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脑损伤后面瘫的康复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周月[1](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康复护理的临床实践中,验证此理论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探索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应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干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比较传统镜像疗法与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以期达到提高传统镜像疗法效果的目的。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改良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传统镜像疗法组),两组均为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遵循基础治疗及护理方案,包括成立改良镜像疗法和传统镜像疗法康复护理小组、康复护理前评估、确定康复护理目标、参照权威指南以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基础治疗和护理。在施行此方案的基础上,试验组运用改良镜像疗法,对照组应用传统镜像疗法。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Extremity section,FMA-UE)、Brunnstrom分期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评定,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及对比传统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性。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相关合并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梗死区域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无统计差异性(P(29)0.05)。2.干预后组内比较结果:两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镜像疗法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均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加快病人上肢Brunnstrom分期运动康复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在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整体康复方面的干预效果均显着优于传统镜像疗法。3.以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及动态性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依据,改进传统镜像疗法的缺陷,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从而证明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科学性。
曾富坤[2](2019)在《针刺辅助治疗脑外伤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辅助治疗脑外伤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外伤后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如吸氧、雾化吸入、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及翻身拍叩背部排痰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先选双侧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行平补平泻手法,行针后不留针,再选双侧足三里穴、丰隆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针刺每日1次,共治疗14d。两组患者每天及时予以吸痰,并将痰液放入容器内统计24h排痰量。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第1d,治疗14d后,进行WBC、CRP、体温(℃)、血氧饱和度(指脉氧)、痰液性质分度统计,并比较治疗第1d和治疗7d后、治疗14d后两组患者的24h痰液排出量,最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血WBC、CRP数值比较:两组治疗14d后与治疗前比较,均可使血WBC、CRP数值降低,(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这两种炎性指标的数值。治疗14d后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均<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血WBC、CRP数值方面较对照组更显着。2、体温(℃)及血氧饱和度比较:(1)体温(℃)比较:两组治疗14d后与治疗前比较,体温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体温。治疗14d后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两组患者降温效果无明显差异。(2)血氧饱和度比较:两组治疗14d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氧饱和度含量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治疗14d后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治疗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升高更显着。3、痰液性质分度统计与24h排痰量比较:(1)痰液性质分度比较:两组治疗14d后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治疗组痰液性质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2)24h排痰量比较:两组治疗7d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治疗7d后患者24h排痰量均明显增多;两组治疗14d后与治疗7d后比较,(P<0.05),说明治疗14d后患者24h排痰量较治疗7d后均明显减少。治疗7d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7d后24h排痰量变化无差异。治疗14d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患者24排痰量较对照组更减少明显。4、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8%。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辅助治疗效果显着。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针刺能显着降低脑外伤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炎性指标(WBC、CRP),且效果较对照组好。2、针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通气,增加患者血氧饱和度含量。3、针刺有改善脑外伤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性质,促进和控制患者24h排痰量变化的作用。4、针刺有辅助治疗脑外伤后肺部感染的作用,与针刺改善患者痰液性质、促进和控制患者24h排痰量、改善患者通气状态相关。
