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传统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井上靖,美意识,物哀,幽玄
日本传统美论文文献综述
张体勇[1](2018)在《井上靖作品与日本传统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上靖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日本作家,这不仅是因为其精湛的小说写作技巧,更是由于他为数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所隐含的典型东方文学意蕴。井上靖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始终立足于日本文学传统,将物哀、幽玄和自然美意识完美地融入作品之中,而这也构成了井上文学的主题基调。(本文来源于《东亚评论》期刊2018年01期)
唐文元[2](2018)在《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端康成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世界文坛大师,也是典型的日式作家,其作品一直以日本传统的物哀美意识为主基调。本论文将通过解读《美丽与悲哀》中所展现的唯美意识来探究川端康成作品的魅力所在。(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颖[3](2015)在《从《雪国》人物形象探究日本传统美》一文中研究指出《雪国》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所创作的作品之一,被誉为"近代日本抒情小说经典",《雪国》以细腻的抒情方式,通过讲述一个梦幻般的凄美爱情故事,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和日本文学的传统之美。本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探究了日本的传统美,感受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5年06期)
王婷[4](2013)在《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端康成作为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西方现代文学的特色,然而更重要的是他能使其作品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继承和发扬日本的传统之美。(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3年14期)
魏策策[5](2012)在《冰菊与钢刀的辉映——论川端康成和叁岛由纪夫对日本传统美的扬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叁岛由纪夫都是日本传统美的书写者,川端阴柔,叁岛阳刚,他们如冰菊与钢刀一样在两极维护着日本的传统,这体现在他们对自然、死亡和两性的态度上。川端康成和叁岛由纪夫等能超越对西洋的模仿,转而对日本传统美进行挖掘,扎根古典,沐浴欧风,将日本的古典美提升到新的境界。川端和叁岛正是在西学与日本传统的合流中寻找自己的源流,最终在日本传统中发掘出了自己的根,同时又依据自己的个性,发挥各自的个性和个人才能,将自己汇入日本文学之潮流中,他们也将和日本的传统共存共荣。(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2年11期)
王秀霞[6](2012)在《《细雪》中的日本传统美》一文中研究指出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着名的唯美主义作家,其创作跨越明治、大正、昭和叁个时代。在他55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形成恶魔主义和古典回归两种迥异的创作风格。在前期创作中,他深受西方王尔德唯美主义理念的影响,注重官能和享受,坚持“一切皆以美为强者,丑为弱者”的审美主张,先后在《新思潮》发表《刺青》、《麒麟》等一系列作品,形成早期“恶魔主义”的创作风格。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他移居关西,并为充溢着古风古韵之魅力的上方文化所深深吸引,从此,他开始回归日本传统古典美的世界,创作出《春琴抄》、《细雪》等作品,形成“古典回归”的创作风格。《细雪》作为其回归日本传统的名作,一直被认为是谷崎文学中体现日本传统美的顶峰之作。可以说,莳冈四姐妹作为这部作品中出场的主要人物,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不同侧面的传统美。本论文由以下六部分构成。序论部分主要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今后的课题组成,并简单地就《细雪》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介绍,以引出全文。第一章对“真实”的大姐—鹤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明确了鹤子身上所具有的“真”之美。双亲去世之后,鹤子一边维持着没落的家族一边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妹妹,起到“家长”的作用。一方面,鹤子是一位具有古典气质的大家闺秀,是温柔且楚楚动人的女性;另一方面,作为家长的鹤子对妹妹们则重视教诲劝诫,遵从着道德伦理观的“真”来监督着她们的行为。此外,鹤子因对关西土地的留恋等原因,曾数次在他人面前落泪,这样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恰恰反映出了鹤子所具有的性情之“真”。第二章对像紫上一样完美的幸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明确了其身上所洋溢的“物哀”之美。本居宣长在解释知“物哀”之时,将“物哀”分成了“物之心”(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事之心”(能够通晓人际关系和人情)两部分。幸子和丈夫贞之助一起守护着固有的生活空间,守护着他们心目中美的世界,是知“物之心”之人。