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淀粉论文_杨慧,樊艳叶,赵佩莹,黄红梨,钟旋铭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孔淀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孔,淀粉,吸水率,玉米,马铃薯,止血剂,蜡质。

微孔淀粉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樊艳叶,赵佩莹,黄红梨,钟旋铭[1](2019)在《微孔淀粉对2,4-二硝基苯酚的负载与缓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2,4-二硝基苯酚(DNP)的毒副作用,延长药效时间,本文以α-淀粉酶催化水解玉米淀粉制备的微孔淀粉作为载体,负载DNP制成缓释制剂,并考察了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对DNP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 h,增加DNP的初始浓度及降低负载过程温度有利于增加吸附量。在DNP初始浓度为500 mg/L、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1 h时,微孔淀粉对DNP吸附量可达3.4369 mg/g。动力学及热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微孔淀粉对DNP的吸附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共同作用的表面物理吸附,为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释放介质的体外释放实验中,0.50 g的DNP-微孔淀粉缓释制剂(载药量为3.3085 mg/g)的释放时间可达12 h,释药量分别为91.18%和89.29%;而原料药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完全释放时间分别为4、3 h,DNP累积释放量分别为91.01%、92.23%。DNP-微孔淀粉缓释剂的释放动力学分析表明,DNP-微孔淀粉在模拟胃液中为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释药,符合Peppas动力学方程;在肠液中遵循Fickian的扩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因此,微孔淀粉对DNP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缓释性能,本研究可为DNP缓释制剂开发与应用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张艳[2](2019)在《草甘膦在玉米微孔淀粉上的吸附与缓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甘膦(Glyphosate)是一种非选择性、无残留的灭生性除草剂,由于它的大量使用和长时间累积,可以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研究一种具有高效载负和长效缓控释的草甘膦缓释制剂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玉米微孔淀粉为药物载体,通过考察草甘膦在微孔淀粉上的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以及载药微球的释放过程,为草甘膦缓释制剂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通过双酶水解法制备了玉米微孔淀粉并评估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微孔淀粉表面分布着密度均匀的小孔,孔洞深,且孔径较大约为1.12±0.21μm,吸水率为129.41%。2.研究了草甘膦在玉米原淀粉、微孔淀粉以及加0.02%黄原胶微孔淀粉上的吸附平衡实验。结果显示,约80 min时,草甘膦在叁种不同状态淀粉上的吸附过程均趋于平稳。3.研究了草甘膦在玉米原淀粉、微孔淀粉以及加0.02%黄原胶微孔淀粉上的吸附热力学过程。结果显示,草甘膦在叁种不同状态淀粉上的吸附基本都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且在283 K时加0.02%黄原胶微孔淀粉上的吸附量最大,达到138.89mg·g~(-1)。经分析热力学参数可知,草甘膦在叁种不同状态淀粉上的吸附过程都是由焓变控制的自发放热过程,它们之间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相互作用。4.研究了草甘膦在玉米原淀粉、微孔淀粉以及加0.02%黄原胶微孔淀粉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显示,草甘膦在叁种不同状态淀粉上的吸附均更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通过吸附活化能的计算可知,草甘膦在叁种不同状态淀粉上的吸附过程中均没有能垒出现。5.研究了草甘膦在玉米微孔淀粉与加0.02%黄原胶微孔淀粉上的载药过程,并探讨了其释放过程。结果显示,0.02%黄原胶的加入使草甘膦在玉米微孔淀粉上的释放过程更慢,在48 h时累积释放率达到61%。两种载药微球的释放动力学曲线均更符合Ritger-Peppa释放模型,且特征参数n值均小于0.5,说明草甘膦载药微球的释放过程符合Fick扩散机理。以上结果表明,加了0.02%黄原胶的玉米微孔淀粉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草甘膦控缓释载体。(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3-01)

