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药物论文_谢芸,陈维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磺脲类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胰岛素,糖尿病,类药物,注射液,阿卡,格列,继发性。

磺脲类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谢芸,陈维平[1](2019)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和阿卡波糖治疗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和阿卡波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 32例)、B组(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32例)及C组(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和阿卡波糖治疗, 34例)。比较叁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治疗前,叁组患者的FBG、2 h 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叁组患者的FBG、2 h PG、HbA1c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C组的FBG(6.18±1.70)mmol/L、2 h PG(7.00±2.00)mmol/L、HbA1c(8.80±1.58)%均低于A组[FBG(7.02±1.58)mmol/L、2 h PG(7.99±1.98)mmol/L、HbA1c(9.78±1.58)%]和B组[FBG(7.10±1.90)mmol/L、2 h PG(8.00±1.99)mmol/L、HbA1c(10.01±1.9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FBG、2 h 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和阿卡波糖治疗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显着稳定患者的血糖,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32期)

徐信妮,井高静,常锐霞,芦永斌,滕永军[2](2019)在《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使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法比较磺脲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疗效,通过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eamoglobinA1c,HbA1c)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的变化评估磺脲类药物的有效性,通过低血糖事件和总体不良事件评估其安全性。结果共纳入50项RCT,共包括201 339例研究对象。网状meta分析显示,根据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排序结果,与其他治疗组相比,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降低HbA1c的效果更好,其SUCRA分别为94.3%,83.9%和49.6%;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和格列本脲降低FBG的效果更好,其SUCRA分别为70.7%,59.6%和59.2%。与未治疗组相比,格列本脲和格列齐特不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其OR(95%CI)分别为1.51(0.89~2.16,P>0.05)和1.36(0.68~2.05,P>0.05)。结论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治疗T2DM更有效,但格列吡嗪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其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21期)

郑芳芳[3](2019)在《瑞格列奈联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2型糖尿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瑞格列奈联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鹤壁京立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78例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接受瑞格列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2.05%)较对照组(61.54%)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HbA1c、FPG、2 h PG较对照组低(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hs-CRP水平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瑞格列奈联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2型糖尿病可缓解炎症反应,提高血糖控制效果,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郭丹,王福莉[4](2019)在《甘精胰岛素联用阿卡波糖片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甘精胰岛素联用阿卡波糖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77例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效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胰岛素日用量、24 h血糖达标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FBG、2 h BG、HbA1c水平分别为(7.5±1.5)mmol/L、(9.5±2.0)mmol/L、(7.9±2.6)%,观察组患者FBG、2 h BG、HbA1c水平分别为(6.5±1.2)mmol/L、(7.8±1.6)mmol/L、(6.2±1.4)%,观察组患者FBG、2 h B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42、4.133、3.609, P<0.05)。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日用量少于对照组, 24 h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65、5.295,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 P>0.05)。结论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片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症状,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19期)

顾敏杰,李立坤,范晓洁,范聪聪,曹俊丽[5](2019)在《DPP-4抑制剂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86例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T2DM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予以对照组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予以研究组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体质量指数(BMI)水平;统计两组胃肠道、皮肤过敏、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HbA1c、FPG与2 h 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HbA1c、FPG与2 h P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BM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BMI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DPP-4抑制剂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可提升血糖控制水平,抑制体质量增加,减少低血糖发生。(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汪琴,黄延志[6](2019)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磺脲类药物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并归纳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磺脲类药物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效果。方法:本文挑选2017年4月-2018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80例磺脲类药物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将其纳入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0例。对照组接受优泌乐(赖脯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磺脲类药物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治疗中,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血糖水平,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高轩[7](2019)在《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及阿卡波糖对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及阿卡波糖对继发性磺脲类药物(sulfonylureas,SU)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于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普仁医院收治的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154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及阿卡波糖治疗)和对照组(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各77例。观察两组疗效、血糖变化: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 hours plasma 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_(1c))、治疗前后C肽水平变化、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7.01%)(P<0.05);观察组FPG、2hPG及HbA_(1c)水平分别为(6.50±1.87)mmol/L、(9.52±2.89)mmol/L及(7.05±1.08)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8.98±1.88)mmol/L、(11.52±3.11)mmol/L、(8.27±1.15)mmol/L(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C肽水平及餐后C肽水平分别为(2.85±0.42)mmol/L、(3.21±0.26)m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2.50±0.47)mmol/L、(2.74±0.23)mmol/L(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MI为(23.06±2.43)kg/m~2,低于对照组的(24.31±2.29)kg/m~2(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9%,远低于对照组的28.57%(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与格列美脲和阿卡波糖叁联疗法对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较佳,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较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钱立海[8](2019)在《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应用磺脲类药物后发生继发性失效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应用磺脲类药物后发生继发性失效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就诊的99例应用磺脲类药物后发生继发性失效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二甲双胍组(n=33)、瑞格列奈组(n=31)和观察组(n=35)。为二甲双胍组患者单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为瑞格列奈组患者单用瑞格列奈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然后对比叁组患者治疗后PBG、HbA1c的水平。结果:治疗前,叁组患者PBG、HbA1c的水平相比,P>0.05。治疗后,叁组患者PBG、HbA1c的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PBG、HbA1c的水平均低于其余两组患者,P <0.05。结论: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应用磺脲类药物后发生继发性失效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显着降低其血糖的水平。(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9年12期)

