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沉积论文-周美丽,岳蕾,陈强

表面沉积论文-周美丽,岳蕾,陈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波表面波,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类金刚石薄膜,高阻隔聚酯

表面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周美丽,岳蕾,陈强[1](2019)在《脉冲微波表面波PECVD在有机PET表面沉积DLC薄膜的阻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使用脉冲微波表面波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表面沉积类金刚石薄膜作为阻隔层的可行性。方法以C2H2为单体,氩(Ar)为放电气体,采用脉冲微波表面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有机PET材料表面沉积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 DLC)薄膜。研究工艺参数,如脉冲微波放电功率、工作气压、单体与工作气体的体积比等,对DLC薄膜沉积速率和阻隔性能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氧气和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等对薄膜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 DLC薄膜的结构和成分随着等离子体放电工艺参数的变化而改变,造成其阻隔性能也随之发生变化。PET表面沉积纳米级DLC薄膜后,氧气透过率和水蒸气透过率可以分别降至0.58mL/(m2?d)和2.5g/(m2?d)。结论 DLC薄膜对氧气和水蒸气都表现出良好的阻隔性,可以应用于食品、药品的阻隔包装。(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17期)

李建龙,李小峰,吴代赦,吴泉泉,李江生[2](2019)在《黏性颗粒在滤料表面沉积的动态模拟及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颗粒黏性对过滤除尘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颗粒沉积过程的受力情况,应用颗粒流计算软件PFC~(2D)对颗粒在滤料表面的沉积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颗粒形成粉尘层的过程中主要受到风流力、惯性力等压缩力和范德华力、滚动摩擦力偶矩等压缩阻力的作用,颗粒黏性的增加,会使颗粒间滚阻系数和摩擦系数显着增加; PFC可实现粉尘颗粒在滤料表面沉积过程的可视化,得到不同黏性颗粒在滤料表面的沉积形态,滚阻系数或摩擦系数越大,粉尘层孔隙率越大,过滤阻力越小,其中,摩擦系数的影响作用弱于滚阻系数。(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胡勇齐[3](2019)在《马氏体不锈钢表面沉积Cr_2N的结构及抗腐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r Nx是目前可供选择的并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高耐腐蚀性的金属表面涂层材料,因而有望被研究应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表面改性涂层。本课题拟采用包埋法,研究在马氏体不锈钢基体表面沉积Cr_2N涂层的可行性,包埋剂采用Cr_2N粉为氮铬共渗提供N和Cr;NH_4Cl为催渗剂;Al_2O_3粉为填充剂。通过依次控制Cr_2N含量、保温时间、保温温度来研究工艺条件对Cr-N涂层结构的影响规律,确定一组最佳的包埋工艺条件,随后通过腐蚀试验评估该条件下所制得涂层的抗腐蚀性能。采用配比为30Cr_2N-2NH_4Cl-68Al_2O_3(wt.%)的包埋剂,在1100℃下保温4 h可在440A马氏体不锈钢基体上得到最外层Cr_2N层+次外层富Cr扩散层的涂层结构,包埋工艺对涂层结构有较大影响:(1)当包埋剂中Cr_2N粉配比超过30%时,反应后粉末烧结严重,以5%逐次增加Cr_2N粉配比时,表面Cr_2N涂层厚度随之增加,在Cr_2N粉配比为30%时表面Cr_2N涂层最厚,且在次外层有富Cr的长条状析出物,确定最佳的包埋剂成分为30Cr_2N-2NH_4Cl-68Al_2O_3(wt.%);(2)确定最佳包埋剂成分后改变保温时间,除在保温时间为0 h时形成的表面涂层结构不完整,存在较多缺陷外,其余1~8 h保温时间下形成的表面Cr_2N涂层均光滑且致密,在保温时间超过2 h后,在次外层有富Cr的长条状析出物,涂层总厚度与保温时间t1/2成正比,符合热扩散反应沉积中涂层总厚度与时间的一般规律;(3)确定最佳保温时间为4 h时改变保温温度,在1000℃、1050℃、1100℃的保温温度下,表面Cr_2N涂层的厚度随保温温度的升高而依次增加,在1100℃时次外层有富Cr的长条状析出物,此时,最外层Cr_2N层的厚度为17μm,次外层富Cr扩散层的厚度约为19μm。因而,包埋法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30Cr_2N-2NH_4Cl-68Al_2O_3(wt.