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葛坚,石砚,范志刚[1](2022)在《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的应用及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hmed青光眼引流阀(AGV)是一种可有效控制青光眼眼压的房水引流植入物。AGV植入术作为我国难治性青光眼的首选手术方法, 与其他抗青光眼手术相比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从AGV植入术的降眼压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影响疗效和导致并发症的问题出发, 总结AVG植入术的应用及进展, 比较各种术式的特点, 以期为规范化推广AGV植入术, 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临床青光眼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吴佐全[2](2021)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两种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两种巩膜瓣可调节缝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眼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青光眼患者43例(60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眼,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两侧缝合1对可调整缝线,观察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鼻侧后角及中部各缝合1针可调整缝线。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眼压控制情况及手术成功率。结果两组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 d、1个月、3个月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7 d、术后2周眼压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手术成功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利用改良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技术是安全有效的,与传统的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相比提高了术后3个月的手术成功率。
雷代坤,易湘龙,董晓云,李霞,李鹏[3](2020)在《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15-09/2017-06在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9例183眼分为注气组和对照组,注气组(68例97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对照组(61例8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时间3~6(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变化、眼压、滤过泡形成、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非计划再次手术情况、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结果:注气组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注气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注气组住院总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同时间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2.394,P组别<0.001;F时间=7.373,P时间<0.001;F交互=23.903,P交互<0.001)。注气组术后1、3d眼压均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7d,3mo两组眼压均无差异(P>0.05)。术后1、3、7d,1mo两组前房闪辉情况均无差异(P>0.05),术后3mo两组视力变化、滤过泡形成均无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可降低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及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不会加重前房炎症反应,可以安全地保留患者的剩余视功能,同时还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对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成无明显影响。
谢瞻,张娇,杜牧龙,陈琴[4](2020)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的PACG患者50例(50只眼)。随机分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组(25只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组(25只眼)。术后1 d、7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行LogMAR视力表检查视力、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眼压控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条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在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21 mm Hg。主要指标为眼压、眼压控制成功率、并发症。结果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组眼压控制总成功率84%(21/25),低于改良小梁切除术组96%(24/2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低眼压等发生率两组相似。改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低于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组(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6个月的总成功率略高于联合可拆除缝线术的小梁切除术,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
阮晓婷[5](2018)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性别构成及年龄分布,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预防、诊治提供参考。2.报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处理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构成、性别分布。2.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并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41例152眼,记录其年龄、性别、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虹膜有无粘连等。统计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及处理,分析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患者与未发生浅前房患者之间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PACG患者人数为141人,平均年龄为62.88±8.95岁,其中女性患者人数为106人(75.18%),平均年龄为61.64±8.89岁,男性患者人数为35人(24.82%),平均年龄为65.63±8.77岁。男性患者人数与女性患者人数的比例为1:3.03。29岁以下人数为1人,30至39岁人数1人,40至49岁人数7人,50至59岁人数37人,60至69岁人数54人,70至79岁人数38人,80岁以上人数3人。PACG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至79岁之间,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例数为37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24.34%。