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军[1]2003年在《我国资源型城市企业集团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受到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耗竭性的制约,资源型城市与其企业呈现出特殊的发展规律。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存在着企业控制着城市,企业与城市之间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和兴衰与共的明显特征。因此,资源型城市企业集团的研究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剖析了资源型城市与企业集团的关系,指出企业集团是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分析资源型城市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规模结构状况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资源型城市与企业集团的共同发展模式和不同类型矿产资源企业集团的模式。较深入地探讨了资源型城市企业集团的构建及策略。最后,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资源型城市兖州、济宁兖矿集团的构建模式和发展战略。
徐建中[2]2003年在《我国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矿业资源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论文研究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总结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矿业资源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对推进区域经济繁荣,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论文在对国内外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我国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在此体系指导下重点对下述叁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对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内容进行界定,指出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矿业资源城市内部经济系统与外部的资源、环境、社会的持续和谐进化。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城市经济系统的调整优化、城市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一致两部分;其次,从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结构层次进行研究,建立了矿业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多目标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确定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收入弹性基准和关联效果基准,提出了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结合我国实际就矿业资源城市规模经济问题、产业组织结构现状与合理化的一般特征问题、企业合理规模结构问题及企业集团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构建不同经营范围、不同资源类型的矿业企业集团的两种模式;第叁,对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策略问题进行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5个矿业资源城市的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总结出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五种典型类型:新建型、发展型、成熟型、衰退型和调整型,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应类型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策略。 论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实施生态化、知识化、集约化改造的总体发展战略。最后,选择矿业资源典型城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市—大庆市为对象就其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赵永宏[3]2017年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文中指出资源型城市以其先天的资源禀赋优势而出现,伴随着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也会经过一个产生、发展、壮大和衰退的过程。我国资源型城市众多,建国后至今几十年的采掘,已经有很多资源型城市走过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资源接近枯竭,处于衰落阶段。储量仍较丰富的资源型城市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困难重重,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尤其是在当今出现的经济“新常态”形势下,资源型城市的整体发展势头普遍低于一般的城市。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刚刚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了实现下一步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努力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是全社会的任务,也对资源型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体处于落后的状态下,要实现转型发展,赶上或超过其它地区,资源型城市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经济转型,首先要克服经济结构单一、环境破坏严重、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发展水平低等共性的问题,其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要转变观念,在比较优势选择上改变依赖以外生的自然禀赋为主的优势为以创新为主的内生优势,要着力培养新的产业,依托产业集聚的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依赖外生比较优势的观念并非完全抛弃已有的自然禀赋优势,一方面要在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的升级,发展行业内高端产品,另一方面要在原有资金、技术和科技积累的基础上寻求新的主导型产业,利用内生条件培养新的经济增长途径,或者是发挥外生条件,引进与原有比较优势关联度不大的新的行业和产业。资源型企业在资源型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意义重大。文章结合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平顶山的实际,对资源型企业平煤神马集团的经济转型进行了探讨,认为平煤神马集团应该以绿色低碳和创新为主,一方面将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发展高端资源性产品,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积极转型,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打造的方法上,主要依据钻石模型和GEM模型,结合企业的特点全方位推进。通常,钻石模型的使用范围被界定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相对完整的较大系统内,在这个范围内分析国家的竞争力或者是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这里考虑到企业集团,尤其是资源型企业的特点,试图将资源型企业集团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使用钻石模型建立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同样的,GEM模型主要用于分析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那么,基于资源型企业系统的完整性,同样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考察对象,结合GEM模型所要求的外界因素,运用该原理分析企业集团如何来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源自于所在的资源型城市,必然有为所在的城市承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资源型企业在规划和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下属企业时,首先要考虑将这些企业落户在当地,而不是投资于其它地方。只有这样,才可以回馈原生地,解决大量从事采掘业的职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促进社会稳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查阅平顶山市1982年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市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寻求上级政策支持、为企业筹资融资和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除了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外,还来自于利益驱使,多层级的政府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博弈关系。