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磺酸对心肌细胞核钙转运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

牛磺酸对心肌细胞核钙转运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

一、牛磺酸对心肌细胞核钙转运功能异常的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马健勇[1](2017)在《孕酮调控心肌细胞钙循环及抵抗双酚A致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孕激素膜受体mPRs在孕酮调控心肌细胞钙循环中的作用与机理研究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死亡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性激素在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内源性雌激素的潜在心血管保护作用己被众多研究所证实,如舒张血管等,然而对于天然孕激素-孕酮(progesterone,P4)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系统中作用的认识多基于一些雌激素相关联的研究。迄今为止,P4与心血管系统直接关联的研究甚少。有研究显示,P4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包括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保护心肌缺血再灌住损伤等。然而P4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具体机制尚还不清楚。因此,直接阐明P4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影响及作用机制将有益于充分理解女性激素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有望为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传统观点认为,P4通过与孕激素核受体(nuclear progesterone receptor,nPR)结合,募集相关转录因子与孕激素反应原件相结合启动靶细胞内基因转录,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区别于这一经典的基因机制,近年来,P4的另一种作用途径“非基因组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机制不依赖于基因转录或蛋白合成,而是通过激活膜表面信号转导途径实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非基因组机制在P4介导的效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介导P4非基因组作用的受体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孕激素膜受体(membrane progesterone receptors,mPRs)是近些年发现并确立的一类新型孕激素受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PRs广泛存在于包括人在内的许多脊椎动物中,且能独立介导P4的快速非基因组作用。研究显示,P4通过mPRs促进人类血管内皮细胞NO生成。然而mPRs在P4调节心脏生理功能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众所周知,心肌细胞钙循环的稳定是心脏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近期文献报道,慢性P4暴露能明显缩短兔子心肌细胞钙离子重吸收时程及衰减时间。提示P4对心肌细胞钙循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深入研究mPRs在心肌细胞钙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目的本研究试图探索孕激素膜受体mPRs亚型在心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明确mPRs在心肌细胞中的定位。揭示mPRs在P4调控心肌细胞钙循环中的作用,同时深入探究可能的分子信号机制。方法本研究以成年雌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1.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雌性大鼠心脏组织mPRs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2.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PRs在雌性大鼠心肌细胞上的定位;3.以离体雌性大鼠心肌细胞为模型,分为以下各组:正常对照组,P4组,mPRs激动剂(Org-OD)组,P4+mPRs抑制剂(PTX)组,Org-OD+PTX组,以及其他干预组进行如下研究:(1)利用钙离子成像、共聚焦显微成像、膜片钳及ELISA等技术对各组心肌细胞的钙瞬变、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钙火花和钙负荷、L型钙电流、以及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等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探究mPRs在P4调控心肌细胞钙循环中的作用。(2)运用Western-blot技术对各组心肌细胞兰尼碱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及受磷蛋白(phospholamban,PLN)磷酸位点、钙调蛋白依赖蛋白激酶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CAMKⅡ)、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以及Akt等的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进一步揭示mPRs介导P4作用的分子信号机制。结果1.mPRs mRNA和蛋白在雌性大鼠心脏组织中的表达:以大鼠卵巢组织为阳性对照,雌性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中mPRα、mPRβ及mPRγ的mRNA和蛋白均呈阳性表达。与左心室相比,左右心房的mPRs mRNA水平均显着增加。2.mPRs蛋白在雌性大鼠心肌细胞中的定位:各mPRs抗体孵育的心肌细胞膜上均可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信号。加入特异性mPRs阻断多肽共孵育后心肌细胞膜原有的绿色荧光信号消失。提示三种mPRs亚型均定位于雌性大鼠心肌细胞膜。3.mPRs介导P4增加雌性大鼠心肌细胞钙瞬变水平:10 nM P4急性处理15min后不仅心肌细胞钙瞬变幅度显着增加,而且钙瞬变衰减时程明显缩短。这些P4效应均被非透膜性偶联牛血清蛋白孕酮(membrane-impermeable BSA conjugated progesterone,P4-BSA)和 mPRs 特异性激动剂 Org-OD 完全模拟。同时,P4与Org-OD的钙瞬变效应均被抑制性G蛋白(Gi)抑制剂PTX阻断,但不能被核受体(nPR)特异性拮抗剂RU486阻断。4.mPRs介导P4增加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负荷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4组和Org-OD组咖啡因诱导的钙瞬变峰值显着升高,而P4与Org-OD的这一效应均能被PTX阻断。各组心肌细胞咖啡因诱导的钙瞬变衰减时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mPRs介导P4促进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释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4组和Org-OD组心肌细胞的钙火花频率均显着增加。PTX预处理后,P4与Org-OD诱导的上述效应均消失。各组心肌细胞钙火花振幅比较无显着差异。6.P4暴不影响雌性大鼠心肌细胞的L型钙电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4组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强度无明显改变。7.mPRs介导P4增加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转运蛋白RyR和PLN磷酸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4组和Org-OD组CAMKⅡ位点RyR2814及PLN17的磷酸化水平均显着增加。而它们的PKA位点RyR2808及PLN16的磷酸化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4与Org-OD诱导的CAMKⅡ磷酸位点的磷酸化效应均能被PTX阻断。进一步实验显示,RyR2814及PLN17的磷酸化水平均随着Org-OD暴露时间延长呈现先升高后回到基线水平改变,于暴露15min后达到峰值。8.P4和Org-OD对雌性大鼠心肌细胞内cAMP水平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4组心肌细胞cAMP水平无统计差异。相反,Org-OD组心肌细胞cAMP水平显着降低,且这一效应被PTX有效阻断。9.P4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钙循环改变依赖于CAMKⅡ活化:相比正常对照组,P4和Org-OD引起的R2814及PLN17磷酸化增加均被CAMKⅡ抑制剂AIP明显抑制。同样,P4和Org-OD诱导的钙瞬变增强效应及钙火花频率增加均被AIP所逆转。10.IP3/IP3R信号通路不参与mPRs诱导的CAMKⅡ活化:P4诱导的RyR2814及PLN17磷酸化增加不能被IP3R特异性阻断剂Xestospongin C抑制。11.PI3K/Akt/eNOS信号通路参与mPRs介导的信号转导:eNOS抑制剂L-NAME及PI3K阻断剂Wortmannin均明显抑制P4与Org-OD诱导的心肌细胞RyR2814及PLN17磷酸化增加。进一步实验显示,P4与Org-OD均明显增加心肌细胞CAMKⅡ及eNOS的磷酸化水平,而二者诱导的CAMKⅡ磷酸化增加均被L-NAME和Wortmannin阻断。同时它们诱导的eNOS磷酸化增加均被Wortmannin阻断。此外,P4与Org-OD暴露后心肌细胞Akt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增加,而二者诱导的这一效应均能被PTX阻断。12.PI3K/Akt/eNOS信号通路介导mPRs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钙循环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Wortmannin与L-NAME不仅完全阻断P4及Org-OD诱导的心肌细胞钙瞬变幅度升高,而且明显抑制它们诱导的钙火花频率增加。结论1.首次证实mPRs三种亚型mPRα、mPRβ以及mPRγ均在雌性大鼠心脏组织中表达,且均定位于心肌细胞膜。2.首次报道mPRs参与介导P4对雌性大鼠心肌细胞钙循环的快速调节作用。3.P4通过mPRs激活下游PI3K/Akt/eNOS信号通路,诱导CAMKⅡ位点RyR2814和PLN17磷酸化,导致SR钙重吸收及钙释放增加,从而增强雌性大鼠心肌细胞的钙瞬变水平。第二部分孕酮对双酚A促雌性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研究背景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一种典型的环境雌激素干扰化合物,主要用于制作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近年来,由于BPA制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其安全性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大量研究表明,BPA通过其雌激素干扰效应对机体产生多种毒性作用,包括大脑发育和行为异常,胎儿生长发育不良,以及生殖和免疫系统紊乱等。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BPA对心血管系统也具有毒性作用。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BPA急性暴露具有促雌性大鼠心律失常发生作用。可见,BPA对心脏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内源性类固醇激素能影响外源性雌激素干扰物的生物学效应。