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模式大纲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计

比例模式大纲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计

赵贵旺[1]2012年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2004年,我国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并实施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医学院校还未真正找到改革的突破口,还未真正开展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并未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可供其他医学院校参考的客观、科学的教学体系。导致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仍停留在盲从国内主要的教学潮流,或机械地套用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难以体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所应具有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论文以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为背景,综合运用教育学、语言学、特殊用途英语、外语教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系统论、建构主义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分析法及案例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建构一套适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学体系,即大学公共英语——大学公共医学英语——医学英语相结合的全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部分。旨在对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缘起、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的中心内容、研究思路和论文基本框架结构、研究的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等问题做出简要说明。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学界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研究,并在简要介绍亚洲相关国家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回顾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不同历史阶段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对当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第叁章,研究假设部分。根据前期理论及实践研究基础,提出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设想。论文大胆提出了大学公共英语——大学公共医学英语——医学专业英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即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英语,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做好中学英语学习与大学英语学习有效衔接和过渡,是学生各项语言技能得到进一步体系化的学习,深入和巩固,逐步形成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和习惯。大学二年级,进行本文提出的大学公共医学英语,旨在为学生在学专业医学英语与公共英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大学英语学习向医学专业英语学习的过渡;大学叁年级进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即结合医学专业进行的医学英语教学。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选取河北医科大学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将本研究所构建的新型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并分别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师资培养、教材选编、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跟踪调研,以确定本教学体系的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结果及分析部分。着重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本教学体系中的具体实施与应用状况,探讨影响新兴教学体系实施的相关因素,如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教学测试及教学管理、教师培养及教学评价、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等因素,并提出《大学医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总结论文提出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体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可操作的。它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成功转型奠定了基础,找到了出路。论文最后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未来的英语教学进行了展望,强调形成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大纲创作的迫切性。然而,由于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只从宏观的角度提出课题所构建的符合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发展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本人真诚地希望该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国内对此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及一线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汤红斌[2]2003年在《比例模式大纲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专业英语教学(ESP)与普通英语教学(EGP)一样,深受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影响,本文将诸学科理论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以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的眼光,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审视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意欲依据比例大纲模式,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研方法设计符合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实际的医学英语课程及教学模式。 历来社会环境对语言教与学的影响不容忽视,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政策的制定、人们对语言及语言变体的态度、个人学习语言的动机。因而论文首先就社会环境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作了阐述,同时也分析了重新设计专业英语课程的原因及必要性,如学校状况、学生背景等。如上所述,语言教学还深受许多学科理论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文献回顾一章中,对相关教育学中的课程理论、应用语言学中的教学大纲模式、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习及教学理论进行了综述及评析,并对本文所使用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的概念进行了意义界定。 论文第四章着重对Yalden的比例大纲模式进行介绍,并就该模式的优点、缺点结合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此模式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切合点,论证运用该模式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的可行性。ESP教学与EGP教学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课程设计时对此必须加以注意。本文第五章就ESP教学的一些关键理念作了讨论,指出尽管专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共性多于差异,但是也有诸多与普通英语教学不同的方面,专业英语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因素。 