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论文_杨国堂,罗巧玲,刘利勤,张静,李振声

导读:本文包含了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麦草,体长,小麦,染色体,条锈病,中国,赤霉病。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论文文献综述

杨国堂,罗巧玲,刘利勤,张静,李振声[1](2019)在《利用SLAF-seq技术开发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专化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分子标记,以小偃68(西农)为试验材料,利用SLAF-seq技术获得9 667个小偃68外源染色体特异标签,筛选出823个长穗偃麦草专化分子标记。选取其中100个标记扩增20份小偃麦易位系,发现染色体构成相似的易位系具有相同的扩增结果,并得到小偃麦易位系的特异分子标记。应用这些标记可以快速检测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任翠翠,高晓慧,宋杰,李小军,茹振钢[2](2018)在《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抗白粉病新种质的鉴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是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材料。对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衍生后代中选育的2个株系(10-1-3-1和10-1-3-2)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细胞学检测。结果表明: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10-1-3-1高抗白粉病,而10-1-3-2高感白粉病;二者根尖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2,基因组原位杂交表明10-1-3-1的一对染色体短臂被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所替换,而10-1-3-2没有明显的杂交信号;利用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的特异引物p Le UCD2对2个株系及其亲本进行PCR检测,发现10-1-3-1扩增出长穗偃麦草特异DNA条带,进一步证明其含有长穗偃麦草的遗传物质;269(96.1%)对SSR和EST-SSR引物在2个株系间表现单态扩增,表明这两个材料的遗传组成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10-1-3-1是一个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易位系,可以作为小麦抗病改良的亲本材料。本研究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有助于育种方面的深入探讨与利用。(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08期)

刘新伦,王超,牛丽华,刘志立,张录德[3](2017)在《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抗赤霉病基因的分子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具有优良的赤霉病抗性,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在田间展现出较强的赤霉病抗性。本文旨在对这3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别,为它们在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人工接种鉴定,明确3个小麦新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利用偃麦草E组染色体(臂)第1—7同源群的特异引物对3个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及其主要亲本小偃693、小偃597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分子鉴定,确定其长穗偃麦草的遗传区段。利用与长穗偃麦草7EL染色体上抗赤霉病基因Fhb7紧密连锁的标记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明确该抗性基因与Fhb7的关系。【结果】鉴定结果表明,西农509、西农529和西农511的赤霉病抗性与中抗对照品种扬麦158的抗性水平相当,表现为中抗。105个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特异标记中有7个在3个新品种中均能扩增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5个标记定位于7EL染色体臂上,2个标记定位于7ES染色体臂上。利用97个定位于7E染色体的特异标记进一步对小偃693、小偃597和3个新品种的遗传片段进行鉴别,结果表明20个标记能在5个长穗偃麦草衍生品种(系)扩增出稳定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包括与Fhb7紧密连锁的Xsdau K8、Xsdau K144、Xsdau K27、Xsdau K99、Xcfa2040和Xsdau K116等6个标记(7EL 149.00—7EL 153.77),即表明该区段源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跨距约89 c M。然而,已报道的7EL染色体臂末端与Fhb7两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sdau K60(7EL 153.77)、Xmag1932(7EL 154.70)、Xcfa2240(7EL 156.27)、Xsdau K66(7EL 158.02)、Xsdau K71(7EL 158.97)和Xsews19(7EL 160.00)等在3个新品种及小偃597中均没检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结论】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具有较好的赤霉病抗性,携带来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的遗传区段,然而该抗赤霉病基因不同于Fhb7。(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0期)