在多种细胞类型/系统中的研究显示,内源性雌二醇能加强或减轻BPA诱导的效应。我们前期研究也发现,生理浓度雌二醇能增强BPA的促雌性大鼠心律失常发生作用。鉴于此,许多学者认为评估外源性雌激素干扰物对机体的真实生物效应应该置于机体内源性激素背景下进行研究。众所周知,P4能协同/拮抗雌激素的效应参与调节生殖系统许多重要过程。事实上,P4与内源性雌激素的相互作用也普遍存在于其他的生理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然而,P4与外源性雌激素干扰物BPA的相互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是否P4能阻断BPA的心脏毒性特别是其促心律失常发生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BPA急性暴露具有促雌性大鼠心律失常发生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探究P4对BPA致雌性大鼠心律失常作用的潜在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本研究以离体成年雌性大鼠心肌细胞为研究对象:1.利用视频边缘检测技术和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分别检测心肌细胞触发活动指标after-contraction和after-transient发生率,观察P4对BPA诱导的心肌细胞触发活动的影响。2.应用钙离子成像技术和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分别检测心肌细胞咖啡因诱导的钙瞬变和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钙火花水平,同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R钙转运蛋白RyR及PLN磷酸位点,以及Akt的磷酸化与总蛋白水平,探讨P4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1.1 nMP4快速抑制BPA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触发活动:环境相关剂量(1 nM)BPA暴露后显着增加心肌细胞after-contraction及after-transient发生率。联合P4处理后,BPA诱导的这些心肌细胞触发活动被显着抑制。P4的这一抑制作用被特异性nPR阻断剂RU486阻断。2.P4抑制BPA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钙循环紊乱:(1)P4抑制BPA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负荷增加:BPA暴露后心肌细胞咖啡因诱导的钙瞬变峰值显着增加,而联合P4处理后,BPA引起的心肌细胞咖啡因诱导的钙瞬变峰值增加被显着抑制。P4的这一抑制作用被RU486阻断。(2)P4抑制BPA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离子漏:BPA暴露后心肌细胞钙火花频率显着增加,而联合P4处理后,BPA诱导的钙火花频率增加被明显抑制。P4的这一抑制作用也被RU486阻断。3.P4抑制BPA增加的PLN17磷酸化水平:BPA暴露显着增加心肌细胞RyR2808和PLN17的磷酸化水平,联合P4处理后,BPA诱导的PLN17磷酸化被明显抑制,而其诱导的RyR2808磷酸化未受影响。RU486阻断了 P4的这一抑制作用。4.P4对BPA的快速抑制作用通过依赖nPR的膜表面信号介导:与P4的抑制效应一致,非透膜性偶联牛血清蛋白孕酮(P4-BSA)明显抑制BPA诱导的心肌细胞触发活动、钙火花频率增加、以及PLN17磷酸化。P4-BSA的这些抑制效应均被RU486阻断。5.P4对BPA的抑制作用不依赖于cSrc激活:以PLN17磷酸化水平及心肌细胞after-contraction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cSrc抑制剂PP2预处理不能阻断P4对BPA诱导的PLN17磷酸化及触发活动的抑制作用。6.抑制性G蛋白(inhibitory G protein,Gi)参与P4对BPA的抑制作用:以PLN17磷酸化水平及心肌细胞after-contraction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Gi蛋白抑制剂PTX预处理完全解除P4对BPA诱导的PLN17磷酸化及触发活动的抑制作用。7.nPR-Gi-PI3K信号通路参与介导P4对BPA促雌性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的抑制作用:以PLN17磷酸化水平及心肌细胞after-contraction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PI3K抑制剂Wortmannin预处理完全阻断P4对BPA诱导的PLN17磷酸化及触发活动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利用检测Akt的磷酸化水平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4组心肌细胞Akt磷酸化水平显着增加,而P4的这一效应能被RU486或PTX阻断。结论1.在离体雌性大鼠心肌细胞模型下,首次报道生理相关剂量P4对BPA促雌性大鼠心律失常发生具有保护作用。2.P4通过激活nPR-Gi-PI3K膜信号通路,阻断BPA诱导的PLN17磷酸化及SR钙转运紊乱,从而抑制BPA诱导的心肌细胞自发性触发活动。

寻亚慧[2](2016)在《牛磺酸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高脂高糖饲料负荷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研究牛磺酸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并且从分子机制方面探讨牛磺酸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80只SD(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17只)及高脂高糖组,高脂高糖组大鼠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正常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高脂高糖组大鼠按照30mg/kg剂量腹腔注射1%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同体积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STZ腹腔注射3 d和7 d后,禁食12 h,鼠尾取血测定空腹血糖。糖尿病模型成功诊断标准为:连续2次空腹血糖≥11.1 mmol/L。未成功者再次腹腔注射STZ(30mg/kg),采用低剂量多次给于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第12周,共有45只大鼠造模成功。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分为糖尿病心肌病组(模型组)、低剂量牛磺酸治疗组(DCM+牛磺酸200mg/kg组)、高剂量牛磺酸治疗组(DCM+牛磺酸400mg/kg组)。药物治疗8周后,大鼠称重、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开胸取出心脏立刻称重,观察牛磺酸对模型动物心脏重量指数(heart weight/body weight,HW/BW)、血糖、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o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αHBD)心肌酶水平的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显微结构的变化;CD31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心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个心肌特异性mi RNA(mi RNA-208a、mi RNA-499、mi RNA-214)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表现出毛发无光泽、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2、动物体重及生化指标检测:实验末,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心脏重量指数、血糖、血脂(TG、TC、HDL-C)、心肌酶(CK、CK-MB、LDH-L、α-HBD、AST)分别显着增加(P<0.05),LDL-C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比,牛磺酸干预组大鼠HW/BW、血糖、血脂(TG、TC、HDL-C)、心肌酶(CK、CK-MB、LDH-L、αHBD)分别显着降低(P<0.05),LDL-C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3、心肌显微结构显示:正常组肌细胞排列规则,细胞大小一致,包浆染色均匀。模型组肌细胞排列较紊乱,细胞间隙增大,细胞肌浆染色不均,较多细胞包浆内出现空泡样变性。低剂量牛磺酸干预组肌细胞排列不大规则,细胞间隙稍有不均,胞浆染色不甚均匀,少数细胞胞浆内可见空泡。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肌细胞排列较规则,细胞间隙稍有不均,细胞大小较一致,肌浆染色较均匀,个别细胞胞浆内有空泡。4、各组大鼠心肌MVD改变: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心肌内有较多血管且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心肌内微血管明显减少,MVD比正常组低60%(P<0.01);牛磺酸干预组大鼠心肌内MVD比模型组增加56%(P<0.01)。5.各组心肌组织中micro RNA的表达水平变化: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micro RNA-208a、micro RNA-499、micro RNA-214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micro RNA-208a、micro RNA-499、micro RNA-214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应用高糖高脂饮食喂饲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本实验成功的制备了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病模型;牛磺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病的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异常、抑制心肌微血管病变、改变micro RNA在心肌内的表达有关。

