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移植耐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细胞,肝移植,树突,肝脏,表型,光化学。
肝移植耐受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高伟[1](2019)在《儿童肝移植免疫耐受相关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成人受者,儿童肝移植受者对于免疫耐受的需求更为迫切,成功实现免疫耐受的概率更高。但目前,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实验方案、免疫监测手段以及对长期停用免疫抑制剂后移植物组织学的评估,导致免疫耐受长期停留于理论阶段,尚未在临床上有效、广泛开展。通过对儿童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在近年来的进展与面临的困难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临床操控性免疫耐受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先亮,白纯,杨龙,李瀚,吕少诚[2](2019)在《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程Th细胞和Treg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Th)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与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双袖套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6只),假手术不进行肝移植;短期组(10只),术后存活10 d;耐受组(10只),术后存活100 d,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Th1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Th2细胞因子(IL-4、IL-5、IL-6、IL-13),Th17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17A],Treg细胞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IL-12p]表达水平。对各组大鼠血清进行蛋白芯片检测。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AST明显降低,ALT明显升高(P<0.05)。而耐受组与手术对照组的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大鼠的肝组织中,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Th1细胞因子IFN-γ、I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耐受组Th2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短期组Th2细胞因子IL-5、IL-6、IL-1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耐受组IL-17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P<0.05)。耐受组IL-10、IL-12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均为P<0.05),短期组TGF-β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P<0.05)。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前血小板碱性蛋白(Ppbp)、神经纤毛蛋白(Neuropilin)-2、Notch-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耐受组趋化因子配基17(CXCL17)、ICAM-1、Neuropilin-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而B7-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减低(P<0.05)。结论在大鼠肝移植自然免疫耐受过程中,Treg类细胞因子(IL-10、TGF-β、IL-12p), IL-6, IL-17以及细胞表面的跨膜信号通路分子(ICAM-1、Neuropilin-2、B7-1蛋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器官移植》期刊2019年04期)
许文犁,郎韧,李先亮,贺强[3](2019)在《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相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措施,而如何让移植受者获得免疫耐受状态则是肝移植科医师追求的最终目标。了解最新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经验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免疫耐受,从而为移植受者制定更加妥善的治疗方案。本文综合国际核心期刊报道的内容,从临床免疫耐受的可行性、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诱导方案的制定及寻找合理的免疫状态的相关监测指标等方面作一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器官移植》期刊2019年03期)
赖星[4](2019)在《SCRAF1在调控Kupffer细胞免疫功能及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中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cR)相关并发症仍是当前影响受体长期存活的重要障碍之一,如何诱导移植物免疫耐受进而减少甚至停用免疫抑制剂是移植界的难题,也是目前肝移植研究领域的热点。凋亡细胞及时清除与免疫耐受微环境形成密切相关。Kupffer细胞(KCs)是肝脏内专职吞噬细胞,也是清除凋亡细胞的主要吞噬细胞。既往研究证实,KCs介导的凋亡细胞清除是维持肝脏免疫耐受的重要因素,但KCs是如何介导凋亡细胞及时有效清除及诱导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吞噬细胞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tdSer)受体识别PtdSer是凋亡细胞吞噬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新近发现PtdSer受体—清道夫受体家族F类成员1(SCARFI)在调控凋亡细胞清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且其调节作用强于既往发现的PtdSer受体。