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色素的制备及其化学成分

茶色素的制备及其化学成分

一、茶色素制取及其化学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何焱,董梦娇,刘斌,蔡宗仁,郑德勇[1](2019)在《8种金属盐与茶褐素同浴媒染棉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用茶褐素与金属盐同浴媒染棉织物,根据染色样品的色深K/S值、水洗褪色牢度和力学性能变化,研究氯化锆、三氯化铁、氯化镍、四氯化钛、氯化镉、氯化锂、硝酸铝、氯化钴等8种金属盐对茶褐素染色棉布效果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优化金属盐浓度、处理时间、处理温度和处理pH值等条件。结果表明,氯化锂和氯化镍在茶褐素染色过程中媒染效果较差,其他6种金属盐在茶褐素染色棉布过程中效果不同。优化条件分别为三氯化铁浓度6 g·L-1,温度30℃,时间40 min,pH值7;硝酸铝浓度2 g·L-1,温度40℃,时间40 min,pH值10;氯化镉浓度3 g·L-1,温度80℃,时间60 min和pH值4;四氯化钛浓度3 g·L-1,温度30℃,时间30 min,pH值6;氯化锆浓度3 g·L-1,温度30℃,时间50 min,pH值5;氯化钴浓度3 g·L-1,温度80℃,时间50 min,pH值4。三氯化铁媒染可以降低样品的断裂强度,钛盐和铝盐媒染可提升样品的断裂强度,其他金属盐处理后断裂强度变化不显着,经金属盐处理的样品的断裂伸长率均有一定上升。

何焱,董梦娇,陈友泽,庄心群,郑德勇[2](2019)在《6种金属盐对茶黄素染色棉布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三氯化铁、硝酸铝、四氯化钛、氯化锂、氯化镍、氯化钴等6种金属盐作为媒染剂,研究茶黄素在棉织布上的媒染性能,通过染色棉布的色深K/S值、褪色牢度及其力学性能变化,确定媒染剂浓度、染色时间、染色温度和染色pH等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除氯化锂外其他5种金属盐均在不同程度上优化茶黄素的染色效果,优化媒染条件:氯化钴浓度6 g/L、温度30℃、时间80 min和pH 5;硝酸铝浓度1 g/L、温度50℃、时间30 min和pH10;氯化镍浓度4 g/L、温度80℃、时间80 min和pH5;四氯化钛浓度4 g/L、温度40℃、时间80 min和pH10;三氯化铁浓度1 g/L、温度80℃、时间80 min和pH7。此外,金属盐作为媒染剂媒染样品的强度及韧性均有一定的提升。

赵敏,王孟兰,刘娟,丁学海,唐可欣[3](2018)在《茶色素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茶色素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家兔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茶色素用药组,各8只。采用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茶色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脑组织的促凋亡蛋白Bax和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和茶色素用药组胞浆内Bax蛋白阳性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茶色素用药组胞浆内Bax蛋白阳性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对照组与茶色素用药组Bcl-2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茶色素用药组Bcl-2蛋白阳性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茶色素可以通过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的促凋亡蛋白Bax和增加抑凋亡蛋白Bcl-2含量,减轻脑组织损伤,挽救濒死的神经元,起到脑保护作用。

