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见光与红外波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器,光纤激光,随机激光,超连续谱
可见光与红外波段论文文献综述
陈兰剑,宋锐,侯静[1](2019)在《随机光纤激光器输出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超连续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随机光纤激光器结构对产生覆盖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的超连续谱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半开腔的随机激光腔体结构,腔内利用千米量级的掺锗光纤提供随机分布反馈和拉曼增益,同时利用掺镱光纤提供主动增益,最终实现了光谱范围覆盖600~1700 nm、同时20 dB光谱带宽大于660 nm的超连续谱输出。实验结果表明,随机光纤激光器作为一种新型超连续谱光源,可用于多种对稳健性和性价比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合。(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邓智威[2](2019)在《基于AM5728红外与可见光双波段图像配准技术研究及融合系统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成像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渴望在夜间看到的图像和白天一样,包含清楚的细节和真实的彩色。针对这个目标,以TI(德州仪器)公司最新的AM5728芯片作为图像处理器,采用长波红外(LIR)和低照度可见光(Vis)作为双波段摄像模组,开发了同视场、同步调焦的图像采集与图像融合及颜色传递实现真彩色系统。在这个系统上主要研究了叁项相关的技术,分别是双波段图像配准、图像融合和颜色传递来实现融合图像真彩色。本论文完成具体工作包括:(1)针对长波红外和低照度可见光图像前端光学采集,设计光学模块实现了同步视场、同步调焦功能,视场角可达45o,同视场范围为300m-∞;(2)针对近距离红外和微光摄像机达不到同视场,设计并制作同步标定板,可以进行红外和微光的同步标定得到两个相机的位置关系,便于后期硬件实时图像配准;(3)针对实时配准提出焦距反馈联合标定的实时视频配准算法,通过联合焦距反馈进行仿射变换矩阵的计算,最终实现硬件实时的配准,并且实现了双数复小波融合;(4)针对彩色信息采用的是真彩色的传递过程,采用两种技术路线,对于红外图像采用改进的Reinhard算法进行颜色传递,对于融合图像采用改进的Welsh颜色传递算法,并将两类算法在硬件上实现;(5)通过CAD设计外壳,并且利用3D打印机进行样机打印,整机装配,系统能够通过切换按钮切换微光、红外或融合彩色叁种视频,并在双目0.5英寸OLED微型显示器上显示,再通过后端光学放大进入人眼成像。系统实现1-300m配准误差小于1pix、速度为15fps、800х600高分辨率视频显示。(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林鹤[3](2019)在《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复合波段“蛾眼”减反射光学超表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蛾眼减反射微纳结构在光学窗口、显示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理论仿真和制备工艺的不断发展,宽谱段、宽角度、环境适应能力强等要求也已成为蛾眼减反射器件实际应用的关键指标。本文以严格耦合波和时域有限差分法为理论研究基础,利用FDTD-Solutions仿真优化设计了硅材料和多光谱级硫化锌材料的亚波长蛾眼减反射结构,分别应用于入射角0°~60°的2~5μm红外宽谱段和0.41~5μm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复合的超宽谱段。通过对比仿真数据,分析了波长和入射角度随形貌参数变化对透射率的影响。基于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结果,利用激光干涉光刻、金属掩膜沉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的工艺路线在硅材料和硫化锌材料表面制备了蛾眼减反射结构,并分析了光刻过程中曝光剂量对光刻胶掩膜尺寸的影响和离子刻蚀过程中刻蚀气体与刻蚀时间对刻蚀形貌的影响。对制备出的实验样片在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两方面进行了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硅材料蛾眼结构的宽光谱广角减反射性能较硅基裸片提高了29%~36%,但蛾眼结构的耐损伤性能有所下降;硫化锌材料蛾眼结构的宽光谱广角减反射性能较硫化锌裸片提高了26%~33%,并具有相对较好的耐损伤性能。通过沉积氧化铝保护膜层的方法对硅材料蛾眼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改进,在不影响减反射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硅材料蛾眼结构的耐损伤性能,并达到了光学窗口类的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王航,时家明,赵大鹏,刘瑞煌[4](2019)在《绿色背景下可见光-近红外与热辐射波段具备特征反射光谱薄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白天以绿色植物为背景的地物在可见光-近红外和中远红外波段辐射特性的差异,发现应该采用不同的原理对可见光-近红外和中远红外进行隐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涂料和光子晶体结构在多波段兼容隐身的缺陷,提出运用多层薄膜结构来实现兼容隐身,研究设计了具备特征光谱的多层薄膜。