赵冬梅[9](2019)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阿卡波糖片对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阿卡波糖片对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影响。方法本次样本研究时间开始于2016年1月结束于2018年8月,将我院收治的97例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n=49)和单一治疗组(n=48),单一治疗组予以阿卡波糖片治疗,联合治疗组予以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阿卡波糖片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体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FPG(5.62±0.93)、2hPG(6.42±2.61)、Hba1c(6.71±0.62)、体质量(60.17±10.58)与单一治疗组(6.11±0.82)、(7.58±2.87)、(7.33±0.58)、(64.72±10.26)比较,差异显着,P<0.05,经比较显示t值分别为:2.7502、2.0833、5.0837、2.1495,P值分别为:0.0071、0.0399、0.0000;联合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04%低于单一治疗组为12.5%,经比较显示t值为3.9615,P值为0.0465,差异显着,P <0.05。结论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阿卡波糖片对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影响颇为显着,值得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将其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9年09期)

张瑞[10](2019)在《磺脲类药物胰腺外作用研究及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磺脲类受体(sulfonylurea receptor,SUR)隶属于ATP结合蛋白超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 protein family)成员。迄今,发现SUR主要有SUR1(胰腺、脑)、SUR2A(心肌、骨骼肌)和SUR2B(血管平滑肌)叁种亚型。研究发现,SUR1作为离子通道的调节亚基,与内向整流钾通道Kir6.2共同组成胰岛β细胞上ATP敏感钾离子通道(KATP channel),该通道通过感受机体能量代谢变化将其转变为生理信号,介导通道的开放与关闭,精密调控机体胰岛素分泌节律,进而在调节机体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相较于其他SUR,SUR1在糖尿病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探究SUR1的特定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尝试采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对啮齿类动物进行相关遗传操作,成功构建特定的动物模型广泛用于哺乳动物病理生理学及人类相关遗传疾病研究的各个方面。这不仅为在动物体内直接评估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可能,也为构建特殊人类疾病模型探究疾病的治疗及评估相关药物药效提供了契机。鉴于上述SUR1在机体能量代谢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拟采用基因敲除技术探索SUR1在特定哺乳动物糖代谢中的特定作用。尽管此前已有针对SUR1敲除小鼠模型的研究,但尚无成功敲除SUR1大鼠模型的报道,也无直接证据表明SUR1在大鼠中有与小鼠类似的作用。相比于小鼠,大鼠在生理及认知行为等方面更接近于人类,正因如此,大鼠在人类众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及神经系统疾病等研究中一直是理想的选择。因此,本研究中拟采用TALEN技术构建SUR1敲除大鼠,探索SUR1敲除后大鼠的糖代谢改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SUR1在糖代谢中的作用,一方面弥补当前针对SUR1基因敲除大鼠糖代谢方面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为特定疾病及药理的研究提供更接近人类特点的动物模型,为以此模型为基础的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明确大鼠SUR1基因敲除后其糖代谢的改变及特点;2、探索大鼠SUR1敲除后糖代谢改变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SUR1敲基因大鼠的构建培养及分组在Entrez Gene数据库中查询SUR1 基因ID(25559)。以Sprague-Dawley大鼠为背景,运用TALEN靶向敲除技术构建SUR1敲除大鼠,并运用基因测序及Western blot技术鉴定SUR1基因成功敲除。分组:4周龄,体重90-140g的大鼠随机分为:SUS现1-/-雄性大鼠;SUR1-/-雌性大鼠;野生型(wild-type,WT)雄性大鼠;WT雌性大鼠四组,每组6只。标准饲料喂养8周。2、体重和血糖测定在8周试验期间,每周测定大鼠体重,并在禁食12小时后采集尾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3、葡萄糖耐量(IPGTT)和胰岛素耐量(IPITT)测定分别在大鼠4周龄、8周龄和12周龄行IPGTT和IPITT检测,评估各组大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抵抗情况。IPGTT:各组大鼠,禁食12小时,给予1克每千克体重的葡萄糖腹腔注射,并分别于注射后的0、15、30、60及120分钟测尾静脉血糖并记录,绘制各组每只大鼠时间-血糖曲线,得到曲线下的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并计算每组AUC均值。IPITT:各组大鼠禁食4小时后给予1个单位每千克体重的胰岛素腹腔注射,血糖测定、时间-血糖曲线绘制及平均AUC计算同IPGTT。