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础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础,桥桩,桥台,层状,桩基,底面,切线。
基础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修占国,李纯,王斐笠,齐佳[1](2019)在《大型基础下基底层状土的变形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土体变形理论,建立了大型基础下层状土的变形计算模型,运用自编程序SSBS(Simulating Subsidence of Building Subsoil)对工程算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并结合该算例的实测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校验.研究结果表明:基坑降水使得基底上覆土层产生有效应力增量,且有效应力增量对基底变形的贡献不可忽略;同时,由于大型基础下基底附加应力的非均匀分布,导致最大荷载与最大变形点不一致,基础中心点非最大变形点;应用层状地基变形计算方法得到的变形计算结果更接近工程实际.研究结论可为大型基础下层状地基变形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郭高冉,崔旭浩,杜博文[2](2019)在《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基础变形重点区段监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基础变形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光纤振动加速度传感阵列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础变形监测方法。在某运营高铁线路路桥过渡段采用该方法进行现场实测,通过联合经验模态分解(EMD)-功率谱分析方法得到轨道结构的振动特性。测试结果表明:轮轨振动信号经过轨道板、CA砂浆层以及底座板的层层衰减后到达电缆槽内振动信号的峰值加速度与现有文献一致,说明该监测方法正确。该方法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健康状况的长期监测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可为后续无砟轨道结构局部变形的病害识别以及趋势预测建立特征库。(本文来源于《中国铁路》期刊2019年11期)
张松[3](2019)在《桥梁深水基础施工中钢护筒变形的原因及对策实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桥梁工程实际,对其桩基工程中的钢护筒的施工进行分析,提出钢护筒制作与安装的要点,然后提出钢护筒发生变形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在水下对变形的钢护筒进行切割,然后套接在工厂中预制而成的变径钢护筒的处理方法,最后通过实践验证了这一钢护筒变形处理方法的有效性,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期刊2019年30期)
僧格仁钦[4](2019)在《关于空心板梁桥拓宽后主梁基础沉降变形的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空心板桥梁拓宽工程为例,研究新桥主梁在基础沉降下的变形,通过有限元模式的构建分析拼接缝受力特性,并对1mm、2mm、3mm、4mm、5mm五种不同沉降值下的主梁沉降曲线图分析,明确沉降方程,构建拓宽后空心板梁的梁格法模型,经过模型分析按照二阶曲线模拟新桥沉降,得到的应力值和实际值接近,论证了空心板梁桥拓宽后主梁按照二阶曲线确定沉降的真实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10期)
杨光华,孙树楷,刘清华,贾恺,姜燕[5](2019)在《强度和变形双控条件下基础尺寸的设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的地基设计理论提出了依据基底荷载与沉降的p–s曲线,按照强度和变形双控的原则进行基础设计,但不同的基础尺寸其对应的p–s曲线也是不同的,如何依据基底荷载与沉降的p–s曲线确定基础的合理尺寸,以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双控的原则,这是一个很具体和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基于原位压板试验的p–s曲线反算出土体参数,然后采用切线模量法计算出不同基础宽度的p–s曲线,通过沉降要求和地基强度安全系数要求得到不同尺寸下基础对应的地基承载力,然后根据基底压力确定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的最小基础尺寸,并通过案例将该方法与现行规范方法进行比较,说明该方法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刘金波,杨秋玲,于东健,张松[6](2019)在《预制桩挤土效应对桩基础沉降变形影响案例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相同条件下,不同桩距建筑物沉降变形的监测,得出挤土桩沉降变形随桩距减小而增大的结论;分析挤土桩沉降变形规律和非挤土桩的不同,即沉降变形和附加应力非完全对应的关系;给出挤土效应引起的桩基质量问题,应用非挤土效应的桩进行处理的建议,这对于事故处理及防止类似事故发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李明阳[7](2019)在《深基坑开挖对桥桩基础变形影响及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日益蓬勃,城市往往受到地形和场地条件的限制,基坑下穿或近接高架桥的综合问题也逐渐突出,类似问题保护标准往往较为严格。本文依托厦门第二西通道(海沧海底隧道)下穿华荣路高架段工程。在开挖12m深基坑过程中,需将华荣路高架桥其中一个桥梁基础,包括承台和桩基暴露,基坑外桥墩距支护结构最小间距约1.5m。桥梁桩基(钻孔灌注桩)直径为1.8m,长度为27m。因此,在深基坑施工期间,确保桥梁结构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程特点,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手段,系统研究基坑开挖对高架桥桥桩基础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基坑开挖前,通过理论分析,将坑内桥桩和上部桥墩假定为一端铰支,一端固定长度为30m的细长等直杆,经过计算得出坑内暴露的桥梁桩桩最大水平位移为5.47mm,根据现有规范及规程,确定桥梁各项安全控制指标。2)制定详细合理的实测方案,获取基坑和桥梁的各项监测数据。基坑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约为0.11%~0.21%H;基坑开挖会导致桥墩产生竖向隆起和水平位移,坑内暴露桥墩为固定支座,其变形朝坑内倾斜,承台位置变形最大,承台下桥梁桩基呈“鱼腹状”;坑外桥墩为活动支座,基坑开挖导致其朝坑内平动。坑外桥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变形最大值为11.9mm,坑内桥桩从开始监测至开挖结束阶段变化最大值为3.8mm。3)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实际地质、实际工况下深基坑基坑开挖对支护结构和桥桩基础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参数取值的合理性和实测数据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得出坑内桥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桥桩的最大变形约为10.61mm。数值计算变形模式和实测结果预测的变形模式一致。4)研究土岩复合地层中桥桩位置、支撑刚度、孤石以及坑内桥桩桩后土体开挖深度等因素对桥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卸荷深度一定时,坑外桥桩的变形随距基坑的距离变大而逐渐减小,随围护结构刚度的增加变形逐渐减小;坑内桥桩变形随桩后土体卸荷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相同孤石体积下,孤石高度比孤石深度更能有效抑制桥桩变形。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施工过程中桥桩变形控制的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31)