在与他人交往方面,幸子也处理得恰当好处,行动得当,做到通晓“事之心”。据此,幸子可以说是真正的知物哀之人。第叁章就“永远女性”雪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明确了其身上所具有的“雅”之美。所谓“雅”是指高贵优雅之意,这种美渗透到雪子的容姿、人品性格及与他人的往来之中。从外在上来说,雪子楚楚动人,拥有像雪一样纯洁的肌肤和高贵的气质,是传统的京都美人;从内在上说,她拥有东方女性的传统美德,知书达理、勤劳勇敢且具有献身精神。雪子是温顺而又内心强大的大和女子,其身上无处不洋溢着高贵的“雅”之美。第四章就四姐妹中年龄最小的妙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明确了其身上所具有的“幽玄”和“艳”之美。妙子出生于莳冈家族的没落时期,受到父母的关爱最少,从小就深刻体会到生活之艰辛,所以,妙子一直很努力。她不拘于形式和社会地位,无论是在工作还是恋爱方面都追求独立和自由。她是一个具有自由意识的现代女性,但其身上也具有传统美的因子。她参加各种传统活动,和姐姐们一起赏花、赏月、捉萤火虫,积极练习山村舞,将传统的人偶艺术作为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是“幽玄”与“艳”之美的所有者。但另一方面,近代的自由意识在使妙子变得独立成熟的同时,也给她带来负面影响。她追逐金钱,和多名男子纠缠不清,精于世故,从“圣物”变成了“俗物”,渐渐远离了美的世界。结尾部分将本论文的论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总之,《细雪》作为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在对四姐妹人物的描写中,充满日本传统美。本稿通过对四姐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寻其各自身上所拥有的日本传统美的因子,并进一步挖掘流淌于谷崎文学根底的真、物哀、幽玄等日本传统美意识,探究谷崎文学的魅力所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6)
臧晓梅,梁爱华[7](2011)在《日本传统美——和服》一文中研究指出都说樱花和和服是日本人审美精神的灵魂。自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骚客都极力去赞颂它们的美、韵、情、魂。作为日语教师,我希望能用较贴切简短的描述来向学生传达和服的美。本论文分和服的历史,种类,和服之美叁部分阐述,希望能使读者大体了解和服文化进而感悟和服之美。(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12期)
何欢[8](2009)在《浅析日本传统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以《我在美丽的日本》、《雪国》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端康成作为追求新技巧的"新感觉"派作家登上日本文坛,但使他扬名于日本和世界文坛的却不是源自他在技巧上的突破,而是在于他对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技巧的完美结合。本文试以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我在美丽的日本》和《雪国》为中心,浅析日本传统美在川端文学中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9年08期)
许启伟,邢雪艳[9](2007)在《诚——物之哀——空寂闲寂幽玄——探讨日本传统美意识的形成及其连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诚,物之哀,空寂、闲寂、幽玄作为日本独特的传统美意识,一直是影响日本人深层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探讨其演进过程来揭示日本传统审美理念的特质及其连续性。(本文来源于《日本问题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李伟萍[10](2007)在《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当代着名作家,也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1914年创作《十六岁的日记》开始,到1972年自杀止笔,川端在日本文坛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独特的孤儿经历及复杂多变的时代使川端文学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传统之中,同时他又是一战后遍布全世界的现代派艺术潮流中的弄潮儿,这些都造成了川端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从本质而言,日本的传统美是川端文学的根基,而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不仅没有冲淡其对传统美的执着追求,相反使他的探索更为深入,并使传统之美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川端文学的本质入手,力求深入挖掘川端康成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进而以其着作为依托,探讨川端文学对传统美的继承与开拓。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从作者的个性和时代入手,试析孤儿遭遇与战争对川端康成的影响,进而探明其浓厚的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川端康成是一个孤儿,为了摆脱生活的孤寂,他很小就沉醉于古典文学的世界。《枕草子》、《徒然草》、《竹取物语》等都是他喜欢的作品,古典名着《源氏物语》更是令他爱不释手。此外,江户时代的江岛其碛的“好色”之作也深受少年川端的喜爱。年幼时的广泛阅读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以说川端文学中的“物哀”美、“好色”美,以及他对处女的崇拜、对自然的情愫等,莫不与其早年的广泛阅读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亲人的不断去世使死亡的阴影浓重地笼罩在川端幼小的心灵上。