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尚未涉及移植领域,更未涉及KCs。因此,探讨KCs介导的凋亡细胞吞噬清除在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能够为防治肝移植后AcR及诱导免疫耐受提供新策略。第一部分SCARF1表达变化对Kupffer细胞免疫功能调控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抑制或上调KCs中SCARF 1表达,观察SCARF 1表达变化对KCs吞噬功能以及细胞表型改变的影响以及机制。方法:(1)按照VI型胶原酶消化、梯度离心、选择性贴壁的步骤分离、培养大鼠KCs,并通过吞墨实验鉴定其吞噬功能;(2)将成功分离、鉴定后的KCs分为4组:SCARF1过表达组(AdV-SCARF1 group);过表达对照组(Ctrl-AdV group);SCARF1 抑制组(shRNA-SCARF1 group);抑制对照组(Ctrl-shRNA group),分别转染携带 AdV-SCARF1、Ctrl-AdV、shRNA-SCRAF1、Ctrl-shRNA基因的慢病毒;(3)运用免疫荧光检验病毒转染效率;(4)运用RT-PCR和Westren blot检测转染后各组KCs中SCRAF1转录和表达情况;(5)运用紫外光照射法,制备早期凋亡T细胞,并与转染后的各组KCs共培养;(6)运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KCs吞噬凋亡T细胞的情况;(7)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上清液中剩余凋亡T细胞数量;(8)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2型KCs细胞数量及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情况;(9)运用ELISA和RT-PCR检测各组KCs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IL-10以及TGF-β的转录和表达水平;(10)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KCs内JAK、STAT3以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11)给予细胞松弛素B阻断KCs吞噬功能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6阳性的KCs数量,运用ELISA和RT-PCR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和转录,运用Western blot检测SCARF1、p-JAK、p-STAT3的表达。结果:(1)KCs形态正常、生长状况良好、贴壁情况良好,吞墨实验证明其具有正常的吞噬功能;(2)免疫荧光显示,转染48h后KCs中绿色荧光到达高峰;(3)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AdV-SCRAF1组内SCARF1蛋白表达显着高Ctrl-AdV组,shRNA-SCARF1组内SCARF1蛋白显着低于shRNA-Ctrl组;而RT-PCR检测结果呈现相同趋势;(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dV-SCRAF1组内PI阳性KCs数量显着高于Ctrl-AdV组,shRNA-SCARF1组内PI阳性KCs数量显着低于shRNA-Ctrl组;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dV-SCRAF1组内剩余凋亡T细胞数量显着低于Ctrl-AdV组,shRNA-SCARF1组内剩余凋亡T细胞数量显着高于shRNA-Ctrl组;(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dV-SCRAF1组内M2 型 KCs 显着高于 Ctrl-AdV 组,shRNA-SCARFl 组内 M2 型 KCs 比例显着低于shRNA-Ctrl组;而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情况在AdV-SCRAF1组明显低于Ctrl-AdV组,在shRNA-SCARF1明显高于shRNA-Ctrl 组;(6)ELISA 和 RT-PCR 检测结果显示,AdV-SCRAF1组内IL-1 β、IL-6、TNF-α表达和转录水平显著低于Ctrl-AdV组,而IL-10、TGF-β表达和转录水平显著高于Ctrl-AdV组,shRNA-SCARF1组内 IL-1 β、IL-6、TNF-α 显着高于 shRNA-Ctrl 组,而 IL-10、TGF-β表达和转录水平显著低于Ctrl-AdV组;(7)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dV-SCRAFl 组内 SCARF1、p-JAK、p-STAT3 表达显着高于Ctrl-AdV 组,shRNA-SCARF1 组内 SCARF1、p-JAK、p-STAT3 表达显着低于shRNA-Ctrl组;(8)AdV-SCRAF1组阻断KCs吞噬功能后,CD206阳性的KCs数量显着低于AdV-SCRAF1组;IL-1β TNF-α、IFN-丫的表达和转录显着高于AdV-SCRAF1,IL-10、TGF-β的表达和转录显著低于AdV-SCRAF1组;SCARF1、p-JAK、p-STAT3的表达也显着低于AdV-SCRAF1。结论:(1)过表达KCs内SCARFI可显着增加KCs对凋亡T细胞的吞噬清除;(2)过表达KCs中SCARFI可激活JAK/STAT3磷酸化信号通路,诱导KCs向M2型极化。(3)过表达KCs内SCARF1可减少KCs内IL-1 β、IL-6、TNF-α等促炎症因子的转录和表达水平,增加IL-10、TGF-β等抑炎症因子转录和表达水平。第二部分KCs中SCARF1表达变化在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研究目的:经门静脉灌注转染AdV-SCARF1或SCARF1-shRNA及其对照的慢性毒,观察KCs中SCARF1表达变化在肝移植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改良后的“双袖套法”建立Lewis→BN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2)受体随机分为3组(n=20只/组):SCARF1过表达组(AdV-SCARF1 group);SCARF1 抑制组(shRNA-SCARF1 group);对照组(Ctr1 group);(3)每组随机选择10只大鼠,观察各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收集另外10只大鼠肝脏和血液标本用于后续实验;(4)运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水平,评估各组大鼠肝功能改变;(5)运用组织病理学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6)运用TUNEL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凋亡细胞清除程度;(7)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M2型KCs数量;(8)运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1 