朱晨[4](2017)在《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2n=70)具有许多优异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中的重要近缘物种。通过远缘杂交育种的方法,可获得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等后代衍生材料,这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优异基因向小麦的导入提供了重要的中间材料,有益于丰富小麦种质资源和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综合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和抗病性鉴定等方法,对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衍生后代材料进行了筛选和鉴定,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BC1F5代和BC1F6代材料的鉴定。细胞学鉴定发现,这两代材料的根尖染色体数目在40~57条之间,染色体数目变异幅度较大;在花粉母细胞中减数分裂时期,所观察的部分材料存在单价体、端体、叁价体或四价体。GISH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材料外源染色体条数也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需对其进一步自交、鉴定和筛选,以得到稳定材料。连续两年的细胞学鉴定结果为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材料后续的鉴定和筛选工作奠定了基础。2.二倍体长穗偃麦草1E-7E染色体的FISH核型的构建。利用寡聚核苷酸探针Oligo-pTa535和Oligo-pSc119.2探针,对普通小麦-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全套异附加系进行FISH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的1E-7E的二体异附加系中均发现了一对不同于小麦21对染色体FISH核型的染色体。将这7对染色体进行对比和分析,构建了普通小麦-二倍体长穗偃麦草1E-7E染色体的FISH核型,为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外源染色体的FISH鉴定提供参考。3.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系CH1115-B15的鉴定。CH1115-B15是7182/十倍体长穗偃麦草//87-1-9的BC1F5代衍生系。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其体细胞含有44条染色体,PMC MI构型为:2n=0.22 I+21.87 II+0.01 IV。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该系含有两条来源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J(E)组染色体,且这两条染色体的FISH信号不同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的E组染色体的FISH信号。分子标记分析显示,CH1115-B15中含有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遗传物质,且证明其含有的外源染色体来自于第五部分同源群。因此,CH1115-B15是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J(E)二体异附加系。芽期耐盐性鉴定、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和农艺性状分析表明,该系结合了双亲的优异农艺性状,且具有高度耐盐性、高抗小麦条锈病和粒长较长的优良性状。CH1115-B15可作为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中间材料,推测有新的耐盐基因和控制粒长基因存在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J(E)染色体上。4.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系CH1113-B13的鉴定。CH1113-B13是7182/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中麦895)的BC1F5代衍生系。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其体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PMC MI构型为:2n=20.97 II+0.06 I。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该系含有一对来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JSt组染色体,且缺失了一对普通小麦的7B染色体。分子标记和缺四体分析表明,CH1113-B13中含有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遗传物质,且缺失了一对普通小麦的7B染色体,同时证明该系的两条外源染色体来源于第七部分同源群。因此,CH1113-B13是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7JSt/7B二体异代换系。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该系免疫小麦条锈病,而其普通小麦亲本7182和中麦895均表现感小麦条锈病,推测7JSt染色体上含有新的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本研究在对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BC1F5和BC1F6代分子细胞学鉴定和二倍体长穗偃麦草1E-7E染色体FISH核型构建的基础上,鉴定出高抗小麦条锈病、耐盐的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J(E)二体异附加系和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JSt/7B二体异代换系,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中间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朱晨,王艳珍,陈春环,王长有,吉万全[5](2017)在《抗条锈病、耐盐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J(E)二体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2n=10x=70)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重要的叁级基因源,具有小麦改良所需要的多种优异性状。