%)的包埋剂,在1100℃下保温4 h,选择该条件下的涂层样品进行抗腐蚀性试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模拟PEMFC酸性环境的腐蚀液中(0.05 mol/L H_2SO_4+2 mg/L F–),不锈钢原样、不锈钢涂层样品的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0.623 V和3274μA·cm-2,-0.212 V和0.0362μA·cm-2,且涂层样品在阳极电位上具有低于阴极电位的腐蚀电流,表明涂层样品具有更强的抗腐蚀能力;在全浸泡水浴腐蚀实验中,不锈钢涂层样品在室温0.5 mol/L H_2SO_4+2 mg/L F–腐蚀液中经13500 h腐蚀后仍未失重,而原样则以0.007 g/h的失重速率溶解;当不锈钢涂层样品在60℃的0.5 mol/L H_2SO_4+2 mg/L F–腐蚀液中经800 h腐蚀后仍未失重,而不锈钢原样以0.252 g/h的失重速率快速溶解,充分表明样品表面涂覆的Cr_2N涂层对基体起到的很好的保护作用;四探针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表面Cr_2N涂层的电阻率与马氏体不锈钢基体电阻率相当,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综上,马氏体不锈钢表面Cr_2N涂层的导电性及抗腐蚀能力已满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对双极板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惠伟[4](2019)在《Cu_(13)团簇在Fe(001)表面沉积成膜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Fe/Cu磁性多层膜因具有显着的巨磁电阻效应,可用于计算机存储、信息通讯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诸多领域,使器件小型化、廉价化。目前,关于金属磁性多层膜的巨磁电阻效应是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表明薄膜结构将严重影响金属磁性多层膜的巨磁电阻效应,但由于实验设备和条件的局限,实验上无法直接观测到薄膜生长的微观过程,限制了人们对薄膜结构形成机制的理解。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可在原子分子水平重现薄膜生长的微观过程,有助于揭示薄膜的生长规律和薄膜结构形成机制。在Fe/Cu磁性多层膜的许多制备技术中,均存在大量的低能团簇,团簇的存在将对薄膜结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开展Cu_(13)团簇在Fe(001)表面沉积成膜的模拟研究,分析不同沉积条件对薄膜生长机制的影响和不同沉积条件时薄膜性质的差异,探究团簇对薄膜结构形成的影响机制。本文在原有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的基础上,开发出Cu_(13)团簇在Fe(001)表面沉积成膜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研究了团簇沉积能量和衬底温度对薄膜生长方式和质量的影响。其中,Cu_(13)团簇沉积能量范围为0.1~20.0 eV/atom,衬底温度为300 K、700 K和1000 K。模拟结果表明,薄膜的生长方式主要由团簇沉积能量决定,随着团簇沉积能量的增加,薄膜主要生长方式依次为岛状生长方式、层岛混合生长方式和层状生长方式。且薄膜生长方式的不同导致薄膜性质差异较大,当团簇沉积能量较低时,薄膜以岛状生长方式为主,此时,薄膜整体外延度较差、表面粗糙、内部存在大量缺陷、团簇原子和衬底原子在薄膜界面处未出现明显混合,薄膜与衬底结合强度低。当团簇沉积能量较高时,薄膜以层状生长为主,此时,薄膜整体外延度高、薄膜表面光滑、内部缺陷相对较少、团簇原子和衬底原子在薄膜界面处出现明显的混合现象,薄膜与衬底结合紧密。而衬底温度的变化不足以改变薄膜生长方式,但由于衬底温度的升高会促进表面原子的热扩散和降低衬底表面结合能,使得不同衬底温度下沉积薄膜的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综合分析,当团簇以10.0 eV/atom的沉积能量沉积到温度为300 K的Fe(001)表面时,薄膜表面粗糙度最小、薄膜内部缺陷最少、薄膜与衬底结合强度最高,此时,薄膜结构性质有利于Fe/Cu磁性多层膜中巨磁电阻效应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肇伟[5](2019)在《缸套表面沉积镍基碳化硅纳米镀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钻井泥浆泵缸套表面综合性能,采用超声-电沉积方法在40Cr钢缸套试件表面制备Ni-SiC纳米镀层。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维氏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和涂层附着力划痕仪对Ni-SiC纳米镀层的表面形貌和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超声场强度对Ni-SiC纳米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声场强度的增加,Ni-SiC纳米镀层的晶粒逐渐细化,表面粗糙度逐渐降低,镀层的孔隙直径逐渐减小;当超声场强度为180 W时,Ni-SiC纳米镀层表面晶粒的尺寸最小,其表面粗糙度Ra和摩擦因数均达到最小值34. 687 nm和0. 236,纳米镀层的界面结合力达到最大值63. 22 N,其摩擦因数平均值达到最小值0. 236。(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建臣,邓小雷[6](2019)在《刀具表面沉积的CrMoN渗/镀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镀(CFUMSIP)技术和离子渗氮技术在M2工具钢表面沉积CrMoN渗/镀复合涂层。利用SEM、EDS、XRD、纳米压痕仪、划痕仪和销盘摩擦磨损试验仪研究了该涂层的组织、成分、相结构、硬度、膜/基结合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该涂层的表面和截面致密,涂层呈柱状晶生长,为fcc结构,同时图谱中出现了γ-Fe_4N和α-Fe的衍射峰。CrMoN渗/镀复合涂层的膜/基结合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明显优于单一制备的CrMoN涂层。(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06期)