β、IL-6、TNF-α、IL-10以及TGF-β的表达水平;(9)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JAK、STAT3以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AdV-SCARF1组受体大鼠平均生存时间和生存率较其余两组显着提高;(2)AdV-SCARF1组受体大鼠血清AST、ALT、TBIL水平较其余两组显着下降;(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AdV-SCARF1组受体大鼠肝组织急性排斥表现程度较其余两组显着减轻,RAI评分也显着低于其余两组。(4)TUNEL实验结果提示,AdV-SCARF1组受体大鼠肝组织内凋亡细胞数量较其余两组显着减少;(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AdV-SCARF1组受体大鼠肝组织M2型KCs数量较其余两组显着增高;(6)ELISA检测结果提示,AdV-SCARF1组受体大鼠血清内IL-1 β、IL-6、TNF-α表达水平较其余两组显著降低,而IL-10、TGF-β表达水平较其余两组显著显著增加;(7)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提示,AdV-SCARF1组受体大鼠肝组织内SCARF1、p-JAK、p-STAT3表达显着高于其余两组。结论:(1)过表达KCs内SCARF 1显着延长了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平均生存时间,提高了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生存率;(2)过表达KCs内SCARF1显着减轻了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肝组织病理和肝功能损害(3)过表达KCs内SCARF1显着增加了移植肝组织内KCs对凋亡细胞的清除;(4)过表达KCs内SCARF1显着增加了移植肝组织内M2型KCs数量,减少了血清内IL-1 β、IL-6、TNF-α等促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加了血清内IL-10、TGF-β等抑炎症因子的表达;(5)过表达移植肝脏KCs内SCARF1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可能为JAK/STAT3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激活。(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军良,郭天康,张东,黄军悦,田宏伟[5](2019)在《转B、T淋巴细胞衰减子基因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B、T淋巴细胞衰减子(BTLA)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大鼠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DA大鼠为供体,为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获取SD大鼠DC后,分别用携带或不携带BTL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DC。将36只肝移植术后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移植术后无任何无处理)、DC组(肝移植术后输入未携带BTL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转染的DC)、BTLA-DC组(肝移植术后输入携带BTL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转染的DC)。每组术后7 d完成血生化指标与肝脏病理学检测后,剩余大鼠行生存时间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BTLA-DC组术后的肝功能损伤指标、免疫刺激细胞因子IFN-γ水平以及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评分降低,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升高,但DC组术后的以上指标均呈一定程度的反向变化,定量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 d,D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 d,BTLA-D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9 d,3组间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4,P=0.000 3)。结论:高表达BTLA的DC减缓了移植肝脏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受体大鼠的生存时间,机制可能与其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唐茂明,徐雪松,赖星,吴涯昆[6](2018)在《CTLA4Ig与IDO基因共转染对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门静脉CTLA4Ig、IDO基因共转染对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将40只大鼠分为4组:CTLA4Ig-IDO组、CTLA4Ig组、IDO组、对照组。术后14d处死5只大鼠并收集标本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γ-干扰素(IFN-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集(TBIL)水平及T细胞凋亡的程度。结果术后14d,CLTA4Ig-IDO组血清中的AST、ALT、TBLI水平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CTLA4Ig组、IDO组血清中的AST、ALT及TBLI水平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IL-2、IFN-γ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CTLA4Ig-IDO组(P<0.05),IL-4、IL-10、TGF-β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CTLA4Ig-IDO组(P<0.05)。结论 CTLA4Ig-IDO基因共转染能够更加显着地改善肝移植后存活率及肝功能,并且能够通过诱导T细胞凋亡缓解急性排斥反应,形成肝移植免疫耐受。(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8年22期)