4、标本留取:试验结束后,将大鼠麻醉,心脏灌注后快速取肝脏、肌肉及胰腺等组织,取材后将组织分为叁部分:一部分组织用冷冻切片包埋剂固定;一部分组织固定于4%多聚甲醛中,24小时后脱水并石蜡包埋;其余组织放于液氮快速冰冻后转移至-80℃冰箱保存。5、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胰腺:免疫荧光双染检测胰腺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表达。肝脏、肌肉:应用过碘酸-雪夫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PAS staining)方法检测肝脏、肌肉石蜡切片中糖原储存。肌肉: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肌肉中葡萄糖转运体4(GLUT4)的表达。6、蛋白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ting test)将肝脏、肌肉组织从超低温冰箱取出,裂解液研磨提组织蛋白,应用GSK3、p-GSK3、GLUT4等与葡萄糖代谢密切相关的指标的抗体测定其在每组大鼠肝脏、肌肉中的表达量,以此评估其激活水平的变化。7、统计学分析本实验全部数据采用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非配对t检验用于检测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数据均以均数±标准误(mean±SEM)的形式呈现,P<0.05(双侧)可认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SUR1敲基因大鼠的成功构建PCR联合Sanger测序显示大鼠中对应SUR1基因的碱基段(CCTCACGGGG CTTCTG)缺失,进一步Western blot验证,显示大鼠胰腺SUR1表达缺失,证实SUR1-/-大鼠构建成功。2、体重和血糖体重:4周龄时,无论雄性还是雌性,SUR1--大鼠的体重均较同龄WT大鼠低35-40%;在整个试验观察期间(8周),SUR1-/-大鼠体重增长也明显低于WT大鼠,四组中以WT雄性大鼠体重增加最明显。空腹血糖:6周龄时,SUR1-/-大鼠空腹血糖明显低于WT大鼠(雄性:4.10±0.75 vs 7.07士1.22mmol/L,P<0.05;雌性:4.77±0.67 vs 6.03±0.49 mmol/L,P<0.05);在8周龄时,SUR1-/-雄性大鼠的空腹血糖低于SUR-/-雌性大鼠(4.40±1.41 vs.6.57±0.91 mmol/L,P<0.05)。其余阶段,各组大鼠血糖无明显差别。3、葡萄糖和胰岛素耐量情况IPGTT:分别于4周龄、8周龄和12周龄时行IPGTT,评估各组大鼠葡萄糖耐量情况,葡萄糖耐量曲线及AUC显示,相比于WT大鼠,SUR1-/-大鼠葡萄糖耐量降低,其中又以SUR1-/-雌性大鼠的糖耐量降低最明显。同时检测各时间点血胰岛素水平显示相比于WT大鼠,SSRI-/-大鼠在葡萄糖负荷时胰岛素的分泌亦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SUR1-/-大鼠葡萄糖耐量降低的现象。1PITT:结果显示,注射胰岛素后,与WT大鼠适应性的血糖下降及恢复曲线相比,SUR1-/-大鼠则表现为血糖快速、持续的下降,恢复延迟,对胰岛素的反应增强。IPITTAUC结果显示,相比于WT大鼠,SURI-/-大鼠的AUC明显下降,提示SUR1-/-鼠的胰岛素敏感性较WT大鼠明显增强,其中又以SUR1-/-雄性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最高。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达胰腺:免疫荧光双染检测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表达显示,相比于WT大鼠,SUR1-/-大鼠胰岛素表达减少,胰高血糖素表达没有发现明显变化。5、肝脏和肌肉中糖代谢情况肝脏:(1)PAS染色显示,相比于WT大鼠,SUR1-/-大鼠肝糖原储存明显增多;(2)糖原合酶激酶(GSK3)的表达与激活是介导肝糖原合成的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脏胰岛素敏感性,Western Blot显示,相比于WT大鼠,SUR1-大鼠肝组织中p-GSK3/GSK3比值明显增加。肌肉:(1)PAS染色显示,相比于WT大鼠,SUR1-/-大鼠肌糖原储存明显增多;(2)GLUT4表达变化:外周组织葡萄糖摄取主要通过GLUT4,检测各组肌肉组织中GLUT4表达以反映该组织中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均显示,相比于WT大鼠,SUR1-/-大鼠肌肉组织中GLUT4表达明显增加。研究结论1、大鼠SUR1基因敲除后其葡萄糖耐量受损,但胰岛素敏感性增加。2、SUR1基因敲除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可能归因于其肝脏中GSK3的激活和肌肉组织GLUT4表达增强介导的肝脏和肌肉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代偿性增强。3、SUR1-/-雄性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强于SUR1-/-雌性大鼠,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可能与二者间性激素水平的差异有关。研究背景磺脲类药物(Sulfonylureas,SUs)一直是国内外指南公认的并广泛用于治疗T2DM的一类降糖药,根据其作用效果及特点又分为很多种类。SUs作为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与β细胞表面的SUR1结合发挥作用,介导ATP敏感钾离子通道(KATP channel)的关闭,开放钙离子通道,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由此降低血糖。然而研究提示,SUs可能存在胰腺外作用,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进而降低血糖,该作用被称为SUs的胰外降糖作用。研究提示格列美脲和格列齐特,作为当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两种SUs,两者可能均存在胰外降糖作用,尤其是前者。格列美脲属于第叁代长效SUs,研究显示其与胰岛β细胞结合的亲和力明显弱于传统SUs,如格列苯脲等,然而格列美脲对于血糖的控制却与其他传统SUs相当,提示格列美脲具有不同于传统SUs的独特的降糖活性或途径。此外,格列齐特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也被发现具有区别于其他SUs的特殊活性。