异附加系是将外源种属优异性状导入小麦背景中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细胞学、染色体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分子标记等技术对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普通小麦7182和87-1-9的后代衍生系CH1115-B15-1-5-1-1(CH1115-B15)进行了鉴定,以期为该种质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细胞学鉴定表明,CH1115-B15具有44条染色体,2n=44=22Ⅱ。GISH和FISH分析表明,44条染色体中有2条来源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J(E)组染色体,其余42条染色体的FISH核型与普通小麦的FISH核型相同。SSR、表达序列标签技术(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和PLUG(PCR based landmark unique gene)标记的分析表明,外源染色体是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第5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田间抗病性调查表明,CH1115-B15在成株期对条锈菌生理小种(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混合菌种表现为高抗(IT(infection type)=1)。芽期耐盐性鉴定表明,CH1115-B15的发芽率、根长、芽长与亲本和对照相比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该种质具有较好的耐盐性。因此,CH1115-B15是一个抗条锈病、耐盐的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J(E)二体异附加系,这为抗条锈病、耐盐的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和易位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中间材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郝薇薇[6](2012)在《偃麦草属着丝粒序列组成分析及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广谱抗锈易位系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偃麦草属植物是迄今在小麦育种中利用最成功的小麦近缘种属之一,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优异的基因资源。真核生物的着丝粒保证了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准确分离。外源染色体在细胞中的去留与着丝粒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了解偃麦草属植物和小麦着丝粒组成的异同,将为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提高远缘杂交育种的效率。本文对偃麦草着丝粒序列和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构建了偃麦草属祖先种二倍体拟鹅冠草(Pseudoroegneiria stipifolia,2n=14, StSt)的BAC文库,根据禾本科着丝粒特异序列CCS1设计的引物筛选BAC克隆。结合荧光原位杂交,筛选到1个着丝粒特异的BAC克隆和2个着丝粒及近着丝粒区相关的BAC,构建了这3个BAC克隆的Shotgun文库,并完成了测序和组装。2、发现Ps. stipifolia的着丝粒区包含与小麦着丝粒区特异的反转录转座子CRW、Quinta及unnamedfam6的同源序列,相似性均在85%以上;在Ps. stipifolia的着丝粒区,还发现一种尚未见报道的串联重复序列,基序长度约为500bp,暂命名为CentSt。在小麦中也存在CentSt的同源序列,串联重复单元长度为550bp,两者相似性约85%。3、利用CRW、Quinta、unnamedfam6和CentSt分析四倍体拟鹅冠草(2n=28, StSt)、四倍体长穗偃麦草(2n=28, EeEe)、中间偃麦草(2n=42, StEbEe)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2n=70, StStEbEeEx)的着丝粒组成,发现除了四倍体长穗偃麦草中没有检测到unnamedfam6的信号外,其它的叁个物种中都含有这些元件,但是它们的分布规律不尽相同。说明在偃麦草多倍体化的过程中,着丝粒的序列组成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4、同源克隆了Ps. stipifolia、Th. elongatum(2n=14, EeEe)、Th. bessarabicum(2n=14, EbEb)、中间偃麦草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中着丝粒功能关键蛋白CENH3的编码基因,它们与小麦的CENH3基因相似性在95%以上。小麦的CENH3蛋白抗体能够结合在偃麦草染色体的着丝粒区。以上结果说明偃麦草属的着丝粒在DNA组成上和着丝粒关键蛋白水平上与小麦有很高的相似性,为偃麦草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下的稳定传递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与小麦染色体的重组提供了更多机会。5、从普通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回交后代中,获得了对小麦条锈病流行混合小种具有广谱抗性的新种质。通过对其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农艺性状调查、分子细胞学和品质相关性状分析发现:这批材料在苗期普遍表现为轻度感病,但成株后则完全高抗或免疫,对8份材料进行了连续叁年的人工接种鉴定,抗性表现十分稳定,对多个致病小种及混合小种具有很好的抗性,这些材料根尖细胞染色体均为2n=42,农艺性状良好。原位杂交分析显示这些材料中含有同一个易位片段,即在4DS末端有一来自长穗偃麦草St基因组的小片段,其中一个品系(GDR3)还携带一个未能准确定位的小片段易位,该材料对混合小种的抗性优于其它材料。推测这两个小片段易位上均携带抗条锈病基因。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分析表明,这批材料均含有优质亚基14+15。新的广谱抗性易位系的育成,将有可能在我国小麦抗锈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偃麦草属植物着丝粒在DNA组成和着丝粒关键蛋白CENH3水平上与小麦相似性很高,为偃麦草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下的稳定传递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与小麦染色体的重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小麦与偃麦草染色体自发抗病易位系的发生和发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前一结论的可靠性,这些工作为未来的作物远缘杂交育种选材提供了新的视角,即物种间享有共同的着丝粒序列是外源染色体稳定传递的重要基础,也为自发易位和重组的发生创造了机会。(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2-09-01)