资源型城市既有上级政府的约束和指导,也有下级政府的抗争和接受,还有同级政府之间发展经济的相互竞争。多层次的博弈关系使得资源型城市要以寻求上级政府的支持为主,必要时要和上级政府进行抗争,同时还要取得下级政府的认同和接受,以便于政策的贯彻实施。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博弈最佳的结果是采取合作的态度,最终达到的目的是要寻求在与同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竞争中胜出。资源型城市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要有一定的具体可行的方法。例如,平顶山市,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分析经济增长的历程,可以发现经济增长主要的来源是“投资”,经济增长结构中“消费”难以带动经济增长,而“出口”所占的份额相对更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因此,平顶山市下一步经济增长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着重“补短板”,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产业集聚区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可行道路之一,在产业集聚区促生产业的聚集,发挥集聚效应,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增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进步,实现绿色低碳、创新发展。鉴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规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在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上和实施过程中,要防止产业的单一化、低端化和负外部效应,要注重产业的互补性、已有技术和基础设施利用的高效性,以“多核共生可替代”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数理模型的推断和论证,通过充分的相关理论支持,论述了“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总之,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要结合实际,谋划全局,长期坚持。资源依然丰富的资源型城市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其自然禀赋的潜能,将这一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要未雨绸缪,为经济转型做好积极的物质、技术和人力准备,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已经枯竭或接近枯竭的资源型城市要立即着手新兴产业的培育。无论资源优势存在与否,资源型城市都要转变观念,以发展内生优势为努力方向,深化改革,坚持绿色低碳、创新发展,以建立“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实现向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的转型。
孙毅[4]2012年在《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国际共识和国家战略。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相继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以资源开发及其初级加工为主导的资源型区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挤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发展难题,资源损耗与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如何破解资源型区域发展难题,跳出资源优势陷阱,实现区域转型发展,是其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如何推进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将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实行绿色转型,推进传统的、资源依赖的“黑色”发展模式向理想的、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对完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资源型区域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以及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在对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并尝试构建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而对资源型区域产业绿色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变、科技创新绿色融合、制度创新绿色引领等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重点以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山西省为例,从省域层面或是案例层面进行剖析。主要观点如下:一是尝试构建了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基本理论框架。以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内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通过数理模型界定了绿色转型的内涵及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重目标。绿色转型模式是从传统的“黑色”发展模式向理想的“绿色”发展模式逐步趋近的过程模式,采取“寻优”而非“择优”的演化路径。初步建立了包括产业转型、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科技创新融合、制度体系建设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出绿色转型的起步期、深化期、成熟期等叁个发展阶段,揭示了从“黑色”到“深褐色”、“褐绿色”、“浅绿色”,最终再到“深绿色”的资源型区域绿色发展轨迹。二是运用路径依赖理论阐释了资源型产业的锁定与突破机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引入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从资源型区域的初始条件、自强机制、锁定效应叁个方面揭示了路径依赖的存在,探讨了资源型产业从路径依赖向路径创造转变的模式与路径,提出了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融合、产业配套、产业植入等产业多元化路径。以山西为例,分析了“黑色”产业路径的形成条件、资源依赖的强化效应及其路径锁定表现。同时,指出资源型产业的路径依赖实质上是资源依赖的产物,并通过构建“资源依赖状况指数”度量山西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程度。叁是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集约利用的难点及其破解思路。运用制度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从利益驱动与技术挤出效应、价格粘性与产业惯性、外部性与环境累积效应、功能替代与经济发展效应,系统阐释了资源生态环境难题的成因。通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数理解析的改造,加入耗竭性资源与环境因素,得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环境资源再生率、可耗竭资源损耗及转化率、环境资源利用率和环境资源消费水平密切相关的结论。通过构建绿色开采与资源开发的预防性机制、资源集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补偿与生态修复机制,以实现区域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四是基于供、求两个角度,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及融合机制。从供给、需求两方面分析了资源型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资源产业部门的高收益引发科技创新预期收益下降,进而导致科技创新供给不足,“资源诅咒”、“反工业化”现象造成科技创新需求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开展。科技创新的绿色融合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等加大科技投入供给,更重要的是在产业转型、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生态环境治理中坚持绿色技术创新导向,培育现代企业,扩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促进供、求两方面的相互融合,从而增进资源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最后,分析了推动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制度与对策,建议重点建设绿色产业制度、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财政制度和绿色考核制度。
