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平民,墨子,马斯,思想,报人,职业性,商业性。
平民性论文文献综述
艾翔[1](2019)在《1970年代文学平民性隐蔽创作的一个样本——梁斌《翻身记事》的书写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斌创作于1970年代的小说《翻身记事》以独特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显示出在主流小说创作模式框架内的艺术技巧探索,营造了浓郁的时代乡村氛围。小说体现出的"平民性"同带有精英性政治色彩的文艺政策不是简单粗暴的"反抗",而是融合。透过对作家自身的文化资源的分析,可以见出作家对民间社会的强烈体认以及写作技巧和资源对民间元素的倚重。作家借助深切的平民立场,通过回首"十七年"和坚持自我,试图努力弥合"文革"同"十七年"之间的裂隙,其艺术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孙笑侠[2](2019)在《司法职业性与平民性的双重标准——兼论司法改革与司法评估的逻辑起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20年来司法改革思路的根本性分歧在于司法的职业性和平民性之间固有矛盾的冲突。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司法改革来看,大致都是在司法职业性和司法平民性之间的选择。司法公信力作为司法改革的一个目标,同样包含着这对固有的矛盾关系。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既关系到改革的顶层设计与举措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关系到司法评估中如何兼顾职业性和平民性的双重标准。本文旨在揭示司法改革和司法评估的逻辑起点——职业性和平民性的均衡兼顾。(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子央[3](2016)在《论莫言演讲辞的平民性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凭借小说创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而他在瑞典学院所作的题为《讲故事的人》的主题演讲,更是直观地把中国文学推上了世界文坛。莫言的演讲无论是从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为当今文坛所瞩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学术界对莫言丰富的演讲辞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对其演讲辞的关注大多集中在《讲故事的人》这一篇,目前仅有一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莫言:讲演新篇》,也只是简单地对莫言部分演讲辞进行收集和汇总。而对莫言演讲辞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梳理和研究仍是学术界的空白。莫言的平民性思想,体现在他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小说、散文、演讲辞等。笔者发现,已有的莫言平民性思想研究大多以他小说创作为基础,研究者们似乎都热衷于在其狂欢而魔幻的小说文本中寻找平民性思想的蛛丝马迹。然而小说中的想象与虚构势必影响研究的真实、准确、完整。相对而言,演讲辞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研究莫言的平民性思想,就离不开这一文本。况且,透过演讲辞研究莫言的平民性思想目前还没有先例。为此,本文在系统整理莫言演讲辞的基础上,结合演讲学的有关理论,以演讲辞为中心专题研究了莫言的平民性思想,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本文共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根据演讲辞内容探究莫言的生命历程与其平民性思想的形成。笔者通过莫言《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用耳朵阅读》、《讲故事的人》、《小说与故乡》、《文学家的梦想》等演讲辞,把握童年记忆以及成长经历对莫言平民性形成的重要影响。通过演讲辞探究发现独特的生命历程在莫言的内心深处不断发酵变化,长期的积累、沉淀使得莫言不自觉地就以平民百姓视角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深埋下了一颗平民情结的种子。在论文的第二部分,笔者主要研究了平民性思想在莫言演讲辞中的具体呈现,这其中包含了有关情结的问题。关于情结,在学术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是作家的乡土、怀旧等情结,在莫言这里论述最多的也是他的乡土情结,关于他的平民情结却少有研究。尽管每次演讲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现实问题的有感而发,但平民情结却是他演讲辞中的不变量。因此在这一部分,笔者从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结入手,通过对题材选择的主观色彩、一以贯之的演讲内容以及语言风格的幽默戏谑叁个方面的分析,解读莫言演讲辞中的平民情结。平民性思想除了平民情结,还有一个重要质素就是平民视角。笔者认为莫言演讲辞中平民视角与他平民身份的自我认定不无关系。直言坚守“作为老百姓写作”的信条,再加上演讲辞中大量接地气的百姓故事,这些都表明平民视角与莫言演讲辞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论文的第叁部分,笔者从莫言自身考量、文学创作的坚守两个方面阐释平民视角与莫言演讲辞。其中,《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篇演讲辞更是直接表达了莫言在文学创作中对平民立场、平民视角的坚守。论文的第四部分,笔者将莫言演讲辞的平民性思想与其小说创作流露的平民性思想进行比较。平民性思想是莫言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质素,然而小说与演讲辞作为两种文学形式,自然在平民性思想的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所以,笔者借用莫言极具影响力的《讲故事的人》等演讲辞,结合演讲学对话理论,通过演讲辞与小说表达平民性思想的直白与隐匿、真实与虚构两方面的对比,凸显了莫言面向听众,以生活经历和个人经验感受为出发点创作的演讲辞,就是他体现平民性思想最有效的文学形式。最后一部分,笔者对莫言演讲辞的平民性思想进行了总结、升华,将其在当代文坛的价值意义提炼归纳为以平民化的演讲走向世界、彰显平民性是作家创作不变的情怀、身体力行批判矫正浮躁文坛以及为当下平民文学创作提供有益启示等四个方面。这里,笔者从理性的角度、规律的把握上总结莫言演讲辞,展示了以演讲辞为中心的莫言平民性思想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6)
范艳茹[4](2016)在《论墨子思想的平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国思想家墨子开创了墨家学派,墨学由此成为同儒学并列的一代显学。墨子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显着的平民性特征,学界普遍认为正是由于墨子思想反映平民愿望、理想和要求,因此产生之后能够很快勃兴,成为与儒学对峙抗衡的思想。墨子思想的平民性特征集中表现在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思想,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举贤任能的尚贤思想,统一于上的尚同思想,去无用之费的节用,反对厚葬久丧的节葬的节俭思想。为了保障平民阶层在战乱四起的诸国争霸时期得以生存生活,墨子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并带领墨家弟子周游列国,宣传墨学主张。秦统一后,诸子百家在极端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压迫下,均受到严重摧残,墨家学派也不例外,并在此后走向衰微。二千多年来墨学被排斥在官学之外,研究发展墨子思想的学者寥寥无几,但这并不表示墨子思想就此中绝。由于平民阶层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都不是最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阶级,根植于此的墨子思想自然进入了黑暗的潜伏期,等待时机大显身手,造福万民。近现代时期,社会剧烈的变革为墨子思想的复兴提供了机会。墨子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现代价值精义,现代社会提倡的民主与平等的思想,公平与法治的追求同代表平民利益的墨子思想主张不谋而合,墨子思想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路与启迪。(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5-28)
