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工酶论文_朱新产,黄云鸽,张兆斌,杨丽金

导读:本文包含了与同工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同工,形态学,甘蔗,钦州,旋毛虫,表型,菲律宾。

与同工酶论文文献综述

朱新产,黄云鸽,张兆斌,杨丽金[1](2015)在《GPV感染雏鹅的保护酶活性与同工酶变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酶是催化代谢途径的高效活性基因产物,应激环境和遗传基础的不同导致同工酶结构或活性差异,使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酶种类和活性表现特异性变化。采用生化分析实验技术和PAGE分析GPV感染雏鹅保护酶(POD、ES、SOD)的活性及同工酶特征变异,结果表明,GPV感染雏鹅的脑、心、脾组织新出现1条POD同工酶带,肺组织消减1条同工酶带;GPV感染雏鹅的肝、肺、心组织SOD同工酶谱带新增加2条,脑、脾组织新增加1条,脑、心、脾分别缺少慢区、中区、快区酶带;GPV感染雏鹅的心、脾组织ES同工酶分别出现2、3条新酶带,脑、肝、肺组织新出现1条酶带;POD、SOD、ES活性不同程度分别增强1.2~6倍、1~1.7倍、1~2倍,肝中最显着(6,1.7,2倍)。提示GPV感染应激与寄主保护酶基因表达的互作作用,引起酶的谱型、活性等生化特征变异,直接或间接调控代谢途径与病理生化性能,因此,保护酶是GPV感染应激的敏感酶,可作为GPV与宿主易感性互作致病机制研究的有效标记。(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耿庆林[2](2011)在《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的细胞学与同工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蔬菜作物,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甘蓝作物存在着明显的杂种优势,目前国内外甘蓝优良品种绝大部分为一代杂种。甘蓝杂种一代的种子生产有多种途径,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本试验所用的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是新发现的田间变异的隐性雄性核不育材料。为了使该材料能够尽早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本试验分别从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等方面对其不育发生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形态学研究:通过观察发现从苗期至现蕾期Ms2008076的不育株与可育株没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在开花期,不育株和可育株花瓣均为金黄色,不育株不育性彻底,花药短丝状,干瘪,黄白色,略带褐色,完全无花粉,蜜腺正常,均为4个,雄蕊长度明显短于雌蕊;可育株花药饱满,金黄色,花粉多。2、细胞学研究:对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Ms2008076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花粉母细胞时期,表现为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花粉母细胞迅速退化以至解体,花药败育。3、同工酶研究:研究发现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不育株与可育株在同工酶活性及酶谱上存在差异。a、抽薹后不育株与可育株叶片的SOD、POD和CAT酶活性较抽薹前显着增强。与可育株相比,抽薹前不育株叶片的SOD、POD和ATP酶活性高、CAT酶活性低、AMY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抽薹后不育株的SOD、POD和CAT酶活性高、ATP酶和AMY酶活性无明显差异。通过同工酶谱带比较发现,抽薹后可育株的SOD同工酶谱带比不育株的多出两条(Rf为0.55和0.61)特征酶带。b、在花蕾发育过程中,不育株花蕾的SOD、POD和CAT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可育株的POD酶活性也是呈下降趋势,而可育株的SOD和CAT酶活性则是先升后降。与可育株相比,在小花蕾期不育株花蕾的POD和CAT酶活性较强,SOD、ATP及AMY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在大花蕾期不育株花蕾的SOD、CAT、ATP及AMY酶活性较弱,POD活性较强;在开花期不育株花蕾的POD和CAT酶活性较强,SOD和ATP酶活性较弱,AMY酶活性无明显差异。通过同工酶谱带比较发现,可育株花蕾的CAT同工酶在大花蕾期比不育株多一条(Rf为0.23)特征酶带, SOD同工酶在大花蕾期和开花期均比不育株多叁条(Rf分别为0.61,0.65和0.74)特征酶带。(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5-20)

