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海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小学211500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是否有效,其核心问题是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个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被课堂出现的许多被动、低效的现象所困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自由”而把体育课上成了“模糊课”、“放羊课”;也有以损害学生整体发展的片面的“伪创新”教学。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背道而驰的,探索新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已经到达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认为,体育课要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教学需要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主要看在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否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是体育课要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近一个时期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倾向”,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例如,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房子、汽车等。这些做法既学不到什么体育的知识、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背离了体育学科的性质,应当注意克服。二是体育课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体育课只有认真遵循上述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三是体育课要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改革,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结合学校自己的场地器材、师资特点、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有效设计为核心
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导航系统,教学不能跟着感觉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有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如“改进快速跑技术”、“发展力量素质”、“培养合作精神”等,这些对的不明、错的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导向、发展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有效的目标设计,应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可测量、可评价)、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同时要避免五个领域的目标面面俱到,要有重点。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根本
首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正确地处理好教材。要正确地处理好教材,就必须准确地把握体育教材的性质(身体练习)、特点(运动文化)和价值(发展身心)。一是教师要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梳理、编排,整合成适宜本校学生发展和需要的教材体系。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如用废旧的轮胎进行改造后的投掷管状物练习,将过期的报纸进行卷、包等方法改造成棒、球,形成有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练习等,既使一些运动文化得以传承,也使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其次是主要教材要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体育教材的技术难度(或技术含量)是教材的魅力所在,是教与学的基点。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需要教学。学生也只有在攻克难度、掌握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要以有效实施为关键
有效设计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实施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体育课的有效实施要正确处理好新课程理念的问题与实践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五、合理创建新课程下的课堂学习规则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应体现在学生身上,如果学生没有获得发展,那么即使教师工作最累、付出最多、论文写得最好也是缺乏有效教学的现实意义。创建新的课堂学习规则,是为了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更充分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堂学习规则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智能而教、围绕发展需要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和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体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在内容上应更多地尊重学生个性,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情感投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应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规范学生新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知道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中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效学习、学会学习、乐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