术后浅前房原因有滤过过强29例(78.38%)、结膜瓣渗漏3例(8.11%)、脉络膜脱离2例(5.41%)、恶性青光眼1例(2.70%)、2例原因不明(5.41%)。常规保守综合治疗35眼好转,1眼行结膜瓣修补术,1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术+前房成形术。3.浅前房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在年龄大于70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眼压高于30mm Hg、虹膜粘连、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中央前房深度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在性别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在50至79岁之间,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2.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常见原因有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大多经保守治疗能好转。3.术后浅前房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PACG类型、术前眼压、虹膜粘连、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中央前房深度。
帅捷[6](2018)在《改良粘小管切开术治疗青光眼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改良黏弹剂小管切开术治疗成人开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七年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激光房角穿穿孔术治疗改良黏小管切开术后眼压升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一、选取接受改良黏弹剂小管切开术的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144例,204眼,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12月及每年进行回访,观察术后眼压、应用降眼压药物数量及并发症;二、对40例,53眼术后高眼压患者行激光房角穿刺,激光术后平均随访21.48±6.04月,记录激光术后眼压、裂隙灯、房角镜、UBM检查结果及施行激光房角穿孔术的时间;三、选取接受改良黏弹剂小管切开联合小梁切开术的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患者41例,64眼,观察术后眼压、角膜横径、杯盘比及并发症。结果:改良黏弹剂小管切开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平均术前眼压28.08±10.40mmHg,术后7年平均眼压为15.92±2.09mmHg,降压幅度达43.3%,相对成功率为88.2%。其中有53眼(25.9%)行激光房角穿刺,黏弹剂小管切开术与激光房角穿刺平均间隔时间为13.19±14.20月。随访2年,患者的平均眼压为15.48±3.76 mmHg,较激光前(23.19±4.33m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黏小管切开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婴幼儿型青光眼,术前平均眼压为30.57±7.41mmHg,术后5年平均眼压14.65±3.39mmHg,27眼(42.2%)角膜横径和40眼(62.5%)C/D比缩小。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改良黏弹剂小管切开术是治疗成人开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青光眼,降压效果肯定,并发症少,改善预后。激光房角穿刺能安全有效地改善黏小管切开术后高眼压,提高手术成功率,是黏小管切开术的有效补充。
叶雷,刘志才,完夏冰[7](2017)在《单纯小梁切除与复合性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单纯小梁切除与复合性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来我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分为单纯小梁切除组和复合性小梁切除组,比较两组患眼的眼压、浅前房形成率、治疗后滤过泡形成情况和总体有效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眼手术前、手术后第5天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个月后随访时,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小梁切除术组的浅前房形成率要显着高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P<0.05)。单纯小梁切除术组非功能性滤过泡(Ⅲ、IV级)形成率为35.09%,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非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8.47%,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77.19%,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96.61%,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控制远期眼压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疗效显着,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廖辉,伍继光[8](2016)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2-03/2015-05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4例152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71眼,试验组52例81眼。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术后3、7、30d的眼压,术中前房出血、穿透结膜瓣,术后浅前房发生、虹膜炎症、前房积血、滤道阻塞、角膜水肿以及脉络膜脱离多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平均视力为1.4±0.4,视力提高者42例64眼(79.0%),对照组平均视力0.8±0.3,视力提高者31例47眼(6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7、30d眼压分别为27.3±4.7、20.7±3.8、16.2±4.4mmH g,对照组术后3、7、30d眼压分别为32.6±3.9、26.5±5.1、20.8±4.7mmH 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中前房出血21眼(25.9%)、术中穿透结膜瓣5眼(6.2%),对照组患者术中前房出血37眼(52.1%)、术中穿透结膜瓣16眼(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Ⅰ级浅前房14眼(17.3%)、Ⅱ级浅前房11眼(13.6%)、Ⅲ级浅前房2眼(2.5%),对照组Ⅰ级、Ⅱ级、Ⅲ级患者分别为34眼(47.9%)、18眼(25.4%)、19眼(2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虹膜炎症9眼(11.1%)、前房积血10眼(12.3%)、滤道阻塞6眼(7.4%)、角膜水肿8眼(9.9%)、脉络膜脱离2眼(2.5%),对照组术后虹膜炎症21眼(29.6%)、前房积血20眼(28.2%)、滤道阻塞15眼(21.1%)、角膜水肿18眼(25.4%)、脉络膜脱离9眼(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对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刘翀,肖启国,费志刚,彭辉灿,袁满红[9](2016)在《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选取常规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各40例作为分析对象。