此前,关于二者胰外降糖作用的探索以体外研究居多,很少有研究在体内就此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并明确,此外二者在该方面的对比研究更是缺乏。因此,二者体内胰外降糖作用的存在与否仍存争议,该作用在二者间是否存在差异亦有待证实。我们前期研究已成功构建SUR双基因敲除大鼠并初步探讨了其糖代谢特点,因其胰岛β细胞上的SUs的作用受体(SUR1)缺失,故可在体内较理想的排除SUs与胰岛β细胞上SUR1相互作用所介导的胰岛素分泌对结果的干扰。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通过该模型对格列美脲与格列齐特进行对比研究,在体内阐明二者胰外降糖作用的同时对比探索它们作用的异同及其相关机制。我们同时选取临床广泛应用SUR1非依赖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作为阳性对照组。本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更好更全面的对比观察了临床常用SUs,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药物体内的胰外降糖作用及相关机制,为今后临床SUs的合理应用及新型SUs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在体内对比阐明两种常用SUs——美脲与齐特的胰外降糖作用;2、明确二者体内胰外降糖作用的机制及其中存在的可能差异。研究方法1、SSR1-/-大鼠的建立饲养及筛选:具体方法同第一部分,本研究主要采用SUR1-雄性大鼠。2、T2DM模型建立及分组T2DM建模:取体重90~120g健康SUR1-/-大鼠,高脂喂养(4周)联合一次性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7.5mg/kg)腹腔注射构建T2DM模型:高脂喂养前后均分别行IPGTT及IPITT检测胰岛素抵抗,给予胰岛素抵抗SUR1-/-大鼠STZ腹腔注射,一周后测空腹血糖,连续两次≥ 11.1mmol/L,同时伴有进食进水增加、尿量增加及血脂升高,可判定T2DM SUR1-/-大鼠造模成功。实验分组:给药前再次检测上述大鼠模型葡萄糖耐量(IPGTT)及胰岛素耐量(IPITT),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1)格列美脲组(简称美脲组,Glimepiride,0.5mg/kg/d);(2)格列齐特组(简称齐特组,Gliclazide,10mg/kg/d);(3)二甲双胍组(简称双胍组,Metformin,212.5mg/kg/d);(4)对照组(Control组,生理盐水)。各组均通过灌胃的方式给药,喂药时间持续2周。3、体重、血糖及血脂:分别于用药前后及期间测定并记录各组实验鼠体重、空腹血糖及1血脂。4、胰岛素敏感性测定:(1)IPGTT及IPITT:喂药结束后分别对各实验组大鼠重复IPGTT及IPITT检测,测定方法同第一部分。(2)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每组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大鼠,在钳夹实验前行左侧股动脉置管并固定。之后禁食16小时行钳夹实验:首先建立钳夹通道;然后从之前置入的股动脉导管处采血测定空腹血糖,之后同时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10mU/kg/min),每隔5分钟测一次血糖并根据血糖值调整葡萄糖输注速度,维持血糖在4~6.0mmol/L后计时1小时,期间每隔5分钟测血糖,并记录各时间点葡萄糖输注率(glucose infusion rate,GIR)。5、标本留取:试验结束后隔天给予实验鼠安乐死,快速取胰腺、肝脏、肌肉和脂肪等组织,组织分配及固定储存同第一部分。6、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荧光检测:肝脏:PAS染色方法检测肝脏石蜡切片中糖原储存。肌肉和脂肪: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肌肉和脂肪组织中总葡萄糖转运体4(GLUT4)和膜GLUT4的表达。7、蛋白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ting test):从超低温冰箱取冻存的胰腺、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提取组织蛋白,应用SUR1、insulin receptor(IR)、p-IR、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p-IRS-1、AKT、、p-AKT、AMPK、p-AMPK、GS、p-GS、GSK3、p-GSK3、PEPCK、G-6pase、GLUT4等抗体测定胰腺SUR1表达及肝脏、肌肉和脂肪中糖代谢相关指标表达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子激活情况。8、统计学分析所得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全部数据及作图均以mean±SEM方式呈现,P<0.05(双侧)判定统计学差异有意义。研究结果1、SUR1-/-大鼠的构建及培育:测序及Western结果显示大鼠胰腺组织SUR1表达缺失。2、动物筛选及分组情况SUR1-/-大鼠经高脂喂养联合STZ处理后,36只大鼠满足T2DM建模标准,将上述大鼠随机分配各实验组,每组9只,其余血糖未达标的实验大鼠予以剔除。3、各组实验大鼠体重、血脂及血糖情况(1)体重:各组大鼠实验前体重无显着差异,喂药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格列美脲等治疗组实验大鼠体重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2)空腹血糖情况:各组实验鼠用药前空腹血糖无显着差异。用药2周后,与对照组(20.71±1.58mmol/L)相比,格列美脲组(15.7±1.27mmol/L)、格列齐特组(16.07±1.47mmol/L)和二甲双胍组(12.56±1.87 mmol/L)大鼠空腹血糖明显降低(P<0.05)。证实格列美脲与格列齐特确实存在胰腺外改善血糖的作用,且二者降糖效果相当。(3)血脂:实验前后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叁酯(Triglyceride,TG)等血脂水平,各组大鼠实验前TC和TG水平无显着差异,喂药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格列美脲等治疗组实验大鼠血脂均没有明显改变(P>0.05)。