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泛议职称评价体系及其改进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岩[1](2017)在《基层海关管理职能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海关作为进出境活动监督管理机构,不仅肩负着保证进出口贸易有序开展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保卫国门安全的神圣使命。而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贸易环境,不断更新的贸易方式,高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以及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带来的执法环境的复杂化,都要求海关能够紧随时代潮流,改革、创新自身管理机制。基层海关作为海关监管职能的直接履行者,始终处于直面监管对象的一线,其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海关管理职能履行的合格与否,也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海关的整体评价。因此,可以说,海关管理职能问题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和动态的过程。笔者试图从建立健全基层海关基本职能、借鉴绩效考核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合理运用“人”的因素、借力科技+新媒体以及优化海关监管方式提升监管能力等几个方面,谈了一些对优化基层海关管理职能的几点思考。
陈春洋[2](2016)在《换热站节能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集中供热规模的不断扩大,换热站作为热能输配的关键环节,其数量和重要性不断增加,它的运行好坏会直接影响供热品质。目前,换热站普遍存在运行管理粗放,能耗参差不齐,供热品质和节能情况缺乏量化的评价,阻碍了供热节能工作的开展。为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换热站运行节能评价体系,用以凸显用能薄弱环节,实现改进优化,保障换热站的安全高效运行。本文结合实际项目的工程背景,以供热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从供热运行实测数据入手进行分析。在深入研究供热节能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安全、工艺、能效指标的准则层,确定了包含室温合格率、系统补水率和单位面积电耗等10个衡量换热站运行好坏的指标,选取的指标在网络化平台上可获得、可比较、可量化。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得到了指标权重,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既避免了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同时又兼顾了主客观的测评信息,使得指标的权重分配更加科学合理。以此实现对换热站运行情况的实时多维度评价,确定各站的综合排榜,为管理者提供运行改进的决策依据和客观公正的奖惩依据。通过对标管理,查漏补缺,以人机互助的方式给出操作优化指导和合理的改进建议,在满足供热需求的前提下,使换热站滚动优化,持续改进,逐步达到最优的运行状态。结合室外环境温度的变化,对23个换热站的运行情况实时排榜,指导改进和优化,实证表明本文构建的换热站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量化可比,有助于改善运行品质,提升节能效益,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耿玮,杜琼,黄帼,蒋永清,陈剑平[3](2015)在《农业科研单位构建合理有效职称评审制度的思考》文中指出文章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现有职称评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职称评审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充分体现评审导向和职称内涵,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完善业绩量化评价体系,并在评聘分开的基础上,展望了社会化评审、岗聘代替评审等发展趋势,以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保证科学研究高效运行。
耿玮,骆荣挺,蒋永清,褚田芬,金胜荣[4](2010)在《农业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体系科学性探讨》文中指出简述我国职称制度发展历史,对当前农业科研院所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弊病及原因作了剖析,对科研院所职称制度改革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实现的途径与对策。
叶青[5](2009)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的社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专业技术人员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使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学识与技能水平体现的标志,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有效工具。职称评价工作是一项关系到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人才结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全面合理地发展的重要工作。本文运用政府治理的相关理论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如职称评价中政府部门没有真正实现职能转变,职称评价缺乏有效的监管,职称评价方式单一、模式落后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具体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理论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化职称评价进展缓慢的主要制约因素还是政府部门自身角色定位不准、可以承接评价功能的社会中介组织能力不足、多种主体配合进行职称评价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本文通过借鉴国外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的经验,结合当前我国职称评价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与措施。即要确定社会化职称评价的法律地位,职称评价中政府要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通过加强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合作来实现职称评价的社会化,并改进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李向宇[6](2008)在《甘肃省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对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事业单位集中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实行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通过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化配置和潜能的充分发挥。而对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有效激励与合理使用,必须建立在对其进行客观和公正评价的基础上。作为评价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手段的职称制度,由于改革步伐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辨析事业单位及其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相关概念入手,回顾了我国事业单位职称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详细介绍了甘肃省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制度的现状,分析了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甘肃省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对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在借鉴国内外职称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职称立法为前提,以社会评价为途径,按照明确目标、分类管理、循序渐进、协调配套的原则,改革评审机构,完善评审标准、改进评审方式,建立‘个人自主申报、社会公正评价、政府宏观调控’的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思路。