在充分论述了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论证了运用比例模式进行课程设计的⑥糕糕S 可行性之后,论文在第六章,由理论过渡到实践,在分析了本校课程设置模式 的基础上,依据比例模式设计了教学大纲模式及课程框架,并依据框架演示比 例大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本章最后简单讨论了课程评估问 题,指出评估对教与学的意义及学生自我评估的重要性。 论文的结论部分除对全文进行总结性的陈述外,还对医学英语课程设计中 本文未加考虑的其他因素(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建 议,为今后该课程的修改、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张雪红[3]2014年在《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机构,我国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教学应如何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任务,成为我国语言教学界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也将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一步步推向深入。在探索语言教学如何与大学生主修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的过程中,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线投向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一种典型的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语言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国内所有对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所能发挥作用的研究中,仍是将之放在通用英语教学的大前提下的探讨。本研究则跳出了通用英语的框框,将整个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完全放在专门用途英语方法下来建构。因此本研究的假设得以形成,即:针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是一个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的大学ESP课程系统。本假设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大学公共英语和ESP教学方法结合更具科学性。因此本研究从对专门用途英语性质的研究入手,对ESP这种语言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放在中国情境下进行了解读。研究认为ESP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方法体系,可以为英语语言课程建构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中课程的设计面对的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以就业或进行学术深造为目的成人或即将成人的学习者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学习需求,通过促进学习者用语言完成目标领域中实际任务的语言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原有语言能力基础上,高效率地获取语言与学科领域知识。这样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论正是我国目前大学公共英语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革新性的课程开发指导理论。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ESP与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确实有许多契合之处。但是我国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否有必要ESP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对当前情境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合理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在对全国7所重点高校现有英语课程的设置通过网络进行调查后,提出中国语言教学目标应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目标情境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通过对各校开设的ESP课程进行考察并将之与国外高校的ESP课程进行比较与反思后,明确目前中国高校ESP课程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ESP课程,没能与通用英语相辅相成,大学英语课程仍是以通用英语为重心,体现不出与中学英语教育的本质区别,对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起不到根本的作用。所以研究对目标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语言能力进行了分解,并将之与ESP方法下的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一一对应起来,最后从课程目标性质的角度,明确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应该定位为“大学ESP”课程。至此本研究假设的成立已找到了依据。可是“大学ESP课程”还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具体模式如何?研究通过探讨国内高校中的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内容与语言关系的处理上,明确双语课程不属于语言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属于ESP性质的课程,是大学ESP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研究提出了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应是真正彻底的ESP课程,它是面向中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二阶段式学科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课程,属于英语语言课程体系;第一阶段的课程是以共核语言和宽基础专业知识为主,按大类专业设置分两个学期修习完成的大学ESP基础课程;第二阶段的课程则是“专门性”更高的高阶大学ESP课程,学生在完成大学ESP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再修习两个学期的高阶ESP课程。在建立起具体的课程模式后,本研究选择多所一本类高校大叁、大四的学生、从高校新近毕业,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职业场人士以及各一本类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共400人作为调查对象,对该课程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80%以上在校学生认为大学ESP课程模式比现有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模式更为科学,更符合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他们更愿意选择大学ESP课程。而高达95.2%的职场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师中也有81.8%被调查者认为这一模式更符合大学生的语言需求,大多数认为自已通过一定的培训,可以胜任ESP教师工作。但有部分教师对其可行性还是持保留态度,主要顾虑是师资和课程设置方面可能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也承认在课程模式的实现过程,必然会遇到问题,但是如果一种课程模式大部分人都认为科学,我们就应该努力推广,排除困难。模式确立之后,本研究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该模式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具体构建。研究提出并论证了语言教学结构观、功能观、迁移理论及活动论为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建构在理论上提供最为直接的宏观指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如何为大学ESP课程的建构提供学习理论的支撑。再从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上,提出大学ESP课程‖模式下的ESP课程的开发方法、课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以及测试,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思路。从理论上来看,本研究突破国内其它研究者对我国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构想,大胆地提出了“大学ESP课程”这一概念,认为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就是一个大学ESP课程体系,在对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的ESP类课程进行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情境下,具体的ESP课程模式,并对该课程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为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从实践上,本研究对于大学ESP课程的开发、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在实践上提供了具体的做法。

