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扬雄文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辞赋,思想,文学,儒家,雄文,道学,哲学思想。
扬雄文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熊良智[1](2019)在《扬雄的文学思想与辞赋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扬雄将文学思想付之创作实践,在辞赋书写中体现了他的文学理论命题。哪怕就是他悔赋而"辍不复为",也表现的是对辞赋创作的反思,对文学关注现实、讽喻现实作用的追求,体现了他的文学自觉意识。作品现实题材的选择,亲自经历事件的叙写,体现"事以为尚"基础上的文质相副、事辞相称,由他开始的纪实、纪行的辞赋书写方式,不仅体现了扬雄"其事则述""其书则作"的创作精神,也反映了汉代大赋创作由凭虚转向征实的新特点。(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少华[2](2018)在《“壮夫不为”与“不讽则劝”——扬雄对汉赋理论的改造与两汉之际文学批评思想的定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汉书》与扬雄《法言》记载,扬雄对汉赋的批评有两种认识,一个是"壮夫不为",一个是"劝百风一"或"不讽则劝"。前者是说扬雄悔其"少作"及"风少劝多"之赋,后者是说扬雄以为赋的本质应该是以"讽谏"为主,而"劝"成分的增加,改变了赋的性质和作用。这实际上是扬雄从赋学理论批评的角度,对此前汉赋性质与功能的理论性总结。扬雄后来又提出"诗人之赋""辞人之赋"的概念,是对刘向、刘歆父子赋学思想的继承,进一步将汉赋纳入汉代主流的经学轨道,是从理论上对汉赋的第二次改造。(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毛羽丰[3](2017)在《扬雄文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扬雄是西汉末年的学术巨子,他是着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着述丰富,在各个领域均成就斐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何一位文学大师的诞生,一方面取决于他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还与他本身的才能、学识、智慧和人格修养息息相关。西汉后期,即成、哀、平帝奢侈腐化、政治衰飒之际,王莽新朝初建未定之时,是扬雄文学着述活动的高峰期。社会的动乱不安和政治的黑暗深深影响着他的思想和创作,当时是一个儒学"经学化"的时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用来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下的政治统治。扬雄作为一个怀有济世之功的儒者,明确将"明道、征圣、宗经"作为自己的文学主张,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儒家的文学思想;同时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强调因循革化,崇尚自然。他对文学价值的探讨全面而辩证:尚"用"重讽谏,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教化作用;同时又不废"丽"言,认识到了文学的本体意义。其文学思想集中于《法言》《太玄》等作品和《汉书·扬雄传》之中,对于先秦以来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都有所阐释,并形成了自己富有创建性的文学思想体系;他将"文"与"质"的关系问题引入到文学层面,强调"文质相副"、"事辞相称";又探讨了关于"言""能否尽"意"和解决言意矛盾的方法;发表"心画心声"、因循革化的见解。此外,他的"丽以则"、"文必艰深"等创作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发展与文学创作走向自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扬雄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辞赋方面,本论文旨在依托扬雄的创作实践,作文学与史学的互相印证,从而将扬雄的文学思想落实到他的辞赋创作之中,探讨其丰富的内涵。(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6-03)
冯玮[4](2013)在《浅谈扬雄文学批评“以儒为主兼附道学”的二元论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扬雄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封建正统的文学思想家,他在儒学思想之上确立的"原道,征圣,宗经"以及对于辞赋批评,对于后代文论批评有着重要影响,成为支配中国古典文论发展的主导力量,确立了古代文学批评的标准。而扬雄又不止步与儒学的正统约束,在思想上添入了道家的自然而为气质以及朴素的思辨理性,这些构成他"以儒学为主兼附道学"的二元论文学评论思想。(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23期)
田长生[5](2011)在《扬雄哲学思想与巴蜀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追溯中华历史上哲学思想观念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当中,扬雄所推崇的孔儒哲学观念既顺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又规范了中华哲学思想的统一走向、为中华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对此后中华哲学思想的走向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惯性作用,除此之外,其哲学思想贯穿于其文学创作,这些文学创作为现代历史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就扬雄哲学思想对巴蜀文学的贡献展开具体的讨论。(本文来源于《成功(教育)》期刊2011年23期)
汪耀明[6](2011)在《论扬雄的文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扬雄继孟子、荀子之后,明确提出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主张,进一步发展儒家的文学思想,同时吸收道家思想营养,崇尚自然。他论述文与质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强调华实相副、事辞相称的观点,发表心声心画、弸中彪外、因循革化的见解。他开始称赞司马相如的辞赋,后来批评汉赋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既肯定屈原的高尚品格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又依经立论,有所异议。(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汪耀明[7](2010)在《扬雄文学思想对东汉文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扬雄文学思想对东汉文论有较大影响,桓谭、王充和班固学习扬雄自创体系的着述精神,接受他尚用、华实相副、事辞相称的观点和评论作家作品的意见以及其他文学见解,并有所发挥,从而为东汉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努力。