薛凌[5]2008年在《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并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这一难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建设常以资源开发为核心,因此,城市发展对资源型产业具有高度依赖性。同时,由于其是在开发资源基础上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并没有经过漫长的经济积累、准备阶段,而是有一个突发的启动模式,从而导致了城市化水平的低层次性和城市社会化发展高工业化的假象,同时又伴随着企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高度混合。因此,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的城市经济增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其必然性。由于事关老工业基地振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能源安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文献的基础上,围绕选题对有关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重点关注了资源型产业发展规律和资源型城市发展特征及规律,从理论上把握资源型城市的运行规律与特征。具体介绍了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及特点,着重阐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性,结合国外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较成功地区实际对比验证这些区域在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作为,表明由于各资源型城市各自的禀赋的不同,采取的行为有所不同,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通过对比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同现代化城市间的差距,指出我国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具体状况,包括城市形态、经济基础,以及人口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存在的障碍。宏观方面障碍主要有:区位、环境障碍;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体制不完善,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认识不足,延误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政策手段滞后,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微观方面的障碍则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缺乏;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存在缺陷,给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造成了严重障碍,使存量调整变得举步维艰;企业包袱过重,技术改造欠账太多;企业债务过多;企业的管理水平低,缺乏活力,效益滑坡,难以自我积累和改造等。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主要内容及策略。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支持力度,并且培育非资源型接续替代主导产业集群。这要针对地区具体实践,选择延长资源产业链,还是培育新型产业等。在科技发展模式上要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城市内各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战略上打破路径依赖,促进区域经济更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因地制宜的资源型城市创新政策;此外,还要处理好资源型城市创新中的“计划内创新”和“计划外创新”的关系。在社会发展模式上要确立循环经济的源头;以消费领域的循环为助推器。利用信息熵的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进行评价。所谓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的内涵主要是指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所具备的资源、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发展能力。因此,文中构建了包含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科技与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以大庆市的具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评价各子系统的指标信息熵,而后进行转型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出大庆市转型能力较强的具体结论。最后,基于全文的研究提出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相关建议,借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顺利开展。
李德江[6]2006年在《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借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探讨和解析理论入手,吸收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来构架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对策。从组织结构、产权结构和企业的经营等几个大的方面着手,通过具体分析资源型企业的特点,为资源型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竞争力提升构建一个发展的平台。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煤炭、石油、森林型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和论证研究,为这类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实践意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对中国资源型地区历史与演化特征的详细考察,来探讨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问题。对以煤炭、石油、森林等为经济支柱的资源型地区,面对资源衰退的影响,要实现有效转型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应该立足现有的存量优势,抓住国际产业分工和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构筑先进的采掘基地和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通过活化存量国有资产,吸引域外资本和资金、技术和管理,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培育对地方经济发展拉动力强的大集团和大公司,努力形成产业集群高地,最终破解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使自身焕发新的生机。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关联、连续和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形成“专、精、特、新”的产品。对于多种资源配套较好、区位和市场基础较好的城市和地区,需要形成主导产业以及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大的产业;对于资源已近枯竭的城市,要利用工业基础、技术条件和市场网络,介入农业等新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发挥存量优势、发展非煤、非油、非林产业和利用国家援助政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培育接续产业。只有这样,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企业才能实现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本文开始把研究的中心议题确定为一些基础的工作: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特定含义、资源型企业的基本特征、发展机制与模式、未来发展的可能前景,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调控对策等。通过从产权关系、组织结构、企业经营等诸多方面来综合论述资源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最后通过对典型煤炭、石油、森林型资源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来为资源型地区和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办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的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创新。研究领域主要把研究的对象集中于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企业这一理论空白点,不拘泥于以前学者局限于对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研究,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针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偏重于定量和实证分析,使理论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和实践的指导效果。研究角度主要针对于资源型企业的产权理论、组织结构和经营上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论文就资源型企业的纵横兼并、资源产品多元化、经营领域多元化、全球化等企业发展的新态势,构建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论述。