李婷婷[3](2008)在《旋毛虫肌幼虫冷冻耐力与同工酶分析及成囊前幼虫感染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100万人体感染者,现已被列入再度肆虐的疾病(re-emerging disease)。由于旋毛虫属不同种的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冰冻耐力、对宿主的感染性与致病性及宿主对不同虫种的免疫应答等方面存在有明显差异,故旋毛虫属分类的研究对旋毛虫病的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及预防等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推荐应用的肉类中旋毛虫检疫的方法是消化法,我国国家标准“猪旋毛虫病诊断技术”规定对屠宰猪肉中的旋毛虫检疫方法亦是消化法。一般认为旋毛虫感染宿主后约1个月在幼虫周围形成囊包,但成囊前期幼虫对新宿主是否具有感染性以及能否用消化法进行检疫,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对我国旋毛虫不同地理株的冷冻耐力与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并对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感染性及消化后的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材料与方法1.旋毛虫虫种与地理株本实验所用虫种为旋毛虫(T1)、乡土旋毛虫(T2)、布氏旋毛虫(T3)、伪旋毛虫(T4)及纳氏旋毛虫(T7);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来自湖北、天津、哈尔滨、同江、云南(大理)及河南(南阳)。2.实验动物与肌幼虫收集4周龄健康雄性昆明小鼠,每只体重18g~20g,购自郑州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将不同种和地理株旋毛虫感染小鼠后42天拉颈处死,全身肌肉人工消化后收集纯净的旋毛虫肌幼虫。3.冷冻耐力试验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将分别感染T2、河南株与云南株肌幼虫的小鼠在感染后42天剖杀,制备肉样,每份重约5克,约50mm×6mm×6mm,置于5ml EP管中-18℃分别保存6h、12h、24h、48h。肉样室温解冻后压片镜检,每组小鼠感染300条冰冻保存不同时间的幼虫。另取10只小鼠分为2组作为对照组,分别感染T2与河南株的正常肌幼虫。所有感染小鼠均在感染后42天后剖杀,全身肌肉消化后贝氏法收集肌幼虫,计算生殖力指数(reproductive capacity index,RCI),观察T2、河南株与云南株肌幼虫的冷冻耐力。生殖力指数(RCI)=实验动物感染后42天回收的肌幼虫数/接种的肌幼虫数。4.同工酶试验将旋毛虫不同种与地理株的纯净肌幼虫加酶稳定剂后制备匀浆,离心后取上清作为粗酶液。将粗酶液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染色,用GeneGenius凝胶图像分析仪对酶谱进行分析。5.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4-21天3种方法的检测将80只小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10只),每组感染旋毛虫河南株肌幼虫300条,感染后14-21天每天采血后剖杀1组,分别用镜检法(膈肌压片)与贝氏法(小鼠肌肉剪碎)观察成囊前期幼虫的检出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水平。6.不同日龄成囊前期幼虫对小鼠感染性的观察①将感染旋毛虫后14~21天的小鼠膈肌(即含8~15日龄的成囊前期幼虫)压片镜检,将含幼虫的膈肌喂饲小鼠,42天后剖杀,肌肉消化后观察收集的幼虫数。②将贝氏法收集的8~15日龄成囊前期幼虫灌胃感染小鼠(每只300条),42天后剖杀,肌肉消化后观察收集的幼虫数。③另取10只小鼠作为对照,每只经口感染300条成囊期(肌)幼虫,42天后剖杀,肌肉消化后观察收集的幼虫数。7.小鼠感染旋毛虫后不同时间血清抗体水平观察将12只健康昆明小鼠每只经口感染300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11-28天ELISA观察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1.冷冻耐力试验含有旋毛虫河南株、云南株和T2肌幼虫的小鼠肉样-18℃保存不同时间后感染小鼠,河南株-18℃保存6h及12h后的RCI分别为0.03和0;云南株-18℃保存6h、12h及24h后的RCI分别为0.04、0.01和0;T2-18℃保存6h、12h、24h、48h后的RCI分别为26.8、21.9、10.8和7。经方差分析,T2的RCI总体差异显着(F=6.763,P<0.05),在6h与12h以及24与48h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在12h与24h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提示T2肌幼虫-18℃保存12h后感染性有明显下降。2.同工酶试验超氧化物岐化酶在6个地理株的酶带迁移率与T1和T4相同,与T2、T3及T7明显不同;苹果酸酶的酶带迁移率在黑龙江株和同江株与其他4个地理株稍有不同,6个地理株与T3均明显不同;酯酶的酶带迁移率在6个地理株与5种旋毛虫之间无明显差别;谷氨酸脱氢酶的酶带迁移率在6个地理株与T4、T7明显不同,与其他虫种无明显差异。3.小鼠感染旋毛虫14~21天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4、15天,镜检法对成囊前期幼虫的检出率分别为50%(4/8)和89%(8/9),感染后16~21天检出率均为100%;感染后14~21天,贝氏法的检出率均为100%;感染后14~21天,ELISA检测的小鼠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5%(1/8)、11.1%(1/9)、11.1%(1/9)、25%(2/8)、22.2%(2/9)、22.2%(2/9)、40%(4/10)及40%(4/10)。感染后14天镜检法和贝氏法对成囊前期幼虫的检出率有显着性差异(X~2=5.333,P<0.05);感染后15天两者的检出率无显着性差异(9/9)(X~2=1.059,P>0.05)。旋毛虫感染后18天及21天,ELISA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镜检法和贝氏法(X~2=18.9,P<0.05;X~2=18.9,P<0.05)。4.不同日龄成囊前期幼虫对小鼠的感染性8~11日龄成囊前期幼虫经喂饲膈肌和灌胃接种小鼠后42天,剖杀小鼠全身肌肉消化后均未检获幼虫,表明11日龄之前的幼虫无感染性。含12~15日龄幼虫膈肌分别喂饲9、9、10、10只小鼠,42天后小鼠的感染成功率均为100%,每只小鼠平均检获幼虫数分别为101.38±110.45、367.43±728.32、15448.67±6178.35及27433.30±11733.24;12~15日龄幼虫分别灌胃接种10只小鼠,42天后小鼠的感染成功率分别为33%(3/10)、33%(3/10)、40%(4/10)及40%(4/10),检获的幼虫数分别为5、6、12及92条。12、13日龄幼虫喂饲膈肌和灌胃2种方法的感染成功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X~2=9.975,P<0.05),14、15日龄两种感染方法阳性率亦有显着差异(X~2=10.769,P<0.05)。结果表明12日龄幼虫开始具有感染性,且幼虫日龄与喂饲膈肌感染小鼠后检获的虫数呈相关性(r=0.939,P<0.05),幼虫日龄与灌胃接种小鼠后的感染成功率亦呈相关性(r=0.926,P<0.05),表明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感染性随着日龄延长而增加。含11~13日龄幼虫的小鼠肌肉消化30min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6.9%(16/231)、54.6%(136/249)及67.2%(199/296),60min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43.4%(148/341)、57.3%(142/248)及89.6%(267/298),240min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6.4%(20/314)、25.1%(77/307)、58.1%(462/795)。含11~13日龄幼虫的小鼠肌肉消化30、60及240min的幼虫存活率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X~2_(30min)=203.50,X~2_(60min)=149.78,X~2_(240min)=286.24,P<0.05)。表明肌肉消化后幼虫的存活率随幼虫日龄的延长而增加。5.小鼠感染旋毛虫后不同时间血清抗体水平观察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1天开始检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1/12),此后抗体阳性率逐渐增高,至感染后24天阳性率达100%;感染后11~28天的血清吸光度(A492)之间有显着性差异(F=10.731,P<0.05)。结论1.旋毛虫河南株和云南株肌幼虫对冰冻的抵抗力较弱,两者经-18℃分别保存12h和24h已无感染性。乡土旋毛虫肌幼虫对冰冻抵抗力较强,经-18℃保存48h仍有感染性。2.我国6个旋毛虫地理株的4种同工酶酶谱相似,均与旋毛虫国际参考株的酶谱一致。3.旋毛虫感染小鼠后18天的成囊前期幼虫(12日龄)开始具有感染性,感染性随幼虫日龄的延长而增加;对旋毛虫感染动物后的早期检疫贝氏法优于镜检法与ELISA。(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8-05-01)