4、葡萄糖/胰岛素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情况(1)IPGTT:喂药前各组大鼠基线一致。试验结束后,美脲组和双胍组曲线下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又以双胍组下降最明显。提示格列美脲具有胰腺外调节葡萄糖耐量的能力,但该作用仍稍弱于双胍(P>0.05)。而齐特并未明显改善葡萄糖耐量(P>0.05)。(2)IPITT:各组大鼠喂药前IPITT表现亦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束后,相较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和格列齐特组大鼠各时间点血糖下降明显,但仍弱于二甲双胍组;AUC反应的胰岛素耐量改善:二甲双胍组>格列美脲组≈格列齐特组>对照组。提示格列美脲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效果与格列齐特相当。(3)高胰岛素正糖钳夹试验:相比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和格列齐特组大鼠GIR均显着升高(P均<0.05),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二者GIR仍明显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显示二者确实具有胰外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且效果相当,但该作用仍弱于二甲双胍。5、肝脏(1)肝脏糖原染色:与对照组相比,格列美脲组和格列齐特组肝脏中糖原储备明显增加,但治疗组中仍以二甲双胍组糖原储存增加的最为明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2)肝脏糖原合成情况检测肝脏组织中磷酸化与总糖原合酶(GS)的比值以反映肝脏GS激活状态,结果示:相比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和格列齐特组p-GS/GS均下降,反映上述两组中肝脏GS的激活程度增加(P均<0.05),两组之间GS激活水平无明显差别;相比之下,二甲双胍组肝脏GS的激活程度最明显,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肝脏组织中磷酸化/总GSK3反映GSK3磷酸化激活情况,结果示:相比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和格列齐特组p-GSK3/GSK3均升高,反映上述两组中,肝脏GSK3的激活程度增加(P均<0.05),且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相比之下,二甲双胍组GSK3的激活程度最明显,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3)肝脏糖异生情况PEPCK和G-6pase是介导肝糖异生的关键酶,肝脏胰岛素抵抗时,其表达增加,导致肝糖异生增加,糖原储备减少。Western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和格列齐特组PEPCK和G-6pase表达下降(P均<0.05),提示二者均可明显减少肝脏糖异生,且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相比之下,二甲双胍组下降最明显,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提示上述两种SUs可明显减少肝糖异生,且作用相当,但其作用仍弱于二甲双胍。(4)肝脏组织中AKT、AMPK激活情况肝脏中AKT的激活介导糖原合成和抑制糖异生。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和格列齐特组肝脏AKT的激活增加,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各治疗组中,以二甲双胍对肝脏AKT的激活最明显(P均<0.05)。AMPK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激酶参与多种组织的糖代谢过程,被称为“能量感受器”。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格列美脲与格列齐特对SUR1-/-大鼠肝脏AMPK均无明显激活作用(P>0.05);相比之下,二甲双胍可明显激活肝脏AMPK(P<0.05)。6、肌肉组织中胰岛素抵抗的变化(1)肌肉组织中GLUT4的表达情况取SUR1-/-大鼠股四头肌进行检测:免疫荧光显示,相比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肌肉组织胞浆及胞膜中GLUT4表达明显增多,格列齐特具有类似作用,但弱于格列美脲;与前两组相比,二甲双胍对GLUT4的改善作用最弱。Western Blot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肌肉总GLUT4、膜GLUT4表达均明显增加,格列齐特具有类似作用(P<0.05),但明显弱于格列美脲(P<0.05);二甲双胍对总GLUT4的表达没有明显作用,但其增加了膜GLUT4的表达,但该作用明显弱于格列美脲(P均<0.05)。(2)肌肉组织中AKT的表达情况AKT的激活介导GLUT4的表达与转位,结果发现,相较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AKT激活明显(P<0.05),格列齐特和二甲双胍均具有类似作用(P<0.05),但均明显弱于格列美脲(P均<0.05)。(3)肌肉组织中IR和IRS-1的表达情况IR/IRS-1途径的激活介导了下游AKT的激活,磷酸化/总IR(或IRS-1)反映了IR(或IRS-1)的激活情况,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IRS-1明显激活(P<0.05),格列齐特具有类似作用(P<0.05),但明显弱于格列美脲(P<0.05);二甲双胍亦可激活IRS-1(P<0.05),但其作用明显弱于格列美脲和格列齐特(P均<0.05)。不同于IRS-1,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对肌肉IR没有明显激活作用。(4)肌肉组织中AMPK的表达情况一定程度上,GLUT4表达也受AMPK信号通路所调控。结果示,较之对照组,格列美脲组与格列齐特组SUR1-/-大鼠肌肉中AMPK并未被明显激活(P>0.05);相比之下,二甲双胍可明显激活AMPK(P<0.05)。