从制定和实施资源型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将资源型企业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目标具体化,对我国的主要矿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根据各类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突破以往单方面偏重理论研究或仅以单一地区为对象的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证的结合上寻找新的突破,选取叁大典型资源型地区,根据本文理论上的构架,寻求解决特定地域问题的新方法。针对资源型地区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困扰资源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因素出发,提出一套提升资源企业竞争力的切实办法。强调了对资源型企业实施综合系统地调控,城市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分离,实施城市发展与生产基地建设相分离的新的调控策略。本文通过构建资源型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根据资源型企业的开发、成长、衰退的生命周期,并结合对典型地区的实证分析,提供一套基于资源型地区发展实际的未来企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李洁[7]2013年在《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国际比较》文中提出中国有8个资源型省区,118个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是支持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产业,20世纪90年代,很多资源型地区出现了资源衰竭、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滞缓、竞争力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从新的视角对资源型地区产业演进进行系统研究,探寻出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式,路径选择,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稳定具有实际而重大的战略意义。西方发达国家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转型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我国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示作用。现有的资源型地区转型研究大多集中在“资源诅咒”的实证以及危机表现和政策上面,鲜有从制度-发展的角度去研究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本文选取转型比较成功的叁个资源型地区,德国鲁尔区、日本九州、美国休斯敦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视角和方法,从四个方面对叁个地区的转型做了比较,试图揭示在初始阶段大致具有相同条件的叁个地区(工业化后期,成熟的市场环境,城市化率已达到或接近70%,第叁次产业革命正风起云涌)走上不同转型道路的原因以及它们成功转型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本文分为九个部分,在对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理论作了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资源型地区转型从政府作用、转型路径、企业治理、产业组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对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给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的结论有:1、在政府作用的比较分析中,鲁尔和九州在转型的初期,外生因素中央政府(州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是以外生性制度变迁为主的转型过程。随着转型的深入,中央政府的作用逐渐减弱,区域内的组织更有意愿和动力去推动转型、区域政府逐渐成为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因此,这时的转型就成了以内生性为主的制度变迁。休斯敦的转型过程总体上看是内生性为主的制度变迁,区域内的政府,企业是转型的主要推动者。2、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路径选择受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因素等各种条件的制约。鲁尔、九州、休斯敦代表了叁种不同的转型路径选择,但在转型中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接续产业,注重发挥科研机构作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它们共同的特点。3、受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鲁尔和九州形成了股权相对集中,以内部监控为主的治理模式,休斯敦则形成了股权分散,以外部监控为主的治理模式。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叁国企业治理制度朝着股权适度分散、多边治理的方向变迁,鲁尔、九州、休斯敦地区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更加重视人力资本与技术的作用,更加重视职工、债权人、银行等多方利益的保护,更在意市场的变化,因而更有可能成为转型的积极推动者。4、一个地区的产业组织状况是受到历史、文化、政策等多方因素影响的,鲁尔区由于历史原因,企业规模庞大,垄断组织集中。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封闭的组织状态排斥中小企业和外来企业,经济系统缺乏竞争,不利于打破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进而转型;九州、休斯敦的大、中、小并存的产业组织,及企业间的密切协作是转型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它们在转型过程中的共同做法。5、我国资源型地区所表现出的经济、社会、生态问题是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当前,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应当是中央政府提供核心制度、地方政府提供配套制度的以外生性制度变迁为主的转型。当多元经济格局建立起来后以及先前政府法律、政策的实施,将改变微观主体的预期,为了响应获利机会,区域内的政府、企业等各种组织会有动力对现行制度进行更新或创造,而逐渐产生内生性的制度变迁。主要创新点有:1、关于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大部分文献是从产业政策、转型模式等方面去比较分析,本文运用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方法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资源型地区转型,在过去的同类选题的研究中是少有的。2、通过对典型国家的典型地区——鲁尔、九州、休斯敦的转型分析,作者发现各级政府在资源型地区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级政府在转型的不同阶段作用也是不同的,各级政府的作用是动态的,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的顺利进行。关于这一点与以往笼统地探讨政府的作用有明显区别。3、运用比较历史制度的分析方法,将影响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因素,区分为内生性的变量和外生性的因素,认为二者的协同作用影响了资源型地区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进程。
徐凯[8]2011年在《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资源丰富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比较优势并没有相应地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可能陷入了资源诅咒的陷阱。在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竭而城市衰”的尴尬境地。因此,从资源诅咒视角加强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研究对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共有七章,按照“资源型城市现状—选用研究方法和指标—实证检验—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的逻辑思路展开。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第叁章分析了我国理论界现有研究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现象的方法和指标存在的问题,并对本文选用的规模经济指标进行了适应性分析;第四章则运用规模经济指标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现象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五章基于第四章的实证分析结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探讨了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资源诅咒的原因;第六章继续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提出了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的基本思路;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国内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文献很多,本文的创新主要注重从研究视角与研究指标上进行突破,主要创新点体现在:第一,国内外研究文献鲜有从资源诅咒的角度来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本文立足从资源诅咒视角出发,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体现了研究思路的创新。