曹志云[7](2008)在《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以Z市为例》文中认为当前,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举国上下非常关注的问题,这其中制度的创新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绩,但影响科技自主创新的体制性障碍仍然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方面还存在着“重‘表’不重‘里’”、“重‘量’不重‘质’”等功能性缺陷,其宏观管理基本上沿袭着计划经济模式,在职称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体现为行政行为,工程技术人员从事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极大限制。为此,本研究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归因激励理论,在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述评、界定相关概念和建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Z市初步社会化的改革实践进行了梳理,重点就Z市职称评价改革的进一步社会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的全方位社会化评价作了设想和展望,尤其是对新型评价组织的产生及自身生存问题进行了重点的思考。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在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社会化评价的改革路径上,宜实行“个人自主申报、社会公正评价、单位自主聘任、政府宏观管理”的方式;二是在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制度设计上,宜从法律政策、机制组织和操作细化三大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三是在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社会化评价的组织建构上,宜由完全独立化、去行政化的行业协会来接管具有官方背景、行政化色彩较重的评价机构。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领域上的创新。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看,关于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价的专题研究相对滞后,数量较少,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弥补该方面的不足。二是研究框架上的创新。本文在研究框架上采取了创新的范式,尝试将激励理论运用到职称评价中来,有利于深入阐述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社会化评价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卓玛穷达[8](2007)在《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文中指出大力发展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是改变西藏劳动人民技能弱势现状、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就业以及发展区内经济的迫切需要,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保证。职业教育是从地方经济中产生的,又必须紧密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方能焕发勃勃生机。职业教育的这种浓厚的地方性特点决定了,西藏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有别于我国其它地区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素质要求。为此,本文以西藏政治、特色产业、传统观念、藏族学生等因素作为特殊依据,深入探讨了西藏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诸如思想政治素质、“双语”素质、正确的民族职业教育观以及乡土文化知识等特殊素质要求。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早、经验丰富,因此研究还面向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探索它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理论成果和经典经验。由于西藏中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特殊,因此,在借鉴海外发达地区经典经验的时候,一切立足地方实际,旨在为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索研究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从完善体制、加强基地建设、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对策。
佟屏亚[9](2004)在《泛议职称评价体系及其改进建议》文中认为
二、泛议职称评价体系及其改进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泛议职称评价体系及其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海关管理职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对海关职能和海关管理内涵的理论综述 |
(二) 海关管理中监管与服务的矛盾性 |
(三) 海关管理中监管与服务矛盾困境的原因分析 |
(四) 优化基层海关管理职能的对策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法 |
(二) 访谈法 |
(三) 实证分析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一) 研究方法的创新 |
(二) 研究角度创新 |
六、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
(一) 具备的客观条件 |
(二) 有利的主观条件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一) 海关概念诠释及我国海关体系架构简介 |
(二) 海关职能定位解析 |
(三) 海关管理与海关治理 |
二、基层海关管理职能优化问题研究 |
(一) 基层海关管理职能优化的必要性探讨 |
(二) 基层海关管理职能优化目标探讨 |
第二章 基层海关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基层海关管理的现状 |
(一) 海关管理的内部环境 |
(二) 基层海关优化管理职能的现实条件 |
二、基层海关管理面临的问题 |
(一) 管理水平离群众要求仍有距离 |
(二) 执法仍有不统一性 |
(三) 理论指导与业务实践仍有差距 |
(四) 人力资源配置尚需优化 |
三、基层海关管理面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海关管理中监管和服务的矛盾性 |
(二) 内部考核评价方式有待优化 |
(三)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
(四) 国内监管环境的日新月异 |
第三章 优化基层海关管理职能策略建议 |
一、健全海关的安全保卫职能 |
(一) 增强边境保卫职能 |
(二) 强化政治安全保卫职能 |
二、完善制度建设,增强刚性约束 |
(一) 借鉴绩效管理,增强内部管理能力 |
(二) 树立法治思维,强化制度约束力 |
三、注重“人”的因素,倡导柔性管理 |
(一) 基于Y理论人性假设优化考核机制 |
(二) 以人文关怀为依托,加强队伍凝聚力 |
四、创新工作载体,借力科技+新媒体 |
(一) 向科技要效率,向创新要效率 |
(二) 合理运用新媒体,强化海关政务公开与舆情建设 |
五、聚焦监管主业,提升海关监管专业性 |
(一) 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效能 |
(二) 加快引入中介机构提升海关监管专业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换热站节能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能源需求增长,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
1.1.2 建筑能耗比重过大,低碳供热刻不容缓 |
1.1.3 节能评价意义深远 |
1.2 国内外集中供热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 |
1.2.2 我国集中供热发展现状 |
