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流动论文_廖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民,收入,流动性,地区,农业,职业,社会。

农民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廖斌[1](2019)在《分层与流动:新世纪乡土文学中农民的阶层意识与现代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乡土文学对农民的阶层意识嬗变进行描绘:在20世纪90年代的流寓文学中,原子化的农民遭遇的是个体性身份认同危机,新世纪后循着这个理路自然发展出群体性的阶层认同困惑。农民从城乡差别中生发出抱团意识、阶级观念、怨恨情绪,在阶层流动中经历自我矮化、隔离和固化。农民懵懂的经验感受逐渐演化为自觉不自觉的阶层体认与实践,农民为实现正常阶层流动,正进行着艰难的再社会化。这是农民之于阶层意识的现代创伤体验,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周[2](2019)在《农民流动:70年历史变迁与未来30年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论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在农村发展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分3个阶段勾勒了7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凝练和分析了影响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接着从消除贫困、实现小康和追求富裕3个层次递进的任务阐述了中国农民流动的目标变迁,最后阐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促进乡民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和政府应履行的责任,并就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未来30年乡村发展的贡献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观察》期刊2019年05期)

赵泽雄[3](2019)在《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民政治参与及其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参与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而作为一个农民群体占比较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是农民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但是在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面临了许多的困境和挑战,我们应理智地面对这些困境并从中找到契机,让农民更好实现政治参与权力。(本文来源于《区域治理》期刊2019年29期)

杨园争[4](2019)在《农民工资性收入流动的解构与影响因素——来自我国8省的微观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995—2013年的8省数据,测度了工资性收入的绝对收入流动性并将其完全分解,认为交换流动性是其主体,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收入层级的不断变换,但由这种变换所带来的收入流动占比在不断缩小;同时通过对相对流动性各指标及层级间的对比分析可知,工资性收入的流动幅度较小,流动水平较低。对流动层级数的实证检验则显示,非农职业培训、土地转包出及较高的家庭平均健康水平等,都会显着提升工资性收入的层级上行能力。因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形成顺畅的土地流转机制和提高医卫体系的服务水平将是提高工资性收入流动性的重要着力点。(本文来源于《调研世界》期刊2019年07期)

谢秋山[5](2019)在《自我雇佣对农民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GSS2015相关数据和有序Logit模型,检验自我雇佣对农民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父辈学历、政治身份、机会公平感知等农民难以感知、难以触及因素对农民社会流动预期没有显着影响;自我雇佣、住房产权、原生家庭所属社会阶层等农民易感知、可触及因素则对农民社会流动预期有显着性影响。具体来看:相较于非自我雇佣者,自我雇佣者更可能向下流动;相较于非夫妻住房产权者,夫妻住房产权者更可能向上流动或平行流动;原生家庭所属社会阶层地位越高,农民更可能向上流动或平行流动。公共政策应立足于提高农民从事自我雇佣过程中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并致力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许诺,王丹,徐济益[6](2019)在《被征地农民职业结构图景与流动面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城镇用地不断增加带来被征地农民数量急剧上升,因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引发的征地矛盾日益激烈,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符合实际需要,更能推动被征地农民职业结构趋向合理化。文章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发现征地后被征地农民的"金字塔型"职业结构发生变化,向"橄榄形"职业结构转变的趋势明显;被征地农民的职业流动频繁,职业流动偏向于一些职业技能含量低、入职门槛低的行业领域,被征地农民就业质量不高。因此,认为要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难题,需要做到:完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系统、引进高职院校参与技能培训、鼓励市场企业专项就业对接、建立"互联网+"创业帮扶机制、健全被征地农民就业调研评价机制。(本文来源于《巢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余子腾,刘聪,卢跃,朱冠宇,段巍巍[7](2019)在《河北省农民教育代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农民家庭教育流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更好地促进农民教育水平提高,构建合理社会结构,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河北省农民家庭的教育代际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民代际流动的因素。结果显示,农民家庭教育总体呈向上流动趋势,向上流动率约为65%,影响农民教育代际流动的因素依次为父亲教育水平、子代对教育的认知、父亲职业、父亲对教育认知、父亲收入和母亲教育水平。应该努力提高农村教育资源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营造浓厚教育氛围、提升农民教育意识以促进农民教育代际流动。(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余子腾,刘聪,卢跃,段巍巍[8](2019)在《河北省农民教育代际流动地区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推进和社会结构变迁,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阶层固化日益凸显,开展教育代际流动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研究农民群体的教育代际流动,对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改善教育代际流动性,促进社会公平。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分析了河北省各地农民教育代际流动现状,发现当前河北省农民教育代际流动处于整体向上的发展态势,而且各地的农民教育代际流动普遍合理,地区间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01期)

常傲,朱冠宇,刘聪[9](2018)在《农民职业代际流动地区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呈增长态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表现出较强的流动性,职业的代际流动是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河北省各个市进行调查,对收集的数据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河北省农民职业代际流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8年35期)

孙俊[10](2019)在《唐代的农民参军与社会流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参军是唐代农民进行社会流动的一条途径,但各个时段又有不同。武德时,反隋参军是贫民实现向上流动的捷径,"太原元从"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从贞观到显庆五年,中产以上农民通过参军进行向上流动,以此获取社会地位、官职和财富。从显庆五年到开元二十五年,农民参军往往得不偿失,并且还会遭受社会鄙视,这是迫使他们进行向下流动的原因,因此纷纷逃避兵役。开元二十五年后,唐政府被迫将主流兵制由征发制改为召募制,此后参军成了中产以上农民进行向下流动,而贫民向上流动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农民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首先论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在农村发展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分3个阶段勾勒了7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凝练和分析了影响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接着从消除贫困、实现小康和追求富裕3个层次递进的任务阐述了中国农民流动的目标变迁,最后阐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促进乡民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和政府应履行的责任,并就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未来30年乡村发展的贡献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廖斌.分层与流动:新世纪乡土文学中农民的阶层意识与现代体验[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李周.农民流动:70年历史变迁与未来30年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2019

[3].赵泽雄.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民政治参与及其挑战[J].区域治理.2019

[4].杨园争.农民工资性收入流动的解构与影响因素——来自我国8省的微观证据[J].调研世界.2019

[5].谢秋山.自我雇佣对农民社会流动预期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许诺,王丹,徐济益.被征地农民职业结构图景与流动面向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9

[7].余子腾,刘聪,卢跃,朱冠宇,段巍巍.河北省农民教育代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余子腾,刘聪,卢跃,段巍巍.河北省农民教育代际流动地区差异分析[J].南方农业.2019

[9].常傲,朱冠宇,刘聪.农民职业代际流动地区差异性研究[J].河南农业.2018

[10].孙俊.唐代的农民参军与社会流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平南、社棠镇农民流动的原因倒陀螺型农民流动模式图年我国农业就业比重变化与经...流动人口与普通农民普通农民“是否知道...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农村人口和劳动就业多种形式转移农村劳动力

标签:;  ;  ;  ;  ;  ;  ;  

农民流动论文_廖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