盛洁静[3](2011)在《牛磺酸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动脉高压是指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3.33kPa(25mmHg)或运动时>4kPa(30mmHg)者。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是肺血管的主要成分,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失衡会引起肺血管官腔狭窄、闭塞,肺血管阻力增加,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的两个重要的的病理生理改变,即肺动脉血管收缩和肺动脉血管的重塑。而由于重构主要是由于破坏细胞的动态平衡,主要包括抑制细胞的凋亡或促进细胞的增殖两个方面。而且,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作为肺动脉血管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的主要执行者。因此研究调控PASMCs的增殖与凋亡能为预防和治疗肺动脉高压寻找治疗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基本生物学现象,在多细胞生物去除不需要的或异常的细胞中起着必要的作用。它在生物体的进化、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多个系统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凋亡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类型,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及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牛磺酸(Tau)几乎存在于所有动物细胞中,大多以游离形式存在,它是机体一种内源性抗损伤物质,Tau具有很多生物学效应,例如保持内钙稳态,稳定细胞膜,清除体内自由基等。有研究表明Tau在某些细胞中也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我们选用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Tau对它的作用。目的:观察Tau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凋亡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是否通过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分为正常组(control)、凋亡组(SD)、给药组(Tau高、中、低剂量)。给药前,按需要将所有组用低糖无血清培养基饥饿24h,使细胞处于相同生长状态,按需要给药24h或48h后,MTT法测定96孔板细胞的生存率;用吖啶橙(AO)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6孔板细胞核形态学变化;用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测定细胞膜电位的变化;用Western-blot法分别测定Bax、Bcl-2、Procaspase-9、Procaspase-3和Fas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MTT测定细胞生存率发现,和正常组相比,加药组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并和凋亡组的趋势相同,可以明显看出呈剂量依赖性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且40mmol/L的Tau给药量为最佳浓度。吖啶橙法三组结果可以看出,凋亡组和Tau给药组的细胞核皱缩,形成凋亡小体。线粒体膜电位法测定,发现凋亡组和Tau组相对正常组,膜电位降低,图中出现较多绿色荧光区域。(?)Vestern-blot法测定发现Tau升高Bax和Fas蛋白表达,降低Procaspase-3、Procaspase-9和Bcl-2的表达。结论:Tau诱导大鼠PASMCs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有关。

陈严,吴柱国[4](2010)在《牛磺酸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牛磺酸作为一种内源性氨基酸可以防止各种病理因素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本文从细胞损伤发生的基本机制出发,综述了外源性给予中药成分牛磺酸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旨为对牛磺酸在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应用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彭泽胄[5](2010)在《不同时相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TNF-a、ICAM-1及ADAMTS-1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力竭后心肌TNF-a、ICAM-1和ADAMTS-1表达的时相性变化特点及规律,试图揭示运动性心肌微损伤的病理过程与发生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大鼠力竭游泳运动建立的运动性心肌微损伤实验动物模型,10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一次力竭游泳运动组(n=40)、2周反复力竭游泳运动组(n=40)及相应对照组(n=20),分别于力竭运动后0、6、12及24小时取材,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大鼠心肌TNF-a、ICAM-1、ADAMTS-1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1、两种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TNF-a表达上升,运动后6小时后达到峰值,蛋白含量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时相组大鼠心肌各部位TNF-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比较两种力竭运动后TNF-a表达趋势和含量发现,反复力竭后大鼠心肌TNF-a蛋白表达速率要快于一次力竭运动,但一次力竭后心肌TNF-a的表达量要高于反复力竭组(p<0.05);比较不同部位TNF-a的蛋白含量发现,一次力竭后左心室TNF-a含量要高于室间隔和右心室(p>0.05),反复力竭后右心室TNF-a含量高于左心室和室间隔(p>0.05)。2、两种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ICAM-1表达上升,运动后6小时后达到峰值,蛋白含量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反复力竭后24小时组室间隔和右心室ICAM-1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各时相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比较两种力竭运动后ICAM-1蛋白的表达趋势和含量发现,反复力竭运动组ICAM-1蛋白表达速率快于一次力竭组,一次力竭后左心室ICAM-1含量高于反复力竭组(P>0.05),反复力竭组室间隔和右心室ICAM-1含量分别高于一次力竭组(P>0.05,p<0.01)。3、两种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ADAMTS-1快速表达,运动后即刻达到峰值,随后一直呈下降趋势;除反复力竭后12小时组和24小时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各时相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比较两种力竭运动后ADAMTS-1蛋白的表达趋势和含量发现,一次力竭组ADAMTS-1蛋白表达速率快于反复力竭组,且一次力竭后心肌ADAMTS-1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反复力竭组(P<0.01);比较不同部位ADAMTS-1的蛋白含量发现,两种力竭运动后左心室ADAMTS-1含量均显着高于室间隔和右心室(P<0.01)。结论:1、不同力竭运动后心肌TNF-a蛋白表达上调,反复性力竭运动后心肌TNF-a的时相性变化稍快于一次力竭运动,提示反复力竭运动造成的心机损伤程度要大于一次力竭运动。TNF-a作为炎症反应的起始因子,介导炎症细胞的浸润直接损害心肌细胞,还可以介导其他细胞因子加剧心肌细胞的损伤,这可能是炎症反应造成心肌损伤的始动因素。2、两种力竭运动后心肌ICAM-1蛋白表达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反复力竭后心肌ICAM-1的时相性变化要提前于一次力竭运动,提示反复力竭后ICAM-1介导炎性细胞的黏附要快于一次力竭组;力竭运动后,ICAM-1的表达含量与TNF-a表达呈正比,提示在TNF-a的刺激下,ICAM-1快速表达,早期参与炎性因子与心肌细胞的粘附和浸润等炎症反应,构成运动性心肌微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3、不同力竭运动后心肌ADAMTS-1表达均在即刻快速表达并达到峰值,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蛋白,使心肌纤维化;同时抑制血管生长,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样构成运动性心肌微损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4、不同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各部位的损伤程度不一,从三个因子的表达量来看,一次力竭运动后左心室的表达含量高于室间隔和右心室,可能是左室室壁较厚,心肌细胞数量大于右室和室间隔,相对表达量较高;而反复力竭运动后室间隔和右心室的表达量要高于左心室,认为右心室和室间隔壁较薄、细胞数量较少,重量较轻的结构特点,造成在同等容量负荷过重的条件下,右室较左室承受的应力大,更易受损。

徐淑乐[6](2010)在《运用磁共振氢谱研究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是心脏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随着对心脏疾病机理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肌代谢变化对心脏疾病发展的重要性。心肌舒张或收缩都需要充足的能量供应,当心肌能量供不应求时,则会导致心肌的收缩—耦联障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进而发生心衰,能量代谢障碍是心肌收缩能力降低的机制之一。本课题运用磁共振氢谱观察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及心复康口服液、卡托普利对其药物干预的影响。目的:本课题研究卡托普利、中药心复康口服液对腹主动脉部分缩窄致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物质乳酸、肌酸、牛磺酸影响。并探讨运用磁共振氢谱对心肌能量代谢检测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将16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 Sham operation)、腹主动脉缩窄模型组(CAA, Coarctation of abdominal aorta)、卡托普利治疗组(CAP, Captopril intervention)、心复康口服液治疗组(XFK, Xin Fu Kang Oral Liquid)四组。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法制作压力超负荷大鼠模型,并在造模后4、8、12周时,分别于各组中随机选取部分实验大鼠,快速离断心脏,精确称量200mg大鼠左室心尖组织,进行水溶性物质的提取,制备待测样品,并运用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各组大鼠待测样品中乳酸、肌酸、牛磺物质含量,比较4组大鼠4、8、12周心肌代谢物质乳酸、肌酸、牛磺酸的含量变化。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第8周,模型组大鼠心肌乳酸水平显着升高(P<0.01),造模后12周时,上述改变更加显着(P<0.01)。而肌酸、牛磺酸在4周时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后第8周则下降趋势(P<0.05、P<0.01),于12周时,下降趋势更为明显(P<0.01)。(2)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4周起,心复康组、卡托普利组大鼠心肌乳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于8周、12周时,乳酸水平则显着降低(P<0.01)。肌酸、牛磺酸水平在4周时亦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8周起,肌酸、牛磺酸水平升高(P<0.05,P<0.01),12周时,上述改变更加显着(P<0.01)。(3)模型组大鼠心肌乳酸水平在第8周时显着高于4周(P<0.01),12周时则亦呈显着升高趋势(P<0.01)。而肌酸、牛磺酸水平则在8周时低于4周(P<0.05、P<0.01),在12周时上述变化更加显着(P<0.01)。心复康组、卡托普利组大鼠心肌乳酸水平8周时较4周呈下降趋势(P<0.05),12周其乳酸水平下降趋势更为显着(P<0.01)。心复康组、卡托普利组大鼠心肌肌酸、牛磺酸水平在8周时均高于4周(P<0.05),12周时升高趋势更为显着(P<0.01)结论: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法制作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模型可显着引起大鼠心肌能量障碍,并且随时间延长,大鼠心肌能量障碍持续加重,应用ACE-Ⅰ类药物卡托普利及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中药心复康口服液能够明显降低大鼠心肌乳酸水平,提高大鼠心肌肌酸、牛磺酸水平,进而显着改善大鼠心肌能量代谢障碍。