田语[5](2014)在《“中世纪”的平民声音——浅论抒情诗创作的文学环境与其诗的“平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考察了在广义中世纪时代,拥有相似社会体制与文学传统的中法两国出现的两位抒情诗人:王梵志与吕特伯夫。探讨了他们生活与创作的时代特有的文学传统。通过文本细读可以看出他们诗作的共性——"平民性",但两位诗人的抒情诗创作的分歧也是明显的——面对困难处境的反应方式不同,而分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中法文明在中世纪晚期及其后发展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23期)
宁威[6](2014)在《从《世界晚报》到《立报》——平民性、商业性与民国报人成舍我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报人成舍我一生参与和创办了一系列的平民性报刊,如《民报》《益世报》《世界晚报》系列报刊、《民生报》以及《立报》等,其办报思想和行动反映了民族报业资本家面向广大普通民众办报,及其报刊内容平民化、报业运作商业化有机一体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4年02期)
施爱芹[7](2013)在《设计历史中的平民性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平民性设计,是针对历史上的贵族设计和现代所谓精英高端设计而言的,它是以平民百姓的利益为基准,为大众服务的设计。平民性思想是现代优秀设计的理论精髓。平民性设计思想借助工业大机器生产的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方式,真正登上了现代设计的历史舞台。1907年,德国工业同盟成立,而真正开始了平民化大众设计的实践,包豪斯学校则使之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下半叶,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设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设计门类的扩展,体现"平民性"的大众设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面进一步拓宽。设计思想已经基本过渡到直接与经济挂钩的大众化设计,人性化、个性化的主题使平民性设计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体现。(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上)》期刊2013年01期)
张淑英[8](2012)在《锦州笔架山叁清阁建筑的平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本身是文明古国之一,建筑的发展的历史自然演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古建筑其营造中蕴含的潜在文化非常丰富。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书中,关于明清以前的民式建筑考察的资料比较详尽,如刘敦桢着《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对各种建筑考察研究。但是由于受社会历史的影响,清末民国初(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2年15期)
连雪雪[9](2011)在《《非诚勿扰2》的平民性与贵族气的交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10年的贺岁片,与另外叁部贺岁片《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相比,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具有更强的现实性,作品既具有平民对于生活、命运、爱情的生存感悟,又迎合当今资本社会的消费特点,营造了各种具有贵族气的消费形象,整部影片是平民性与贵族气的交汇。这一作品既具有了现实关怀,又具有商品文化的虚幻外观。(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11期)
于国辉,李钢[10](2010)在《次公共领域概念下的平民性网络社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打破哈贝马斯的话语体系,建立"次公共领域"的概念,以此分析平民性网络社区的特点,并将猫扑网作为案例引入分析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次公共领域与主流媒体的关系,将其总结为逃离、依赖、批评和反馈四种关系模式,在此过程中次公共领域表现出对主流媒体文化霸权的抵抗情绪。最后,本文对中国情境下次公共领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做了深度剖析,充分肯定其中展现出的改革、市场和多元意识。(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平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20年来司法改革思路的根本性分歧在于司法的职业性和平民性之间固有矛盾的冲突。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司法改革来看,大致都是在司法职业性和司法平民性之间的选择。司法公信力作为司法改革的一个目标,同样包含着这对固有的矛盾关系。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既关系到改革的顶层设计与举措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关系到司法评估中如何兼顾职业性和平民性的双重标准。本文旨在揭示司法改革和司法评估的逻辑起点——职业性和平民性的均衡兼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民性论文参考文献
[1].艾翔.1970年代文学平民性隐蔽创作的一个样本——梁斌《翻身记事》的书写策略[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
[2].孙笑侠.司法职业性与平民性的双重标准——兼论司法改革与司法评估的逻辑起点[J].浙江社会科学.2019
[3].子央.论莫言演讲辞的平民性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6
[4].范艳茹.论墨子思想的平民性[D].内蒙古大学.2016
[5].田语.“中世纪”的平民声音——浅论抒情诗创作的文学环境与其诗的“平民性”[J].芒种.2014
[6].宁威.从《世界晚报》到《立报》——平民性、商业性与民国报人成舍我的探索[J].新闻爱好者.2014
[7].施爱芹.设计历史中的平民性思想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3
[8].张淑英.锦州笔架山叁清阁建筑的平民性研究[J].大家.2012
[9].连雪雪.《非诚勿扰2》的平民性与贵族气的交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
[10].于国辉,李钢.次公共领域概念下的平民性网络社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