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为了寻回失去的亲情,他认同了佛教“轮回转生”的世界观。对川端来说,这一传统思想观念的确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川端在与万物的主动交流中寻回失去的情感,进而使其浓重的孤儿性情得到最为深广的解脱。另一方面,它还进一步使川端体悟到了传统的“空”、“无”思想。在“轮回转生”的世界里,人生依然如过客,不同的是人的心灵可以变得更为宽广。这种超越个体生命局限的广博心境使川端体认到:与其执着于现实,莫如投入到随缘任运、宁静淡远的“空”、“无”世界。因此,孤儿的遭遇是川端康成传统审美意识形成的内在根源,并进一步使传统美成为其内心的积淀,从根本上制约了川端文学的民族化方向。此外,战争使川端康成更加坚定了继承传统的信念,并进一步促进了其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在长达15年的战争中,日本国内的政治形势异常复杂,人性受到了极度的压抑。在此情形下,川端也陷入彷徨之中,并试图寻求着超越的途径。于是,他背负着内心的痛苦,抱着一种悠然忘我的态度,把目光投向了抚育过自己的“故乡”。在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古典世界中,川端体悟到了战争的“徒劳”,并进而在忘我的“空”、“无”境界中获得了一颗自由的灵魂,实现了对战争的超越。战后川端的诸多文坛好友大都因战争的戕害而辞世,而日本的世相和风俗更是令他哀伤、痛惜不已。在如潮水般涌入的美国文明面前,战败的日本陷入了自我否定的风潮中,极力抛却民族的传统,而这进一步导致了民族灵魂的失落。面对此种情形,川端深切地感受到:继承民族的传统、寻归心灵的故乡,这是战后的日本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因而,战后的川端把古都作为心灵的故乡,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灵感和力量,进而使传统之美在他的作品中绚烂多姿地绽放。正是川端的努力使日本文学承载着民族的传统之美,打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天窗。这不仅照亮了日本的文学,更照亮了战后日本的新生,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因此,继承民族的传统、守护心灵的故乡,这不仅是川端对因战争而故去的恩师好友的最好祭奠,更是时代的需要。第二章力求对川端文学所体现的自然美展开具体论述。要谈日本民族的传统美,首先要谈自然美。受到岛国美丽的自然环境的滋养,日本人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自古以来,日本作家以自然为友、以四时为友,他们能从一草一木的细微变化中敏锐地掌握四季时令的变化,并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律动、万物的生生不息。由于其浓厚的传统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对季节的感受也非常敏锐。在创作中,他以其纤细的笔墨对自然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并常以四季的更替来暗示人物的情感与命运。在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情化的统一上,川端文学充分体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此外,日本民族对自然色彩的感受也非常敏锐、细腻,赤、黑、白、青是其民族色彩语言的四原色,并具有特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内涵。受感性文化的熏陶,色彩在川端文学中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总体而言,川端常用红与白来象征性爱之美、梦幻之美以及生与死等,而多用黑与白来象征死亡之美、悲凉之美以及现实之丑与梦幻之美等。总之,川端康成不仅擅长捕捉和描摹自然美,而且善于挖掘自然美的深层内涵,并使万物的四季更替、色彩的明暗辉映与小说人物的情感、命运紧密相连。可以说,川端文学从早期的清丽、纯洁到中期的徒劳感伤,直至晚年的虚无颓唐,虽情感有所变化,但人物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境界却贯穿始终。第叁章力求对川端文学的传统精神之美作系统、深入的阐述。“好色”、“物哀”以及“虚无”、“幽玄”等是日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灵魂。川端康成继承了传统美的艺术神髓,并融入自身的情感,使之在他的作品中悄然绽放。日本古代文学对性的表现是非常坦率的,并逐渐形成了“好色”的文学传统。这种“好色”观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的欲求,更是为了实现无限渴望的“爱”,从而更倾向于一种宗教性的、审美的观念。川端康成继承了这一传统审美意识,他的很多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好色”之情,并在其中融入了自身的独特情感。孤儿的生活体验使川端康成充满了对女性肉体之美的渴慕,并形成了“处女崇拜”、母性崇拜等情结。因此,川端文学中的女性大都集光洁的肉体之美、纯洁的心灵之美、母性的温柔之美为一体。川端无限向往少女的肉体之美,但少女的纯洁之美却是不可触摸的禁忌之美,此外,少女也很难具有母性的温柔。于是,在现实与理想的不可协调中,川端把女性上升到“佛”的位置。佛是神圣的、不可触及的,此外佛又是慈悲的,她以母性的温柔关爱着每一个渴求着爱的人们。因此,美女佛便成为川端文学中拯救自我的象征,并在感官与圣洁的两极中,形成了川端文学独特的“好色”之美。“物哀”产生于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是贯穿在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川端康成也认为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在创作中,他多以短暂“无常”的爱情为主要内容,以悲愁为主要情感色调,进而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既美且悲的传统格调。