律和唱法。"依字行腔"作为昆曲行腔的基本特征,四声的正确运用和处理是演唱各种腔格的关键。它的基本特点、声调走向以及常见、易错的腔格,一方面为准确的演唱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另一方面,清唱作为昆曲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昆曲在当下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01期)

张贵[4](2017)在《“依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歌唱历史悠久,且有着丰富的歌唱理论。在传统的唱论中,歌唱与语言的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依字行腔"是我国民族声乐中的审美标准,也是一种训练方法。咬字、吐字的清晰,字正腔圆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尤为重要。在音韵学中,将汉字语言分为"声""韵""调"叁个部分,本文分别从这叁个部分入手,分析音乐旋律走向、演唱的表现力与歌词咬字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对"依字行腔"的粗浅认识。(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7年24期)

姚瑶[5](2017)在《“以腔行字”与“依字行腔”——以蒙古族民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具体演唱当中,无论是"依字行腔"还是"以腔行字",都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笔者将以两首蒙古族声乐作品为例,基于作品语言、风格与韵味,在腔与词的互动中,剖析演唱者对于具体作品应如何能动地把握旋律与唱腔,彰显技术张力,最终为察哈尔民族音乐的唱法融入新的唱腔元素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姚瑶[6](2017)在《谈“以腔行字”和“依字行腔”——以《乌和尔图和灰腾》《牧歌》演唱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具体演唱当中,无论是"依字行腔"还是"以腔行字",都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笔者认为声乐演唱者应从声乐作品本身出发,尤其对于一些彰显浓郁地域性或民族性的作品,更应细细解读。作为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者,首先应从作品本身特征出发,基于作品语言、风格与韵味,再彰显技术张力。为此,笔者将从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入手,从腔与词的互动中,剖析演唱者对于具体作品应如何能动地把握旋律与唱腔。(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赵晓楠[7](2015)在《南部侗歌旋律“依字行腔”特征及其原理之数学演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通过对侗族南部方言区民歌的五步骤分析,总结了"依字行腔"现象在侗族民歌音乐创作中存在的事实。其次采用五进制和七进制的数学转化方法和简单计算,解释了"依字行腔"这种语言声调向音乐音高旋律转化现象的原理和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刘淑娴[8](2013)在《论昆腔水磨调中的“依字行腔”》一文中研究指出昆曲的歌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依字行腔"。本文欲从字音与音乐的角度来简要论述昆曲的依字行腔,并分析该特征对于昆曲音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上半月)》期刊2013年07期)

刘茜[9](2013)在《探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依字行腔”》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诗的国度”,从第一部传世至今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中国的诗歌历史已有叁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艺术是一个大系统,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这些因素无疑都影响着中国古诗词风格的塑造。在古时,诗、乐本为一体,诗是有乐之诗,乐是含诗之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诗、乐相和,携手同行。音乐赋予了诗更多的旋律性和意境的拓展,诗从文字语音、语调、声韵等方面影响着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发展。诗与乐在此基础上,共同承继了我国儒家、道家“天人合一”、“和”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代文人追求淡然恬静、灵逸虚空、孤傲清雅的美学理想。也正是诗与乐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中国古诗词歌曲数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它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含蓄的情感内涵、精湛的音乐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精华。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体验到诗人超然于物外的精神气质,融合着汉语言声韵的抑扬顿挫,音乐与诗词的相互渗透,在每一字、每一音中都能找到它们互相依存的关系。“艺术性”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最为重要的实质内涵,演唱者要想演绎出当中内在的艺术意蕴,使古诗词歌曲重新绽放出艺术的生命,就得在正确理解和感悟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深刻挖掘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融入个人的二度创作,从而做到发于内而形于外,达到内外的和谐与统一。本文试图通过“依字行腔”为切入点,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进行诠释,在韵味、咬字、行腔、装饰音的运用、四声字调的变化、发声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实践,获得一些有益的体验与心得,从而使演唱既具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规范,又具有鲜明的个人演唱特色。(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5-01)

陈志阳[10](2013)在《依字行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它扎根于祖国的土地,历史悠久,唱腔精湛,西洋美声唱法自传入我国后,由于它的科学性,得到广泛的学习和应用,如何使其更好地与中国特色文化相结合,如何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美声唱法的精髓?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京剧唱腔与美声唱法无论在声音的运用、呼吸的支持、共鸣的搭配上都具有许多共性,但又各具特色。如京剧唱腔多依据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行当,选择不同的声区、共鸣等,强调人物的个性化。而美声唱法则追求声音的上下连贯与统一,追求共鸣腔体的整体运用与比例搭配。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京剧唱腔与美声唱法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演唱方法,促进中国声乐艺术更好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3-01)

依字行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一个以[5]起始与另一个以[3]起始之字调的相邻两音,一般处于不超过一小节之距而能相互影响之时,以[5]起始之字调的曲调音,都会高于或至少不低于以[3]起始之字调的曲调音;以[3]起始字调的曲调音则反之。这是苏州弹词的"行腔",在音高方面"依字"的唯一表现。同时,在乐谱上大量出现的"倒字"现象,其实是由"连读变调"的字调变异规律,以及起"正音"作用的装饰音,被记谱者忽略或省略所致。当然,确有少数"行腔"不"依字"的事实存在。此外,苏州弹词的依字行腔,除了以字腔旋律来表现字调趋向之外,更多的是单以字头前的装饰音来体现字调而不涉及主音,以及在字头部位以装饰音进行到主音的过程来体现字调。这就是为什么在依字行腔的制约下,弹词流派唱腔的旋律仍然具有极大发挥空间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依字行腔论文参考文献

[1].张哲俊.从一字一音到依字行腔以及汤、沈之争[J].文艺研究.2019

[2].杨晨.论依字行腔在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中的表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

[3].陈颖.试论昆曲清唱中的“依字行腔”[J].北方音乐.2018

[4].张贵.“依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运用[J].当代音乐.2017

[5].姚瑶.“以腔行字”与“依字行腔”——以蒙古族民歌为例[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7

[6].姚瑶.谈“以腔行字”和“依字行腔”——以《乌和尔图和灰腾》《牧歌》演唱实践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赵晓楠.南部侗歌旋律“依字行腔”特征及其原理之数学演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

[8].刘淑娴.论昆腔水磨调中的“依字行腔”[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

[9].刘茜.探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依字行腔”[D].西南交通大学.2013

[10].陈志阳.依字行腔[D].兰州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铮铮北地爽利音:音乐特色-林 冲 发 配温嫩“霞果”硕硕畲乡落:畲族音乐普通话调值图音乐表演的回顾1998、 1999年声乐论文介绍马调腔系之《我是命尔远探亲》“帮你礼...

标签:;  ;  ;  ;  ;  ;  ;  

依字行腔论文_张哲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