葛京盈[4](2007)在《菲律宾蛤仔形态学与同工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91年以来,世界范围内菲律宾蛤仔产量迅速增加,到2002已达到236万吨,成为世界上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其中中国产量占到97.4%,居主导地位。目前世界的菲律宾蛤仔产量中,约90%来自于养殖,且主要来自我国大陆的养殖。1999年我国滩涂贝类的产量中73%为菲律宾蛤仔(俗称杂色蛤),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8.4%。我国现有浅海滩涂总面积约2亿亩,有效利用率只有15%左右。蛤仔属于广温、广盐性品种,我国宜养面积广大,但由于不注重资源保护,滥采乱捕,加上环境污染,蛤仔的天然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苗种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蛤仔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首先从形态特征、生长性能分析方面对我国北方海区4个野生菲律宾蛤仔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形态学方面:平均壳长从大到小排列为:丹东群体>锦州群体>青岛群体>大连群体;平均壳高从大到小排列为:丹东群体>锦州群体>大连群体>青岛群体;平均壳宽从大到小排列为:丹东群体>大连群体>青岛群体>锦州群体。总体说来,丹东群体的平均壳长、壳高、壳宽都明显大于其他群体,青岛群体的平均壳宽系数最大,其次是大连群体,并比锦州和丹东群体略高。壳宽系数是贝壳隆起程度的指标,总体来说,青岛群体的平均壳宽系数最大,其次是大连群体,并比锦州和丹东群体略高,F检验差异显着( P < 0.01)。4个群体的壳重量指数大连群体最大,最小的为青岛群体,F检验差异显着( P < 0.01),即大连群体的贝壳最厚;青岛群体的贝壳最薄。肥满度指数:青岛群体>锦州群体>大连群体>丹东群体。单因子方差分析及差异系数(CD)的检验结果可知:4群体菲律宾蛤仔4群体间的形态差异极显着,尚未达到亚种水平,属于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差异。其次,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检测了菲律宾蛤仔8种同工酶共记录的18个基因座位,其中Est-1、Est-2、Sod-1、Sod-2、Ldh-1、Ldh-2、共6个位点是多态的,多态座位百分数为33.33%。4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1.736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1.1257平均期望杂合度0.0658,平均实际杂合度0.0861,平均遗传偏离指数-0.2358。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检测了菲律宾蛤仔莆田,广州两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莆田群体8种同工酶共检测出19个基因座位,其中Adh、Est-2、Est-3、Sod-1、Sod-2、Ldh-1、Ldh-2、Ldh-3共8个位点呈多态(P0.99),多态座位百分数为42.11%。广州群体分析的8种同工酶共记录的16个基因座位,其中Est-1、Sod-1、Sod-2、Ldh-1共4个位点是多态的,多态座位百分数为25%。根据等位基因频率计算了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和广州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5789和1.312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1579和1.1063。平均实际杂合度Ho分别为0.1053和0.0734,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1041和0.0720。菲律宾蛤仔8个多态座位的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表明,菲律宾蛤仔莆田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属较好水平,广东群体偏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7-06-01)