郝薇薇,汤才国,李葆春,郝晨阳,张学勇[7](2012)在《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广谱抗锈易位系的鉴定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普通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回交后代中,获得对小麦条锈病流行混合小种具有广谱抗性的新种质。【方法】对普通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回交后代材料进行条锈病鉴定、农艺性状调查、分子细胞学和品质相关性状分析。【结果】这批材料在苗期普遍表现为轻度感病,但成株后则完全高抗或免疫,对8份材料进行了连续叁年的人工接种鉴定,抗性表现十分稳定。对多种致病小种具有很好的抗性,根尖细胞染色体条数均稳定在42条,农艺性状良好。原位杂交分析显示这些材料中含有同一个易位片段,即在4DS末端有一来自长穗偃麦草St基因组的小片段易位,其中一个品系(GDR3)还携带一个未能准确定位的小片段易位,该材料对混合小种的抗性优于其它材料。推测这2个小片段易位上均含有新的抗条锈病基因。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分析表明,这批材料均含有优质亚基14+15。【结论】与小麦相比,其野生近缘物种中可能含有更多的广谱抗性基因,是其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生存的遗传基础,也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6期)

陈静[8](2010)在《利用杀配子染色体诱导小麦—二倍体长穗偃麦草3E染色体易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穗偃麦草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再生力强,根系发达,抗寒,抗旱,分蘖旺盛,对小麦叶锈病,杆锈病,白粉病,条纹花叶病,腥黑穗病均免疫,对小麦条锈病免疫至中抗,且容易和小麦进行杂交。二倍体长穗偃麦草E组染色体是组成偃麦草属多倍体物种的基本染色体组,携带有对小麦遗传育种有益的基因。本研究通过“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2C二体附加系杂交、回交、自交,诱导小麦和长穗偃麦草3E染色体易位,利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记等方法对杂种后代进行筛选和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配置了2个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_1代。将F_1代自交或回交(以“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为父本),获得杂种F_2代、回交一代B1F1。2.统计了杂种后代的结实率。F_1代自交结实率的平均值为31.45%,回交一代B_1F_1自交结实率为38.82%,与F_1代自交结实率相比差异显着。3.调查了杂种后代植株的穗型。杀配子染色体2C使F_2、B_1F_1植株的穗型发生分离,除观察到似“中国春”(SCS)、似2C型(S2C)、中间型(M)等正常穗型外,还观察到短小芒(a)、斯卑尔托(s)、密穗(c)、多小花(MF)等畸变类型。4.对亲本“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进行了抗盐性鉴定,发现与对照中国春相比“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有较好的抗性,说明长穗偃麦草3E染色体上存在抗盐基因。5.对F_2、B_1F_1代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进行了统计。F_2代植株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变动在37~44之间,其中染色体数为42、44的植株比例较高,分别为38.89%和22.22%。回交一代B_1F_1材料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变动在40~44之间,其中染色体数为42、43、44的植株最多,比例分别为35.71%、28.57%、28.57%。在F_2代材料观察到了一些染色体畸变,包括环状染色体、端体、双着丝点染色体等。6.对“中国春”-二倍体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杂交F_1、F_2材料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F_1代材料大多数细胞染色体均形成21Ⅱ+2Ⅰ,与理论数值相符。但也出现了多价体、较多的单价体等畸变类型。F_2代材料在减数分裂中期Ⅰ,观察到了多价体及大量的单价体,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后期Ⅱ观察到了染色体断片、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以及染色体粘连等染色体畸变现象7.利用偃麦草染色体特异的PCR标记对杂种后代外源3E染色体进行了检测。共调查F_2代39株,阳性植株为7株,其阳性检出率为17.95%。8.对PCR扩增为阳性的F_2代植株进一步用3ES、3EL的特异引物进行SSR鉴定。其中有4株为SSR阳性,引物Xedm96在株系09-5-7-2、09-5-7-3、09-5-7-6、09-5-8-4扩增出了3ES特异带,可初步判定为3E短臂易位;引物Xedm8在任何株系都没有扩增出3EL特异带,可初步判断以上四株为3E短臂易位或者3E长臂缺失。(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徐国辉[9](2009)在《利用杀配子染色体诱导小麦—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易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穗偃麦草属植物中存在着丰富的可供改良小麦品质、抗性和农艺性状的优异基因。通过小麦-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易位,是将长穗偃麦草的优异基因转移到小麦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7ES,7EL)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2C)二体附加系杂交、回交、自交,诱导小麦和长穗偃麦草(7E,7ES,7EL)染色体易位,利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记等方法对杂种后代进行筛选和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配置了6个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代。将F1代自交或回交(以“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7ES,7EL)二体附加系为父本),获得杂种F2代、回交一代B1F1。将F2和B1F1代材料自交,获得F3和B1F2代材料。2.统计了杂种后代的结实率。F1代自交结实率的平均值为45.28%,F2代自交结实率的平均值为31.24%,二者之间差异极显着,回交一代B1F1自交结实率为41.29%,与F2代自交结实率相比差异极显着。3.调查了杂种后代植株的穗型。杀配子染色体2C使F2、B1F1、F3植株的穗型发生分离,除观察到似“中国春”型(SCS)、似2C型(S2C)、中间型(M)等正常穗型外,还观察到短小芒(a)、斯卑尔托型(s)、密穗型(c)、多小花(MF)等畸变类型。4.对亲本及F2代材料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发现含有7ES、7E的植株都获得了很好的抗性,说明赤霉病的抗性基因位于7ES上。5.对F2、B1F1和F3代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进行了统计。F2代植株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变动在39~45之间,其中染色体数为42、43的植株比例较高,分别为35.00%和31.67%。回交一代B1F1材料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变动在38~45之间,其中染色体数为43、44的植株最多,比例均为25.00%。F3代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变动在38~45之间,其中染色体数为42的植株占75.89%。在F2代材料观察到了一些染色体畸变,包括环状染色体、端体、双着丝点染色体等。6.对“中国春”-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包括7ES、7EL)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杂交F1、F2材料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F1代材料大多数细胞染色体均形成21Ⅱ+2Ⅰ,与理论数值相符。但也出现了多价体、较多的单价体等畸变类型。F2代材料在减数分裂中期I观察到了多价体及大量的单价体,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后期Ⅱ观察到了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染色体粘连等现象。7.利用偃麦草染色体特异的SCAR标记对杂种后代外源7E染色体进行了检测。共调查7ES F2代126株,阳性植株为59株,其阳性检出率为46.83%;7EL F2代120株,阳性植株为52株,其阳性检出率为43.33%;7E F2代122株,阳性植株为64株,其阳性检出率为52.46%。检测了53株染色体数为42的F3代植株,阳性植株为10株,其阳性检出率为18.86%。易位频率为18.86%。8.对染色体数为42,SCAR扩增为阳性的F3代植株进一步用7ES、7EL的特异引物进行SSR鉴定。其中有6株为SSR阳性,引物Xgwm471在株系3-12-8-2、3-12-8-23、3-14-1-2、3-14-4-22扩增出了110bp的7ES特异带,可初步判定为7E短臂易位;引物Xgwm282在株系3-5-1-4,3-5-1-20扩增出约190bp的7EL特异带,可初步判断为7E长臂易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1)

