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江县会龙镇中心学校;2中江县永丰乡中心学校四川德阳6181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4-017-01
在教学中,从学生的作业及单元检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做"解决问题"时,看到题无从下笔,冥思苦想,紧锁眉头,不知怎样做。每次检测的试卷最后一大题都是解决问题,有四、五道小题,有的学生全错,一道都做不对。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也在深深地反思: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当,没把学生教懂,还是引导不到位,学生没理解到?怎样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根据实际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读题,弄懂题意。
无论在做什么题之前,都必须先把题读懂,只有把题读懂了,才知道怎样做,做出的答案正确率才高。平时我要求班上的学生做题前,每道题至少读三遍,读懂了才下笔做。有的学生做题时把题瞟一眼就开始做了,做出来的题错误很多。在做解决问题一题时,更应该把题弄懂,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有的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所求问题的需要刚好一一对应,如题:小红家养了15只公鸡,20只母鸡,小红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小红家养了15只公鸡,20只母鸡",所求的问题是"小红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求一共,一般都用加法计算,直接列式:15+20=35(只),像这种题学生基本都能正确计算。除了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外,还应找到要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排除多余的条件。如题:二(1)班有男生23名,女生30名,老师2名,二(1)班共有多少名学生?这道题里的已知条件有3个,"二(1)班有男生23名,女生30名,老师2名"都是已知条件,但是所求的问题是"二(1)班共有多少名学生?"求的是学生的人数,跟老师的人数没有关系,所以"老师2名"这个已知条件是一个多余的,所解决的问题是用不上的。而有的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不能正确选择所需要的条件,受多余条件的干扰。分析题时要让学生知道,有的题里的已知条件并不是都要用上,都有用,而要根据所解决的问题来选择需要的条件。
二、有图的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把图看懂,再图文结合进行解答。
有些题里的已知条件不是直接用文字告诉学生,而是用图显示出来的,有的题里只用文字写了一个已知条件,另一个已知条件用图来告知的。像这样的题要引导学生把图看懂,仔细观察,看图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再结合文字叙述进行正确解答。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有的题不是一步就算出来了,但有学生做题时就只做了一半,还没有完全解答出来。如题:小丽做了38朵花,小芳做的花比她多5朵,小丽和小芳一共做了多少朵?在解答这道题时,要求"小丽和小芳一共做了多少朵?"就要知道小丽做了多少朵,小芳做了多少朵。小丽做了38朵这是题里告诉我们的,已经知道,小芳做了多少朵,题里面没有直接告诉,需要我们求出来,所以第一步应算出小芳做了多少朵,根据题里的第二个已知条件"小芳做的花比小丽多5朵",列式:38+5=43(朵),算出了小芳做了43朵,然后再求出小丽和小芳一共做了多少朵?第二步列式为:38+43=81(朵)。但有一部分学生在做此类题时,只列出了第一个算式,就作为最后的答案,这显然是不对的,解题只解到一半。要引导学生注意解题的步骤,解决问题列算式算出的结果后面要记到带单位,单位要用小括号括起来,最后还要写答语。有的学生始终要忘记带单位,不写答语,这是不好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做事有始有终,把一件事做完整的习惯,解题也一样。
四、加强实践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去,要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运用中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比如,一个书包的价钱是60元,妈妈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解这类题时,可以结合学生平时自己买零食的情境:一袋零食5角,给了1元,应找回多少钱?学生都知道找回5角。用给付的1元减去零食的价格5角,就等于找回的钱。由此解上面那道题也就不难了,也可以让学生周末时跟到父母去商场购物,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实践。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