(本文来源于《重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陈碧仙[8](2009)在《简论扬雄关于汉赋“丽则”和“丽淫”的文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扬雄早年好赋,晚年悔赋并否定赋。通过对自己创作实践和他人辞赋的评价,他发表了对汉赋的看法。他从审美高度明确提出了汉赋的文学丽靡特质,从文学功用角度突出强调了汉赋的讽谕性,而这正是扬雄文学思想的核心。(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束景南,郝永[9](2007)在《论扬雄文学思想之“文质相副”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首先系统提出"文质"说这一重要范畴的,不是流行说法所主张的孔子和刘勰,而是汉代的扬雄。他的这一思想是在传统"文质"说思想的沾溉和以儒兼道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为了要救汉儒以文害质和汉赋家文丽用寡之病,故扬雄重点论述了其"文质"说中"质"的方面,具体包括"质"是"情","质"是"道","质"是"事"等。(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康卫国[10](2003)在《扬雄的文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扬雄的文学思想研究中,复古模拟的特色以及扬雄思想中儒、道思想之间关系问题构成了两个并存且相互关联的分析模式。郭绍虞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盖他一方面泥于复古宗经的主张,于是好用古文奇字,于是模拟经典形式。”这是扬雄研究的主流观点。顾易生、蒋凡先生的《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以“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模式”评扬雄,同时指出这个模式的灵活性,认为扬雄在明确奠定了明道、征圣、宗经的传统文学观同时,又受到道家自然观的影响能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进一步深入探讨道法自然、鸿文无方的问题。许杰先生在其着作《汉代文学思想史》则认为扬雄具有“双重主旨的文学思想体系”,“宗经征圣与崇尚自然是扬雄文学思想中互为矛盾互为影响的双重主旋律。” 本文认为,以“模拟”、“复古”抑或“本儒兼道”等分析模式评判扬雄的文学思想固然可以指出其文学思想的外在特征,但是就对于扬雄文学思想中的特质的把握而言,其有效性是有限的。因革通变的意识贯穿于扬雄的整个思想,其文学思想中亦如是。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扬雄的文学思想展开分析。 要理解扬雄文学思想的特质,必须将扬雄置于其所生活的两汉之际这一历史转折点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去探索。 就西汉末期的政治而言,君权旁落、政局多变,以外戚为主,宦官为辅,沆瀣争斗,交替专权,为西汉末期政坛的主要景观。政局的混乱与多变作用于社会则表现为平民生活的困苦。从思想上来说,以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以及公羊学思想为代表的改造了的儒学成为汉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是当时最大的背景。儒学理论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给士人们带来了种种世俗功利的益处,使汉儒在学术趋向上显现出神学化、庸俗化、固陋化的特点。随着儒学地位的不断提高,繁琐的解经方式、迷信的神学色彩构成了西汉末期的思想主流。而哀平之际凿纬的兴起,进一步发展了经学中神学化的倾向,使西汉末期的思想界笼罩在神秘主义与非理性之中。 在西汉末期这种经学庸俗化、固陋化并充满了神秘主义与非理性思想的氛围中,扬雄恰恰是作为与上述诸种风气无缘的一个边缘化的智者的形象出现的,体现出与上述现象的疏离。尚智、“好深湛之思”、“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构成了扬雄“知识型” 的人生形态。从思想上而言,扬雄以儒为宗,并吸收了道家思想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有别于当时的经学风气,扬雄反对家法、师法,而推崇五经,通过自己的理性能力去把握圣人之意,强调新变,具有破时代陋习的意义。 在扬雄的思想中,通变因革的意识贯穿始终。其拟经着书,在两汉重家法。师法的氛围中实己具有革新的意义。“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这种应时损益的思想体现于宇宙观则为天道应化,体现于人生则重祸福倚伏,体现于政治历史则强调偕时变化,体现于学术则曰道可损益。 具体于文学思想,则体现于扬雄对于“宗经”与“损益”、“文”与“质”。“丽以则”与“丽以淫”的辩证分析上,通过具体的文本解读可知,扬雄力求在“文”、“质”动态转化中求其统一,而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丽”、“则”兼备。其关于“心声”、“心画”等观点明确表达了文学作品来源于心的观念,并指出了在创作以及接受活动中“心”——“言”——“书”之间存在的矛盾。在动态中把握对象的特质构成了扬雄文学思想突出的特质,扬雄的文学思想实围绕“因”与“革”而展开。(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扬雄文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史记》《汉书》与扬雄《法言》记载,扬雄对汉赋的批评有两种认识,一个是"壮夫不为",一个是"劝百风一"或"不讽则劝"。前者是说扬雄悔其"少作"及"风少劝多"之赋,后者是说扬雄以为赋的本质应该是以"讽谏"为主,而"劝"成分的增加,改变了赋的性质和作用。这实际上是扬雄从赋学理论批评的角度,对此前汉赋性质与功能的理论性总结。扬雄后来又提出"诗人之赋""辞人之赋"的概念,是对刘向、刘歆父子赋学思想的继承,进一步将汉赋纳入汉代主流的经学轨道,是从理论上对汉赋的第二次改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扬雄文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熊良智.扬雄的文学思想与辞赋书写[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孙少华.“壮夫不为”与“不讽则劝”——扬雄对汉赋理论的改造与两汉之际文学批评思想的定型[J].铜仁学院学报.2018
[3].毛羽丰.扬雄文学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4].冯玮.浅谈扬雄文学批评“以儒为主兼附道学”的二元论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3
[5].田长生.扬雄哲学思想与巴蜀文学[J].成功(教育).2011
[6].汪耀明.论扬雄的文学思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7].汪耀明.扬雄文学思想对东汉文论的影响[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
[8].陈碧仙.简论扬雄关于汉赋“丽则”和“丽淫”的文学思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
[9].束景南,郝永.论扬雄文学思想之“文质相副”说[J].文艺理论研究.2007
[10].康卫国.扬雄的文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