李瑞东,陶一峰,沈从欢,马震宇,张晓飞[7](2017)在《Th17、Treg及其平衡与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组织T淋巴细胞Th17/Treg表达变化和肝移植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建立LEWIS→BN原位肝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应模型:LEWIS大鼠为供体,BN大鼠为受体,行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对照组为:BN→BN原位肝移植大鼠耐受模型:BN大鼠为供体,BN大鼠为受体,行OLT.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1、3、5及7天分别处死大鼠取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白介素(interleukin,IL)-17、IL-23、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EWIS→BN组各时间点肝功能指标ALT、AS T明显上调(P<0.05).对照组第7天ALT:819.29 IU/L±79.33 IU/L;OLT组第7天ALT:1305.62 IU/L±94.82 IU/L;对照组第7天AST:337.82 IU/L±32.17 IU/L;OLT组第7天AST:867.75 IU/L±73.97 IU/L;大鼠第7天外周血Th17相关因子IL-17(对照组:28.67 pg/m L±2.55 pg/m L,OLT组:92.36 pg/m L±9.00 pg/m L)、IL-23(对照组:26.82 pg/m L±8.17 pg/m L,OLT组:62.98 pg/m L±12.96 pg/m L)明显上升,而Treg相关因子IL-10(对照组:76.92 pg/m L±12.87 pg/m L,OLT组:47.92 pg/m L±7.00 pg/m L)、TGF-β1(对照组:129.47 pg/m L±18.37 pg/m L,OLT组:82.48 pg/m L±11.83 pg/m L)明显下降,Th17/Treg表达失去平衡.同时,TGF-β下游Smad2/3蛋白具有跟TGF-β1相同变化趋势,LEWIS→BN急性排斥组与BN→BN免疫耐受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IL-17、IL-23、IL-10、TGF-β1、Smad2/3参与了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引起Treg向Th17的免疫偏移,可作为治疗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靶向指标.(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7年34期)
奚志峰,夏强[8](2017)在《临床肝移植免疫耐受:未来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期《Hepatology》期刊中,Feng等报道了12例儿童肝移植(LT)患者停止使用免疫抑制剂后的长期免疫学、组织学和临床结果。本文讨论该研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和一些肝脏免疫耐受的重要问题。尽管器官移植的短期预后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持续恶化,受者也需承受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7年05期)
吴涯昆[9](2017)在《Tim-4在调控Kupffer细胞免疫功能及诱导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中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肝移植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最佳治疗手段。而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肝脏供体缺乏一起,成为了肝移植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诱导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是避免移植肝脏失功及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最佳途径,也是近年移植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Kupffer细胞(KCs)作为肝脏的最大巨噬细胞群,在肝移植免疫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与抗原提呈、不同表型下的免疫功能及调控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发现,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4(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Tim-4)参与了Th2细胞分化、凋亡细胞吞噬清除、巨噬细胞功能调节等诸多免疫调控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为止有关Tim-4分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变态反应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尚未涉及肝移植免疫。因此,探索Tim-4对KCs免疫功能及在肝移植术后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可能为诱导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第一部分Tim-4表达变化对Kupffer细胞免疫功能调控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抑制或上调KCs中Tim-4表达,观察Tim-4过表达及沉默状态下对KCs分泌Th1/Th2类细胞因子及抗原呈递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1)非连续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BALB/c小鼠肝脏KCs,免疫荧光染色及台盼蓝染色判断细胞纯度及活率,吞墨实验判断其吞噬功能;(2)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组化检测KCs特异性表面分子CD163和CD68的表达来鉴定KCs;(3)鉴定后的KCs随机分为四组:Tim-4过表达组(Ad V-Tim4 group);过表达对照组(Ctrl-Ad V group);Tim-4抑制组(Tim-4 sh RNA group);抑制对照组(Ctrl-sh RNA group);分别转染Tim-4过表达、抑制及相应错义序列慢病毒获得稳定封闭的细胞群。