第二,论文第一次运用规模经济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通过构建时间序列,利用回归分析模型检验并证实了规模经济指标(成本产值比)与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第叁,分析了规模不经济是造成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扎玛[9]2006年在《东北产业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振兴东北”是我国新世纪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它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列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第叁步战略目标“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它担负着区域经济振兴以及东北亚政治经济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东北的振兴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都是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各个产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更关系到东北区域经济的增长。东北问题主要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各种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充分反应。东北曾经是我国工农业发展程度相对较好的地区,如今区域竞争能力却低于长叁角地区、珠叁角地区和京津地区。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对东北工业的振兴,而应当是对东北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等全方位的振兴。东北各种矛盾问题所反映的本质归纳起来还是在于产业竞争能力弱。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通过产业创新来实现,产业创新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通过产业创新,充分挖掘东北的资源潜力,将东北的企业、政府与大学和研究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自主创新力,实现产业内外部要素价值的最大化。东北实行产业创新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关键在于产业创新的培育与开发。 本论文的研究出发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东北振兴,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研究东北问题,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分析东北
毛小兵[10]2006年在《论我国矿业企业集团的矿产资源战略》文中指出矿产资源企业是直接从事矿产勘查开发,为国家提供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的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企业集团一般由矿山采选业或冶炼业起步,并经由多年的发展,通过向上下游的延伸和扩张,发展多品种经营而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雄厚经济实力的集团公司。矿产资源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能源和原材料等物质资源。以矿产资源企业为主体,探讨矿产资源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命题。本文以矿产资源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西部矿业集团这一企业作为分析说明的实例,在调查我国当前矿产资源禀赋,阐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相关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企业形成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探讨矿产资源企业资源开发、运营的新模式与资源开发的组织设计,并对西部矿业集团资源战略进行实证研究,对西部矿业集团资源战略与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论文的第1章是导论部分,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为什么要研究本问题,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内容的逻辑架构。第2章阐述了矿产资源企业及矿产资源企业集团的相关理论,对企业集团含义及类型、形成动因、构建条件进行了分析,对矿产资源企业集团发展模式、组建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经营范围、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矿产资源企业集团模式进行了论述。本章还运用系统控制理论和物元分析理论,研究了企业集团系统的协同管理机制问题,为系统控制论和物元分析理论在企业集团系统协同管理研究中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技术,而且对建构企业集团系统的协同管理机制提供了数学依据。运用系统控制论和物元分析理论研究企业集团系统的协同管理机制问题是企业集团系统理论研究的一次突破。本章还从协同学的角度分析了企业集团系统协同的特征,研究了企业集团复合系统的复合因子、协同机制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集团“系统协同管理”的概念模型。第3章论述了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矿产资源战略理论。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对矿产资源企业实施资源战略进行了理论分析。还对我国矿产资源企业面临的矿产资源背景、我国矿产资源的特性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基础,进行了阐述。第4章是关于矿产资源产权制度与矿产资源企业矿产资源战略。分析了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对矿产资源企业资源发展战略的影响、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对矿产资源企业资源战略的影响与作用、通过矿业权流转构建矿产资源企业资源战略、矿业权资本化与企业矿产资源的资本化运营。第5章对矿产资源企业发展转型期的资源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除了矿产资源企业自身需要努力寻找合适的资源转型途径之外,国家也需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第6章矿产资源企业资源开发组织新模式进行了设计。从基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对矿产资源企业资源开发组织进行设计,论述了矿产资源企业资源开发的特点及其对开发组织的要求,设计与构建了矿产资源企业资源开发组织新模式。第7章论述了西部矿业集团矿产资源战略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西部矿业集团资源型企业的构建,西部矿业集团与西部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第8章是论文的结论与展望部分,论述了研究的结论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1]. 我国资源型城市企业集团的研究[D]. 许学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2]. 我国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徐建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3].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 赵永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7
[4].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孙毅.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5]. 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问题研究[D]. 薛凌.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6]. 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李德江.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7]. 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国际比较[D]. 李洁. 山西财经大学. 2013
[8]. 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D]. 徐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9]. 东北产业创新研究[D]. 扎玛.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10]. 论我国矿业企业集团的矿产资源战略[D]. 毛小兵. 中南大学. 2006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资源诅咒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东北经济论文; 国资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