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淋巴管,肌瘤,平滑,内皮,声区,蛋白,乳糜。
淋巴管论文文献综述
陶涛,汪国文,李其才,黎传奎[1](2019)在《人参皂苷Rg3通过TGF-β1/ERK信号通路调控原位荷瘤人肺癌裸鼠的淋巴管生成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人参皂苷Rg3(GS-Rg3)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调控原位荷瘤人肺癌裸鼠淋巴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60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组、GS-Rg3组和ERK抑制剂(SCH772984)组。GS-Rg3组和SCH772984组建立人肺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GS-Rg3组小鼠使用GSRg3灌胃,SCH772984组小鼠腹腔注射ERK抑制剂SCH772984。观察各组小鼠建模和淋巴转移情况。并分析各组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生成情况、TGF-β1/ERK信号通路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病理学检查证实肺癌以及肺癌淋巴转移。GS-Rg3组和SCH772984组小鼠出现淋巴转移的比例、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GS-Rg3组和SCH772984组无显着差异。使用podoplanin蛋白标记淋巴管,GS-Rg3组和SCH772984组podoplanin蛋白表达水平和淋巴管相对密度显着低于模型组,GS-Rg3组和SCH772984组无显着差异。GS-Rg3和SCH772984可以显着抑制TGF-β1/ERK通路的激活。GS-Rg3组和SCH772984组的VEGF-C、VEGF-3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低,GS-Rg3组和SCH772984组无显着差异。结论 GS-Rg3可以通过下调TGF-β1/ERK信号通路的转导水平抑制VEGF-C、VEGF-3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淋巴管的生成降低肺癌的淋巴转移率,其作用水平与SCH772984相似。(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伽莹,田畅,丛珊,赵敏,王珂[2](2019)在《PET/CT影像诊断为肺癌性淋巴管炎的肺结节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结节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肺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支气管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咳嗽、渐进性呼吸困难2个月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结节影,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PETCT影像诊断为肺癌伴癌性淋巴管炎(PLC),双侧锁骨上、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入院后纤维支气管镜病理回报肺组织内见慢性肉芽肿性炎,未见明确坏死,不能完全排除结核。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复查胸部CT显示双肺结节明显减少,3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胸部CT显示双肺结节基本消失,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明显缩小,最终诊断为肺结节病。结论:结节病的确诊应主要依据患者的病理诊断并结合临床表现,仅凭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易误诊为肿瘤或者结核。(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曹辉,史晓光,田成斌[3](2019)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及多排螺旋CT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临床及多排螺旋CT (MD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6例经病理证实的PLAM患者的临床、MDCT影像资料,对其临床及MDCT影像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例PLAM患者均为生育期女性,年龄34~53岁,平均(44.67±7.47)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劳力性呼吸困难,3例患者行肺功能检查显示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其中其MDCT影像表现为双肺散在多发薄壁囊腔,囊腔分布无特异性,囊腔直径0.3~3.6 cm,囊壁厚度<2 mm,囊壁光滑且厚度均匀,部分囊壁边缘可见血管走行。结论 PLAM患者多表现为进行性劳累性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多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其MDCT影像表现较有特征性,其主要表现为肺内散在的形态相对均匀的薄壁囊腔,MDCT是该病的重要检查方法。(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廖新,况九龙[4](2019)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对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诊治价值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又称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女性的以肺部弥漫囊性病变为主的罕见多系统疾病,以非典型平滑肌样细胞(LAM细胞)在肺组织中过度增殖并出现多发囊腔结构为特征,分为散发的LAM(S-LAM)和合并结节性硬化症的LAM(TSC-LAM)。临床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病程中可反复发生气胸和乳糜胸,常合并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等肺外表现。组织病理学是LAM诊断的金标准,两个标志(本文来源于《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江永芳,朴金明,窦乐,曹殿波[5](2019)在《淋巴管瘤病累及纵隔、脾脏及腹膜后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52岁,体检发现脾脏及胰腺占位入院。查体:腹部平坦,左上腹有轻压痛,未触及肿块。实验室检查:血小板372×109/L,白蛋白36.2 g/L,癌胚抗原、CA19-9均为阴性。腹部CT:脾大,脾脏内充满圆形、片状水样低密度影,边缘点状钙化,增强后病灶边缘可见轻度线样强化;左上腹约10.43 cm×8.92 cm×11.03 cm形态不规则水样低密度影,包绕脾动静脉,与胰腺体尾部界限不清,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图1A)。胸部CT: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祁昕,王春祥,杨楠,赵滨[6](2019)在《儿童脾毛细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儿童脾毛细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CT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脾毛细淋巴管瘤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女2例,男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儿童脾毛细淋巴管瘤的临床及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人CT表现为脾实质内单发类圆形低密度肿物,边界清晰,2例局部突出脾轮廓外,3例病灶均无钙化,1例病灶伴有多发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轻至中度强化,其余囊内容物未见强化。结论儿童脾毛细淋巴管瘤临床少见,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术前CT检查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确诊需综合影像特征和病理学检查。(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徐娟,章春泉[7](2019)在《左耳前血管淋巴管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4岁,出生时发现左耳前一针尖大小瘘口,伴瘘口周围局部隆起,瘘口处无分泌物溢出,局部无红肿、疼痛、无发热、耳鸣、耳闷,无耳流脓,一直未予诊治,随着年龄的增长,左耳周边隆起明显,左耳明显外凸,遂至我院就诊,CT平扫示:左侧外耳道及耳周皮下软组织增厚并隆起,皮下结节、斑片影,建议进一步检查。彩超检查见左耳周边皮下软组织层明显增厚,其内见混合回声团块,与周边正常软组织分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内见蜂窝状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微血流成像于低回声区内探及点状血流信号,考虑血管瘤可能。患者行左耳前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镜下见大小不一的血管及淋巴(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11-15)