柏美平[4]2016年在《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ESP课程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医务工作者的需求急剧上升,许多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但现行的医学英语教学是否能满足社会和医务工作者对医学英语的需求?医学生对医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如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英语教学进行调查,以期发现该院在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医学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必须建立在全面的需求分析之上。本研究以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和Hutchinson&Waters,Dudley-Evans&St.John的需求分析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别对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和医学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并对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调查发现,医务工作者对医学英语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掌握新技术,查阅英文医学文献,撰写英文摘要和论文;而医学生最想提高的医学英语技能是听说能力。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该院的医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材,师资力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最后,笔者结合ESP需求分析理论和该院的教学实际,对学院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修订,师资培养和教学评价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对该院的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顾露雯[5]2013年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时代,外语是世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我国大学毕业生如果具备较高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能力及宽广的国际化视野,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也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对我国未来的和平与和谐的外部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大学外语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正日益凸显。然而,受长期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外语课程依然注重工具理性取向,单纯地强调外语技能的掌握。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一部分研究型大学纷纷以通识教育为办学理念,并开始了本科通识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完人”,而非“工具人”,而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是如何将大学外语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其人文教育的作用,从而真正承担起通识教育的使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从该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文献综述,提出本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在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外语课程应如何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大学外语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应如何决策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等要素?为了全而深入地回答该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历史法、文献法、案例研究法等对通识教育与大学外语课程的历史渊源、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外语课程的理论建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实践等作出多维度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等剖析我国目前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的现状及所处的内外部情境,最后探索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大学外语课程的未来改革方向与路径。本研究初步得出的结论为,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在理念方面和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要素决策方面应遵循以下改革路径:(1)大学外语课程决策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大学外语课程的人文学科属性,确立多元文化观基础上的课程理念。目标决策必须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位,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终极目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此外,大学外语课程要立足学生的需求,重构多元化、层次化和个性化的课程目标。(2)大学外语课程应在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基础上将内容决策提升到文化素养的层次。决策者应根据真实性原则选择教材,即所有材料都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或现实世界,并将文化叁维框架(观念perspectives;产品products;行为practices)纳入课程内容的决策过程。在课程提高阶段,内容应融入目的语民族的文学经典,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提升其审美情操,真正发挥外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3)大学外语课程应以连贯性为原则,在纵向结构上建立从语言主导课程到内容主导课程的连续统;以整合性为原则,促进课程横向结构的建构性生成,建立大学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体系中其他学科课程、与社会、与学生之间的整合;以问题(专题)为切入点,拓展课程类型的多元性选择。(4)大学外语课程应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导师指导—网络社区—国际交流“一点四轴”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的各种外语学习经验和机会整合起来,将正规化学习与非正规化学习、现实世界的学习与虚拟世界的学习、校园内的学习与校园外的学习、共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整合起来,使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课程应遵循折中主义混合原则,灵活择优地使用体现建构主义与实用主义理念的主流交际法,并在了解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将教学方法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5)大学外语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其评价指标应该走向多元化,反映学生个体综合素养的指标,如积极的学习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及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等,需要得到具体落实与密切关注。在评价方式方面,不仅要减少以考试为主的量化评价,增加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而且要洞察学生的学习轨迹,综合利用多种以人为本的形成性评价,如电子档案袋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座谈与访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及反思性写作等。

