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1]2003年在《中行牡丹江市分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手段,以比例的形式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经营做出量和质的规定,从而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综合管理的一种方法。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已被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所采用,我国商业银行直到90年代末才开始引用此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探索如何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现阶段我国银行管理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方法,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和国际惯例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中国银行牡丹江市分行为研究对象,在探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我国商业银行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重要性和渐进性。论文结合中国银行牡丹江市分行的实际,在中央银行与中国银行总行规定的范围内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进行了重新细化,进一步完善了该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的设置。论文从二级分行的角度,应用系统理论、控制论和线性规划理论,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银行牡丹江市分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加强和完善中国银行牡丹江市分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内部监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建立了该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综合评价模型及考核办法,并对其组织机构的设计及指标的管理提出了相应建议,初步形成了一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组织、指标管理和评价考核体系,从而使中国银行牡丹江市分行能够更好的管理本行的资产和负债,创造更大的效益,增强其竞争能力。同时,也希望该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同类型的其他二级分行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提供借鉴,使其能更好的、更全面的考核各支行,提高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效率。
王传辉[2]2011年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中行牡丹江绩效考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绩效考评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手段,逐步受到各大银行的重视。中国银行牡丹江分行虽然引入了平衡计分卡对各个部门进行考核,但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其现行考核办法进行研究,找到不足,加以改正,对中国银行牡丹江分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银行牡丹江分行绩效考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现行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成因分析;介绍了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劳埃德、帝国、汇丰和摩根商业银行,国内其他叁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的绩效考评体系的特点,将国内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绩效考评进行了比较并提出对中国银行牡丹江分行的借鉴意义;在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牡丹江分行实际情况,运用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对其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最后,提出了优化后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实施保障,为中国银行牡丹江分行绩效考评提出建议。
赵富春[3]2018年在《中国农业银行叁次废立的历史研究(1951-1965)》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至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叁年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金融机构的设置和调整为显着标志,中国金融体制经历了一个从恢复、发展到逐步确立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由多元化走向单一化,并最终形成“大一统”。在上述背景下,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力量,农业银行经历了叁次成立、叁次被撤销。第一次成立农业银行旨在支持农业恢复和扩大合作运动;第二次成立农业银行的目的是支持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对农业信贷的支持和打击农村高利贷;第叁次成立农业银行是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为指导,配合国家恢复农业生产生活秩序,对贫下中农发放零利率贷款、下发支农款并对资金投向进行监督。但从1951年至1965年的短短14年中,农业银行却经历了叁次成立、叁次被撤销过程,成立时所设定的预期目标均未能完全实现,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和范围内或多或少开展了一些农村金融业务,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认知的局限,也有配合国家整体规划的考量,更有对政治大环境的被动适应。本文以农业银行叁次成立和被撤销为切入点,对1951年至1965年间农业银行的叁次成立和叁次被撤销过程进行了比较完全面的梳理,分析了金融实践传统的沿袭、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模仿以及建国后金融体制从多元向单一、再到大一统的变迁过程对农业银行叁次废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家政权制度体制与金融制度构建关系、国家意志与认知对金融制度设置和变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展示了1949至1965年间,中国经济机制运行以及金融体制初步形成和发展的状态和面貌,展现了以农补工、以乡村支持城市的国家工业化战略需求。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方法,以档案材料和资料汇编类为基础,以选集和年谱、回忆资料、报刊、专着及论文集等资料为辅助,对农业银行在计划经济时期叁次废立的逐步演进过程作了一个比较全景和客观的考察;采用制度分析法,从制度的角度来考察金融制度的运行,分析金融制度的产生及变迁对人们经济行为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影响;采用归纳和演绎方法,对农业银行历史的变迁进行梳理,尽可能解析和展示这一变迁过程中的内在动因。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从建国初期直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构建、设置和运行上具有一个很显着的特点,就是国家意志在机构的设置和发展方向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通过掌控农村金融机构的调置和农村金融体制的运作,向国有企业及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通过上述方式,国家在相当大程度上掌控和影响着农村金融体制以至于整个金融体制的发展,这种掌控和影响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能发挥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却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村金融体制的良性发展造成严重的干扰。因此,自建国以来,出于服务于国民经济恢复、土改运动、“叁反”、“五反”、抗美援朝、优先发展重工业、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等国家大战略的需要,国家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构建一直缺乏长远规划,成立农业银行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更多是出于一种完成临时性任务的需要,一旦所面临的农村金融问题有所缓解或没有达到解决的预期,农业银行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和必要,伴随而来的就是农业银行的被撤销。可以这样认为,在这样的带有功利性的国家战略选择上,农业银行不能、也不可能在农村金融的开展中充分发挥更加有效、专业和长远的作用。
王雪清[4]2012年在《证券英语词汇的翻译》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翻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作用,证券翻译就是翻译运用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本文基于证券翻译实践,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的翻译内容为材料,通过对证券英语词汇特点的分析,探索证券英语词汇的翻译技巧。从语言研究的角度上说,证券英语词汇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一义多词、对义性、缩略词多等。作者在进行证券英语词汇翻译时多采用“直译”、“变换语序”和“词类转换”等方法。证券在当前经济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国内从事证券翻译的人员多是为了商业目的,重实际应用,很少从理论深度探究证券翻译的特点,总结证券翻译中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本文探讨证券英语词汇的翻译,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国内证券英语翻译方面的研究,为证券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行牡丹江市分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D]. 黄海. 西安理工大学. 2003
[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中行牡丹江绩效考评研究[D]. 王传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3]. 中国农业银行叁次废立的历史研究(1951-1965)[D]. 赵富春. 河北大学. 2018
[4]. 证券英语词汇的翻译[D]. 王雪清. 湖南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