(5)肌肉组织中PPAR-y的表达情况除传统的胰岛素信号通路,PPAR-y在调节葡萄糖转运及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PPAR-γ表达明显增加(P<0.05),格列齐特具有类似作用(P<0.05),但均明显弱于格列美脲(P<0.05);相比之下,二甲双胍并未显着增加肌肉组织中PPAR-y表达(P>0.05)。7、脂肪组织中胰岛素抵抗的变化(1)脂肪组织中GLUT4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显示,GLUT4在美脲组脂肪组织的胞浆与胞膜中表达较之对照组明显增多,齐特虽具有类似作用,但稍弱丁美脲;与前两组相比,双胍对GLUT4的改善作用不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格列美脲组GLUT4总蛋白和膜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齐特具有类似作用(P<0.05),但仍弱于美脲(P<0.05);双胍组总GLUT4及膜GLUT4的表达没有增加。(2)脂肪组织中AKT的表达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AKT激活明显(P<0.05),格列齐特具有类似作用(P<0.05),且二者作用均明显强于二甲双胍组(P均<0.05)。(3)脂肪组织中IR和IRS-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和二甲双胍组,格列美脲组IRS-1明显激活(P<0.05),格列齐特具有类似作用(P<0.05),但弱于格列美脲(P<0.05);二甲双胍对IRS-1无明显激活作用(P>0.05)。不同于IRS-1,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对脂肪IR没有明显激活作用。(4)脂肪组织中AMPK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格列美脲与格列齐特对SUR1-/-双大鼠脂肪组织中AMPK均无明显激活作用(P>0.05);相比之下,二甲双胍可明显激活脂肪中AMPK(P<0.05)。(5)脂肪组织中PPAR-γ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PPAR-γ表达明显增加(P<0.05),格列齐特具有类似作用(P<0.05),但明显弱于格列美脲(<0.05);相比之下,二甲双胍并未显着增加肌肉组织中PPAR-γ表达(P>0.05)。研究结论1、格列美脲与格列齐特均具有胰外降糖作用,且二者整体降糖效果相当。2、上述两种SUs的胰外降糖作用可能主要归因于其对肝脏、肌肉和脂肪等多种组织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其中格列美脲以增加肌肉及脂肪胰岛素敏感性为主,该作用明显强于格列齐特;不同于格列美脲和格列齐特,二甲双胍则以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为主。3、肝脏AKT通路的激活参与介导的肝糖异生抑制、肝糖原合成增加、肝糖输出减少等可能参与了上述SUs对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且二者作用相当。4、与格列齐特相比,格列美脲对肌肉和脂肪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存在一定优势,可能归因于其增加肌肉及脂肪组织中GLUT4的表达及转位的优势作用,该过程可能与其介导的IR非依赖性的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AKT激活有关;此外,相比于格列齐特,格列美脲介导的PPAR-γ优势激活也可能参与了上述过程;而二甲双胍介导的AMPK激活对肌肉及脂肪中GLUT4的作用有限。既往传统观点认为SUs主要通过与胰岛β细胞上SUR1结合进而促胰岛素分泌来发挥降糖作用,SUs体内胰外降糖作用的存在一直备受争议。本研究采用SUR1-/-大鼠,阻断SUs的胰岛素促泌作用,对比格列美脲和格列齐特,更好的观察并明确了二者对T2DM SUR1见大鼠血糖及糖代谢的改善。更科学的在体内证实了上述两种SUs胰外降糖作用的存在及相关机制,同时明确了二者在胰腺外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方面的差异及可能原因,为今后SUs的临床用药及由此展开新型SUs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背景磺脲类药物(SUs)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最常用口服降糖药物之一,主要通过结合胰腺(p细胞磺脲类受体(Sulfonylurea receptor,SUR)-ATP敏感钾离子通道(KATP channel)的主要功能亚基,关闭细胞KATP通道,开放钙离子通道,促进胰岛素分泌进而降低血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SUs除胰岛素促泌作用之外,还存在胰腺外其他作用,参与促进或者抑制糖尿病患者的多种病理过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进展过程中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一直以来,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相关的肾小球病变被认为是DKD主要病理改变,然而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肾小管,尤其是近端小管在DKD发病中的地位逐渐凸显。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早期DKD中近端小管病变先于肾小球病变,在DKD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关于SUs对DKD的作用仅局限于其降糖作用对DKD的改善,极少有研究关注SUs对糖尿病患者肾脏,尤其是对近端小管上皮细胞(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PTECs)是否存在直接影响。研究显示,除胰腺胰岛β细胞外,SUR亦广泛存在于胰外其他组织细胞,参与调控KATP通道的开放与关闭,进而参与调控其中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研究发现,肾脏中,SUR2(SUR主要亚型之一,KATP通道的功能亚基)广泛表达于PTECs。此外,有研究指出,SUs作为KATP通道关闭剂,导致钙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升高可能会引起钙离子依赖性凋亡。