林詹花[6]2010年在《高职会计专门用途英语理论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高职会计专门用途英语理论框架的构建、对高职会计专门用途英语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开展高职会计专门用途英语的相应对策建议。一方面,该论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完成对高职会计专门用途英语理论框架的构架。提出高职会计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系统的课程与教学活动,说明影响高职会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的叁个因素分别是高职会计英语语言特色、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分析,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会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方式。另一方面,该论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完成对高职会计专门用途英语的现状分析。现状分析从学情、大纲需求、教材需求、教法需求、评估、以及用人单位需求这六个角度进行展开,发现当前高职会计专门用途英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学习需求分析欠缺;(2)目标需求分析缺失;(3)课程设计环节包括大纲、教材、教法及评估存在许多缺陷。基于上述分析,论文给出具体的改进对策:(1)启动学习需求分析,了解学生需求;(2)完善目标需求分析,加强校企沟通;(3)优化课程设计环节,促进学与教。

陈珊[7]2012年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在中国举办及成功申办,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体育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正在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随着体育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于既懂体育又懂外语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但英语专业的建设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尤其是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尤为突出,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案例法针对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体育与英语的关系、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目前现状,并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从在校学生、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四个层面调查和分析了对体育英语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测试与评估、师资培养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期望本研究成果对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专业发展、建设和完善,提高体育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首先借助专门用途英语(ESP)Jordan以及Hutchinson&Waters的分类理论对“体育英语”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英语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英语两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体育英语”的实用范畴,并根据分析绘出了体育英语分类图,明确了体育英语的定义。2)通过对587名来自七个体育院校的学生和10名体育院校的英语专业负责人进行的问卷调查对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目前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3)通过语言交际能力理论对ESP(体育英语)能力进行了界定,并通过需求分析进一步对ESP(体育英语)能力的各个能力的具体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4)本研究借助课程论、ESP课程理论、需求理论主要针对上海体育学院,分别在2003年和2011年从在校学生、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科方面对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5)基于需求调查,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指导下,对上海体育学院进行了案例分析,分析了目前学院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了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6)本研究借助课程论、ESP课程理论和定位理论,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的原则指导下,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2004版和2007版教学大纲中的课程设置问题的讨论,对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课程改革和设置提出了建议。7)本研究最后对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中的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以及测试与评估提出了建议。并根据Bachman的理论,以及需求调查结果和ESP(体育英语)能力的要求,提出了体育英语测试模式,为体育英语测试提供依据。通过透视的研究,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体育英语即:凡是一切在体育活动或相关体育事务中用于沟通的英语变体。2)目前体育院校的问题主要是: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双师型”人才严重缺乏,课程设置单一,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缺乏专业特色课程,体育与英语的融合只是简单地“体育+英语”。3)ESP(体育英语)能力界定为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能力叁个方面,其中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语用、语篇和策略四个方面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态度、跨文化知识以及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操作能力叁个方面。专业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个人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叁个方面。4)结合能力需求,国家政策,以及体育行业分类将上海体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人文知识和一定的体育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为体育服务的国际化、通用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5)课程设置方面,目前上海体育学院2007年版教学大纲中的问题是:课程内容方面缺乏跨文化能力方面的课程,尤其是体育跨文化方面的课程;体育英语课程的安排缺乏科学性、连续性以及相关性。在组织形式上,体育类课程设置安排是螺旋式,由下至上,不符合学科特点。因此,遵循目标性、需求性、科学性、连续性和层级性的课程设置原则,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是:根据ESP(体育英语)能力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板块: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专业知识课、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各类型课程比例大约为65%:25%:5%:5%。基础阶段(1‐2年级)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语言运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意识和良好的学风,同时学习和了解体育文化。在高年级阶段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教学重点放在体育英语语言技能和体育专业知识的提高和掌握。在这两个阶段课程设置要注意相关性、连续性、和层级性。自始至终注意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具有创新能力的培养。6)本研究提出体育英语的测试模式可以参照Bachman(1997)的交际语言能力的模式,并结合体育英语的特点设计出了测试模式。这个模式主要包含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语言使用环境、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五组成部分。本研究在文献阅读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对体育与英语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根据ESP分类理论对体育英语进行了界定,并对体育英语的内涵、体育英语学习者分类作了一定的分析,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体育与英语的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课程论、ESP课程设置理论的指导下,在对学习者、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科的需求需求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上海体育学院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改进意见。意见体现了各个层面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需求。在目前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课程设置理念不明确,体育与英语融合不够的情况下,本研究虽不能彻底改变这一问题,但在一定的意义上,本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以及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岳耀锋[8]2013年在《针对美国法律界零起点汉语学习者的课程设计及教材编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呈现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趋势,国内外对专门用途汉语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然而,专门用途汉语领域的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都相当欠缺,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作为专门用途汉语分支的法律汉语学科的发展尤为滞后,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本论文以针对国外尤其是美国法律界人士的汉语国际教学为研究对象,对作为第二语言的法律汉语的理论和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性研究。本论文对国内外法律汉语教学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国外法律界人士有着强烈的汉语学习愿望,但是针对国外法律界人士的汉语教学和研究十分欠缺,而且愿意学习汉语的国外法律界人士多数是零起点汉语水平。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基本上没有针对零起点汉语水平的法律界学习者的汉语课程和教材。本论文对法律汉语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认为,法律专业的特殊性限制了法律专业留学生学历教育的规模。应当重视法律专业留学生中非学历生的汉语教学,尤其是参加各种中短期法律培训班的学员的汉语教学。而且,法律汉语课程的学习对象不应局限在中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应当重点发展针对零起点和初级汉语水平的法律界学习者的法律汉语。本论文对法律汉语的内涵和分类进行了探讨。本论文提出了针对零起点和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初级法律汉语的概念,并探讨了初级法律汉语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本论文对美国法律界汉语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和需求分析。本研究对参加中国法律暑期项目的美国学员以及其他美国法律界人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以及美国法律界的实际情况,利用专业用途英语的需求分析框架,对美国法律界汉语学习者进行了详尽的需求分析。本论文针对不同类型的美国法律界汉语学习者进行了法律汉语课程设计。美国法律界汉语学习者主要包括叁类:美国在华中国法律暑期项目学员、美国本土法学院学生和美国本土律师;绝大多数学习者是零起点汉语水平。针对他们开设的法律汉语课程性质是短期速成的零起点专门用途汉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日常会话、汉语基础知识和律师业务汉语。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论文还对法律汉语教材的编写进行了探索并编写了样课。该教材针对零起点汉语水平的美国法律界人士编写,适合上述叁类学习者使用。教材内容包括:汉语基础知识、日常会话、法律会话、中国文化、中国法律知识等。本论文第一次对法律汉语学科的内涵进行了探索,对法律汉语教学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第一次对国外法律界人士学习汉语的需求和愿望等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调查,并首次尝试性地针对国外法律界零起点汉语学习者进行了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的原创性。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国外法律界人士学习汉语,促进法律汉语学科的发展,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专门用途汉语的学科体系。