1H-MRS可以提供准确的大鼠心肌能量代谢信息,但1H-MRS尚存波谱峰重叠、易受异物影响等缺点,仍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杨伊帆[7](2010)在《牛磺酸在大鼠视神经损伤再生中抗氧化、凋亡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视神经损伤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药物早期应用仍是视神经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牛磺酸(taurine)是一种β型的含硫氨基酸,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节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相应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防止脂质过氧化状态实现的。牛磺酸还对抗凋亡基因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通过抗氧化途径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起到抗细胞凋亡的作用。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牛磺酸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效应,并已应用于临床的许多方面,但在视神经损伤的活体研究方面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制作大鼠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动物模型,腹腔注射牛磺酸,观察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及视神经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变化并测定视神经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探讨牛磺酸对视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的作用,为牛磺酸治疗视神经损伤提供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方法:雌性清洁级SD大鼠84只,体重250g±10g,行外眼及眼底检查无病变者纳入实验。按随机对照表分组,正常组(12只)、对照组(24只)、治疗组(24只)、预处理组(24只)。对照组、治疗组和预处理组共72只大鼠右眼均制作成视神经不完全损伤模型,左眼不做处理;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大鼠从致伤后1小时给予蒸馏水(按250mg/kg剂量)腹腔注射,每日一次,直至实验结束;治疗组大鼠从致伤后1小时给予牛磺酸(牛磺酸粉剂用蒸馏水配成5%的浓度,200目滤过膜过滤除菌后备用,按250mg/kg剂量)腹腔注射,每日一次,直至实验结束;预处理组大鼠从致伤前3天给予牛磺酸(浓度、剂量同治疗组)腹腔注射,每日一次,直至实验结束。按伤后3天、7天、14天、28天四个时间点随机将正常组3只双眼眼球、其余各组6只大鼠右眼球摘除,取视神经及视网膜组织。采用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视神经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灰度值的表达,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视神经组织中SOD的活性,改良硫代巴比妥酸(TBA)荧光法测定视神经组织中MDA的含量。本实验数据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视网膜组织HE染色正常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及感光细胞层各层结构清晰可见;对照组各时间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排列紊乱,可见空泡化的RGCs,内核层和感光细胞不同程度的减少;治疗组也可见上述改变,但治疗组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各时间点损伤情况轻;预处理组各时间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情况,与治疗组之间差别不明显。2正常组仅可见极少量iNOS阳性细胞,实验3天、7天、14天、28天无明显改变,表达都处于较低水平,而灰度值较高。对照组3天时iNOS阳性细胞数量增加,灰度值下降,7天时下降达高峰,14天时出现上升趋势,28天时继续上升。治疗组iNOS阳性细胞灰度值高峰不明显,3天时下降,持续至7天,14天时下降达高峰,直至28天时。预处理组iNOS阳性细胞灰度值,3天时开始下降,7天到14天时下降较缓慢,14天到28天时下降较明显。视神经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灰度值测定在实验的3天、7天、14天及28天时对照组及预处理组视神经组织iNOS阳性细胞灰度值明显低于同期正常组(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各时间点治疗组视神经组织iNOS阳性细胞灰度值高于同期正常组(14天时P<0.05,3天、7天及28天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治疗组、预处理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3天时治疗组视神经组织iNOS阳性细胞灰度值高于同期预处理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7天、14天、28天时治疗组视神经组织iNOS阳性细胞灰度值与同期预处理组无明显差别(P>0.05)。3正常组视神经组织中SOD活性在实验3天、7天、14天、28天无明显改变,表达都处于较高水平。对照组3天时视神经组织中SOD活性下降,7天、14天时视神经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下降,28天时继续下降。治疗组3天时视神经组织中SOD活性下降,7天时下降不明显,直至28天时。预处理组3天时视神经组织中SOD活性下降不明显,7天时下降,直至28天时。视神经组织中SOD活性测定在实验的3天、7天、14天、28天时对照组、治疗组视神经中SOD活性表达明显低于同期正常组(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各时间点预处理组视神经中SOD活性表达低于同期正常组(3天时P<0.05,7天、14天、28天时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治疗组、预处理组视神经中SOD活性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3天时治疗组视神经组织中SOD活性表达低于同期预处理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7天、14天、28天时治疗组视神经组织中SOD活性表达与同期预处理组无明显差别(P>0.05)。4正常组视神经组织中MDA的含量在实验3天、7天、14天、28天无明显改变,表达都处于较低水平。对照组3天时视神经中MDA的含量升高,7天、14天时视神经组织中MDA的含量升高较明显,28天时继续升高。治疗组3天时视神经组织中MDA的含量升高,7天时升高明显,以后升高缓慢,直至28天时。预处理组3天时视神经组织中MDA的含量升高不明显,7天时升高,直至28天时。视神经组织中MDA含量测定在实验的3天、7天、14天、28天时对照组、治疗组视神经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组(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各时间点预处理组视神经组织中MDA含量表达高于同期正常组(3天时P<0.05,7天、14天、28天时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治疗组、预处理组视神经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天时治疗组视神经组织中MDA含量表达高于同期预处理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7天、14天、28天时治疗组视神经组织中MDA含量表达与同期预处理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RGCs排列紊乱,细胞数量减少;视神经纤维排列紊乱。2牛磺酸能降低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视神经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增加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3牛磺酸能减轻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RGCs和视神经的损害,对视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郭刚[8](2009)在《骨骼肌运动性微损伤机制及牛磺酸、白藜芦醇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是一种高强度或/和长时间运动后发生的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损伤性变化。本研究以电镜下肌纤维超微结构改变、血浆白介素-6(IL-6)、血清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等为研究指标探讨了骨骼肌运动性微损伤的发生机制,同时,研究探讨牛磺酸和白藜芦醇对大鼠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的药物干预作用和机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探讨EIMD发生机制,比较研究评定EIMD的生化指标,探讨牛磺酸和白藜芦醇减轻离心运动中EIMD损伤程度的保护机制和意义,为进一步开发相关中药制剂和营养补剂提供实验依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本研究以104只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体重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离心运动+补牛磺酸组和离心运动+补白藜芦醇组,各运动组再按照取材时间的不同分为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小时、运动后48小时和运动后72小时组,共分13个实验组,每组8只大鼠。实验方法:连续两周给药后,各运动组大鼠在跑台上进行一次性下坡跑运动训练,速度为16m/min,坡度16°,总运动时间为120分钟。各运动组大鼠分别于运动后相应的时刻点处死,取左侧后肢比目鱼肌进行电镜观察,同时测定血清CK、血清MDA、血清SOD、血浆IL-6和肌细胞内[Ca2+]i等指标,安静组动物不进行运动,其他处理同运动组。实验结果:(1)离心运动后,在不同时相骨骼肌组织超微结构出现程度不同的损伤性变化,Z线异常百分率显着增加,以运动后24-48小时之间最为显着;补充牛磺酸运动后即刻、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Z线异常百分率分别下降49.23%、50.62%、53.59%和43.6%。补充白藜芦醇运动后分别下降50.34%、52.67%、52.65%和53.26%。白藜芦醇的作用效果好于牛磺酸,但无统计学意义。(2)离心运动后,血清CK活性和MDA含量显着升高,均在运动后即刻升高达峰值,然后逐渐降低,二者之间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血清SOD活性在运动后不同时相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升高峰值出现在运动后48小时。补充牛磺酸运动后即刻、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血清CK活性分别下降33.94%、59.58%、49.13%和14.8%;血清MDA含量分别下降27.7%、29.56%、34.38%和27.79%;血清SOD活性分别升高13.77%、7.26%、7.52%和4.95%。