原方,张健,徐志军,刘军[8](2019)在《城市立交桥桩基托换对桥台基础变形》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立交桥桩基托换不可避免的会对桥台基础的沉降变形产生较大影响。本研究依托郑州市黄河路立交桥F匝道桥台桩基托换工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主动托换结构的叁维实体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主动托换过程对立交桥桥台新旧基础沉降的影响规律,并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基本一致。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影响最大位置在托换梁中部偏西南方向,应加强此区域位置的监控;整个过程位移控制良好,待稳定后可进行后续施工。本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桩基托换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5期)
张干[9](2019)在《平面激光熔覆变形控制的工艺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熔覆是由高能密度的激光束将粉末和基体表面熔化形成表面熔覆层。主要用于材料的表面改性、破损件的修复再制造以及快速原型制造。由于其成形过程采用大功率热源,成形的温度具有动态、时变、不均匀的特点,易导致基板和成形面不均匀的膨胀和收缩,造成基板和成形件的变形。本文对熔覆成形的变形控制进行研究。使用激光熔覆系统进行熔覆成形前,进行粉末和基板预处理。并研究实验平台和工艺参数对变形的影响。实验证明:成形中基板在四周固定底部无约束的情况下,其基板变形表现为中间低,两边翘曲变形,因此对基板实验台下部进行改进添加支撑,不仅减少基板的变形,又增加实验台的刚性。通过单因素工艺实验找出熔宽尺寸相差较大的几组工艺参数,进行熔覆同等区域,分析熔宽对基板变形的影响。对成形过程中扫描路径对基板的变形研究中。先通过ANSYS模拟单道和多道熔覆的温度场和变形,再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和叁坐标测量仪对单道成形的温度和多道成形的变形进行实验,验证实验和模拟的准确性,得出熔覆过程中温度累积效应及变形特点。接下来对激光熔覆成形中扫描路径对基板的影响进行实验分析,测量不同扫描路径下基板的变形图进行变形量的对比。对成形过程中基板的变形控制进行研究。基板的变形由熔覆过程中不均匀的成形热造成的,因此提出水冷的冷却方法。通过ANSYS进行有无水冷情况下成形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变形分析,并实验验证,证明水冷可以有效降低温度,减小基板的变形。又采用水冷块和射流冷却两种不同的冷却方式进行实验,证明射流冷却对减小基板的变形效果更好。最后对射流冷却方式的水流速度和温度对基板的变形影响进行研究,在射流冷却的基础上,对射流冷却水流的温度和速度进行研究,证明选择合适的水流速度和水温对基板的变形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4)
史向阳,张泽,李东庆,周攀峰,冯文杰[10](2019)在《冻融循环作用下锥柱式桩基础水热及变形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寒区工程中,基础水热状态及变形受冻融循环的影响。锥柱式桩基础是一种渐扩式扩底桩,在多年冻土区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是其理论研究依然落后于工程实践。鉴于此,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利用温度传感器、水分传感器及激光位移计对冻融循环作用下桩基和土体温度场、水分场及变形进行同步监测。结合冻融周期,分析桩基水热及变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回填土冻结深度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增厚,桩基导热性能优于土体,且桩基对环境温度的响应更为敏感,因此其能够为深部土体和外界环境提供良好的热交换通道,致使冻融过程中温度场分布与桩基形态紧密相关;受温度势、重力势和毛细作用对水分的驱动作用及桩底扩大部分和冻结层对毛细水的阻滞作用综合影响,经历一定冻融循环,桩周土含水量减小,桩底和基底两侧一定范围内形成水分集聚区域;桩基和土体纵向变形在冻融过程中均呈增大趋势,土体最大变形1.9 mm,桩基最大变形8.0 mm,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二者相对变形经历急剧累加、缓慢累加和稳定动态变形叁个阶段。(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基础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基础变形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光纤振动加速度传感阵列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础变形监测方法。在某运营高铁线路路桥过渡段采用该方法进行现场实测,通过联合经验模态分解(EMD)-功率谱分析方法得到轨道结构的振动特性。测试结果表明:轮轨振动信号经过轨道板、CA砂浆层以及底座板的层层衰减后到达电缆槽内振动信号的峰值加速度与现有文献一致,说明该监测方法正确。该方法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健康状况的长期监测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可为后续无砟轨道结构局部变形的病害识别以及趋势预测建立特征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础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修占国,李纯,王斐笠,齐佳.大型基础下基底层状土的变形性状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郭高冉,崔旭浩,杜博文.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基础变形重点区段监测技术研究[J].中国铁路.2019
[3].张松.桥梁深水基础施工中钢护筒变形的原因及对策实践分析[J].交通世界.2019
[4].僧格仁钦.关于空心板梁桥拓宽后主梁基础沉降变形的分析与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5].杨光华,孙树楷,刘清华,贾恺,姜燕.强度和变形双控条件下基础尺寸的设计及优化[J].岩土工程学报.2019
[6].刘金波,杨秋玲,于东健,张松.预制桩挤土效应对桩基础沉降变形影响案例及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9
[7].李明阳.深基坑开挖对桥桩基础变形影响及特性分析[D].华侨大学.2019
[8].原方,张健,徐志军,刘军.城市立交桥桩基托换对桥台基础变形[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9].张干.平面激光熔覆变形控制的工艺基础研究[D].新疆大学.2019
[10].史向阳,张泽,李东庆,周攀峰,冯文杰.冻融循环作用下锥柱式桩基础水热及变形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