陈波[7](2019)在《YG6硬质合金基体表面沉积金刚石-碳化硅复合薄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金刚石刀具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传统的金刚石涂层刀具存在膜-基结合力不佳的问题,其在使用过程寿命较短,因此使用成本较高,为了进一步改善金刚石涂层刀具的膜-基结合力,本文进行了以下探索:在计算部分,本文研究了热丝法化学气相沉积(HFCVD,Hot Filamen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金刚石-碳化硅复合薄膜残余热应力,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有限元模拟技术(FEM,Finite Element Method),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计算分析了五种不同结构的热丝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碳化硅复合薄膜中的残余热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规律,并以薄膜在膜-基界面结合处X方向的应力为主要参考依据来评价薄膜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优劣,模拟结果表明过渡层能够缓和膜-基界面结合处的应力集中水平,其中成分梯度过渡层缓和应力的效果最好,同时保证了薄膜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是本文所模拟的五种薄膜结构中性能最佳的金刚石-碳化硅复合薄膜。在实验部分,本文探索了金刚石薄膜沉积前处理中碱处理时间对膜-基结合力的影响,优化出碱处理10min加酸处理1min为结合力最佳的前处理工艺;同时还研究了甲烷浓度对金刚石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大甲烷浓度能够细化金刚石的晶粒,但是金刚石的质量有所降低;然后本文探究了丝-基距离对金刚石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减小丝-基距离能够细化金刚石的晶粒,但是金刚石的质量降低;本文实验的最后部分探索了金刚石-碳化硅复合薄膜的生长规律,探索出通过调节丝-基间距来控制金刚石-碳化硅复合薄膜中碳化硅和金刚石比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沉积出四种碳化硅-金刚石复合薄膜,并进行了洛氏压痕结合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纯金刚石薄膜的结合力最差;梯度层能够提高膜-基结合力,其中梯度成分过渡层的结合力最好,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5)