1.2.3 换热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供热节能评价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换热站节能评价指标的选取 |
2.1 换热站系统简介 |
2.2 换热站工作原理 |
2.3 换热站节能评价必要性 |
2.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2.4.1 评价指标选取的思路及原则 |
2.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2.4.3 评价指标的含义 |
2.5 评价指标量化 |
2.5.1 定量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值确定 |
2.5.2 定性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值确定 |
第3章 节能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1 权重的确定办法 |
3.2 层次分析法 |
3.2.1 AHP层次分析法原理 |
3.2.2 AHP层次分析法优缺点 |
3.3 熵权法 |
3.3.1 熵权法原理 |
3.3.2 熵权法优缺点 |
3.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 基于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办法 |
第4章 换热站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
4.1 评价样本的数据来源 |
4.1.1 评价样本的基本概况 |
4.1.2 数据的获取 |
4.2 基于层次分析—熵权法的权重确定模型 |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获取的主观权重 |
4.2.2 基于熵权法获取的客观权重 |
4.2.3 基于层次分析—熵权法的组合权重 |
4.3 实例分析与优化 |
4.3.1 评价结果 |
4.3.2 评价结果分析与指导优化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农业科研单位构建合理有效职称评审制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现行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 |
1.1 评审内容缺乏导向性 |
1.2 拘泥于门槛、条件,忽视对真实水平的评价 |
1.3 缺乏弹性条件,人才不易脱颖而出 |
1.4指标间的权重不尽合理 |
1.5 缺乏对团队绩效的评价 |
2 解决职称评审现存问题的措施 |
2.1 构建适应现代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职称体系 |
2.2 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内涵的评审 |
2.3 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 |
2.4 调整完善业绩量化评价体系 |
3 发展与展望 |
3.1 继续改革和完善评聘分开制度 |
3.2 通用专业委托社会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
3.3 部分岗位试行聘任替代评审 |
(4)农业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体系科学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职称制度的历史 |
2 现行制度的存在问题 |
2.1 评审体系有待完善 |
2.2 评价机制不够准确 |
2.3 评聘未能真正分开 |
3 解决现有问题的措施 |
3.1 继续实行职称评审制度 |
3.2 完善职称聘任制度 |
3.3 建立科学、量化的考核体系 |
3.3.1 确定评价的水平“门槛” |
3.3.2 设置合理的权重 |
3.3.3 具体指标的细化 |
4 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
4.1 职称评定社会化 |
4.2 岗位聘任取代传统职称评审 |
4.3 改革和完善评聘分开制度 |
4.4 积极推进执业资格制度 |
(5)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的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社会化职称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职称评审 |
二、职称评价 |
三、社会化职称评价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职称评价的一些做法 |
二、国内对职称改革的研究概况 |
第四节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五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社会化职称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治理的概念 |
第二节 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
一、市场失灵 |
二、政府失灵 |
第三节 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 |
一、社会中介组织的含义 |
二、社会中介组织的起源与特征 |
三、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合作 |
第三章 职称评价社会化的背景 |
第一节 背景分析 |
一、职称的由来 |
二、职称制度的发展 |
三、职称评价的社会化是职称改革的方向 |
第二节 职称评价社会化的必要性 |
一、新时期人才政策的要求 |
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职称评价体系的客观要求 |
第四章 C市社会化职称评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C市职称发展历史 |
第二节 C市社会化职称评价现状 |
一、社会化职称评价取得的成绩 |
二、C市社会化职称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社会化职称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是社会化职称评价的主体 |
一、政府是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主体 |
二、政府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主体 |
三、政府作为职称评价主体的利与弊 |
第二节 符合社会化职称评价要求的主体类别 |
一、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 |
二、非营利组织 |
三、国外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价主体 |
第三节 当前社会化职称评价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地方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不愿放权 |
二、社会中介组织能力不足 |
三、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
第六章 国外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的经验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评价制度 |
一、美国的职称及职业资格制度 |
二、韩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
三、英国的职业资格制度 |
第二节 发达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的启示 |
第七章 社会化职称评价的思考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确立社会化职称评价的法律地位 |
第二节 多种主体配合进行社会化职称评价 |
第三节 当前政府职能部门合理的角色定位 |
第四节 改进社会化职称评价的方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甘肃省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对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的创新 |
一、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制度概述 |
(一) 相关概念 |
(二) 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制度的历史沿革 |
二、甘肃省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制度的现状分析 |
(一) 现行事业单位职称评审管理模式 |
(二) 现行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制度的社会效果分析 |
