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行腹部CT动脉血管成像(CTA)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检查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浓度对比剂,观察组患者采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结合显像结果对两种不同浓度造影剂的显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方式均能清晰显示腹部动脉及分支,观察组患者血管显示程度及肾动脉级别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各动脉中对比剂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血管成像中,采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有利于减少对比剂总用量,提高各动脉图像清晰度及质量,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对比剂
近年来,我国影像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多层螺旋CT(MSCT)内容基于以往CT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1],多层螺旋CT能更好、更快、更大范围检查病变部位,大幅度提高了Z轴分辨率。多层螺旋CT扫描涉及到薄层大范围扫描及后期三维重建技术,需要在短时间内注入一定量对比剂,确保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时完成扫描,以此获得高质量图像。多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CTA)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其诊断效果优于传统血管造影(DSA),由于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需要增加对比剂剂量及增快注射速率,增大了对比剂外渗风险,对肾脏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腹部CT动脉血管成像(CTA)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行腹部CT动脉血管成像(CT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60.1±10.3)岁,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完成配合此次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本组40例患者均采用GE64层螺旋CT进行扫查,嘱咐患者检查前6h禁食,检查前30min,饮用500ml清水[2]。首先进行腹部平扫,扫描参数:层厚5mm,层距5mm,电压120kV,电流mA,扫描范围为膈顶至髂动脉分叉部位,成像平扫时间约为10s。随后将对比剂通过高压注射器于肘部静脉团注,观察组患者采用高浓度、低剂量,即浓度为380mgI/ml、60ml对比剂+30ml生理盐水,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即300mgI/ml、100ml对比剂+3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为3~4ml/s,给予自动跟踪扫描,随时对肝门水平腹主动脉内对比剂浓度进行检测,10~12s后给予低剂量扫描,若浓度达到100HU,将触发扫描。在GEAW4.4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处理及血管重建[3]。
1.3图像质量评价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动脉CT值,由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评价图像质量。肾动脉分级显示评分为1~4分,对应成像显示肾动脉1~4级分支。动脉血管成像质量总分为3分,3分为动脉清晰、边缘光滑;2分为动脉基本清晰,边缘模糊;1分为动脉显示不清,诊断存在困难[4]。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整理录入表格,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中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以(x±s)描述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经t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显像分析
两组方法均能清晰显示腹动脉及分支动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动脉成像质量评分及肾动脉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CT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层螺旋CT具有更多的探测器,扫描速度更快,层厚可达0.5mm,同时具有先进的后期图像处理技术,有利于获取更加清晰的图像,大大提高图像显示准确性。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是一种非介入性血管成像技术[5],具有安全、快速、微创等优势,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观察病灶特征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CT血管成像需要在对比剂通过血管过程中完成,由于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较快,大幅度缩短了对比剂注入时间,而扫描成像质量高低取决于对比剂注射剂量及速率,临床多采用加大对比剂注射速率获取高质量图像;另外一方面,对比剂注射速率过大将引起对比剂外渗,对肾脏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保障成像质量前提下,合理提高对比剂浓度,降低对比剂剂量,有利于实现不错的临床效果。
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短,当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后,对比剂总量可以使峰值持续至完成扫描。因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非常快,与对比剂循环速度等同,因此只需要保证扫描点区域峰值即可,其他对比剂可采用生理盐水代替[6],这样既能确保成像效果,又能减少对肾脏的危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浓度为380mgI/ml、60ml对比剂+30ml生理盐水,较常规剂量对比剂优势更突出,有利于更加清楚地显示腹部动脉及分支动脉,监测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在行腹部动脉CT血管成像中,采用高浓度、低剂量的对比剂,有利于清晰地显示各动脉细节,满足临床诊断及治疗需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平,周海,徐冰等.高浓度对比剂应用于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血管成像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0):79-80.
[2]孙丛,柳澄,王道平等.多层螺旋CT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7,22(3):259-261.
[3]夏振营,祁征,张爱东等.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在MSCT肝脏动脉期血管成像中的作用对比及临床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4,23(2):285-292.
[4]李彦君.多层螺旋CT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96,108.
[5]刘星彤.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进行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176-177.
[6]贺迎花,陈伟斌,张惠英等.256层螺旋CT脾动脉成像中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