更有研究提出,KATP通道的开放对于肾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由此推测,SUs介导的KATP通道关闭可能参与糖尿病过程中PTECs凋亡等过程,进而影响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由此入手,选取临床常用SUs(格列美脲、格列齐特和格列苯脲),运用细胞生物学手段检测不同SUs对PTECs凋亡的影响,旨在明确不同SUs对PTECs凋亡的影响及彼此间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并初步探讨其中作用机制或作用差异的可能原因,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用药指导。研究目的1、明确不同SUs对PTECs凋亡的影响及差异。2、探究不同SUs介导PTECs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人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培养及分组:美国ATCC公司购买HK-2细胞系用于后续实验,实验分组如下:(1)对照组;(2)格列齐特组;(3)格列美脲组;(4)格列苯脲组2、免疫荧光检测近端小管上皮细胞SUR2表达。3、SUs药物剂量选择:CCK-8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HK-2细胞经不同浓度梯度SUs(格列齐特、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处理后的活力,分别计算并从中选取IC10时叁种SUs药物浓度用于后续实验。4、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HK-2细胞凋亡(1)体外培养HK-2细胞,经上述筛选的适宜各药物浓度分组处理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明确上述SUs对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2)为明确KATP通道在上述叁种SUs介导的PTECs凋亡中的作用,之后分别加入1OOuM二氮嗪(diazoxide,KATP通道开放剂)重复上述实验,检测开放KATP通道后,格列齐特、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对PTECs凋亡的影响,从而明确KATP通道在上述SUs介导的PTECs凋亡中的作用。5、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分别提取上述各组细胞蛋白,利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凋亡相关标志蛋白Bax、Bcl-2,及自噬相关蛋白LC3I、LC3Ⅱ和β-actin的表达,进一步明确各SUs对PTECs凋亡的影响及自噬在其中的作用。6、统计学分析:全部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组之间差异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数据以mean±SEM的形式呈现。P<0.05(双侧)即判定组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侧)即判定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叁种SUs药物实验处理剂量的选取CCK-8检测示不同浓度SUs处理后,HK-2细胞活性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分别计算各组抑制率,取IC10进行后续实验:格列齐特1058umol/L,格列美脲130umol/L,格列苯脲45umol/L。2、各组细胞凋亡水平的检测经上述SUs处理24小时后,流式检测示,相比于对照组,格列苯脲明显促进PTECs凋亡(P<0.05),格列齐特则明显抑制PTECs凋亡(P<0.05),格列美脲对PTECs凋亡无明显促进或抑制作用。加入二氮嗪之后,格列苯脲对PTECs凋亡的促进作用及格列齐特对PTECs的凋亡抑制作用均被衰减;而与对照组相比,格列美脲组PTECs的凋亡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变。3、各组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细胞的凋亡状况:经上述SUs处理24小时后,相比于对照组,格列苯脲组Bcl-2表达明显减少,Bax的表达明显增加,与格列苯脲组结果相反,格列齐特组Bcl-2表达明显增加,Bax的表达明显减少;上述各组结果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细胞凋亡情况一致。此外,相比于对照组,格列美脲组Bcl-2的表达虽无明显变化,但格列美脲组Bax的水平却明显增加。加入二氮嗪后,各SUs处理组Bcl-2、Bax的表达均有一定程度的逆转,即,格列苯脲降低Bcl-2,增加Bax表达的作用在加入二氮嗪后被抵消,格列齐特增加Bcl-2,降低Bax表达的作用也被哀减,格列美脲增加Bax表达的作用同样被逆转。加入二氮嗪后,上述各组Bcl-2和Bax表达变化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细胞凋亡变化情况基本一致。4、各组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高糖情况下,PTECs的凋亡与白噬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LC3作为自噬标记物,自噬形成时,胞浆型LC3(即LC3Ⅰ)会酶解转变为膜型(即LC3Ⅱ),LC3IⅡ/LC3Ⅰ的比值大小可估计自噬水平的高低。经上述SUs处理后,相比于对照组,格列苯脲组LC3Ⅱ/LC31的比值明显降低,提示格列苯脲组PTECs自噬减少,与格列苯脲效果相反,格列齐特组LC3Ⅲ/LC3Ⅰ的比值明显升高,提示格列齐特处理组PTECs自噬增加,格列美脲组LC3IⅡ/LC3Ⅰ的比值无明显变化。加入二氮嗪后,格列苯脲组LC3Ⅱ/LC3Ⅰ的比值明显升高,格列齐特组LC3Ⅱ/LC3Ⅰ的比值仍明显升高,格列美脲组LC3I1/LC3Ⅰ的比值无明显变化。研究结论1、不同SUs对PTECs凋亡的影响不同,格列苯脲及格列美脲,尤其是前者,明显促进PTECs凋亡,其介导的PTECs中KATP通道的关闭及自噬的减少可能参与了上述SUs诱导的PTECs凋亡。2、格列齐特明显抑制PTECs凋亡,可能与其介导的自噬增加有关,该作用可能不依赖于关闭PTECs上KATP通道,此外,结合前人研究,齐特不同于其他SUs的结合特异性和抗氧化特性可能参与其介导的PTECs自噬增加和凋亡抑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3-19)