刘城昊[8](2019)在《基于碳层表面沉积的SiO_2绝热材料疏水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iO_2气凝胶作为高性能绝热材料可应用于建筑、热炉炉窑、管道、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现有疏水SiO_2气凝胶主要通过化学改性方法将表面官能团替换成疏水官能团达到疏水效果,但是其表面链接的疏水官能团在外界高温作用下会发生断裂,使SiO_2气凝胶失去疏水性能而严重影响绝热效果。因此研究SiO_2气凝胶耐热的疏水改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采用传统疏水方法改性的SiO_2气凝胶颗粒的耐热性能;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疏水碳层沉积于SiO_2气凝胶颗粒表面,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对SiO_2气凝胶颗粒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规律;最后采用硼酸浸渍法提高了疏水碳层的热惰性。通过溶胶-凝胶法与叁甲基氯硅烷改性剂制备了传统方法改性的SiO_2气凝胶,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传统方法改性的SiO_2气凝胶其表面疏水官能团数量以及疏水性能随温度、加热时间的变化规律。明确了接触角与疏水官能团数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温度大于200℃时,传统方法改性的SiO_2气凝胶表面的疏水官能团以及接触角开始减小,当温度达到600℃时,表面疏水官能团完全消失,疏水SiO_2气凝胶完全失去疏水性能。通过自建的化学气相沉积反应装置,在SiO_2气凝胶表面成功负载了碳层。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反应温度、催化剂浓度、生长时间、注射速率以及注射总量相同时注射速率变化对SiO_2气凝胶表面负载碳层的影响,探究在SiO_2气凝胶表面负载碳层的最佳条件。研究发现:在反应温度为750℃、催化剂浓度为20 mg·ml~(-1)、生长时间为60 min、注射速率为10 ml·h~(-1)时,负载在SiO_2气凝胶表面上的碳层相对较好。通过硼酸浸渍法提高表面负载碳层的耐热性。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蒸发状态、硼酸用量、反应温度、退火时间、原样表面碳层含量对提高表面碳层耐热性的影响,探究了利用浸渍法提高SiO_2气凝胶表面碳层耐热性的最佳条件。并通过热重分析仪分析了改性后SiO_2气凝胶表面碳层的耐热性。结果表明:在自然蒸发状态下、硼酸与样品比例为1:1、当反应温度为700℃并且退火时间为3 h时,表面碳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相对于改性前的碳层提高了约50℃。(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3-01)