以LPS(终浓度100ng/m L)活化KCs后作KCs免疫功能相关检测;(4)免疫荧光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评估Tim-4相关慢病毒转染效率;(5)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1β、IFN-γ、IL-10、TGF-β表达水平;(6)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各组KCs中Tim-4、TNF-α、IL-1β、IFN-γ、IL-10、TGF-β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7)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KCs的表型分子表达情况;(8)分离BALB/c小鼠脾细胞悬液,制备纯化T细胞,FCM检测纯度,与上述各组KCs共培养,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 V/PI法观察T淋巴细胞凋亡情况;(10)ELISA检测T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1β、IFN-γ、IL-10、TGF-β等细胞因子含量;(11)Western-blot测定KCs中LPS/TLR4/NF-κB及MAPK通路关键蛋白p65、p38、ERK1/2、JNK、IRF3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KCs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表达呈阳性,台盼蓝染色提示KCs活力>90%,吞墨实验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吞噬能力;(2)转染Tim-4慢病毒后,6h开始KCs即出现荧光表达,48h前后达到高峰;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d V-Tim4组中Tim-4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1.90±0.41 vs.1.13±0.32,P<0.05);而Tim-4 sh RNA组中Tim-4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其对照组相比较显着降低(0.52±0.11 vs.1.3±0.31,P<0.05);(3)FCM检测活化的KCs表面共刺激发现:Ad V-Tim4中MHC-II、CD80、CD86、CD40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2型分子CD204和CD206的表达则高于对照组;而在Tim-4 sh RNA组中,以上分子的表达则呈相反趋势;(4)ELISA检测各组KCs培养液中细胞因子发现:在Ad V-Tim4组,TNF-α、IL-1β、IFN-γ的表达与其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而IL-10、TGF-β水平较对照组表达增高;在Tim-4抑制组,TNF-α、IL-1β、IFN-γ的表达较其对照组增高,而IL-10、TGF-β的表达量则呈相反趋势(P<0.05);同时,Western Blot证实KCs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变化与ELISA结果一致。(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Ad V-Tim4组中KCs内Ikkα,IκBα,NF-κB p65,ERKl/2、p38和IRF3的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均受到抑制,JNK蛋白表达无显着变化;而在Tim-4 sh RNA中,上述蛋白的磷酸化表达有所增强;(5)T细胞与各组KCs共培养72h后,MTT结果表明:Ad V-Tim4组T淋巴细胞的增殖较对照组受到抑制(0.43±0.04 vs.0.72±0.05,P<0.05);而Tim-4 sh RNA组中T淋巴细胞增殖有所增强(0.92±0.07 vs.0.69±0.06,P<0.05);(6)FCM检测发现Ad V-Tim4组中T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加(38.42%±7.36%),而抑制Tim-4后T淋巴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13.98%±4.59%);(7)ELISA检测发现:Ad V-Tim4组与T细胞培养液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FN-γ)分泌减少,抗炎细胞因子(IL-10)分泌增加(P<0.05),而Tim-4抑制组呈相反趋势。结论(1)过表达Tim-4可调控活化的KCs分泌谱改变,其机制可能与Tim-4抑制了LPS/TLR4/NF-k B、LPS/MAPK及IRF3通路活性有关;(2)过表达KCs中Tim-4可抑制KCs表面共刺激分子(MHC-II、CD80、CD86、CD40等)的表达,同时M2型KCs表型分子表达增加;(3)过表达Tim-4能有效抑制KCs的抗原提呈功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促进活化T细胞凋亡。第二部分KCs中Tim-4表达变化在小鼠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作用研究目的经门静脉灌注供肝转染过表达Tim-4或Tim-4-sh RNA慢病毒,观察增强或抑制KCs中Tim-4表达对肝移植后Ac R程度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1)采用改良“双袖套”法建立BALB/c→C3H小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2)受体随机分为叁组(n=30只/组):Tim-4过表达组(Ad V-Tim4 group);Tim-4抑制组(Tim-4 sh RNA group);错义序列对照组(control group)。分别于供肝血管吻合完成后经门静脉高压注射携带Tim-4的慢病毒感染供肝;(3)每组取10只动物观察各组术后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其余受体于术后7d获取组织及血液标本;(4)ELISA法检测血液中TNF-α、IL-1β、IFN-γ、IL-10及TGF-β含量,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上述细胞因子的m RNA表达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5)Western-blot测定肝脏KCs中Tim-4、p65、p38、ERK1/2、JNK、IRF3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6)获取光、电镜标本观察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激光共聚焦观察各组移植物中CD4+T细胞和KCs的浸润情况;TUNEL检测移植区T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判断KCs吞噬凋亡细胞情况。