李强[3](2019)在《糖皮质激素通过下调P38 MAPK信号通路发挥抑制面神经核团凋亡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面神经具有走形较长的解剖特征,外伤或者一些医源性损伤因素易造成面神经的损伤,并导致部分或者完全性的面神经麻痹,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面神经损伤最主要的原因是颅脑外伤,其导致的面神经断裂一般采用手术修补的方法,而又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外伤所致面瘫,称为迟发性面瘫,临床上目前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保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同时有很多的研究表明了糖皮质激素在各种类型的面神经损伤治疗中都有相对良好的治疗作用。糖皮质激素之所以可以发挥其作用主要是因为糖皮质激素通过某种途径或是通路调控了面神经细胞的凋亡,而p38MAPK通路在各种凋亡反应中被激活,是与凋亡密切相关的重要通路。本研究就是通过临床病例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从而探索颅脑外伤后面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糖皮质激素是否通过p38 MAPK通路来调节面神经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目的](1)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发现延迟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及转归;(2)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找到可能影响面神经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分化及再生的通路或基因;(3)用实验方法验证p38 MAPK通路确实参与了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团细胞的凋亡;(4)验证糖皮质激素是通过抑制p38 MAPK通路调控面神经核团细胞的凋亡。[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1)临床研究部分:从200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由于头部外伤收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1620例患者中找到的迟发性面瘫患者共35名,通过评估其面瘫等级及其在特定时间内的恢复情况,总结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面瘫的临床特征及转归;(2)面神经损伤后的面神经核团蛋白质组学分析:构建大鼠面神经挤压模型,对照组为假手术组,从两组中各挑选3只,取脑组织随后将面神经核团的蛋白质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找出差异蛋白,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R软件制作火山图及热图,随后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及PPI蛋白互作网络,找到可能富集的基因条目及相关通路;(3)研究p38 MAPK通路在面神经损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糖皮质激素是否作用于该通路。将大鼠随机分为五组:(1)假手术组;(2)挤压模型+生理盐水;(3)挤压模型+糖皮质激素;(4)挤压模型+p38 MAPK通路阻断剂;(5)挤压模型+p38MAPK通路阻断剂+糖皮质激素。通过评估面瘫大鼠面神经恢复情况、面神经损伤处断端横截面电镜组织切片观察各组的面神经功能及形态差异,随后通过q PCR及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面神经核团细胞中Caspase3、Bcl-2、Bax、p38、p-p38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随后再通过HE染色观察面神经核团病理变化及TUNEL法观察面神经核团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35名患者中,18名右侧出现面瘫,17名症状在左侧;30名患者受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其中2例为深度昏迷;骨折类型包括纵向骨折(17例)、横向骨折(5例)和混合型骨折(3例);在33名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中,27名患者(81.8%)完全恢复,3名患者(9.1%)恢复到Ⅱ级,3名患者(9.1%)恢复到Ⅲ级或Ⅳ级。2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得恢复至Ⅱ和Ⅲ级。(2)面神经挤压模型相比较假手术组的面神经核团蛋白质组学,有233个上调的基因以及11个下调的基因;GO富集了6种分子功能和12种生物过程;KEGG中富集了18个有意义的信号通路。(3)Bax、Bcl-2及Caspase3的q PCR及Western-Blot结果:面神经损伤后Bax及Caspase3的基因表达上调,同时运用糖皮质激素及阻断剂均下调了Bax及Caspase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了Bcl-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4)p38和p-p38的Western-Blot结果:C组(挤压模型+糖皮质激素)、D组(挤压模型+阻断剂)及E组(挤压模型+阻断剂+糖皮质激素)较B组(挤压模型+生理盐水)p38和p-p38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5)HE染色及TUNEL结果:C组(挤压模型+糖皮质激素)、D组(挤压模型+阻断剂)及E组(挤压模型+阻断剂+糖皮质激素)中的细胞凋亡明显比B组(挤压模型+生理盐水)轻。[结论](1)头部外伤后,迟发性面瘫的发生率为2.2%,一般发生在受伤后2周;颞骨骨折和耳出血在头部外伤后迟发性面瘫患者中较为常见;头部外伤后迟发性面瘫一般不需要减压手术,保守治疗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2)p38 MAPK通道在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细胞凋亡中可能起到主要作用。(3)糖皮质激素是通过降低p38磷酸化进而下调p38 MAPK通路来减少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团细胞的凋亡,从而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汪熙臻[4](2018)在《针刺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醒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MNS)治疗对早期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意识昏迷患者促醒的疗效,并通过研究脑神经损伤和神经营养指标以探讨其促醒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75例,随机分为针刺组(19例)、MNS组(18例),针刺联合MNS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受伤后第3d起针刺水沟、内关、曲池、合谷、委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涌泉;MNS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受伤后第3d起行MNS;针刺联合MNS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针刺和MNS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分别记录四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w后和治疗后1个月的GCS评分;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四组治疗前和治疗2w后血浆神经损伤指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泛素羧基端水解酶L1(UCH-L1)、神经营养指标—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GCS评分结果显示:四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意识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针刺组、MNS组及针刺联合MNS组GCS评分改善幅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此变化率针刺联合MNS组显着高于针刺组和MNS组(P<0.05)。(2)血浆神经损伤指标GFAP、UCH-L1含量结果显示:四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血浆GFAP、UCH-L1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针刺组、MNS组及针刺联合MNS组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泛素羧基端水解酶L1(UCH-L1)含量降低幅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此变化率针刺联合MNS组显着高于针刺组和MNS组(P<0.05)(3)血浆神经营养指标BDNF含量结果显示:四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血浆BDNF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针刺组、MNS组及针刺联合MNS组血浆BDNF含量升高幅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此变化率针刺联合MNS组显着高于针刺组和MNS组(P<0.05)。结论:针刺与MNS在sTBI昏迷促醒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二者产生协同作用,二者相结合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醒安全有效,同时针刺联合MNS可减轻早期sTBI脑损伤程度,改善脑神经营养状态,促进神经的恢复,具有一定的康复应用价值和前景。
卫文芳[5](2017)在《中医护理干预配合高压氧对颅脑损伤后迟发型面瘫的疗效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配合高压氧在对颅脑损伤后迟发型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72例颅脑损伤后迟发型面瘫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以及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干预配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结论:中医护理干预配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后迟发型面瘫患者,能够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应用价值十分显着。
赵沁,曾宪容[6](2015)在《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氧治疗是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通过吸入高浓度的氧来治疗疾病的过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传统治疗方法如药物、针灸、理疗等疗效较为确切。目前运用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辅助治疗方法。本研究基于不同原因造成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综述了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展现状,主要总结了当前高压氧治疗不同原因造成的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并分析了高压氧治疗的时机、疗程及效果评价指标及存在的问题,对该辅助治疗手段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刘永进[7](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92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予以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牵正散加减内服联合针灸疗法,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1.0%(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显着,值得推广应用。
苏同刚,袁邦清,黄绍宽,林扬杨[8](2013)在《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临床分析(附41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应用激素、高压氧及功能康复治疗对于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41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病例资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激素及高压氧,配合表情肌康复锻炼、针灸等综合治疗。结果 41例患者,22例痊愈,8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2%。结论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临床表现较典型,体征多在伤后3~9 d开始出现并进行性加重,发病后及时予以综合治疗,大多数患者均能治愈。
高晨,荔志云[9](2013)在《颅脑损伤的综合康复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经外科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成活率有了极大地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广大患者对伤后远期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脑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理论是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1]。在这一方面,综合物理治疗因其具有见效快、无痛苦、不良反应少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康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朱文霞,刘玉虎,王洪运,高晨[10](2012)在《颅脑损伤康复治疗方案探讨》文中认为综合的物理康复治疗自颅脑损伤后早期开始,贯穿于急性期、并发症期和恢复期的全过程。对于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神经功能康复治疗措施包括氧疗、电生理治疗、磁疗、光动力治疗、超声治疗、机械锻炼、针灸治疗等。通过对各种方法的理论基础、适应证以及应用进展的综合介绍,帮助临床医师制订个体化诊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的康复治疗效果。