周军,樊湘芳,邱长军,冯彬,刘艳红[9](2019)在《锆管表面沉积Cr-TiAlSiN复合涂层的表面形貌与性能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多弧离子镀和中频非平衡磁控溅射工艺,在锆合金管材基体上制备Cr-TiAlSiN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对复合涂层的表面及截面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利用Image J软件对复合涂层进行孔隙率和表面大颗粒数目统计分析;利用弹簧拉压试验机对涂层的膜基结合强度进行测量;利用高温热处理炉对试样进行800℃高温抗氧化试验和1200℃高温淬火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多弧离子镀工艺所获得的涂层表面大颗粒物质比较多,但是孔隙率比较低,致使其高温抗氧化性能较好。复合涂层膜基界面比较明显且比较均匀,膜基结合强度较高,大于22.68MPa,1200℃高温淬火实验侧面表明采用多弧离子镀工艺的涂层其膜基结合强度较好。(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王健[10](2018)在《活性炭纤维网状体表面沉积镍钴硫化物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为解决石化燃料的加速消耗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发高性能的绿色储能技术以实现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已势在必行。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具有安全环保、免维护和高比功率等优点,已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军事和工业等相关领域。作为储能器件的核心,电极材料的优劣决定了器件整体性能。近年来,随着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出现,对电极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自支撑结构的网络状导电碳材料,在兼具集电极材料及电化学活性材料的同时,具有柔韧性特征,在其上进行表面改性,可以开发高性能的柔性电极材料。本论文以纬平纹添纱编织结构的棉织物为原料,通过高温碳化活化制备了活性炭纤维网状体(Carbon Network,CNW)。经过高温碳化活化后的棉织物很好的保留了原始的纬平纹添纱编织结构,可以连续的折迭、弯曲和拉伸,并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选取具有优良导电性和柔韧性的CNW为基底,创新性的采用一步水热法在CNW表面沉积定向生长的镍钴双金属硫化物NiCo_2S_4。制备过程中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硫脲浓度等参数影响NiCo_2S_4的包覆情况和包覆层形貌。在最佳包覆时间24 h和反应温度为180℃条件下,可以在CNW表面均匀致密包覆NiCo_2S_4层。控制硫脲浓度为0.8 mol/L和1.2 mol/L,可以分别得到纳米棒状NiCo_2S_4和片状NiCo_2S_4。其中棒状NiCo_2S_4直径约为40 nm,长约2μm;NiCo_2S_4(片状)宽约500 nm,厚度在20 nm左右。在相似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单金属硫化物NiS_2和CoS,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貌特征:NiS_2呈现叁角棱柱状,粒径大小约为400 nm;CoS呈现不规则颗粒状,粒径大小约为800 nm。CNW/NiCo_2S_4表现出非常优异的电容特性。其中CNW/NiCo_2S_4(棒状)最大比电容为1492.9 F/g(电流密度为2 mA/cm~2),在电流密度为20 mA/cm~2进行充放电循环1000次后,比电容衰减19.3%。CNW/NiCo_2S_4(片状)性能更为突出,在电流密度为2 mA/cm~2时达到最大比电容1648.6 F/g,在电流密度为20 mA/cm~2条件下充放电循环1000次,比电容减少17.4%。比同等测试条件下的CNW/NiS_2(最大比电容520.4 F/g,衰减率18.1%)和CNW/CoS(最大比电容850.0 F/g,衰减率18.7%)表现出更高的电荷存储能力和更稳定的充放电性能。CNW/NiCo_2S_4复合材料可以反复拉伸、弯曲和折迭。断裂伸长率达20.9%,最大拉伸强度为0.14 MPa。将CNW/NiCo_2S_4(片状)置于拉伸状态下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测得的最大电容值与自然状态下差别不大。经100次反复折迭弯曲后,CNW/NiCo_2S_4(片状)电化学性能几乎不受影响。本论文探索了在柔性基底材料CNW表面沉积双金属镍钴硫化物的一步法水热合成,该复合材料兼具CNW的柔韧性和双金属镍钴硫化物的高比电容特性,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并具有良好的柔性。可以用于传感器、可穿戴电子产品和医疗设备,为柔性电极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12-14)

表面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颗粒黏性对过滤除尘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颗粒沉积过程的受力情况,应用颗粒流计算软件PFC~(2D)对颗粒在滤料表面的沉积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颗粒形成粉尘层的过程中主要受到风流力、惯性力等压缩力和范德华力、滚动摩擦力偶矩等压缩阻力的作用,颗粒黏性的增加,会使颗粒间滚阻系数和摩擦系数显着增加; PFC可实现粉尘颗粒在滤料表面沉积过程的可视化,得到不同黏性颗粒在滤料表面的沉积形态,滚阻系数或摩擦系数越大,粉尘层孔隙率越大,过滤阻力越小,其中,摩擦系数的影响作用弱于滚阻系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周美丽,岳蕾,陈强.脉冲微波表面波PECVD在有机PET表面沉积DLC薄膜的阻隔性研究[J].包装工程.2019

[2].李建龙,李小峰,吴代赦,吴泉泉,李江生.黏性颗粒在滤料表面沉积的动态模拟及规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3].胡勇齐.马氏体不锈钢表面沉积Cr_2N的结构及抗腐蚀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4].刘惠伟.Cu_(13)团簇在Fe(001)表面沉积成膜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9

[5].张肇伟.缸套表面沉积镍基碳化硅纳米镀层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9

[6].王建臣,邓小雷.刀具表面沉积的CrMoN渗/镀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J].热加工工艺.2019

[7].陈波.YG6硬质合金基体表面沉积金刚石-碳化硅复合薄膜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8].刘城昊.基于碳层表面沉积的SiO_2绝热材料疏水改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9].周军,樊湘芳,邱长军,冯彬,刘艳红.锆管表面沉积Cr-TiAlSiN复合涂层的表面形貌与性能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10].王健.活性炭纤维网状体表面沉积镍钴硫化物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  

表面沉积论文-周美丽,岳蕾,陈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