常规小梁切除术组对患者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对患者采用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和常规小梁切除术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后Ⅰ级和Ⅱ级浅前房明显较低,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治疗后滤过泡形成情况和眼压控制情况效果较优(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不仅仅可以改善患者浅前房和术后滤过泡的形成情况,同时也能有效控制眼压,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兴平,林学俊,盛建华,任燕[10](2015)在《改良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改良青光眼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大丰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38例44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18例20只眼)和改良组(B组20例24只眼)两组,局麻下分别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和改良青光眼手术。术后随访1~12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以及眼压控制情况。结果对照组及改良组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术后长期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改良式青光眼手术治疗青光眼,具有术中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降眼压效果较好,前房较稳定,滤过泡形成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确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二、原发性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两种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手术成功率比较 |
3 讨论 |
(3)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对象和方法 |
1.1对象 |
1.2方法 |
1.2.1入院处理 |
1.2.2术前检查 |
1.2.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
1.2.4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 |
1.2.5术后处理 |
1.2.6术后观察项目 |
2结果 |
2.1两组术前前房穿刺及术中高眼压无法形成前房行玻璃体腔穿刺抽液情况对比 |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非计划再次手术情况对比 |
2.3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眼压变化 |
2.4前房房水闪辉 |
2.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对比 |
2.6视力变化情况 |
2.7滤过泡 |
3讨论 |
(4)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手术方法 |
三、术后治疗及随访 |
四、统计方法 |
结 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术后视力 |
三、术后眼压 |
四、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五、两组患者 术后6个月滤过泡形态比较 |
六、小梁切除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 |
七、术后用药情况 |
八、术后再手术情况 |
讨 论 |
(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1.3 术前准备 |
2.1.4 术前检查 |
2.1.5 手术过程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所用仪器与设备 |
2.2.2 研究分组 |
2.2.3 观察内容 |
2.2.4 患者基本情况 |
2.2.5 眼压的测量 |
2.2.6 眼前节解剖参数的测量 |
2.2.7 术后浅前房诊断及分级 |
2.2.8 浅前房的处理及治疗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PACG患者年龄构成及性别分布 |
3.2 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发生时间、程度、原因及处理 |
3.3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
3.4 两组PACG类型比较 |
3.5 两组术前眼压的比较 |
3.6 两组虹膜粘连比较 |
3.7 小梁切除术后两组眼前节解剖参数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PACG房角关闭机制 |
4.2 PACG的年龄构成、性别分布 |
4.3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原因分析 |
4.4 术后浅前房的处理 |
4.5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性别、年龄 |
4.5.2 PACG类型、术前眼压 |
4.5.3 虹膜粘连 |
4.5.4 眼前节解剖参数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改良粘小管切开术治疗青光眼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评估改良黏弹剂小管切开术治疗我国开角型青光眼七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评价激光房角穿穿孔术治疗改良黏小管切开术后眼压升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评价黏弹剂小管切开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单纯小梁切除与复合性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1. 手术方法(1)单纯小梁切除: |
2. 观察项目 |
三、统计分析 |
结果 |
一、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期患眼眼压变化情况比较 |
二、两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形成率比较 |
三、两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治疗后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 |
四、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
讨论 |
(8)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以及眼压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中异常及术后浅前房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后Ⅰ级、Ⅱ级浅前房、Ⅲ级浅前房情况 |
2.2 滤过泡形成情况 |
2.3 眼压控制情况 |
3 讨论 |
四、原发性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的应用及进展[J]. 葛坚,石砚,范志刚. 中华眼科杂志, 2022(01)
- [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两种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疗效比较[J]. 吴佐全. 中国现代医生, 2021(29)
- [3]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J]. 雷代坤,易湘龙,董晓云,李霞,李鹏. 国际眼科杂志, 2020(06)
- [4]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对照研究[J]. 谢瞻,张娇,杜牧龙,陈琴. 临床眼科杂志, 2020(02)
- [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D]. 阮晓婷. 吉林大学, 2018(01)
- [6]改良粘小管切开术治疗青光眼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 帅捷.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7]单纯小梁切除与复合性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J]. 叶雷,刘志才,完夏冰. 实用防盲技术, 2017(02)
- [8]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J]. 廖辉,伍继光. 国际眼科杂志, 2016(09)
- [9]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刘翀,肖启国,费志刚,彭辉灿,袁满红.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6(03)
- [10]改良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分析[J]. 朱兴平,林学俊,盛建华,任燕.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