胡燕[4](2019)在《雅安藏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保健功能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雅安藏茶是黑茶的一种,属于后发酵茶,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雅安藏茶富含茶褐素、茶多糖、有机酸、膳食纤维和粗纤维等特征性活性成分。本文综述了雅安藏茶降脂减肥、抗氧化、助消化和调理肠胃、降血糖、降尿酸、抗辐射、抑菌等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引导和扩大雅安藏茶的消费市场,并为雅安藏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林岱,李冰洁,周建武,饶平凡[5](2017)在《红茶滋味成分多相分布的研究》文中提出运用微滤和超滤技术将茶汤分为悬浊液、胶体相、真溶液,并分别检测了不同温度下咖啡碱、总多酚、氨基酸、总糖等滋味成分在"三相"的含量与分布比例。运用Malvern激光粒度仪对原茶汤及其分离得到的胶体相的胶体学性质进行测定,结合感官评价与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变化,将茶汤滋味成分的分布配比与胶体学性质、茶汤滋味相关联。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微滤的茶汤,滋味成分三相的分布比例有显着不同,且胶体相与真溶液的配比能影响茶汤胶体体系的粒径与电位值,同时也影响着茶汤的风味,50℃微滤茶汤获得最高感官偏好性,其两相配比分别为:咖啡碱1︰3.8、总多酚1.2︰1、氨基酸1︰7.5、总糖1︰4.3,平均粒径160 nm,Zeta电位–25.5 mV,此时的茶汤滋味醇厚、香气浓郁、体系稳定、分布均匀。

陈胜兰[6](2017)在《茶色素对恒牙牙面附着的观察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茶色素(Tea Pigment,TP)是茶叶中的主要成分活性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还有抑制口腔致病菌,并且能与牙面上的唾液蛋白获得性膜互相作用,能良好地吸附于牙面上。茶色素本身为一混合物,其成分复杂,本次实验主要以茶叶成分中的茶色素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茶色素中附着于牙面的物质,及吸附于牙面的动态分析。同时,研究表明茶叶对牙釉质有再矿化作用,但其茶叶成分复杂,本实验就单独探索茶色素对牙釉质再矿化作用,进一步研究其茶色素防龋的作用及可行性。方法:1.茶色素附着于牙面的成分分析:将牙冠浸泡于茶色素溶液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茶色素溶液中的成分变化,从而推测附着于牙面的茶色素具体成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色素溶液附着于牙面的时间与速度。绘制茶黄素(Theaflavins,TF)标准品的标准曲线,测量茶色素中茶黄素的具体含量,进而估算茶色素附着在牙面的成分。并且利用双目立体显微镜以宏观的形式观察茶色素吸附于牙面的效果。2.茶色素对牙釉质的再矿化作用分析。以牛牙作为牙釉质样本,运用表面显微硬度对实验组牙齿样本在脱矿前、脱矿后、再矿化后的硬度变化进行测量,探索茶色素对牙釉质的再矿化作用。结果:1.附着分析:茶色素附着于牙面的物质为高效液相色谱中15.5min出峰的物质,在22h时其附着于牙面趋于饱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此物质不是茶色素中的茶黄素;在双目体视显微镜观察,茶色素主要附着在牙齿窝沟处,并随着时间的变化附着的颜色不断加深。2.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测量茶色素溶液处理过的牙釉质样本,样本在脱矿前、脱矿后、再矿化后的显微硬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茶色素易附着于牙面上,在22h时附着趋于饱和,且主要附着于牙面的窝沟点隙处。茶色素成分复杂且不稳定,随着时间的变化,其成分也发生变化。附着在牙面的茶色素成分推测为茶红素或者茶褐素物质。茶色素的防龋作用主要为抑菌,对于牙釉质无再矿化作用。

刘忠英,潘科,沈强,吕军,甘正刚,郑文佳[7](2017)在《茶褐素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茶褐素是由茶黄素和茶红素进一步氧化聚合而成的褐色高聚物,其结构中含有羟基、羧基、烷基和苯环类似物等,具较强的抗氧化、抗癌、降血脂等功效。本文综述了茶褐素的组成结构、形成与积累和功能活性;最后,提出茶褐素在当前研究中面临的困境,并进行了展望。

石若瑜,陈际名,黄业伟,魏楠,李彤,朱强强,马啸,王宣军,盛军[8](2016)在《云南红茶贮存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及茶红素、茶褐素功效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具有代表性的云南优质红茶为试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光谱法检测,分析红茶中的茶色素、咖啡因、茶多酚等主要生化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第0、1、3、5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南红茶中的咖啡因、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随着红茶储存年份的增加而减少;红茶中的茶黄素含量下降,而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增加。该研究结果揭示贮存时间对红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为今后红茶科学存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探究茶红素、茶褐素对小鼠皮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R)的影响,探究红茶中的茶色素健康功效。