唐朝晖,刘少翔,张兰萍,逯成芳,孙善澄[10](2007)在《二倍体长穗偃麦草E组染色体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E组染色体是组成偃麦草属(Thinopyrum)多倍体物种的基本染色体组,携带有对小麦遗传育种有益的基因,人们已从多方面解读了E组染色体与小麦及其他近缘种属的遗传进化关系。综述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E组染色体与比萨偃麦草和小麦的亲缘关系、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和高分子量谷蛋白研究的进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05期)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是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材料。对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衍生后代中选育的2个株系(10-1-3-1和10-1-3-2)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细胞学检测。结果表明: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10-1-3-1高抗白粉病,而10-1-3-2高感白粉病;二者根尖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2,基因组原位杂交表明10-1-3-1的一对染色体短臂被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所替换,而10-1-3-2没有明显的杂交信号;利用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的特异引物p Le UCD2对2个株系及其亲本进行PCR检测,发现10-1-3-1扩增出长穗偃麦草特异DNA条带,进一步证明其含有长穗偃麦草的遗传物质;269(96.1%)对SSR和EST-SSR引物在2个株系间表现单态扩增,表明这两个材料的遗传组成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10-1-3-1是一个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易位系,可以作为小麦抗病改良的亲本材料。本研究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有助于育种方面的深入探讨与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论文参考文献

[1].杨国堂,罗巧玲,刘利勤,张静,李振声.利用SLAF-seq技术开发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专化分子标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2].任翠翠,高晓慧,宋杰,李小军,茹振钢.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抗白粉病新种质的鉴定与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3].刘新伦,王超,牛丽华,刘志立,张录德.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抗赤霉病基因的分子鉴别[J].中国农业科学.2017

[4].朱晨.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朱晨,王艳珍,陈春环,王长有,吉万全.抗条锈病、耐盐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J(E)二体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7

[6].郝薇薇.偃麦草属着丝粒序列组成分析及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广谱抗锈易位系的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7].郝薇薇,汤才国,李葆春,郝晨阳,张学勇.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广谱抗锈易位系的鉴定及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

[8].陈静.利用杀配子染色体诱导小麦—二倍体长穗偃麦草3E染色体易位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9].徐国辉.利用杀配子染色体诱导小麦—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易位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10].唐朝晖,刘少翔,张兰萍,逯成芳,孙善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E组染色体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7

论文知识图

以pStC1的转化质粒为探针对十倍体:T211031-1-1PMC减数分裂中期IB:T...分析,箭头所示为十倍体长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遗传图...其有再生性材科的田间表现Xgwm382扩增结果电泳图

标签:;  ;  ;  ;  ;  ;  ;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论文_杨国堂,罗巧玲,刘利勤,张静,李振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