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生生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地下水循环,生态环境,驱动因素
表生生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16)在《准噶尔盆地表生生态环境演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地处我国西北旱区内陆盆地,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其中天山北麓平原绿洲区是新疆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地域。21世纪以来,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旱区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准噶尔盆地出现了天然植被退化、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湖泊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此类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生态环境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探究区域水循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旱区水资源形成转化与表生生态环境关系为主线,基于LUCC理论、RS与GIS技术,深入分析了准噶尔盆地水循环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系统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表生生态环境演化及生态环境问题,定量分析了表生生态环境演化的驱动机制,构建了基于地下水的表生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研究地下水循环演化与表生生态环境的关系,得出地下水状态对典型流域平原区表生生态环境具有控制作用,不同类型的植被生长指标与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包气带土壤含盐量均呈对数关系,地下水位埋深对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具有控制作用,由此构建了以地下水状态变量为基础的面向表生生态环境安全的多维临界标识指标体系。(2)基于旱区特征和水资源形成演化规律,以地下水循环演化与表生生态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将研究区划分为山地、人工绿洲、天然绿洲、天然水域和荒漠五大生态系统类型。基于遥感解译和LUCC理论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表生态环境格局—动态—演化特征:荒漠和山地生态系统是盆地的背景和基质,盆地生态环境总体极为脆弱。近40年来,荒漠生态系统的面积逐渐减少,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面积逐渐增加,天然绿洲生态系统的面积呈弱减少趋势,天然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略有减少。通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可知: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总体增大,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利用量增加;永久性冰川雪地、山区林草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说明准噶尔盆地水资源总量减少,水资源涵养能力呈下降趋势。(3)基于AVHRR-NDVI和MODIS-NDVI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和时间序列数据重建技术获得研究区不同尺度的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和线性趋势法对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北麓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不同时空尺度的研究,其总体特征为:(1)盆地尺度上:NDVI均值为0.158,NDVI小于0.2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8%,盆地整体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1982-2006年植被指数年际变化幅度为0.0004/a,呈弱增加趋势。由NDVI空间变化分析可知,天山北麓平原区和戈壁带多年NDVI标准差均较大,属于生态环境强和较强敏感区,平原区多年植被指数呈显着增加趋势;山前戈壁带多年植被指数呈显着较少趋势,天山高山区植被指数呈增加趋势。(2)2001-2010年准噶尔盆地重点地段,即生态环境敏感区NDVI年际变化幅度为29.336/a,植被覆盖整体上是逐年增加的;植被极度增加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农田植被区;植被减少区主要集中在中低山区的戈壁等稀疏植被地区;植被极度减少主要集中在湿地及水体边缘区。(4)基于天山北麓DEM数据、气象数据、地下水位埋深数据、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及GDP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天山北麓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力进行系统分析,天山北麓植被覆盖及其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分异特性。地质地貌因素控制着天山北麓表生生态环境的基本格局,气候变化、地下水状态和人类活动是天山北麓表生态环境在时间尺度上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海拔大于700m的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受坡度、坡向、降水和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在海拔小于700m的平原绿洲区植被覆盖受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位埋深、人口及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较大,而此类因素的变化来源于人类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5)基于地下水的生态功能,构建了基于地下水动态的天山北麓表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天山北麓平原区表生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以现状条件开采地下水,研究区生态环境呈严重恶化趋势。基于生态环境约束条件,设计现状水利工程条件下的调控方案(A)和跨流域引水条件下的调控方案(B),经预测结果对比分析可知:方案B有助于维持天然河道的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系统的动态平衡,优于方案A。(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4-30)