总体而言,在创作中川端不仅展现了初恋的感伤之美、女性的哀怨之美,而且赞赏了纯粹的悲之美。这种悲从属于美、美又制约着悲的艺术境界为川端文学营造出无限典雅的传统氛围,并使之流现着“物哀”美的神韵。孤儿的生命体验使川端康成充满了对人生的探求,同时由于祖父的影响,佛国的芳香一直熏陶着他,伴随其成长。这使川端拥有了一双凝视虚空世界的“临终的眼”,而这“临终的眼”就是超越生死、透过现象来认识生命真相的开悟之心。在此基础上,川端把佛禅的清灵玄虚作为文学的幻境,并以敏感的笔触描绘着美的“佛界”与“魔界”,探求着生命的真相。战后,川端对“魔界”的执着、对“佛界”的憧憬包含了他试图用传统的佛教禅宗精神拯救自我的努力,及其对人生终极的关怀。他渴望通过解除一切“道德的抑制”使人类恢复到原初,从而找回生命的尊严,摆脱战争的阴翳。叁岛由纪夫称川端康成为“永恒的旅人”,川端的一生的确像是来往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旅人。他以无所畏惧的精神深究人性的根底,并以诗意的情怀引领人们走向随缘任运、宁静淡远的美好世界。第四章力求探讨川端康成对传统之美的新开拓。川端从事创作的初期正逢“大正民主”时期,那是一个丰富多元、与传统既割裂又藕断丝连的独特时代。受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川端康成也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并成为该运动的旗手。此后,他又转向对新心理主义的探索,并买来乔伊斯的着作,与原文对照着详细阅读。当然,川端在这段时期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有些偏激,带有向西方一边倒的倾向。但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因子在经过短暂、激烈的异体对抗之后,很快就以温和的方式溶入川端文学的血液之中,实现了“内化”。新感觉派落潮后,川端逐步将新感觉派的主观感受从浅层的感觉范畴推进到情感范畴,并使之与日本传统的自然美、人情美相结合。此外,川端也没有止步于单纯模仿西方意识流,而是结合自身的禀赋,使意识流小说的心理时空观及其对无意识的挖掘,与他那传统的“空”、“无”思想及其对“魔界”的探索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从整体来看,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及新心理主义时期的探索,不仅没有妨碍他对传统美的执着追求、削弱其文学古典美的意蕴,反而使传统之美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也正是这种探索才使川端文学既富有现代性、世界性,又不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总之,川端文学是深深地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从川端康成的创作道路看,在现代派艺术席卷整个世界的年代里,年轻的他曾倾倒于西方现代主义。但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川端充分认识到:一方面,要借鉴外来的文学艺术,来充实和丰富传统。另一方面,借鉴外来的文学艺术,也绝不能脱离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战争年代里,尤其是日本五条件投降以后,面对民族文化的失落,川端更加坚定了继承、创新传统的信念。因此可以说,川端康成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并没有妨碍他对民族传统的执着追求,更没有冲淡传统美在其文学中的主体地位。相反,这段时期的探索为他继承传统提供了新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川端通过笔墨使传统之美在现代社会凸现出其价值和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川端文学的根基——传统之美入手,而将他青年时期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作为其对传统美的创新和开拓,置于文章之末。(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5-15)
日本传统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川端康成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世界文坛大师,也是典型的日式作家,其作品一直以日本传统的物哀美意识为主基调。本论文将通过解读《美丽与悲哀》中所展现的唯美意识来探究川端康成作品的魅力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传统美论文参考文献
[1].张体勇.井上靖作品与日本传统美意识[J].东亚评论.2018
[2].唐文元.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李颖.从《雪国》人物形象探究日本传统美[J].作家.2015
[4].王婷.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传统美[J].山东工业技术.2013
[5].魏策策.冰菊与钢刀的辉映——论川端康成和叁岛由纪夫对日本传统美的扬弃[J].理论月刊.2012
[6].王秀霞.《细雪》中的日本传统美[D].山东师范大学.2012
[7].臧晓梅,梁爱华.日本传统美——和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
[8].何欢.浅析日本传统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以《我在美丽的日本》、《雪国》为中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
[9].许启伟,邢雪艳.诚——物之哀——空寂闲寂幽玄——探讨日本传统美意识的形成及其连续性[J].日本问题研究.2007
[10].李伟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D].山东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