补充白藜芦醇运动后即刻、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血清CK活性分别下降46.45%、55.34%、55.6%和13.35%;血清MDA含量分别下降27.7%、29.56%、34.38%和27.79%;血清SOD活性分别升高14.73%、8.63%、8.17%和10.37%。(3)离心运动后,在不同时相血浆IL-6浓度和细胞内[Ca2+]i浓度均有显着的升高,这两项指标的峰值出现在运动后48小时。牛磺酸和白藜芦醇均可显着降低血浆IL-6浓度和细胞内[Ca2+]i的升高程度(P<0.05)。补充牛磺酸运动后即刻、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血浆IL-6含量分别降低50.14%、52.09%、43.46%和48.31%;细胞内Ca2+浓度分别降低29.43%、25.98%、22.89%和13.64%。补充白藜芦醇运动后即刻、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血浆IL-6浓度分别降低52.6%、53.78%、48.27%和55.19%;细胞内[Ca2+]i分别降低27.53%、25.84%、22.14%和11.62%。(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肌细胞Z线异常百分率与CK、MDA、IL-6和钙离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8、0.542、0.787和0.805。CK与钙离子和MD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2和0.927。IL-6与MDA和钙离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和0.728,以上相关系数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实验结论:(1)高强度离心运动能够引起大鼠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其发生机制与机械性牵拉、自由基生成增多、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以及炎性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肌细胞内钙超载可能是导致骨骼肌运动性微损伤的主要原因。(2)白藜芦醇和牛磺酸能够减轻大鼠离心运动后肌细胞超微结构异常改变程度,降低血浆IL-6,血清CK、MDA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提高血清SOD活性,显示出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的良好保护作用。(3)大鼠高强度离心运动后胞浆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和血浆IL-6含量显着升高,并且它们的变化趋势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程度相一致,提示采用肌细胞内钙离子和血浆IL-6浓度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程度。

尤丽菊[9](2008)在《牛磺酸对受损心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牛磺酸具有强肝利胆、解热抗炎、降压强心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它在神经细胞、心肌细胞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其保护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牛磺酸治疗脑梗死、心肌梗死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唐禾[10](2008)在《NaCN中毒对缺氧大鼠心脏损伤作用及干预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氢氰酸(HCN)和氯化氰(CNCl)是外军重点装备的全身中毒性毒剂,因分子中都含有氰根,故又称之为氰类毒剂。它们的毒性大、吸收迅速、防护困难,是典型的速杀性战剂。除HCN和CNCl外,属于氰类的还有无机的氰化钠、氰化钾等,都是剧毒的化工原料,平时的工农业生产中也可能由于泄露而引起人畜中毒。有机氰和植物中存在的氰类化合物也能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因此,氰类毒物中毒的防治是军事预防医学的重要任务。氰化物中毒后迅速出现缺氧、窒息、惊厥等中毒症状,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可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氰化物进入机体后能迅速离解出氰根离子(CN-),能阻断细胞呼吸和氧化磷酸化,对细胞线粒体呼吸链末端氧化酶产生抑制作用,引起组织中毒性缺氧,进而细胞内生物氧化发生一系列变化,造成“内呼吸”障碍。一般将海拔高度大于3 000m的地区成为高原。低压低氧(习惯上称作高原缺氧)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特征。部分人在这种环境下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而超过这个高度时,其生理、生化和解剖等方面的改变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显[1]。我国是一个高原地区面积广阔的国家,仅青藏高原的面积就达到250万平方公里。高原地区多与他国相邻,边境漫长,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当高原缺氧复合NaCN中毒时,缺氧和NaCN中毒这“内”、“外”两种缺氧因素同时作用机体,将对机体产生双重缺氧的联合打击。因此,对缺氧复合氰化物(NaCN)中毒的研究对我国的国防保障和未来的战争胜负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急性缺氧对机体的血压(SP)、心率(HR)的影响已有相关报道。有多篇文献提出,急性低压缺氧大鼠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如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等均显着降低。心肌细胞缺氧不仅是严重创伤后心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也是启动和诱发其它脏器损伤形成多脏器功能不全/衰竭的重要始动因素[2]。有研究发现,在高原缺氧条件下化学战剂毒性增强,对心功能损害效应加重,引起心率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等心脏功能异常变化[3]。目前,国内外对缺氧复合NaCN中毒所产生的联合效应对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研究甚少,对药物预防救治效果亦未见有关评价方面的报道。心脏是对缺氧极为敏感的器官。有研究表明,单纯缺氧和单纯NaCN中毒均可明显导致心肌细胞凋亡(Apoptosis),缺氧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产生的。在采用大鼠离体心肌细胞培养后、给予缺氧/复氧处理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心肌细胞在持续较长时间的缺氧而再复氧时,细胞损伤现象严重,与曾经研究过的在体动物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一致。在缺氧/复氧损伤组中,流式细胞仪PI染色法的DNA分析直方图上,低于G1期的细胞数增多,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说明凋亡的细胞存在较多。透射电镜可见缺氧/复氧损伤组心肌细胞损伤严重,可有明显的凋亡前期、凋亡阶段或凋亡后期的改变,同时心肌细胞凋亡数目也明显增加,支持复氧(再灌注)损伤是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诱发因素。认为缺氧/复氧可加重心肌细胞损伤,伴着心肌细胞凋亡的增加;细胞内钙离子过多可能是触发心肌细胞凋亡的因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可减少自由基的生成、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和缺氧预处理具有抗心肌细胞损伤和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均有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而起作用的[4-6]。Fliss[7]等在在体动物模型研究中也发现了细胞凋亡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特征之一,再灌注损伤可加速不可逆转的细胞凋亡。Musat-Marcu等[8]在体外灌注大鼠心脏发现其早期即可发生心肌细胞凋亡,且在抑制凋亡后伴随着心功能的恢复,提示心肌细胞凋亡参与了心功能的衰减。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 Cyt C)及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正常时分别位于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膜间隙。缺血/再灌注(MI/R)时,PT孔受损而开放,Cyt C及AIF被释放入胞浆。Cyt C与胞浆中的凋亡激活因子-1(apoptosis- activating factor-1, Apaf-1)结合,依次激活半胱酸蛋白酶家族中的Caspase-9、Caspase-3而启动凋亡通路,活化的Caspase-3可以作用于胞质中的细胞骨架蛋白,或作用于细胞核中的DNA,引发细胞凋亡,这是线粒体caspase依赖性凋亡途径。而AIF经PT孔被释放入胞浆,其将易位入核,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将染色体切割为180-200bp整数倍的DNA片断,同时加速Cyt C的释放,进一步促进细胞凋亡,这是线粒体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途径。可见,线粒体caspase依赖性和caspase非依赖性这两条凋亡途径在心肌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缺氧预适应( hypoxic preconditioning, HPC),并可将其界定为“预先短时间非致死性重复缺血/缺氧后,机体组织细胞获得对随后长时间致死性缺血/缺氧损伤的高度耐受性”。缺氧预处理对心肌细胞可以产生预适应现象,缺氧预适应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最强有力的一种心肌内源性保护措施[9,10]。人参皂苷(saponins of panax ginseng, SPG)能对抗氧自由基对心脏的损伤,保持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善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肌舒张功能,还能对抗心肌缺血所致心肌不可逆坏死,使SOD活性升高,心肌释放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 ruvate carboxykinase, PCK)减少。人参总皂苷(total saponins of Panax Ginseng, TSPG)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均有显着的保护作用[11-14]。人参皂苷尤其是Re可能具有阻滞K+通道的作用,可使离体豚鼠乳头状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均延长,人参皂苷抗心律失常的作用[15]。人参皂苷抗心肌缺血等作用研究表明,人参皂苷能对抗氧自由基对心脏的损伤,保持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善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肌舒张功能,还能对抗心肌缺血所致心肌不可逆坏死,使SOD活性升高,心肌释放PCK减少。侯明晓等利用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的结果表明:TSPG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均有显着的保护作用[16]。Scott等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b1可抑制心肌细胞的收缩,有助于减少心肌的耗氧量[17]。