吕清东,赵伟,张延春,巩加存,牛欢庆[8](2019)在《改良后腹腔镜下肾蒂淋巴管结扎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后腹腔镜下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疗效。方法本组乳糜尿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病程3~30年。采用后腹腔镜下仅游离、剥脱、结扎肾蒂血管周围淋巴管及输尿管上段3~5 cm淋巴管的改良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Hb、Alb、淋巴细胞计数、BMI改善情况。结果术前、术后6个月Hb、Alb、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BMI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2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6个月Hb、Alb、淋巴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改良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同时简化了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1期)
张鹏,王琳,孙丽芳,史建伟[9](2019)在《胃癌中细丝蛋白A和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细丝蛋白A(filamin A,FLNa)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6—12月收治的51例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标本,使用D240特异性染色标记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FLNa蛋白和D2-40的表达情况,分析FLNa蛋白和LMVD之间关系、对患者临床参数的影响。结果FLN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胃组织;癌组织中FLNa蛋白阳性表达组的LMVD值低于阴性表达组;但癌组织中的LMVD高于正常组织。FLNa蛋白表达程度及LMVD与癌灶的胃壁受侵深浅、胃周淋巴结转移数量密切相关。结论FLNa的表达水平和微淋巴管密度与胃癌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为FLNa通过抑制胃肿瘤组织中微淋巴管生长,最终阻遏肿瘤细胞经淋巴管扩散。(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沈艳玲,刘雪青,杨文圣[10](2019)在《子宫内膜样癌合并盆腔淋巴结淋巴管肌瘤病临床病理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合并盆腔淋巴结淋巴管肌瘤病(LA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1例子宫内膜样癌合并盆腔淋巴结LAM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征及发病机制,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送检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标本,宫腔处肿瘤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侵至宫壁肌层浅处;盆腔淋巴结13枚均未见癌转移,其中3枚淋巴结内见增生的肌样梭形细胞,梭形细胞呈网状或窦隙样排列,无明显异型性,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及坏死。免疫组化:子宫内膜样癌PAX-8、ER、PR和vimentin强(+),p16斑块状(+),WT-1、NapsinA(-);淋巴结内所见梭形细胞呈SMA、desmin和vimentin弥漫(+),HMB45局灶(+),ER、PR散在(+),MelanA(-);窦隙内衬细胞D2-40(+);Ki-67增殖指数<5%。结论子宫内膜样癌合并盆腔淋巴结LAM十分罕见,有研究认为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加深对该病变的认识有助于避免漏诊和误诊。(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淋巴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肺结节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肺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支气管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咳嗽、渐进性呼吸困难2个月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结节影,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PETCT影像诊断为肺癌伴癌性淋巴管炎(PLC),双侧锁骨上、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入院后纤维支气管镜病理回报肺组织内见慢性肉芽肿性炎,未见明确坏死,不能完全排除结核。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复查胸部CT显示双肺结节明显减少,3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胸部CT显示双肺结节基本消失,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明显缩小,最终诊断为肺结节病。结论:结节病的确诊应主要依据患者的病理诊断并结合临床表现,仅凭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易误诊为肿瘤或者结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管论文参考文献
[1].陶涛,汪国文,李其才,黎传奎.人参皂苷Rg3通过TGF-β1/ERK信号通路调控原位荷瘤人肺癌裸鼠的淋巴管生成的机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9
[2].刘伽莹,田畅,丛珊,赵敏,王珂.PET/CT影像诊断为肺癌性淋巴管炎的肺结节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曹辉,史晓光,田成斌.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及多排螺旋CT表现[J].海南医学.2019
[4].廖新,况九龙.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对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诊治价值的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9
[5].江永芳,朴金明,窦乐,曹殿波.淋巴管瘤病累及纵隔、脾脏及腹膜后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6].祁昕,王春祥,杨楠,赵滨.儿童脾毛细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并文献复习[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7].徐娟,章春泉.左耳前血管淋巴管瘤1例[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8].吕清东,赵伟,张延春,巩加存,牛欢庆.改良后腹腔镜下肾蒂淋巴管结扎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9].张鹏,王琳,孙丽芳,史建伟.胃癌中细丝蛋白A和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及意义[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10].沈艳玲,刘雪青,杨文圣.子宫内膜样癌合并盆腔淋巴结淋巴管肌瘤病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