何伟,白泽琳,李一龙,孔祥臻,刘文秀[2](2016)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溶解性有机质表生行为与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解性有机质(DOM)是一类包含了复杂结构及交互作用的溶解性有机化合物,其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存量达到万亿吨.DOM是水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表生行为和环境效应丰富,不仅影响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也是重要的活性氧激发物,还能保护水生生物不受紫外线伤害.DOM组成、结构与来源等方面的研究多,较为简单且系统性较强,而其表生行为与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仍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本文重点阐述了DOM与颗粒态有机质(POM)的相互转化机制、诱导产生活性氧的光化学行为、与有机物的结合作用、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毒性和生态风险影响等表生行为与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希望有助于系统地了解DOM的表生行为和环境效应以及促进该类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张丽姝[3](2012)在《引水灌溉对大安市地下水及表生生态景观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区内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土地盐碱化、沙漠化、草地退化及沼泽湿地萎缩。为了解决该区干旱缺水、保证粮食安全和供水安全,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吉林省政府于2007年拟定了吉林省保障粮食生产的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引用嫩江水建立大安灌区,开垦区内闲置退化的盐渍荒地,改造中低产田,将原来的旱地改为水田,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由于该区处在松嫩盆地的低平原地区,地下水埋藏浅,径流不畅,引地表水灌溉后将增加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抬高区域地下水位,一方面可能造成区域土地盐碱化问题,危害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水位的上升又能够为地表植被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缓解土地沙化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一个适宜维持研究区生态环境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地下水埋深,并据此分析灌区运行后的水位变化对地表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简述了大安市的自然经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应用遥感技术解译了研究区不同时期地表生态景观分布情况,依托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地下水埋深与地表生态景观分布的关系。建立了区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根据研究区的降水蒸发资料与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对模型进行了识别和验证,运用校正好的模型预测了不同降水条件组合下灌区运行10年之后区域地下水流场的演化情况。根据不同生态景观发育的适宜埋深分析了引水灌溉对地表生态景观分布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1)地下水埋深与地表生态景观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埋深小于0.5米的区域多为水域所在地,埋深小于3米的区域内盐碱地所占比例最大,高覆盖度的草地集中分布在埋深3-5米的区域。(2)在不同的降水组合下,灌区运行10年后区域地下水位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灌区内部较灌区外水位上升幅度稍大。(3)根据预测的水位,分析了引水灌溉对地表生态景观的影响,预测了灌区外部与灌区内部可能发生盐碱化的范围。(4)引水工程对于保护研究区湿地系统与自然植被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5-01)
张静[4](2011)在《旱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及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山北麓中段位于准噶尔盆地南部,降水量少,蒸发作用强烈,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同时,该区又是新疆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对地下水的依赖作用十分显着。随着该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该区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以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主线,以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标,以天山北麓中段为例,构建了地下水开发诱发的表生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与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相耦合的方法,以ArcGIS为平台,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和6种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下202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为区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配置及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获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天山北麓地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的野外调查及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天山北麓中段地下水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2.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以ArcGIS为平台,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003年本区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其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阜康—呼图壁—150团场以北及玛纳斯—奎屯—古尔图牧场以北的山前溢出带和细土平原中上部地区,生态环境中等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阜康、乌鲁木齐、呼图壁、石河子、奎屯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细土平原区及其南部的山前戈壁带和古尔图牧场以北、甘家湖—129团场—炮台牧点以南的细土平原中下部,生态环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及甘家湖南部的沙漠和沙漠区边缘地带,这与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客观合理的。3.