三、甘肃省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对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 |
(一)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的引入 |
(二)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对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 |
四、职称管理的国际经验和国内创新探索 |
(一) 职称管理的国际经验 |
(二) 国内在职称改革方面的创新探索 |
五、甘肃省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后职称评审制度需要进行的调整与改革 |
(一) 改革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的基本思路 |
(二) 改革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的具体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以Z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可能的创新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回顾 |
二、评价与思考 |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
第一节 理论准备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二、分析框架的建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调查地点的概况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研究方法的采用 |
第三章 初步社会化的实践与评价:Z市职称评价改革的探索 |
第一节 Z 市职称初步社会化评价的试点情况 |
一、背景分析 |
二、试点历程 |
三、主要做法 |
第二节 Z 市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改革的调查分析 |
一、工程技术类评委层面的问卷调查分析 |
二、工程技术人员层面的问卷调查情况 |
三、个案调查情况 |
四、关于调查情况的理论解析 |
第四章 全方位社会化的探索:变革策略的未来展望与切入点剖析 |
第一节 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社会化改革的整体构思 |
一、法律、政策层面的改革设想 |
二、机制、组织层面的改革设想 |
三、操作、细化层面的改革设想 |
第二节 当前切入点剖析 |
一、由行业协会来接管政府评价职能的必要性 |
二、行业协会行使职称评价职能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一、有关争议问题的回应 |
二、主要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个案访谈情况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原由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背景、意义和现状分析 |
2.1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背景 |
2.2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
2.2.1 西藏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2.2.2 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需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2.2.3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2.2.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2.3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现状 |
2.3.1 师生比结构 |
2.3.2 教师学历结构 |
2.3.3 教师类别结构 |
2.3.4 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 |
2.3.5 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
2.3.6 教师队伍的分科情况 |
2.4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2.4.1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中存在的问题 |
2.4.2 影响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依据 |
3.1 政治依据 |
3.2 特色产业依据 |
3.2.1 旅游业 |
3.2.2 民族手工业 |
3.2.3 特色农牧业 |
3.2.4 藏医药业 |
3.3 传统观念依据 |
3.4 藏族学生依据 |
3.4.1 在藏民族地区自然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职业学校藏族学生的独特心理素质 |
3.4.2 在藏民族地区生产力条件下所形成的职业学校藏族学生的抽象思维特点 |
3.4.3 在藏语言环境下所形成的职业学校藏族学生母语思维特征 |
3.4.4 在藏民族风俗习惯影响下所形成的职业学校藏族学生个性特征 |
第四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素质要求 |
4.1 思想政治素质要求 |
4.2 树立正确的民族职业教育观 |
4.3 “双语”素质要求 |
4.4 树立终身学习观 |
4.5 坚持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 |
4.5.1 适应与提高的原则 |
4.5.2 情知互动的原则 |
4.5.3 因材施教的原则 |
4.6 知识结构要求 |
4.7 职业道德素质要求 |
第五章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与对策 |
5.1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5.1.1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
5.1.2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
5.2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 |
5.2.1 领导认识是搞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
5.2.2 基地建设是搞好师资队伍建设的条件 |
5.2.3 体制创新是搞好师资队伍建设的持续动力 |
5.3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建议 |
5.3.1 重点解决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补充问题 |
5.3.2 尽快解决教师的学历问题 |
5.3.3 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
5.3.4 启动“名师工程”,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泛议职称评价体系及其改进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海关管理职能问题研究[D]. 李岩. 苏州大学, 2017(07)
- [2]换热站节能评价及优化研究[D]. 陈春洋.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7)
- [3]农业科研单位构建合理有效职称评审制度的思考[J]. 耿玮,杜琼,黄帼,蒋永清,陈剑平. 农业科技管理, 2015(03)
- [4]农业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体系科学性探讨[J]. 耿玮,骆荣挺,蒋永清,褚田芬,金胜荣. 浙江农业科学, 2010(01)
- [5]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的社会化研究[D]. 叶青.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6]甘肃省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对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及对策[D]. 李向宇. 兰州大学, 2008(S1)
- [7]工程技术人员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以Z市为例[D]. 曹志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8]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D]. 卓玛穷达. 天津大学, 2007(04)
- [9]泛议职称评价体系及其改进建议[J]. 佟屏亚.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