邓春丽,陈振林,郭婷,韦燕媛,段振华[3](2018)在《荸荠微孔淀粉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荸荠淀粉为原料,利用糖化酶和α-淀粉酶制备荸荠微孔淀粉。以吸水率、吸油率为指标,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用量(糖化酶与α-淀粉酶总质量与淀粉干基的质量比)、酶配比(糖化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及淀粉初始乳浓度对荸荠微孔淀粉等因素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与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荸荠微孔淀粉的制备工艺。采用优化组合工艺条件制备荸荠微孔淀粉,并与原荸荠淀粉进行理化性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荸荠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因素依次为:反应温度>酶用量>反应时间;制备荸荠微孔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酶配比为4:1、淀粉初始浓度为20%、p H6.0,反应温度为58℃、酶用量为0.94%、反应时间为15 h,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此条件下,微孔淀粉的吸水率为151.05%,吸油率为161.87%,其吸附性能远高于原淀粉。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微孔淀粉颗粒表面出现了孔洞状结构,同时出现部分塌陷,形成浅坑状。理化性质试验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微孔淀粉的透明度、老化值降低,吸附性能、抗老化性、抗凝沉性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康丹辉,李华,陆启玉[4](2018)在《响应面法优化制备马铃薯微孔淀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铃薯为实验材料制备微孔淀粉,考察复合酶添加量及复合酶中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pH对微孔淀粉吸油率、吸水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0.85%、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比例1∶2,温度50℃,反应时间12h,pH 4.15,此条件下微孔马铃薯淀粉得率为61.39%,淀粉的吸油率为66.85%。回归模型吸油率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接近,表明响应面法对马铃薯微孔淀粉制备工艺的优化合理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8年10期)

田龙,李俊涛[5](2018)在《微孔淀粉的半干法制备条件及其理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小麦微孔淀粉的半干法制备及理化特性。考察了反应温度、加酶量、加水量、pH值、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制备微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半干法制备小麦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即:反应温度52℃、pH5.5、加水量30%、加酶量1 600U/g、反应时间12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为17.2%。同时也考察了小麦微孔淀粉的理化特性,包括流变学特性、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结果表明,小麦微孔淀粉比天然淀粉具有优良的糊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好,可为小麦微孔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饲料工业》期刊2018年03期)

侯晓苹,李丽,李蕊萍,李帅华,边六交[6](2017)在《马铃薯微孔淀粉的中试生产制备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制备马铃薯微孔淀粉的工艺基础上,逐级放大原料量进行马铃薯微孔淀粉的中试生产制备工艺探索,考察了各生产因素对中试制备产品吸水率的影响,确定了预糊化-混合酶解法的中试制备工艺流程。对中试制备产品进行质量控制指标监测,结果为:平均得率63.61%,显示工艺损耗合理;平均吸水率138.53%、平均吸油率56.06%,分别为原淀粉(45.42%和21.46%)的3.0和2.6倍,说明中试产品的吸附性能增幅稳定。用扫描电镜进行形貌观察的结果显示,中试产品表面有均匀的孔洞分布。以上结果表明此制备工艺具有工业实用性,可为马铃薯微孔淀粉的规模化工业生产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边文海,刘成程,李倩,王超展,边六交[7](2017)在《玉米微孔淀粉制备止血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制备玉米微孔淀粉止血剂,并对止血剂性能进行评价研究,采用酸酶序解法制备玉米微孔淀粉,测定其孔密度和吸水率,用动物创面出血模型检验其止血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所得微孔淀粉孔密度为3.4×10~4/mm~2,吸水率为156.98%,无病原微生物和内毒素;兔耳创面和兔肝脏创面完全止血时间分别在140 s和80 s之内,止血迅速、牢固,优于云南白药。研究结果表明,该微孔淀粉组织相容性良好,符合生物材料安全性的要求,可望开发为新型止血材料。(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7年04期)

张欢欢,郅琦[8](2017)在《双酶法制备板栗微孔淀粉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板栗淀粉为原料,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协同水解板栗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研究制备条件对板栗淀粉成孔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板栗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20 h,酶解p H 4,酶用量1%,在该条件下所得到的微孔淀粉的吸水率高达162%。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板栗微孔淀粉的颗粒结构进行分析,表明制备的板栗微孔淀粉表面有孔。(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7年02期)