自由基亦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有实验表明,人参皂苷可降低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含量,从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牛磺酸(Taurine, Tau)能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膜、使心肌酶和肝酶释放减少、具有极强抗氧化能力。它也能调节细胞内钙的稳态,减少肢体缺血再灌注时钙离子内流,而且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产生大量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2O2),与CL结合产生难以清除的强氧化剂-次氯酸,牛磺酸可与次氯酸结合,形成稳定的弱氧化剂-氯胺牛磺酸,从而除次氯酸对细胞的破坏作用。因此显示牛磺酸可纠正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远隔器官损伤[18]。长疗程应用牛磺酸在降低血压和逆转心肌肥厚的同时,也使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并能降低大鼠心肌AngⅡ含量和ACE活性。因此,我们认为,长疗程牛磺酸治疗可抑制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逆转心肌肥厚,上述作用可能与药物拮抗组织局部AngⅡ的生成有关。牛磺酸还具有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其调控凋亡相关基因Fas、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有关。牛磺酸可以有效保护心肌细胞而避免发生心脏畸形,同时有降低血压[19,20]。血液供应和血氧含量是心脏功能正常的先决条件,因此,任何引起血液中氧含量降低或心肌供血不足的有害因素都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异常。那么,缺氧环境氰化物中毒对心脏功能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由此带来的心脏损伤其机制如何?线粒体caspase依赖性和caspase非依赖性这两条凋亡途径在缺氧环境氰化物中毒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中有何种作用?缺氧预适应、人参皂苷和牛磺酸等干预措施对大鼠缺氧环境氰化物中毒有无效果?这些问题迄今未见研究报道。本课题基于上述两种情况,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动物研究和体外细胞培养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缺氧复合NaCN中毒的动物模型和NaCN染毒的细胞模型,通过观察模拟高原环境缺氧复合NaCN中毒对大鼠心脏的影响、检测SPG等干预措施对缺氧复合NaCN中毒大鼠心脏保护作用、观测心肌细胞NaCN染毒后细胞凋亡情况,以及定量分析上述情况下线粒体caspase依赖性和caspase非依赖性这两条凋亡途径中Cyt C、caspase-3和AIF等因子的表达,来探讨模拟缺氧条件下NaCN中毒后心功能改变的特点和心肌细胞凋亡的特性,为今后缺氧性NaCN中毒的预防救治措施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4础。最终为制定缺氧条件下复合NaCN中毒的预防和救治方案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1.检测有无干预措施情况下缺氧复合NaCN中毒后对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包括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肌病理切片光镜电镜观测等;2.建立体外SD乳鼠心肌细胞NaCN染毒模型,检测急性NaCN染毒后心肌细胞是否存在凋亡情况;3.定量分析有无干预措施情况下心肌细胞缺氧复合NaCN中毒后Cyt C、caspase-3和AIF表达,分析线粒体caspase依赖性和caspase非依赖性这两条凋亡途径在缺氧复合NaCN中毒引起心肌细胞凋亡中的特点;结果:一、人参皂苷等干预措施对缺氧和NaCN中毒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1.平原实验组大鼠NaCN中毒后,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HR、mLVSP、+dP/dtmax等指标均较中毒前出现显着下降(P<0.01),T波振幅则出现显着上升(P<0.01),30min后逐渐向正常值恢复。2.高原实验组大鼠NaCN中毒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比平原实验组更为明显:HR、mLVSP、+dP/dtmax等指标均较中毒前出现显着下降(P<0.01),T波振幅则出现显着上升(P<0.01),40min后逐渐向正常值恢复,但恢复程度和效果较平原实验组差。3.平原实验组大鼠NaCN中毒后,Cyt C活性显着降低(P<0.01)。中毒2h后,Cyt C活性有明显的恢复(P<0.01)。4.高原实验组大鼠在NaCN中毒后,Cyt C的活性显着低于平原实验组(P<0.01);中毒2h后也有一定程度恢复,但与平原实验组比较恢复更慢(P<0.01)。5.平原和高原实验组大鼠NaCN中毒后均出现明显的心肌酶谱(AST、LDH、CK、CK-MB)变化,高原实验组大鼠的心肌酶谱改变比平原实验组大鼠更显着(P<0.01),并且恢复缓慢。其中,LDH变化最为显着。6.平原实验组大鼠中毒后心肌组织损伤逐渐加重,至2h后最为严重,间质有腔隙形成,出现纤维退变,横纹不清,弥漫性充血、水肿变性,少数心肌有断裂,横纹消失;中毒6h时有明显的恢复。7.高原实验组大鼠心肌组织中毒前即见充血、水肿变性、局灶性炎症细胞等变化。NaCN中毒后心肌损伤加重,出现严重水肿变性,弥漫性细胞肿胀,胞质模糊,并有水肿囊出现,细胞变性,间质血管充血。中毒6h时,高原实验组大鼠心肌组织损伤并无明显的恢复。8.平原实验组大鼠中毒2h后出现线粒体轻微水肿,灶性溶解,内质网扩张,线粒体部分嵴和膜融合或消失等现象。9.高原对照组大鼠超微结构也出现轻微损伤,心肌间质有轻微水肿,线粒体略有肿胀;高原NaCN中毒组大鼠线粒体则肿胀明显,有小量的嵴和膜融合或消失,心肌间质水肿,肌节排列稍紊乱,核旁水肿处线粒体大部分嵴和膜融合或消失,粗面内质网有脱颗粒现象;损伤程度明显重于平原实验组大鼠。10. HPC和SPG、Tau灌胃干预后,对NaCN中毒和高原缺氧复合NaCN中毒引起的大鼠血流动力学改变有明显的干预作用,HR、mLVSP、+dP/dtmax、T波振幅等指标均较未干预组变化程度小,恢复效果更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11. HPC干预后的大鼠NaCN中毒后Cyt C活性也出现显着降低(P<0.01),至2h时有所恢复,效果好于高原缺氧复合NaCN中毒大鼠(P<0.05)。二、NaCN对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凋亡作用1.建立了NaCN染毒SD乳鼠心肌细胞模型;2.测定出SD乳鼠心肌细胞NaCN染毒的IC50值:正常条件下IC50值为87.85μmol·L-1。3.以IC50剂量的NaCN染毒后,SD乳鼠心肌细胞出现凋亡。凋亡细胞的细胞核由于染色质浓集而呈现亮蓝色,呈分叶、碎片状等。三、caspase依赖/非依赖性途径在大鼠心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1.大鼠缺氧复合/或NaCN中毒30min后,心肌组织胞浆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均上调;2.大鼠缺氧复合/或NaCN中毒30min后,心肌组织胞浆AIF蛋白表达上调,而AIF mRNA表达对NaCN染毒诱导却并不敏感;3. Tau、SPG干预对抑制大鼠缺氧复合/或NaCN中毒30min后心肌组织胞浆Cyt C、caspase-3和AIF蛋白表达以及Cyt C、caspase-3 mRNA表达上调有明显作用,对AIF mRNA表达无明显作用。结论:1.缺氧复合NaCN中毒大鼠血流动力学HR、mLVSP、+dP/dtmax等指标均显着下降,T波振幅显着增高。相对于单纯的缺氧和单纯的NaCN中毒,两种因素同时作用所引起的心脏功能损伤,特别是心脏的收缩能力的损伤更加明显;2.缺氧复合NaCN中毒大鼠的血液生化指标,如心肌酶谱(AST、LDH、CK、CK-MB)的变化也更为明显,Cyt C活性下降也更为显着。表明两种因素作用下大鼠的心脏生化代谢变化很大,加重心脏功能的紊乱;3.病理检测结果表明,缺氧复合NaCN中毒后大鼠心肌组织的结构损伤更为严重,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更加明显,特别是NaCN中毒的靶细胞器-线粒体的损伤,这可能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最主要原因;4. HPC、SPG和Tau等干预措施,对缺氧复合NaCN中毒大鼠心脏功能的恢复和维持Cyt C的活性均有一定的效果。可考虑将HPC、SPG和Tau等列入缺氧复合NaCN中毒防护措施的筛选;5.通过建立的体外SD乳鼠心肌细胞NaCN染毒模型,发现经IC50剂量NaCN染毒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凋亡。提示细胞凋亡可能在缺氧复合NaCN中毒心脏损伤中发挥作用;6.大鼠缺氧复合/或NaCN中毒30min后心肌组织胞浆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上调,线粒体caspase依赖途径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十分明显,寻找阻止线粒体caspase依赖途径心肌细胞凋亡的措施可能会对缺氧复合NaCN中毒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一定的效果;7. Tau、SPG干预,对抑制大鼠缺氧和/或NaCN中毒心肌组织胞浆Cyt C、caspase-3和AIF蛋白表达以及Cyt C、caspase-3 mRNA表达上调有明显作用,提示Tau、SPG可作为预防线粒体途径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筛选措施;8.大鼠NaCN中毒30min后,心肌组织胞浆AIF蛋白表达虽然出现上调,但AIF mRNA表达变化却并不明显;AIF mRNA表达对缺氧的敏感程度强于对NaCN中毒,提示NaCN中毒后线粒体非caspase依赖途径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并不同于caspase依赖途径,缺氧、NaCN中毒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二、牛磺酸对心肌细胞核钙转运功能异常的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磺酸对心肌细胞核钙转运功能异常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孕酮调控心肌细胞钙循环及抵抗双酚A致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2 孕酮及其受体与心血管系统
    1.3 双酚A与心血管系统
    1.4 BPA与类固醇激素相互作用
第2章 孕激素膜受体mPRs在孕酮调控心肌细胞钙循环中的作用与机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2.1.3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
        2.1.3.1 主要试剂
        2.1.3.2 主要试剂配制
        2.1.4 实验方法
        2.1.4.1 组织总RNA提取
        2.1.4.2 逆转录PCR
        2.1.4.3 实时荧光PCR
        2.1.4.4 细胞免疫荧光
        2.1.4.5 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1.4.6 层粘连蛋白覆盖玻片的制作
        2.1.4.7 Fluo-4 AM溶液的配制
        2.1.4.8 心肌细胞钙瞬变的测量
        2.1.4.9 心肌细胞咖啡因诱导钙瞬变的测量
        2.1.4.10 心肌细胞钙火花的测量
        2.1.4.11 心肌细胞总蛋白提取
        2.1.4.12 心肌组织蛋白提取
        2.1.4.13 蛋白浓度的测定
        2.1.4.14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与转印
        2.1.4.15 蛋白质印记抗体标记与显色
        2.1.4.16 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的测量
        2.1.4.17 心肌细胞内c AMP浓度的测量
        2.1.4.18 心肌细胞的药物处理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mPRs mRNA在雌性大鼠心脏组织中的表达