该膜系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具有与一般绿色植物相似的反射光谱特征,可以模拟绿色植物光学亮度特性,并且在中远红外大气窗口内的平均发射率分别为0.232和0.195,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目标的热辐射。(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艺栋,李文强,孟庆斌[5](2018)在《可见光/红外双波段共光路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多波段分布孔径式光学系统体积大、不同波段目标存在差异等问题,选择了折射式光学系统,提出共用孔径、棱镜分光的光学设计方法,实现可见光与长波红外同时成像。设计了可见光、长波红外共光路的折射式光学系统,使用能够透射可见光、长波红外波段的材料实现光路完全共用一组透镜,光学系统采用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设计实例表明:在可见光工作波段0. 55~0. 75μm,长波红外工作波段7. 5~9. 5μm,两个波段焦距为120 mm,F数为2. 8。可见光传递函数在空间频率90 lp/mm处在0. 5以上,长波红外传递函数在空间频率17 lp/mm处在0. 4以上,在-40~+60℃工作温度范围内消热差。(本文来源于《电光与控制》期刊2018年12期)
李春领,王亮[6](2018)在《用于可见光/短波红外双波段探测的碲镉汞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一种基于短波碲镉汞材料的可见光/红外双波段探测技术。通过更换可见光和短波红外镜头的方式,利用短波碲镉汞探测器分别进行了可见光和短波红外成像。结果表明,短波碲镉汞探测器可以进行可见光成像,这就为同时探测可见光和短波红外光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红外》期刊2018年08期)
康文运,宋小全,范东启[7](2018)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多波长皮秒激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波长皮秒激光覆盖谱段较窄、近红外波段激光较难生成等问题,基于受激拉曼散射效应,构建了一套实验系统,采用重频1 k Hz、波长532 nm皮秒激光泵浦KGd(WO4)2晶体,运用聚焦激光束泵浦、泵浦能量优化耦合等方法,实现了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多波长皮秒激光的生成,生成七阶斯托克斯光和六阶反斯托克斯光,覆盖谱段415~800 nm,输出总功率达到1.76 W.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新型皮秒激光源的研发方面.(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彬,卢士庆,孙小龙,高健,孟翔晨[8](2018)在《可见光波段灰度熵和热红外亮温差的沙尘遥感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尘作为对流层气溶胶的主要成分,对气候系统有许多影响;同时,作为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危害也很大。沙尘天气一般在春季爆发,对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的生产和生活有较大影响。以往针对沙尘遥感监测人们开展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一些云和沙尘混合的复杂状况,传统方法识别效果较差,几乎不能有效识别出沙尘。采用葵花8号(Himawari-8)卫星数据,提出一种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引入了0.46μm和0.51μm反射率差值RDI,统计发现该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表现出沙尘连续性特征,并有效地将中高云和大部分地表与沙尘区分开来。碎积云的RDI值分布与沙尘的较为相似,为此进一步引入了灰度熵方法来滤除。例举了3次沙尘过程的判识结果,并结合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其中对2017年5月4日沙尘的地面验证表明,位于云沙混合区的27个站中有22个站的地面观测与判识相一致。对于一些复杂条件下的沙尘,该方法是对分裂窗亮温差的有效补充。(本文来源于《遥感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田钰麒[9](2018)在《长波红外与可见光双波段复眼光学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探测器、计算机处理和精密加工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仿生复眼成像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探测、制导等领域中。但由于传统的复眼系统只能对单一波段进行成像,从而限制了其在复杂环境(烟雾、夜间)的正常使用。本文在单波段仿生复眼成像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红外与可见光双波段复眼系统。解决了传统单口径系统大视场与高分辨率之间矛盾,同时又可以解决在复杂环境下,单波段复眼探测手段单一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系统视场排列方式进行探讨,然后确定双波段光学系统的光路,对红外材料和消热差原理进行了分析及比对。并且对子眼整体进行了光学设计和结构设计,对子眼部分和复眼整体提出了理论装调方案。确定了4阵列、61组单元总体视场角不小于120°的双波段仿生复眼结构。最后提出了一种误差分析方法,对系统进行旋转角度误差分析。验证系统的误差,系统设计符合技术指标。