王秋平,赵云国[9](2016)在《天然龙井茶色素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龙井茶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1∶50、提取时间30 min,且液料比对提取率的影响大于提取时间。测定了龙井茶色素的酸碱稳定性、存放稳定性、耐热稳定性等性质。通过使用不同染色工艺,测定所染棉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耐日晒色牢度、色差等。了解了不同工艺下龙井茶色素所染织物的差异。龙井茶色素更适合媒染法染色,尤其是后媒法。此时,耐摩擦色牢度及耐皂洗色牢度都很高,达到服用要求。

王晓[10](2014)在《广西六堡茶化学成分分离、活性分析及茶褐素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六堡茶是中国黑茶之一,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多种生物活性。针对六堡茶的研究主要是加工工艺,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少。本课题对广西六堡茶的有效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对茶褐素进行提取工艺优化。主要结果如下:1.活性分析:六堡茶经95%乙醇浸提后,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各萃取相蒸干,4个极性部分的浸膏分别进行抗氧化、抗菌和抗肿瘤实验。抗氧化实验中分别选取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通过测定吸光度值判断各极性部分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数据分析,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特别是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值较高;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法(MIC)选取革兰氏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以及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四种菌种对经过水提萃取后的4个极性部分和95%乙醇提取萃取后的4个极性部分进行抗菌活性实验,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对其它细菌的抑制作用;浸膏分别对胃癌细胞MGC-7901、人宫颈癌细胞Hela、肝癌细胞7404进行毒性测定,通过数据分析,依据IC50值判断活性效果,与预期差别较大,对这三种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小。2.化学成分分析:六堡茶提取物经萃取后,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通过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并对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用柱层析进行分离鉴定。化学成分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已鉴定出5个化合物,分别是棕榈酸、咖啡因、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α-菠甾醇。3.工艺提取纯化: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法提取六堡茶中的茶褐素,分别对酶解温度(A)、酶解用量(B)、pH值(C)、酶解时间(D)四个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比分析,得到了茶褐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产率达到24.50%。用大孔树脂对茶褐素进行富集纯化,首先选取D900、DM-301、ADS-17、D101、S-8五种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通过静态吸附,比较吸附率与解析率的综合效果,确定了D101作为纯化茶褐素的大孔吸附树脂。其吸附率是43.65%,解析率是67.09%。确定了茶褐素溶液浓度、洗脱剂、洗脱速度、pH值对纯化的影响。选用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的方法对茶褐素进行分级分离,丙酮-水做洗脱剂,按照色谱带的不同得到了6个级分,分别通过紫外和红外光谱观察,数据分析表明茶褐素的组成与结构复杂。

二、茶色素制取及其化学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色素制取及其化学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1)8种金属盐与茶褐素同浴媒染棉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材料
        1.1.2 仪器
    1.2 处理设计
        1.2.1 棉布预处理
        1.2.2 同浴媒染法
        1.2.3 染色性能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浴媒染的效果
        2.1.1 金属盐浓度的影响
        2.1.2 媒染温度的影响
        2.1.3 媒染时间的影响
        2.1.4 媒染液pH值的影响
    2.2 水洗褪色的牢度
    2.3 棉布的色彩
    2.4 棉布的力学
3 小结

(2)6种金属盐对茶黄素染色棉布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织物前处理。
        1.3.2 染色试验。
        1.3.3 染色棉布性能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黄素染色条件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1.1 媒染剂浓度的影响。
        2.1.2 染色温度的影响。
        2.1.3 染色时间的影响。
        2.1.4 染色溶液pH的影响。
    2.2 优化媒染条件下样品色牢度
    2.3 不同金属盐媒染剂最优媒染条件下棉布的色彩
    2.4 不同金属离子媒染剂对棉布力学性能的影响
3 结论