罗建勋,顾万春[5](2004)在《云杉表型与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国内外30多年主要云杉属植物的表型与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群体间(内)表型多样性丰富,群体间性状表型变异一般均呈一定的地理变异模式。同工酶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为:多态位点百分数,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平均每个位点期望杂合度,有效的等位基因数目和基因分化系数的变幅分别为23%~84 6%,1 33~2 70,0 016~0 306,0 230~1 32和0 022~0 11。群体间的变异量只占总变异量的2%~13%,约87%~98%变异存在于群体内。从表型、同工酶和DNA水平等多层次对云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偶合研究,同时加强对影响遗传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外因探讨,及该研究在基因资源保护策略上的应用是云杉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04年02期)

段修军,王丽华,赵旭庭,扶国才,赵万里[6](2003)在《隆太杂交仔鹅血清酶活性与同工酶型、体重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法,测定隆太杂交仔鹅(F1)血清中酯酶(ES),淀粉酶(Amy)和碱性磷酸酶(AKP)叁种同工酶的遗传多态型,同时测定了隆太杂交鹅(F1)血清中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初步探讨了酶活性与同工酶型、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隆太杂交鹅(F1)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淀粉酶(Amy)的同工酶型的活性相近,两种酶的多态性可长期保持下去;其多态性保持机制可能符合中性学说,隆太杂交鹅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与日增重有一定程度的表型正相关(r=0.8902),有可能作为肉仔鹅早期生长性能的选择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王水琦,汤浩[7](2002)在《形态学与同工酶在甘蔗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形态学和同工酶在甘蔗上的应用,阐述了形态学与同工酶研究对提高甘蔗研究水平和促进甘蔗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甘蔗糖业》期刊2002年06期)

张瑞娟[8](2002)在《RAPD分析法测定婴儿利什曼原虫种内基因变异:与同工酶谱无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工酶电泳一直是用于利什曼原虫鉴定的金标准,在地中海沿岸婴儿利什曼原虫种内有20个同工酶亚群,说明该种有高度变异性。因此,对于婴儿利什曼原虫亚种的研究,除同工酶外,还应采用其它的遗传指标。(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2002年06期)

邓海华,廖兆周,李奇伟,劳方业,符成[9](2002)在《斑茅F2杂种选育与同工酶标记辅助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01杂交季以甘蔗与斑茅属间杂交F1杂种崖城95-41 作母本,与父本CP57-614和川蔗57-416杂交,在二个组合后代实生苗中分别取13个单株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除1个单株为可疑后代外,其它均为斑茅的F2后代。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标记PxA6、PxA7和PxA9在斑茅F2中出现机率高,特别是PxA6和PxA7,其酶带清晰易辨,可作为F2后代辅助选择的工具。(本文来源于《甘蔗糖业》期刊2002年01期)