结果(1)术后第7天,Ad V-Tim4组受体生存率以及肝功能较其余两组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2)HE染色表明Ad V-Tim4组RAI评分属轻度排斥反应,其余两组则呈重度排斥反应;(3)PCR结果发现,细胞因子IL-1β、TNF-α、IFN-γ的m RNA水平在Ad V-Tim4组低表达,而IL-10呈高表达(P<0.05);外周血ELISA检测结果与PCR结果一致;(4)Western-blot检测到Ad V-Tim4组肝脏KCs中Tim-4表达较Control组和Tim4-sh RNA组增高(P<0.05),但p65、p38、ERK1/2、JNK和IRF3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更低(P<0.05);(5)TUNEL显示Ad V-Tim4组汇管区淋巴细胞凋亡率远高于Control组和Tim4-sh RNA组;(6)免疫组化、激光共聚焦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及活化KCs在Ad V-Tim4组浸润减少,而在Tim4-sh RNA组显着增加;(7)激光共聚焦显示KCs在Ad V-Tim4组吞噬凋亡细胞显着增多,而Tim4-sh RNA组KCs吞噬明显减少。结论(1)在受体内上调KCs中Tim-4表达能显着减轻肝移植后Ac R对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并诱导免疫耐受形成;(2)其机制可能与Tim-4抑制KCs内LPS/TLR4/NF-k B、LPS/MAPK及IRF3等信号通路活性、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减少移植肝脏内CD4+T细胞局部浸润并促进其凋亡、同时促进KCs对凋亡细胞的吞噬清除等因素有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杨绍臻[10](2017)在《体外光化学疗法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通过补骨脂素联合A波段紫外线(psoralen combined with A-band ultraviolet,PUVA)亦称体外光化学疗法(extracorporeal photopheresis,ECP)诱导人脾淋巴细胞(spleen lymphocytes,SP)凋亡,再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与凋亡的脾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生成新型的树突状细胞,称之为体外光化学治疗性树突状细胞(extracorporeal photochemotherapic dendritic cells,ecpDC)。探讨ecpDC表型、功能及对T细胞增殖影响,并探讨ecpDC是否可以抵抗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介导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作用,进而研究ecp DC是否适用于人体内发挥免疫耐受功能,为ecpDC应用于肝移植患者体内诱导免疫耐受提供理论支持及实验依据。首先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利用白介素-4重组人粒细(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4,rhIL-4)、重组人粒细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诱导生成DC。PUVA方法得到的人脾脏淋巴细胞(PUVA-SP),并进行凋亡率检测。将imDC与PUVA-SP共培养得到体外光化学治疗性树突状细胞(ecpDC)。分别将PUVA-SP、SP与imDC共培养,收获ecpDC和SPDC。收集imDC、ecpDC并加入100ng/mL的LPS培养1 d,分别得到LPS刺激的imDC和LPS刺激的ecpDC,即imDC+LPS组,ecpDC+LPS组。收集各组细胞,检测其表面抗体CD11c、CD83、CD86的表达情况。获取上述细胞上清,ELISA检测其IL-10和IL-12细胞因子量。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imDC、DC、ecpDC对同基因T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发现:1、经PUVA处理后细胞总凋亡率为(98.59±1.35)%,对照组为(3.64±0.73)%,而PUVA处理组早期凋亡率为(94.21±3.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SPDC组表面分子CD83、CD86的阳性表达率为(45.86±4.86)%、(42.47±0.76)%,较imDC组的表达率(15.06±0.59)%、(15.19±1.83)%有显着差异(P<0.01)。ecpDC组表面分子CD83、CD86的阳性表达率为(22.83±5.26)%、(22.06±4.37)%与im DC组CD83、CD86的表达率(15.06±0.59)%、(15.19±1.83)%相近(P>0.05),而表达率较DC组CD83、CD86的表达率(99.79±0.36)%、(99.85±0.19)%低(P<0.01)。3、imDC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浓度为(147.52±6.42)pg/ml,高于ecpDC组中IL-12浓度(134.92±13.54)pg/ml(P<0.05),而明显低于DC组(326.86±7.58)pg/ml(P<0.01)。imDC组细胞上清中IL-10的浓度为(51.66±5.72)pg/ml,较ecpDC组中IL-10浓度(172.61±12.12)pg/ml有显着差异(P<0.01),并且DC组细胞上清中IL-10的浓度为(121.19±10.62)pg/ml,明显较ecpDC组中IL-10浓度(172.61±12.12)pg/ml低(P<0.01)。4、imDC+LPS组CD83、CD86表达率分别为(99.79±0.36)%、(99.85±0.19)%,明显高于ecpDC+LPS组CD83、CD86表达率为(35.15±5.40)%、(32.66±2.66)%(P<0.01)。5、imDC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的浓度为(51.66±5.72)pg/ml,低于ecpDC组中IL-10浓度(172.61±12.12)pg/ml(P<0.01),imDC+LPS组IL-10的浓度为(121.19±10.62)pg/ml,低于ecpDC+LPS组IL-10浓度(316.09±30.91)pg/ml(P<0.01)。