贾荣曼[9]2017年在《中医院校专业英语课堂学生参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紧缺,但专业英语教学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当今中医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本研究依据需求分析理论,以药学英语为例,探讨中医院校学生专业英语课堂参与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对教师、学生等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选用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为框架,从目前情境、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叁个层面,采用课堂观测、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医院校学生主要以被动模式参与专业英语课堂,其课堂参与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态度、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中,学生自身因素与其他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比如,学生的学习目的受课程性质影响重大,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也极大地受到教师因素、课程性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此外,教学内容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程度大于教学方法。因此,学校层面,建议将该类课程改为必修课,并相应增加课时数。教师层面,教学内容应当结合专业实践,保证教学材料和内容的时效性;注重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有效衔接;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既不盲目引用现代教学法,也不一味排斥传统式教学;课堂提问反馈应当真实有效。学生层面,应当端正学习态度,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英语学习方法,结合专业内容进行学习,并培养自我主动思考的习惯。

代晋[10]2016年在《基于需求分析的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教育部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要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很多学者开始注重在高校大学生英语教学融入ESP课程。本文正是以南京邮电大学工科类专业为例,对工科类专业专门用途英语中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对国内外ESP研究进行综述时,本研究提出国内ESP研究的四个阶段:缓慢增长阶段、较快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飞速增长阶段。本研究总结出国内外ESP研究的叁大问题及趋势。本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对该校工科类专业师生进行了ESP需求调查分析。学生问卷的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五个维度;教师问卷的设计主要分为叁个部分、四个维度。本研究共回收该校工科类六大专业下的600份有效学生问卷及60份有效教师问卷。在对问卷结果统计时,本研究首先对问卷各个维度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接着对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对工科类专业ESP的课程进行研究时,本研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基本要素及组织形式进行了设计。本研究将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叁大部分,每一部分均有相应的概念图和文字说明。本研究还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对相关课时进行了安排,最后本研究对工科类专业ESP课程开发制定出了流程图并进行了课程可行性访谈调查。在对工科类专业ESP的教学进行研究时,本研究首先对ESP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模型进行了理论回顾。接着,本研究探究出工科类专业ESP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抛锚式教学模式为基底。对工科类专业ESP教学设计中,本研究制定出了分别适用于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的两种工科类专业ESP教学设计模型。另外,本研究以《通信工程ESP》为例,专门对工科类专业ESP教学大纲进行设计,最后对工科类专业ESP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总之,本研究旨在对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和课程及教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我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和教师需求调查分析的结果,对实用的工科类专业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D]. 赵贵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2]. 比例模式大纲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计[D]. 汤红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 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 张雪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4].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ESP课程改革研究[D]. 柏美平. 闽南师范大学. 2016

[5]. 通识教育视野下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研究[D]. 顾露雯. 南京大学. 2013

[6]. 高职会计专门用途英语理论与对策研究[D]. 林詹花. 浙江师范大学. 2010

[7].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D]. 陈珊.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8]. 针对美国法律界零起点汉语学习者的课程设计及教材编写[D]. 岳耀锋.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9]. 中医院校专业英语课堂学生参与研究[D]. 贾荣曼.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10]. 基于需求分析的工科类专业ESP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D]. 代晋. 南京邮电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比例模式大纲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