何青青,赵龙姝,戴号,何建[9](2016)在《微孔淀粉复合介孔硅酸钙材料止血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孔淀粉复合介孔硅酸钙材料(PHS/m-CS)的止血性能与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介孔硅酸钙m-CS,生物酶解法制备微孔玉米淀粉PHS,并将两者复合制备PHS/m-CS止血材料。根据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指标考察PHS/m-CS的体外止血性能;通过将PHS/m-CS与MC3T3-L1细胞体外共培养,研究PHS/m-CS的体外生物安全性;通过体内动物实验,探讨PHS/m-CS对肝脏与脾脏的止血效果。结果:m-CS呈短棒状,内部具有高度有序的介孔孔道;制备的PHS颗粒尺寸均匀,并且内部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相比于单纯PHS,PHS/m-CS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吸水率与体外凝血功能。生物安全性测试表明材料对细胞无毒性。体内肝脏与脾脏止血实验表明,PHS/m-CS可缩短凝血时间。结论:PHS/m-CS复合止血材料具有良好的止血性能与生物安全性,对临床急诊止血材料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周秀丽,李欣欣,马浩元,崔爽,张晓晨[10](2016)在《半干法制备蜡质玉米微孔淀粉工艺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半干法制备蜡质玉米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淀粉吸油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反应温度、加酶量、加水量和反应时间4个因素对蜡质玉米微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蜡质玉米微孔淀粉半干法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1℃,加酶量1 685 U/g,加水量32%,反应时间11.75 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为13.54%。研究得出了半干法制备蜡质玉米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微孔淀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草甘膦(Glyphosate)是一种非选择性、无残留的灭生性除草剂,由于它的大量使用和长时间累积,可以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研究一种具有高效载负和长效缓控释的草甘膦缓释制剂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玉米微孔淀粉为药物载体,通过考察草甘膦在微孔淀粉上的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以及载药微球的释放过程,为草甘膦缓释制剂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通过双酶水解法制备了玉米微孔淀粉并评估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微孔淀粉表面分布着密度均匀的小孔,孔洞深,且孔径较大约为1.12±0.21μm,吸水率为129.41%。2.研究了草甘膦在玉米原淀粉、微孔淀粉以及加0.02%黄原胶微孔淀粉上的吸附平衡实验。结果显示,约80 min时,草甘膦在叁种不同状态淀粉上的吸附过程均趋于平稳。3.研究了草甘膦在玉米原淀粉、微孔淀粉以及加0.02%黄原胶微孔淀粉上的吸附热力学过程。结果显示,草甘膦在叁种不同状态淀粉上的吸附基本都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且在283 K时加0.02%黄原胶微孔淀粉上的吸附量最大,达到138.89mg·g~(-1)。经分析热力学参数可知,草甘膦在叁种不同状态淀粉上的吸附过程都是由焓变控制的自发放热过程,它们之间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相互作用。4.研究了草甘膦在玉米原淀粉、微孔淀粉以及加0.02%黄原胶微孔淀粉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显示,草甘膦在叁种不同状态淀粉上的吸附均更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通过吸附活化能的计算可知,草甘膦在叁种不同状态淀粉上的吸附过程中均没有能垒出现。5.研究了草甘膦在玉米微孔淀粉与加0.02%黄原胶微孔淀粉上的载药过程,并探讨了其释放过程。结果显示,0.02%黄原胶的加入使草甘膦在玉米微孔淀粉上的释放过程更慢,在48 h时累积释放率达到61%。两种载药微球的释放动力学曲线均更符合Ritger-Peppa释放模型,且特征参数n值均小于0.5,说明草甘膦载药微球的释放过程符合Fick扩散机理。以上结果表明,加了0.02%黄原胶的玉米微孔淀粉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草甘膦控缓释载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孔淀粉论文参考文献

[1].杨慧,樊艳叶,赵佩莹,黄红梨,钟旋铭.微孔淀粉对2,4-二硝基苯酚的负载与缓释[J].食品工业科技.2019

[2].张艳.草甘膦在玉米微孔淀粉上的吸附与缓释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邓春丽,陈振林,郭婷,韦燕媛,段振华.荸荠微孔淀粉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研究[J].食品科技.2018

[4].康丹辉,李华,陆启玉.响应面法优化制备马铃薯微孔淀粉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8

[5].田龙,李俊涛.微孔淀粉的半干法制备条件及其理化特性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8

[6].侯晓苹,李丽,李蕊萍,李帅华,边六交.马铃薯微孔淀粉的中试生产制备工艺优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7

[7].边文海,刘成程,李倩,王超展,边六交.玉米微孔淀粉制备止血剂研究[J].生物技术进展.2017

[8].张欢欢,郅琦.双酶法制备板栗微孔淀粉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7

[9].何青青,赵龙姝,戴号,何建.微孔淀粉复合介孔硅酸钙材料止血性能的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6

[10].周秀丽,李欣欣,马浩元,崔爽,张晓晨.半干法制备蜡质玉米微孔淀粉工艺条件的优化[J].中国粮油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一1酸处理制备的微孔淀粉的扫描电...一3单酶处理制备的微孔淀粉的扫描...最佳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微孔淀粉...1 为木薯淀粉和木薯微孔淀粉的图...麦芽糊精与微孔淀粉比例对包埋...为木慈淀粉和木绍微孔淀粉跳

标签:;  ;  ;  ;  ;  ;  ;  

微孔淀粉论文_杨慧,樊艳叶,赵佩莹,黄红梨,钟旋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