制造了一套由29组单元构成的单波段复眼结构进行试验,实验结果显示系统能够正常的工作,为今后的双波段仿生复眼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双波段仿生复眼的设计解决了传统单一波段复眼无法实现复杂环境的正常工作问题,为双波段复眼结构提出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谢天夏[10](2018)在《面向目标识别的多策略可见光与红外两波段图像配准与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源图像配准与融合是地面目标检测与识别的核心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对多源图像没有针对性的融合算法及标准的融合规则,鉴于此本文提出多策略可见光与红外两波段图像配准与融合算法。在深入研究可见光与中红外、远红外两波段图像成像原理和成像机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可见光与红外两波段图像成像特点,建立了成像模型,为充分利用多源图像互补信息奠定了基础。提出基于改进结构相似度算法的红外两波段图像目标配准算法。利用高斯尺度空间中不同尺度的图像及其边缘图像计算多尺度结构相似度,结合了红外图像中保留的目标完整的边缘结构信息,提高了目标配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结构相似度算法的红外两波段图像目标配准算法的目标配准正确率和目标配准精度都优于其他算法,目标相似度值高于0.98。提出融合可见光与红外两波段图像特征的目标配准算法。首先基于改进结构相似度计算中红外与远红外图像目标的相似度,然后基于Hu不变矩特征和余弦相似度计算可见光与远红外图像目标的相似度,在此基础上融合两种相似度实现可见光与红外两波段图像目标配准。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可见光与红外两波段图像特征的目标配准算法的目标配准正确率和目标配准精度都优于其他算法,目标相似度值高于0.95。提出融合可见光与红外两波段图像目标特征的目标识别算法。首先进行可见光、中红外与远红外图像目标典型特征提取;然后利用Fisher判别法进行特征选择,得到降维后的融合特征向量;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实现目标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可见光与红外两波段图像特征的目标识别算法的目标识别率优于其他算法,并且具有高的运行效率和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3-01)
可见光与红外波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成像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渴望在夜间看到的图像和白天一样,包含清楚的细节和真实的彩色。针对这个目标,以TI(德州仪器)公司最新的AM5728芯片作为图像处理器,采用长波红外(LIR)和低照度可见光(Vis)作为双波段摄像模组,开发了同视场、同步调焦的图像采集与图像融合及颜色传递实现真彩色系统。在这个系统上主要研究了叁项相关的技术,分别是双波段图像配准、图像融合和颜色传递来实现融合图像真彩色。本论文完成具体工作包括:(1)针对长波红外和低照度可见光图像前端光学采集,设计光学模块实现了同步视场、同步调焦功能,视场角可达45o,同视场范围为300m-∞;(2)针对近距离红外和微光摄像机达不到同视场,设计并制作同步标定板,可以进行红外和微光的同步标定得到两个相机的位置关系,便于后期硬件实时图像配准;(3)针对实时配准提出焦距反馈联合标定的实时视频配准算法,通过联合焦距反馈进行仿射变换矩阵的计算,最终实现硬件实时的配准,并且实现了双数复小波融合;(4)针对彩色信息采用的是真彩色的传递过程,采用两种技术路线,对于红外图像采用改进的Reinhard算法进行颜色传递,对于融合图像采用改进的Welsh颜色传递算法,并将两类算法在硬件上实现;(5)通过CAD设计外壳,并且利用3D打印机进行样机打印,整机装配,系统能够通过切换按钮切换微光、红外或融合彩色叁种视频,并在双目0.5英寸OLED微型显示器上显示,再通过后端光学放大进入人眼成像。系统实现1-300m配准误差小于1pix、速度为15fps、800х600高分辨率视频显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见光与红外波段论文参考文献
[1].陈兰剑,宋锐,侯静.随机光纤激光器输出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超连续谱[J].光学学报.2019
[2].邓智威.基于AM5728红外与可见光双波段图像配准技术研究及融合系统的开发[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林鹤.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复合波段“蛾眼”减反射光学超表面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4].王航,时家明,赵大鹏,刘瑞煌.绿色背景下可见光-近红外与热辐射波段具备特征反射光谱薄膜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9
[5].王艺栋,李文强,孟庆斌.可见光/红外双波段共光路光学系统设计[J].电光与控制.2018
[6].李春领,王亮.用于可见光/短波红外双波段探测的碲镉汞技术[J].红外.2018
[7].康文运,宋小全,范东启.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多波长皮秒激光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8
[8].李彬,卢士庆,孙小龙,高健,孟翔晨.可见光波段灰度熵和热红外亮温差的沙尘遥感判识[J].遥感学报.2018
[9].田钰麒.长波红外与可见光双波段复眼光学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10].谢天夏.面向目标识别的多策略可见光与红外两波段图像配准与融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