将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分布参数模型)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集中参数模型)耦合,对六种开采方案下2020年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价。其评价结果表明:(1)在“500工程”(引额济乌)实施前,保持现状水利工程不变(A1方案)开采到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恶化,尤其是在山前溢出带和细土平原中上部,生态环境好的区域面积急剧下降,表明现阶段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不甚合理,需要对其进行优化;在A1方案的基础上,保证河流基流量的前提下(A2方案)开采至2020年,除古尔图牧场和奎屯北部及蔡家湖东南的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差的区域面积有所扩大,其它区域生态环境较A1方案均有所改善;在A2方案的基础上,灌溉定额和渠系渗漏量减少50%的情况下(A3方案)开采至2020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较A1方案明显增加,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则明显下降。(2)在“500工程”(引额济乌)实施后,引“500工程”的水置换山前引水,增加河流渗漏量(B1方案)开采至2020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面积比A3大,生态环境差的区域较A3有所下降;在B1的基础上增加规划集中供水水源地,减少下游沙漠边缘地下水开采量(B2方案)开采至2020年,生态环境同B1相比,在蔡家湖、新湖总场周边及沙湾西北部有明显改善;在B2的基础上进行节水灌溉,减少渠系渗漏量(B3方案),开采至2020年,生态环境较B2开采方案下有所改善,在150团场周边表现尤为明显。由此可见,在天山北麓中段这样的干旱区,由于区内水资源极其有限,即使采取节水或提高渠系灌溉利用系数等措施,仍不能满足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实施“500工程”。以上研究成果,为天山北麓中段水资源利用与配置提供了依据,对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1-05-10)
杨泽元,王文科,杨晓婷,马雄德[5](2007)在《基于GIS的秃尾河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秃尾河流域为例,围绕地下水建立了流域表生生态环境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根据自主开发的基于MAP-G IS的生态环境评价与预警信息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秃尾河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较好,其中盖沙丘陵区、河谷阶地区及沙漠区是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7年08期)
钟莉莉[6](2007)在《珠江叁角洲顺德地区铅的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Pb是自然界常见的有毒重金属元素之一。系统剖析铅的区域分布特征、赋存规律,以及与地方流行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本研究主要选择全国叁大肝癌高发区之一的佛山市顺德区和南海区作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土壤和饮用水体中Pb全量、有效量以及元素有效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评价Pb的局部背景水平和异常程度,剖析Pb的异常特征,分析异常成因,分析地球化学环境与地方性疾病的相关性。本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1)研究区Pb污染程度较轻,达到国家土壤环境标准的二级标准。表层土与深层土的全Pb含量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大多数采样点表层和深层土壤全Pb含量与pH值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2)选取肝癌高发区杨滘村和相对低发区大闸村的土壤纵向剖面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在0~40cm,两条剖面的土壤全Pb含量均有明显波动,波动程度随着深度加深而降低;在40cm深度以下,土壤全Pb含量接近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自然背景值,随深度下降变化不明显。同一深度进行比较发现,大闸剖面9个层位的土壤全Pb含量均稍大于杨滘剖面的土壤全Pb含量。(3)与南海区域背景值相比,研究区的农业土壤全Pb含量均值比南海区背景值低27.6 mg/kg,约为南海区背景值的63.67%。顺德区乐从镇的农业土壤全Pb含量与南海区的基塘地区、北部的狮山、南部的丹灶的农业土壤全Pb含量相当。(4)应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地累积系数法和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方法评价指示:研究区内表层土壤的污染程度较轻,在空间分布上未见明显规律。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自然背景值和广东省土壤背景值为基准,研究区内大部分的表层土样基本无污染,小部分为低至中度污染。(5)采用七步萃取法进行Pb形态提取分析指示:有效态(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之和)含量最高的是19(大闸)、18(水藤)号点,均大于6 mg/kg。其次9、11、17、16、3号点,有效态含量在3.0~5.1 mg/kg之间。2(杨滘)、13(水藤)、7(罗沙)号点的有效态含量最少,小于1 mg/kg。(6)研究区域内,Pb有效态的空间分布较均匀。最高值出现在研究区东部和东南部(大闸村),最低值出现在研究区的西北部罗沙村附近和北围工业区附近。肝癌高发区的杨滘、罗沙、水藤村Pb有效态的分布无明显规律。与肝癌低发区大闸村对比,两区的Pb有效态最高值和最低值非常接近。(7)潜在可利用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之和)含量最高的是6(罗沙)号点,为40.03mg/kg,其次是4(杨滘)、13(水藤)号点,在30~40mg/kg范围,8(罗沙)号点最低,15.45 mg/kg,其余点的潜在可利用态含量在15~30 mg/kg之间。潜在可利用态与全铅的相关性非常好。(8)与1987年的前人对顺德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的地球化学调查结果对比,本研究区肝癌高发区表层农业土壤和井水中的全Pb含量均值偏低,但全Pb含量取值范围都在1987年所测值范围内。本次研究结果也符合全Pb含量与肝癌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的规律。本研究区的铅地球化学特征与地方流行病肝癌的成因无显着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期刊2007-06-30)