5、imDC组刺激指数为1.817±0.094,DC组刺激指数为3.460±0.071,ecpDC组刺激指数为1.422±0.060。与imDC组相比,DC组细胞可显着刺激T细胞增殖,两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imDC组相比,ecpDC组细胞可显着抑制T细胞增殖,两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本实验利用体外光化学疗法诱导早期凋亡的脾淋巴细胞,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新方法,其较其他方法具有便于操作、安全性高等特点。其次imDC细胞吞噬凋亡的脾淋巴细胞的方法得到的新型DC细胞,即ecpDC,表达不成熟表型并且可抑制受者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证实了ecpDC有与Dreg相似的负向免疫调控作用。最后ecpDC与imDC功能不同,ecpDC可抵抗LPS介导的刺激树突细胞成熟的作用。因此可用于体内诱导免疫耐受而不易被激活为成熟DC细胞。更适合应用于人体内用于诱导免疫耐受。(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期刊2017-03-01)
肝移植耐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Th)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与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双袖套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6只),假手术不进行肝移植;短期组(10只),术后存活10 d;耐受组(10只),术后存活100 d,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Th1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Th2细胞因子(IL-4、IL-5、IL-6、IL-13),Th17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17A],Treg细胞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IL-12p]表达水平。对各组大鼠血清进行蛋白芯片检测。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AST明显降低,ALT明显升高(P<0.05)。而耐受组与手术对照组的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大鼠的肝组织中,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Th1细胞因子IFN-γ、I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耐受组Th2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短期组Th2细胞因子IL-5、IL-6、IL-1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耐受组IL-17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P<0.05)。耐受组IL-10、IL-12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均为P<0.05),短期组TGF-β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P<0.05)。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短期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前血小板碱性蛋白(Ppbp)、神经纤毛蛋白(Neuropilin)-2、Notch-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耐受组趋化因子配基17(CXCL17)、ICAM-1、Neuropilin-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而B7-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减低(P<0.05)。结论在大鼠肝移植自然免疫耐受过程中,Treg类细胞因子(IL-10、TGF-β、IL-12p), IL-6, IL-17以及细胞表面的跨膜信号通路分子(ICAM-1、Neuropilin-2、B7-1蛋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移植耐受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凯,高伟.儿童肝移植免疫耐受相关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2].李先亮,白纯,杨龙,李瀚,吕少诚.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程Th细胞和Treg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研究[J].器官移植.2019
[3].许文犁,郎韧,李先亮,贺强.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相关研究进展[J].器官移植.2019
[4].赖星.SCRAF1在调控Kupffer细胞免疫功能及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中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5].李军良,郭天康,张东,黄军悦,田宏伟.转B、T淋巴细胞衰减子基因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机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6].唐茂明,徐雪松,赖星,吴涯昆.CTLA4Ig与IDO基因共转染对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
[7].李瑞东,陶一峰,沈从欢,马震宇,张晓飞.Th17、Treg及其平衡与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
[8].奚志峰,夏强.临床肝移植免疫耐受:未来之路[J].肝脏.2017
[9].吴涯昆.Tim-4在调控Kupffer细胞免疫功能及诱导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中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
[10].杨绍臻.体外光化学疗法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