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人所有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所有权,在线,人力资本,知识,效能,产权,自我。
个人所有权论文文献综述
孙金花,刘芫,胡健[1](2019)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知识付费调节作用下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基于知识付费的中介效应视角,以在线社会网络为研究对象,分析知识个体的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机制,以期对促进在线社会网络运营主体充分调动知识个体持有者主动共享其隐性知识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方法/过程]基于对314名样本的数据采集结果相关性分析,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并通过MPLUS7.0软件对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结论]1)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2)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3)知识付费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影响会被削弱,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会被削弱。(本文来源于《现代情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芫[2](2019)在《在线社会网络中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在线社会网络规模的极速扩张,其已逐渐成为人们开展知识交互的重要媒介,它使得人们可以摒除时空的限制来进行各类知识共享。目前基于对各类在线社会网络交互平台的调查发现,网络交互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涉及到多种知识形态,主要以文本、图片、视频等显性知识共享为主体,而对于具有较强个人感知所有权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交流共享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但随着“2016知识付费元年”的开始,知识付费这种模式能否给知识共享带来活力,特别对具有更高潜在价值的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当知识个体持有者在感知自身隐性知识所有权越强烈时,则会在多大程度上权衡共享后所带来的物质激励(知识收费)与精神激励(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来说,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个体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基于此,本文着力从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视角,分析知识付费调节作用下的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中介效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14名在线社会网络使用者的调查结果,采用SPSS22.0和MPLUS7.0软件进行规范的数据分析,检验分析得出:(1)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2)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3)知识付费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影响会被削弱,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会被削弱。知识付费程度越低,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影响会被加强,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会被加强。基于这一研究结论,不仅能够揭示出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在线社会中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机制,而且对促进在线社会网络运营主体充分调动知识个体持有者主动共享其隐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挖掘沉淀于在线社会网络中的大量隐性知识更具有理论价值,丰富了知识属性对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的理论研究,这也是本文在知识管理领域的新的尝试。(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0)
杨思基[3](2014)在《劳动所有权、个人所有权与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所有权就是通过生产劳动而自然享有并使用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所有权。起初劳动所有权是劳动者集体因其劳动而享有的集体对于其劳动成果的占有支配权和享有享受权力,脱离集体所有权的个人所有观念得不到大家承认,因而也就不存在与集体公共所有相分离的个人所有权问题。财产所有权是与劳动所有权相联系而产生的一种权力,但它们在历史上由于个人关系的演变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只有在私有制社会才有个人所有权与劳动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取代劳动者劳动所有权规律的社会,是资产阶级的个人所有权取代和消灭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和劳动所有权的社会。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的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才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的否定"确立和实现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劳动成果、在个人收入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合法享有不可剥夺的劳动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之权利。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这种意义上来讲的。(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梁雄军,林云[4](2010)在《区域经济发展与个人所有权重建——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台州市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基于个人所有权恢复和重建基础上的内生型民营(私营)企业的率先发展和持续发展。在台州,个人所有权的恢复和重建大体有如下过程:一是农民"有限退出农业",即个人所有权不完全恢复阶段。二是农民个人所有权全面恢复阶段。叁是在公有制企业产权改造和民营(私营)企业发展中,确立人力资本产权即个人所有权拓展阶段。利用台州市21家企业310名员工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治理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和内部治理绩效的结论。台州市的经验表明,个人所有权在实践中可以并且已经向人力资本产权方面拓展。确立人力资本产权应成为重建和发展个人所有权的重点,但需要政府创新的引领,并为经济组织的创新提供制度安排。(本文来源于《经济纵横》期刊2010年06期)
杨显滨,陈雨[5](2009)在《论所有权限制——以个人所有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如何对所有权进行限制及限制到何种程度,即所有权限制的标准是什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个人所有权而言,在通常情况下,应当根据利益衡平原则来解决公共利益与个人所有权行使的冲突问题。在特殊情况下,公共利益应当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才能优先于个人所有权的行使。(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9年36期)
文洪朝[6](2008)在《确立个人所有权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确立个人所有权,是建立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确立个人所有权,有助于社会主义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结构;确立个人所有权,也并不与发展公有制相矛盾,而是与之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07期)