        2.2.2 mPRs蛋白在雌性大鼠心脏组织中的表达
        2.2.3 mPRs蛋白在雌性大鼠心肌细胞中的定位
        2.2.4 mPRs介导P4 增强雌性大鼠心肌细胞钙瞬变水平
        2.2.5 mPRs介导P4 诱导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转运改变
        2.2.5.1 mPRs介导P4 增加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负荷水平
        2.2.5.2 mPRs介导P4 促进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释放
        2.2.6 P4 对雌性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
        2.2.7 mPRs介导P4 增加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转运蛋白Ry R和 PLN的磷酸化水平
        2.2.8 P4 对雌性大鼠心肌细胞c AMP水平的影响
        2.2.9 mPRs诱导的心肌细胞Ry R与 PLN磷酸化及钙循环改变依赖于CAMKII活化
        2.2.10 IP3/IP3R信号通路不参与mPR诱导的CAMKII活化
        2.2.11 PI3K/Akt/eNOS信号通路参与mPRs诱导的CAMKII活化
        2.2.12 PI3K/Akt/eNOS信号通路介导P4 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钙循环改变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孕酮对双酚A促雌性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3.1.3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
        3.1.3.1 主要试剂
        3.1.3.2 主要试剂配制
        3.1.4 实验方法
        3.1.4.1 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3.1.4.2 层粘连蛋白覆盖玻片的制作
        3.1.4.3 心肌细胞after-contraction的测量
        3.1.4.4 Fluo-4 AM溶液的配制
        3.1.4.5 心肌细胞咖啡因诱导钙瞬变的测量
        3.1.4.6 心肌细胞after-transient的测量
        3.1.4.7 心肌细胞钙火花的测量
        3.1.4.8 心肌细胞总蛋白提取
        3.1.4.9 蛋白浓度的测定
        3.1.4.10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与转印
        3.1.4.11 蛋白质印记抗体标记与显色
        3.1.4.12 心肌细胞的药物处理
        3.1.5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P4 快速抑制BPA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自发性触发活动
        3.2.2 P4 抑制BPA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钙循环紊乱
        3.2.2.1 P4 抑制BPA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负荷增加
        3.2.2.2 P4 抑制BPA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SR钙离子漏
        3.2.3 P4 抑制BPA诱导的PLN17 磷酸化
        3.2.4 P4对BPA的快速抑制作用通过膜表面信号介导
        3.2.5 P4 抑制BPA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触发活动不依赖于cSrc激活
        3.2.6 G_i蛋白参与P4 抑制BPA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触发活动
        3.2.7 nPR-G_i-PI3K信号通路介导P4 抑制BPA诱导的雌性大鼠心肌细胞触发活动
    3.3 讨论
    3.4 结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2)牛磺酸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药品及试剂
    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 主要试剂的配制
    5 实验方法
        5.1 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建立与实验分组
        5.2 样本处理
        5.3 心肌组织显微结构的检查
        5.4 生化法测定血脂和心肌酶
        5.5 CD31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心肌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变化
        5.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个心肌特异性miRNA(miRNA-208a、miRNA-499、miRNA-214)表达水平的变化
        5.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miRNA-499的表达
        5.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miRNA-214的表达
        5.9 RT-PCR扩增产物琼脂糖电泳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牛磺酸对DCM大鼠模型体重的影响
    2 牛磺酸对DCM大鼠心脏重量指数的影响
    3 牛磺酸对DCM大鼠模型血糖的影响
    4 牛磺酸对DCM大鼠模型血脂的影响
    5 牛磺酸对DCM大鼠模型心肌酶的影响
    6 牛磺酸对DCM大鼠心肌显微结构的影响
    7 牛磺酸对心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
    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208a、miRNA-499、miRNA-214 的表达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牛磺酸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肺动脉高压及机制
    1.2 课题的意义
    1.3 细胞凋亡概述
        1.3.1 细胞凋亡的基本概念
        1.3.2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
        1.3.2.1 形态学变化
        1.3.2.2 生物化学变化
        1.3.2.3 细胞凋亡过程及机制
        1.3.2.4 细胞凋亡的影响因素
    1.4 Tau的研究与应用
        1.4.1 Tau概述
        1.4.2 Tau的研究现状
        1.4.2.1 Tau的对人体作用的研究进展
        1.4.2.2 Tau在凋亡方面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
        1.5.2 吖啶橙法观察细胞核形态学变化
        1.5.3 线粒体膜电位法测定细胞膜电位变化
        1.5.4 Western-blot法测定Bax、Bcl-2、Procaspase-9、Procaspase-3和Fas的蛋白表达
    1.6 课题来源
2 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3 Tau对大鼠PASMCs生存率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分组和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Tau对PASMCs细胞核形态学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原理
    4.3 实验方法
    4.4 统计分析
    4.5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Tau对PASMCs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原理
    5.3 实验方法
    5.4 统计分析
    5.5 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Tau对大鼠PASMCs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和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电泳
        6.2.2 免疫印迹
    6.3 统计分析
    6.4 实验结果
        6.4.1 Bax蛋白表达
        6.4.2 Bcl-2蛋白表达
        6.4.3 Procaspase-9蛋白表达
        6.4.4 Procaspase-3蛋白表达
        6.4.5 Fas蛋白表达
    6.5 本章小结
7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牛磺酸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膜稳定作用
2 改善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功能
3 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3.1 凋亡诱发、凋亡信号转导阶段
    3.2 凋亡相关基因激活及细胞凋亡的执行阶段
4 牛磺酸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心脏做功
    4.1 减少体内的盐浓度和利尿
    4.2 调节外周血管收缩
    4.3 拮抗血管紧张素Ⅱ
5 免疫调节作用
6 结语

(5)不同时相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TNF-a、ICAM-1及ADAMTS-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文献综述
    1 运动性心肌微损伤的研究现状
        1.1 力竭运动对心脏的影响
        1.1.1 心脏形态结构
        1.1.2 心脏功能
        1.1.3 心脏代谢
        1.1.4 心肌炎性因子
        1.2 心肌微损伤的病理与发生机制
        1.2.1 钙超载和氧自由基
        1.2.2 能量代谢障碍
        1.2.3 炎症反应
        1.2.4 细胞凋亡
        1.2.5 细胞结构蛋白的降解
        1.2.6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2 运动对心肌损伤的最新研究进展
        2.1 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与心肌损伤
        2.1.1 肿瘤坏死因子-a的分布、结构与功能
        2.1.2 肿瘤坏死因子-a与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
        2.2 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与心肌损伤
        2.2.1 细胞间粘附因子-1 的分布、结构与功能
        2.2.2 细胞间粘附因子-1 与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
        2.3 基质金属蛋白新家族(ADAMTS-1)与心肌损伤
        2.3.1 基质金属蛋白新家族(ADAMTS-1)的分布、结构与功能
        2.3.2 基质金属蛋白新家族(ADAMTS-1)与心肌损伤研究进展
    5 小结
实验研究
    1 试验设计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方案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运动环境条件