荆晶[7](2007)在《天山北麓平原区地下水及包气带与表生生态环境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山北麓是新疆工农业最发达地区,是整个自治区经济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于地处内陆干旱盆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有研究表明,地下水及包气带水盐是直接影响表生生态空间分布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地下水及包气带水盐分布与表生生态环境关系研究对重新恢复干旱区自然植被,重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区域调查基础上,以奎屯河流域为例,通过对49个观测点、27个坑探剖面的调查、取样;对220个土样、20个水样,共3840个实测数据的分析,总结了天山北麓平原区包气带水盐分布规律,探讨了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地下水及包气带水盐与表生植被关系,为区内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获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包气带表土水盐含量水平分布和剖面上水盐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包气带岩性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包气带水盐分布的空间格局,气象因素和人为活动则影响了包气带水盐的演化过程。(2)获得了原位试验场的溶质运移参数。通过识别和验证,观测点拟合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5%,所求得的溶质运移参数能够用于土壤盐分运移的数值模拟。原位实验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水盐分布与区域水盐分布规律相符。(3)对地下水及包气带水盐与植被生长状态的关系研究得出:地下水位埋深越浅、土壤含水量越大、含盐量越小,植被的长势越好、盖度越大;反之,植被长势不良、盖度小。根据调查和实测数据分析进一步确定出典型植被的适生含水量、含盐量:红柳、梭梭柴、胡杨的适生含水量分别为15-20%、19-33%,14-24%;适生含盐量分别为0.2-2.0%、0.2-1.0%、0.2-0.6%。总结得出奎屯河流域的生态地下水位为:<3m盐渍化水位,3-4m适宜生态水位,2-6m乔灌木承受地下水位,4-8m生态胁迫水位,>6m荒漠化水位。与已有研究成果接近。以上研究成果对于天山北麓地区科学保护表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7-05-20)
杨泽元,王文科,马雄德,杨晓婷[8](2006)在《秃尾河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下水为主线,开展流域表生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尚处于发展之中。以秃尾河流域为例,紧紧围绕地下水这条主线,在建立流域表生生态环境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与模糊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开展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较好,其中盖沙丘陵区、河流源头和河谷阶地区及沙漠区是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这些研究为评价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表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评价结果与流域生态环境实际更为吻合,规律性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杨泽元,王文科,王雁林,黄金廷[9](2006)在《秃尾河流域表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秃尾河流域为例,从地下水与表生生态环境关系的野外调查入手,以地下水为主线,在深入分析流域表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驱动力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表生生态环境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较好,其中盖沙丘陵区和沙漠区是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06年05期)
冯新斌,汤顺林,仇广乐,商立海,闫海鱼[10](2006)在《西南喀斯特地区表生生态环境中汞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是我国乃至世界喀斯特(石灰岩)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质背景, 在这一地区地形以山区为主。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迭加(不合理的农业活动),造成了西南部分地区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西南喀斯特地区还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从全球地质背景看,西南正好处于全球汞矿化带中,同时也称作“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区内分布着大量的汞矿和含汞较高的铅锌等金属矿床。由于受低温热液(本文来源于《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6-30)
表生生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一类包含了复杂结构及交互作用的溶解性有机化合物,其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存量达到万亿吨.DOM是水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表生行为和环境效应丰富,不仅影响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也是重要的活性氧激发物,还能保护水生生物不受紫外线伤害.DOM组成、结构与来源等方面的研究多,较为简单且系统性较强,而其表生行为与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仍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本文重点阐述了DOM与颗粒态有机质(POM)的相互转化机制、诱导产生活性氧的光化学行为、与有机物的结合作用、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毒性和生态风险影响等表生行为与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希望有助于系统地了解DOM的表生行为和环境效应以及促进该类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生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静.准噶尔盆地表生生态环境演化及驱动力分析[D].长安大学.2016
[2].何伟,白泽琳,李一龙,孔祥臻,刘文秀.水生生态系统中溶解性有机质表生行为与环境效应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
[3].张丽姝.引水灌溉对大安市地下水及表生生态景观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张静.旱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及其评价[D].长安大学.2011
[5].杨泽元,王文科,杨晓婷,马雄德.基于GIS的秃尾河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J].人民黄河.2007
[6].钟莉莉.珠江叁角洲顺德地区铅的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D].中山大学.2007
[7].荆晶.天山北麓平原区地下水及包气带与表生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7
[8].杨泽元,王文科,马雄德,杨晓婷.秃尾河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
[9].杨泽元,王文科,王雁林,黄金廷.秃尾河流域表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6
[10].冯新斌,汤顺林,仇广乐,商立海,闫海鱼.西南喀斯特地区表生生态环境中汞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C].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