李文乐[7](2007)在《我国林木资源个人所有权保护若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政策的实施,非公有制林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我国现行的资源环境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私有林所有权行使受限;私有林所有者因公共生态利益而被强制牺牲个人经济利益导致投入无回报;政府相关行政管理行为是否合理与公平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打击了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的积极性,阻碍了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牛玉琴现象”为研究切入点,探讨林木资源个人所有权保护的相关理论,分析阐明该现象中种种矛盾的深层原因,并试图寻找出解决矛盾的途径,目的在于从理论上理顺与林木资源个人所有权相关的法律关系,为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以期能够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正文主体结构为四章,其结构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介“牛玉琴现象”,概述由其引出的叁个法律难题。第二章,分析林木资源个人所有权与国家集体所有权冲突的原因,针对我国目前林木资源权利用机制的弊端和林木资源相关立法体系的缺陷,提出了两种解决路径:林权物权化和改革和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并提出林权物权化主要是私有林木物权化的观点。第叁章,分析林木资源个人所有者经济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的冲突,指出这种利益冲突的内因在于林木资源本身具有二重性和我国法律缺少对林木资源分类管理的相关规定,并阐述了平衡权益的叁种途径,进一步提出应允许私有生态公益林流转;保护林木资源交易权自由;有条件地适用采伐许可证制度等观点。第四章,分析林木资源个人所有权与国家行政管理权的冲突,阐述造成这种权益冲突的叁种原因;并提出构建非公有生态林征用补偿制度,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互相配合,以保障林木资源个人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保护林木资源个人所有权的充分行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4-01)
卓祖航[8](2005)在《“私人所有权”是否可改为“个人所有权”》一文中研究指出《物权法》(草案)把财产所有权人界定为国家、集体和私人叁大类。笔者认为,“私人”的提法不妥,应当改为“个人”,从而相应地也要把“私人所有权”改为“个人所有权”,“私人财产”改为“个人财产”。理由是:(本文来源于《中国改革报》期刊2005-08-17)
卢荣善[9](2005)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人力资本个人所有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 (一)确立人力资本的个人所有权意义重大 第一,促进个人或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个人或家庭为什么愿意投资于教育?早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作出了回答:“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第二,促进受教育者奋发努力,提高教育投资效果。这是由人力资本积累较强的主观性决定的。在一个经济社会,如果不能确定人力资本的个人所有权。那么,受教育者就不会真正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提高劳动技能。 第叁,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根本制度要求。人力资本的狭义所有权(归属权)是不可转移的,但其他各项权能是可交易的。人力资本除狭义所有权以外的其他各项权能必须在市场交易中得到体现和运动,也只有在市场交易和流转中才能实现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第四,是尊重人权、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谋求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谋求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人力资本个人所有权的确立,应当使劳动者个人成为“人力资本家”。 (二)理论上的一个悖论 在物质资本积累的问题上,历来奉行的是谁投资归谁所有的原则,并且是毫无疑义的。物质资本上的这种投资与所有的经济关系是否同样适(本文来源于《产权导刊》期刊2005年07期)
卢荣善[10](2005)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人力资本个人所有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1.确立人力资本的个人所有权意义重大第一,促进个人或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个人或家庭为什么愿意投资于教育?早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作出了回答:“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第二,促进受教育者奋发努力,提高教育投资效果。这是由人力资本积累较强的主观性决定的。在一个经济社会,如果不能确定人力资本的个人所有权。那么,受教育者就不会真正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提高劳动技能。(本文来源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期刊2005年05期)
个人所有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在线社会网络规模的极速扩张,其已逐渐成为人们开展知识交互的重要媒介,它使得人们可以摒除时空的限制来进行各类知识共享。目前基于对各类在线社会网络交互平台的调查发现,网络交互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涉及到多种知识形态,主要以文本、图片、视频等显性知识共享为主体,而对于具有较强个人感知所有权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交流共享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但随着“2016知识付费元年”的开始,知识付费这种模式能否给知识共享带来活力,特别对具有更高潜在价值的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当知识个体持有者在感知自身隐性知识所有权越强烈时,则会在多大程度上权衡共享后所带来的物质激励(知识收费)与精神激励(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来说,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个体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基于此,本文着力从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视角,分析知识付费调节作用下的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中介效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14名在线社会网络使用者的调查结果,采用SPSS22.0和MPLUS7.0软件进行规范的数据分析,检验分析得出:(1)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2)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3)知识付费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影响会被削弱,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会被削弱。知识付费程度越低,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影响会被加强,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会被加强。基于这一研究结论,不仅能够揭示出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在线社会中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机制,而且对促进在线社会网络运营主体充分调动知识个体持有者主动共享其隐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挖掘沉淀于在线社会网络中的大量隐性知识更具有理论价值,丰富了知识属性对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的理论研究,这也是本文在知识管理领域的新的尝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人所有权论文参考文献
[1].孙金花,刘芫,胡健.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知识付费调节作用下的中介效应[J].现代情报.2019
[2].刘芫.在线社会网络中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实证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3].杨思基.劳动所有权、个人所有权与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J].山东社会科学.2014
[4].梁雄军,林云.区域经济发展与个人所有权重建——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J].经济纵横.2010
[5].杨显滨,陈雨.论所有权限制——以个人所有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9
[6].文洪朝.确立个人所有权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8
[7].李文乐.我国林木资源个人所有权保护若干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
[8].卓祖航.“私人所有权”是否可改为“个人所有权”[N].中国改革报.2005
[9].卢荣善.理论与实践中的人力资本个人所有权[J].产权导刊.2005
[10].卢荣善.理论与实践中的人力资本个人所有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