二、颅脑损伤后面瘫的康复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脑损伤后面瘫的康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 |
(一)水疗法 |
(二)音乐疗法 |
(三)运动想象疗法 |
(四)强制性运动疗法 |
(五)功能性电刺激 |
(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
(七)经颅磁刺激 |
(八)虚拟现实技术及上肢康复机器人 |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
(一)镜像疗法概述 |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国内外趋势 |
三、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概述 |
(一)具身认知的起源 |
(二)具身认知的概念 |
(三)具身认知的内涵及优势 |
(四)具身认知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
(五)具身认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六)具身认知的四大理论特征 |
(七)文献总结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样本量估算 |
(三)病例分组 |
(四)技术路线 |
(五)干预方案 |
(六)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
(七)资料收集 |
(八)不良事件处理、记录和报告 |
(九)质量控制 |
(十)科研伦理 |
(十一)统计分析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一)纳入研究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二)两组患者干预前四项康复指标的基线水平 |
二、两组干预后疗效性指标的评价结果 |
(一)两组病人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FMA-UE的比较情况 |
(二)两组患者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MBI的效果比较 |
(三)两组患者干预后SS-QOL评分组内和组间效果比较 |
(四)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runnstrom分级组内、组间比较情况 |
(五)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
一、研究讨论 |
(一)脑梗死疾病的研究概述 |
(二)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概述 |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四)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二、研究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针刺辅助治疗脑外伤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试验设计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观察指标 |
3.1 痰液性质分度及24h排痰量 |
3.2 体温(℃)及血氧饱和度 |
3.3 静脉血 WBC、CRP |
4、试验步骤 |
4.1 病例纳入 |
4.2 治疗方案 |
4.3 疗效评定 |
5、统计分析 |
6、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试验完成情况 |
2、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
3、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
3.1 血WBC数值比较 |
3.2 CRP 数值比较 |
3.3 体温(℃)对比 |
3.4 血氧饱和度比较 |
3.5 两组痰液性质分度比较 |
3.6 两组 24h 排痰量比较 |
3.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
4、安全性观测及不良事件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学对脑外伤后肺部感染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西医对脑外伤后肺部感染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病因 |
2.3 西医治疗 |
3、针灸疗法概况 |
4、选穴依据 |
5、针刺辅助治疗脑外伤后肺部感染的机制 |
6、存在的问题及科研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糖皮质激素通过下调P38 MAPK信号通路发挥抑制面神经核团凋亡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颅脑外伤伴面神经损伤的病例分析 |
1.1 概述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病例信息 |
1.2.2 House-Brackmann等级评价系统 |
1.2.3 前后评估标准 |
1.2.4 迟发性面瘫治疗 |
1.3 结果 |
1.3.1 迟发性面瘫发生率 |
1.3.2 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面瘫的临床特征 |
1.3.3 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面瘫的转归 |
1.4 小结 |
1.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面神经挤压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蛋白质组学分析 |
2.1 概述 |
2.2 实验材料与步骤 |
2.2.1 材料 |
2.2.2 仪器 |
2.2.3 动物与分组 |
2.2.4 面神经损伤造模 |
2.2.5 大鼠面神经损伤评分 |
2.2.6 组织获取 |
2.2.7 总蛋白提取 |
2.2.8 蛋白质检 |
2.2.9 馏分分离 |
2.2.10 液质检测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2.3.1 数据质控 |
2.3.2 蛋白定量分析 |
2.3.3 蛋白差异分析 |
2.3.4 火山图与热图 |
2.3.5 Gene Ontology富集 |
2.3.6 KEGG富集 |
2.3.7 蛋白互作网络 |
2.4 结果 |
2.4.1 手术中面神经暴露 |
2.4.2 触须运动及鼻尖位置 |
2.4.3 鉴定到的蛋白数和肽链数 |
2.4.4 差异蛋白分析 |
2.4.5 GO富集结果 |
2.4.6 KEGG富集结果 |
2.4.7 差异蛋白互作网络 |
2.5 小结 |
2.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糖皮质激素通过p38 MAPK通路抑制面神经核团凋亡 |
3.1 概述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试剂的制备 |
3.2.4 动物与分组 |
3.2.5 大鼠面神经挤压模型的建立 |
3.2.6 大鼠侧脑室置入给药管 |
3.2.7 大鼠面神经功能评价 |
3.2.8 透射电镜检查观察面神经损伤处超微结构观察 |
3.2.9 玻片清洗及标本获取 |
3.2.10 Real Time PCR大鼠面神经核团中表达量变化 |
3.2.11 Western-Blot实验检测目的蛋白 |
3.2.12 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 |
3.2.13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大鼠面瘫情况 |
3.3.2 面神经形态学 |
3.3.3 应用qPCR法检测核团Caspase3、Bax、Bcl-2mRNA水平的结果 |