磺脲类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使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法比较磺脲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疗效,通过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eamoglobinA1c,HbA1c)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的变化评估磺脲类药物的有效性,通过低血糖事件和总体不良事件评估其安全性。结果共纳入50项RCT,共包括201 339例研究对象。网状meta分析显示,根据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排序结果,与其他治疗组相比,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降低HbA1c的效果更好,其SUCRA分别为94.3%,83.9%和49.6%;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和格列本脲降低FBG的效果更好,其SUCRA分别为70.7%,59.6%和59.2%。与未治疗组相比,格列本脲和格列齐特不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其OR(95%CI)分别为1.51(0.89~2.16,P>0.05)和1.36(0.68~2.05,P>0.05)。结论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治疗T2DM更有效,但格列吡嗪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其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磺脲类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谢芸,陈维平.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和阿卡波糖治疗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

[2].徐信妮,井高静,常锐霞,芦永斌,滕永军.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3].郑芳芳.瑞格列奈联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2型糖尿病[J].河南医学研究.2019

[4].郭丹,王福莉.甘精胰岛素联用阿卡波糖片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5].顾敏杰,李立坤,范晓洁,范聪聪,曹俊丽.DPP-4抑制剂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

[6].汪琴,黄延志.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磺脲类药物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9

[7].高轩.地特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及阿卡波糖对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8].钱立海.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应用磺脲类药物后发生继发性失效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9

[9].赵冬梅.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阿卡波糖片对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影响研究[J].智慧健康.2019

[10].张瑞.磺脲类药物胰腺外作用研究及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催化底物的模式1患者完成研究情况Fig1Patien...不同药物治疗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AT...第二节 糖尿病治疗第二节 糖尿病治疗浓度对体系的影响

标签:;  ;  ;  ;  ;  ;  ;  

磺脲类药物论文_谢芸,陈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