        1.2.3 运动负荷安排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心肌取材
        2.2 心肌冰冻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
        2.2.1 ICAM-1 的免疫荧光染色
        2.2.2 TNF-a和 ADAMTS-1 的免疫荧光染色
        2.3 免疫荧光图像的采集和分析
        2.3.1 图像采集
        2.3.2 图像分析
        2.4 实验主要使用仪器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心脏形态肉眼观察
        3.2 心系数的变化
        3.3 大鼠心肌TNF-a免疫荧光观察
        3.3.1 大鼠心肌TNF-a免疫荧光图像
        3.3.2 一次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细胞内TNF-a蛋白表达的变化
        3.3.3 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细胞内TNF-a蛋白表达的变化
        3.3.4 两种不同力竭运动后左心室TNF-a含量比较
        3.3.5 两种不同力竭运动后室间隔TNF-a含量比较
        3.3.6 两种不同力竭运动后右心室TNF-a含量比较
        3.4 大鼠心肌ICAM-1 免疫荧光观察
        3.4.1 大鼠心肌ICAM-1 免疫荧光图像
        3.4.2 一次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细胞内ICAM-1 蛋白表达的变化
        3.4.3 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细胞内ICAM-1 蛋白表达的变化
        3.4.4 两种不同力竭运动后左心室ICAM-1 含量比较
        3.4.5 两种不同力竭运动后室间隔ICAM-1 含量比较
        3.4.6 两种不同力竭运动后右心室ICAM-1 含量比较
        3.5 大鼠心肌ADAMTS-1 免疫荧光观察
        3.5.1 大鼠心肌ADAMTS-1 免疫荧光图像
        3.5.2 一次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细胞内ADAMTS-1 蛋白表达的变化
        3.5.3 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细胞内ADAMTS-1 蛋白表达的变化
        3.5.4 两种不同力竭运动后左心室ADAMTS-1 含量比较
        3.5.5 两种不同力竭运动后室间隔ADAMTS-1 含量比较
        3.5.6 两种不同力竭运动后右心室ADAMTS-1 含量比较
    4 分析讨论
        4.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目标因子的选定
        4.2 力竭运动后大鼠心系数的变化
        4.3 力竭运动后心肌TNF-a的变化特点与规律
        4.4 力竭运动后心肌ICAM-1 的变化特点及规律
        4.5 力竭运动后ADAMTS-1 的变化特点与规律
        4.6 力竭运动后心肌TNF-a、ADAMTS-1和ICAM-1 变化在心肌微损伤过程中的功能意义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运用磁共振氢谱研究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心肌能量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引言
    1.1 ~1H-MRS的特点及常用指标
    1.2 ~1H-MRS对心肌能量代谢各项指标的分析及应用
    1.3 问题及展望
第2章 运用磁共振氢谱研究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影响
    序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4周时大鼠心肌组织磁共振氢谱检测结果
        2.2.2 8周时大鼠心肌组织磁共振氢谱检测结果
        2.2.3 12周时大鼠心肌组织磁共振氢谱检测结果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牛磺酸在大鼠视神经损伤再生中抗氧化、凋亡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牛磺酸在大鼠视神经损伤再生中抗氧化、凋亡的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视神经损伤的治疗
致谢
个人简历

(8)骨骼肌运动性微损伤机制及牛磺酸、白藜芦醇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3 前言
4 文献综述
    4.1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4.2 白藜芦醇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
5 研究技术路线图及实验材料
    5.1 研究技术路线图
    5.2 实验材料
6 实验对象与方法
    6.1 实验对象
    6.2 建立 EIMD 动物模型
    6.3 测试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6.4 指标测试与方法
    6.5 实验数据处理
7 实验结果与分析
    7.1 大鼠一次性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
        7.1.1 观察指标
        7.1.2 骨骼肌组织电镜观察结果
    7.2 大鼠离心运动后血清 CK 总活性变化情况
        7.2.1 安静对照组和运动对照组离心运动后血清CK 活性比较
        7.2.2 补充牛磺酸和白藜芦醇对离心运动后血清 CK 活性的影响
    7.3 大鼠离心运动后血清 MDA 含量和 SOD 活性变化情况
        7.3.1 安静对照组和运动对照组离心运动后血清 MDA 含量和 SOD 活性比较
        7.3.2 补充牛磺酸和白藜芦醇对离心运动后血清 MDA 含量变化的影响
        7.3.3 补充牛磺酸和白藜芦醇对离心运动后血清 SOD 活性变化的影响
    7.4 大鼠离心运动后血浆 IL-6 含量变化情况
        7.4.1 安静对照组和运动对照组离心运动后血浆 IL-6 含量比较
        7.4.2 补充牛磺酸和白藜芦醇对离心运动后血浆 IL-6 含量变化的影响
    7.5 大鼠离心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变化情况
        7.5.1 安静对照组和运动对照组离心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含量比较
        7.5.2 补充牛磺酸和白藜芦醇对离心运动后肌细胞内 Ca2+浓度的影响
8 分析与讨论
    8.1 离心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机制研究
        8.1.1 离心运动后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改变状况研究
        8.1.2 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细胞内 Ca~(2+)浓度改变状况研究
        8.1.3 离心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机制探讨
    8.2 离心运动后骨骼肌损伤评价指标研究
        8.2.1 离心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CK)改变状况研究
        8.2.2 离心运动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改变状况研究
        8.2.3 离心运动后骨骼肌损伤评价指标探讨
    8.3 白藜芦醇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干预效果及机理研究
    8.4 牛磺酸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干预效果及机理研究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

(10)NaCN中毒对缺氧大鼠心脏损伤作用及干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NaCN 中毒对缺氧大鼠心脏损伤作用及干预措施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人参皂苷等干预措施对缺氧和NaCN 中毒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
        第一节 缺氧和NaCN 中毒对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小结
        第二节 人参皂苷等干预措施对缺氧和NaCN 中毒对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小结
        讨论
    第二部分 NaCN 对SD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凋亡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小结
        讨论
    第三部分 caspase 依赖/非依赖性途径在大鼠心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小结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缺氧对心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课题基金资助
英文论着

四、牛磺酸对心肌细胞核钙转运功能异常的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孕酮调控心肌细胞钙循环及抵抗双酚A致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D]. 马健勇. 南昌大学, 2017(05)
  • [2]牛磺酸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研究[D]. 寻亚慧. 湖北科技学院, 2016(08)
  • [3]牛磺酸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 盛洁静.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1(05)
  • [4]牛磺酸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陈严,吴柱国.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05)
  • [5]不同时相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TNF-a、ICAM-1及ADAMTS-1的影响[D]. 彭泽胄.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10(02)
  • [6]运用磁共振氢谱研究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D]. 徐淑乐. 河北大学, 2010(01)
  • [7]牛磺酸在大鼠视神经损伤再生中抗氧化、凋亡的作用研究[D]. 杨伊帆.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8]骨骼肌运动性微损伤机制及牛磺酸、白藜芦醇干预效果研究[D]. 郭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09(12)
  • [9]牛磺酸对受损心脑组织的保护作用[J]. 尤丽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11)
  • [10]NaCN中毒对缺氧大鼠心脏损伤作用及干预措施研究[D]. 唐禾.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牛磺酸对心肌细胞核钙转运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