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恢复与重建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灾后,芦山,模式,生态环境,普洱,景观,生态。
恢复与重建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攀,龚维斌[1](2019)在《恢复重建政策模式变迁及其演化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理念—政策—行动—绩效"的公共政策分析框架,本文对中国自汶川地震以来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的理念思想、政策选择、政策实施以及重建绩效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对灾害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模式变迁的思想基础,治理能力提高与治理体系完善是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模式变迁的制度逻辑,党的领导是灾后恢复重建治理实现"善治"的根本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国应急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杜枫,王广鹏,方煜[2](2018)在《治理现代化下的芦山灾后恢复重建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比汶川、玉树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深入剖析芦山模式的意义和内涵,围绕"地方组织框架转型、规划技术服务模式创新、公众参与自治模式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会再生"等方面,探索出我国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从"举国援建"到"地方负责制"的新路径,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化改革。(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8年11期)
晁鹏飞[3](2018)在《农业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模式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严重,所以,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治理与重建就变得很有必要。因此,本文主要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入手,对加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重建的措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化、现代化。(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王博喜莉[4](2018)在《我市召开防灾减灾救灾“普洱模式”研讨会暨普洱市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总结大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王博喜莉)1月19日,市委、市政府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召开防灾减灾救灾“普洱模式”研讨会暨普洱市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总结大会,全面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动员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本文来源于《普洱日报》期刊2018-01-22)
李雪峰[5](2017)在《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模式——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经验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恢复重建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决定其灾后重建要走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新路子。经过叁年重建的实践,这一创新性思路产生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恢复重建的中国模式。(本文来源于《城市与减灾》期刊2017年03期)
县重建办[6](2017)在《探索抗震救灾“普洱模式” 积淀恢复重建“普洱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一场里氏6.6级的地震骤然降临,震中位于北纬23.4度、东经100.5度,震源深度5千米,时间定格,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地震造成1人遇难、352人受伤。民房、交通、水利、市政、电力、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本文来源于《普洱日报》期刊2017-05-02)
马希,薛熙明[7](2016)在《灾后旅游恢复重建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彭州市白鹿镇与九峰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后,彭州市相互毗邻的白鹿镇和九峰村的旅游发展都遭受了重创,但两地在震后却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对当地旅游发展进行了恢复和调整。通过对两地的灾后旅游产业恢复过程的分析,发现它们分别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二者在主导者、效用、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灾后旅游的恢复发展需要在政府的干预和扶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发展意愿,以实现永续发展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4期)
何秄僷[8](2015)在《公路原生态景观模式恢复与重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要建设,环境要保护,生态要恢复,本文针对公路建设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提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增加景观的叁种路域景观生态模式,这就是公路路域的风景绿化景观观赏段、生态农业景观段、公路森林生态景观段,总结了公路建设中的公路边坡、弯道、中央隔离带、隧道口、服务区5种原生态景观恢复与重建方案。按本文介绍的3种模式、5种方案可以很好地实现公路建设中路域景观原生态的恢复重建。(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期刊2015年02期)
何秄僷,张龙[9](2014)在《公路原生态景观模式恢复与重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要建设,环境要保护,生态要恢复,针对公路建设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提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增加景观的叁种路域景观生态模式,这就是公路路域的风景绿化景观观赏段、生态农业景观段、公路森林生态景观段,总结了公路建设中的公路边坡、弯道、中央隔离带、隧道口、服务区、收费站和公路节点7种原生态景观恢复与重建方案。按介绍的3种模式、7种方案可以很好的实现公路建设中路域景观原生态的恢复重建。(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4年S1期)
张素兰,张碧,张世熔,于丽娟,高成凤[10](2014)在《基于震后生态恢复重建的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以及影响土地整理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3种土地整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平原丘陵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应以农村居民点整理为主,科学选址,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治和避让;地处山区的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应搞好山区小流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突出生态效益,搞好损毁耕地的复垦、恢复,重建土地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4年07期)
恢复与重建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通过对比汶川、玉树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深入剖析芦山模式的意义和内涵,围绕"地方组织框架转型、规划技术服务模式创新、公众参与自治模式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会再生"等方面,探索出我国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从"举国援建"到"地方负责制"的新路径,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化改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恢复与重建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正攀,龚维斌.恢复重建政策模式变迁及其演化逻辑[J].中国应急管理.2019
[2].杜枫,王广鹏,方煜.治理现代化下的芦山灾后恢复重建模式探索[J].规划师.2018
[3].晁鹏飞.农业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8
[4].王博喜莉.我市召开防灾减灾救灾“普洱模式”研讨会暨普洱市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总结大会[N].普洱日报.2018
[5].李雪峰.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模式——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经验和启示[J].城市与减灾.2017
[6].县重建办.探索抗震救灾“普洱模式”积淀恢复重建“普洱经验”[N].普洱日报.2017
[7].马希,薛熙明.灾后旅游恢复重建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彭州市白鹿镇与九峰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
[8].何秄僷.公路原生态景观模式恢复与重建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
[9].何秄僷,张龙.公路原生态景观模式恢复与重建探讨[J].环境工程.2014
[10].张素兰,张碧,张世熔,于丽娟,高成凤.基于震后生态恢复重建的土地整理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