李云昌,彭宏祥,黄德键,苏伟强[10](2001)在《“钦州红荔”新品种选育与同工酶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原产于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我国华南地区特产果树。改革开放以来,荔枝生产在我国南方各省(区)发展迅速,在我国大陆地区现有荔枝栽培面积中,由于品质中等的中晚熟品种所占比例较大,给(本文来源于《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期刊2001-09-13)

与同工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蔬菜作物,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甘蓝作物存在着明显的杂种优势,目前国内外甘蓝优良品种绝大部分为一代杂种。甘蓝杂种一代的种子生产有多种途径,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本试验所用的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是新发现的田间变异的隐性雄性核不育材料。为了使该材料能够尽早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本试验分别从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等方面对其不育发生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形态学研究:通过观察发现从苗期至现蕾期Ms2008076的不育株与可育株没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在开花期,不育株和可育株花瓣均为金黄色,不育株不育性彻底,花药短丝状,干瘪,黄白色,略带褐色,完全无花粉,蜜腺正常,均为4个,雄蕊长度明显短于雌蕊;可育株花药饱满,金黄色,花粉多。2、细胞学研究:对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Ms2008076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花粉母细胞时期,表现为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花粉母细胞迅速退化以至解体,花药败育。3、同工酶研究:研究发现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不育株与可育株在同工酶活性及酶谱上存在差异。a、抽薹后不育株与可育株叶片的SOD、POD和CAT酶活性较抽薹前显着增强。与可育株相比,抽薹前不育株叶片的SOD、POD和ATP酶活性高、CAT酶活性低、AMY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抽薹后不育株的SOD、POD和CAT酶活性高、ATP酶和AMY酶活性无明显差异。通过同工酶谱带比较发现,抽薹后可育株的SOD同工酶谱带比不育株的多出两条(Rf为0.55和0.61)特征酶带。b、在花蕾发育过程中,不育株花蕾的SOD、POD和CAT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可育株的POD酶活性也是呈下降趋势,而可育株的SOD和CAT酶活性则是先升后降。与可育株相比,在小花蕾期不育株花蕾的POD和CAT酶活性较强,SOD、ATP及AMY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在大花蕾期不育株花蕾的SOD、CAT、ATP及AMY酶活性较弱,POD活性较强;在开花期不育株花蕾的POD和CAT酶活性较强,SOD和ATP酶活性较弱,AMY酶活性无明显差异。通过同工酶谱带比较发现,可育株花蕾的CAT同工酶在大花蕾期比不育株多一条(Rf为0.23)特征酶带, SOD同工酶在大花蕾期和开花期均比不育株多叁条(Rf分别为0.61,0.65和0.74)特征酶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与同工酶论文参考文献

[1].朱新产,黄云鸽,张兆斌,杨丽金.GPV感染雏鹅的保护酶活性与同工酶变异性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2015

[2].耿庆林.甘蓝雄性不育材料“Ms2008076”的细胞学与同工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李婷婷.旋毛虫肌幼虫冷冻耐力与同工酶分析及成囊前幼虫感染性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8

[4].葛京盈.菲律宾蛤仔形态学与同工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

[5].罗建勋,顾万春.云杉表型与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2004

[6].段修军,王丽华,赵旭庭,扶国才,赵万里.隆太杂交仔鹅血清酶活性与同工酶型、体重关系[J].畜牧兽医杂志.2003

[7].王水琦,汤浩.形态学与同工酶在甘蔗上的应用[J].甘蔗糖业.2002

[8].张瑞娟.RAPD分析法测定婴儿利什曼原虫种内基因变异:与同工酶谱无相关性[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2

[9].邓海华,廖兆周,李奇伟,劳方业,符成.斑茅F2杂种选育与同工酶标记辅助选择[J].甘蔗糖业.2002

[10].李云昌,彭宏祥,黄德键,苏伟强.“钦州红荔”新品种选育与同工酶分析研究[C].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2001

论文知识图

不同浓度镉胁迫6d时POD同工酶电泳图(左...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在同工酶水平上的聚...14个小麦品种籽粒成熟期间的LOX同工...不同发育时期MS-4和MC1及其杂种F1与杂...晚采急速和缓慢降温鸭梨果肉脂氧合酶同...供试菌株的醋酶同工酶聚类分析树状图

标签:;  ;  ;  ;  ;  ;  ;  

与同工酶论文_朱新产,黄云鸽,张兆斌,杨丽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