3.3.4 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核团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结果 |
3.3.5 应用qPCR法检测核团p38 水平的结果 |
3.3.6 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核团p38及p-p38 蛋白表达水平的结果 |
3.3.7 Tunel法测面神经核团内细胞凋亡情况 |
3.4 小结 |
3.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面神经损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 |
4.1 面神经的解剖 |
4.2 面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
4.3 面瘫的评估 |
4.4 面神经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
4.5 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 |
4.6 面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 |
4.7 面神经的神经干细胞及神经营养性治疗 |
4.8 其他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针刺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醒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设计 |
2.1 试验方法与分组 |
2.2 设盲与实施 |
3 研究对象选择 |
3.1 病例选择 |
3.2 病例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中止或退出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基础治疗 |
4.2 对照组 |
4.3 针刺组 |
4.4 正中神经电刺激组 |
4.5 针刺联合MNS组 |
4.6 观察指标 |
4.7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治疗结果比较 |
2.1 四组治疗前、治疗2w后及治疗后1个月GCS量表评分 |
2.2 四组治疗后苏醒率的比较 |
2.3 四组治疗前、治疗2w后血浆GFAP、UCH-L1指标变化的比较 |
2.4 四组治疗前、治疗2w后血浆BDNF指标变化的比较 |
3 针刺治疗和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sTBI昏迷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sTBI昏迷的认识 |
3 针刺和正中神经电刺激在治疗sTBI昏迷的应用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 |
4 血浆GFAP、UCH-L1指标的临床意义 |
5 血浆BDNF指标的临床意义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中医护理干预配合高压氧对颅脑损伤后迟发型面瘫的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主要表现及病因、病机 |
1.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
1.2 迟发性面神经麻痹 |
2 高压氧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 |
2.1 高压氧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 |
2.2 高压氧治疗迟发性面神经麻痹 |
2.3 高压氧治疗其他类型面瘫 |
2.3.1 高压氧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 |
2.3.2 高压氧对高原地区面瘫的治疗 |
3 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机制 |
4 影响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的因素 |
4.1 氧舱压力 |
4.2 高压氧治疗介入时间 |
4.3 高压氧治疗时间、频率及疗程 |
4.4 面瘫的评价方法 |
4.5 高压氧治疗的不良反应 |
(7)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9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8)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临床分析(附4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断 |
1.4 随访 |
2 结果 |
3 讨论 |
(9)颅脑损伤的综合康复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颅脑损伤康复分期 |
1.1 急性期 |
1.2 并发症期 |
1.3 恢复期 |
2 不同物理康复治疗特点及应用 |
2.1 高压氧治疗 |
2.2 针灸推拿治疗 |
2.3 红外偏振光治疗 |
2.4 持续被动运动活动器 |
2.5 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 |
2.6 经颅磁刺激治疗 |
2.7 超声波治疗 |
2.8 超短波治疗 |
2.9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
2.10 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 |
2.11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
2.12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
2.13 石蜡疗法 |
四、颅脑损伤后面瘫的康复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D]. 周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针刺辅助治疗脑外伤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D]. 曾富坤.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糖皮质激素通过下调P38 MAPK信号通路发挥抑制面神经核团凋亡作用的机制研究[D]. 李强. 兰州大学, 2019(08)
- [4]针刺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醒的临床研究[D]. 汪熙臻.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10)
- [5]中医护理干预配合高压氧对颅脑损伤后迟发型面瘫的疗效探讨[J]. 卫文芳. 内蒙古中医药, 2017(06)
- [6]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现状分析[J]. 赵沁,曾宪容. 中国当代医药, 2015(14)
- [7]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92例[J]. 刘永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09)
- [8]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临床分析(附41例报告)[J]. 苏同刚,袁邦清,黄绍宽,林扬杨. 西南国防医药, 2013(07)
- [9]颅脑损伤的综合康复治疗进展[J]. 高晨,荔志云. 河北医药, 2013(03)
- [10]颅脑损伤康复治疗方案探讨[J]. 朱文霞,刘玉虎,王洪运,高晨. 医学综述, 2012(20)
标签:颅脑损伤论文; 面神经论文; 面瘫的症状与治疗论文; 面瘫的原因论文; 高压氧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