(3)茶色素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1.3实验方法
    1.4 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茶色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区促凋亡蛋白Bax表达的影响
    2.2 茶色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区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雅安藏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保健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雅安藏茶的主要活性成分
    1.1 茶褐素
    1.2 茶多糖
    1.3 有机酸
    1.4 膳食纤维和粗纤维
2 雅安藏茶的主要保健功能
    2.1 降脂减肥
    2.2 抗氧化
    2.3 助消化和调理肠胃
    2.4 降血糖
    2.5 降尿酸
    2.6 抗辐射
    2.7 抑菌
3 展望

(5)红茶滋味成分多相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1.2.1 茶汤制备
        1.2.2 茶汤咖啡碱含量测定
        1.2.3 茶汤茶多酚含量测定
        1.2.4 茶汤氨基酸含量测定
        1.2.5 蒽酮-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
        1.2.6 感官审评
        1.2.7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测定
        1.2.8 粒径与Zeta电位测定
        1.2.9 分析统计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温度微滤对茶汤咖啡碱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2.2 不同温度微滤对茶汤总多酚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2.3 不同温度微滤对茶汤氨基酸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2.4 不同温度微滤对茶汤总糖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2.5 不同温度微滤对茶汤胶体学性质的影响
    2.6 不同温度微滤处理在茶汤感官评审上的差异
    2.7 不同温度微滤对茶色素含量的影响
    2.8 热微滤对茶汤胶体学性质的影响
3 结论

(6)茶色素对恒牙牙面附着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一 茶色素附着于牙面的对比观察及成分分析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实验二 茶色素对牙釉质再矿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茶褐素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褐素组成结构
    1.1 主要基团
    1.2 主体物质
    1.3 茶褐素的形成与积累
        1.3.1 红茶、青茶中茶褐素的形成与积累
        1.3.2 黑茶中茶褐素的形成与积累
2 茶褐素功能活性
    2.1 抗氧化
    2.2 降脂减肥
    2.3 降血糖
    2.4 抗癌
    2.5 抑菌、抑制酶活性
    2.6 抗疲劳
3 展望

(8)云南红茶贮存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及茶红素、茶褐素功效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红茶提取物HPLC样品制备
        1.2.2 HPLC检测条件
        1.2.3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测定
        1.2.4 茶红素、茶褐素对小鼠皮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总量的影响
        1.2.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贮存年份的红茶中咖啡因、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含量
    2.2 不同贮存年份的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
    2.3 茶褐素和茶红素对小鼠形态行为学观察
    2.4 短时间外用茶褐素和茶红素对小鼠皮肤组织中EGFR影响
    2.5 茶褐素、茶红素对皮肤组织的形态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9)天然龙井茶色素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材料
    1.2 龙井茶色素的提取
    1.3 茶色素染色[4-6]
    1.4 测试
        1.4.1 茶色素鉴定
        1.4.2 茶色素稳定性
        1.4.3 色牢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茶色素提取工艺优化
    2.2 茶色素鉴定
    2.3 茶色素稳定性
        2.3.1 耐碱稳定性
        2.3.2 存放稳定性
        2.3.3 耐热稳定性
    2.4 色差
    2.5 色牢度
3 结论

(10)广西六堡茶化学成分分离、活性分析及茶褐素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六堡茶研究进展
    1.2 黑茶中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进展
        1.2.1 生物碱类
        1.2.2 茶多酚类
        1.2.3 氨基酸类
        1.2.4 茶多糖类
    1.3 茶色素的研究进展
        1.3.1 茶黄素的分离制备研究
        1.3.2 茶红素的研究
        1.3.3 茶褐素的研究
    1.4 大孔树脂法在茶叶中的应用
    1.5 茶色素的生物活性及保健作用研究
        1.5.1 抗癌、抗肿瘤作用
        1.5.2 抗菌、抗龋齿作用
        1.5.3 抗氧化作用
        1.5.4 其它药理活性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六堡茶不同萃取物的生理活性研究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仪器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2 六堡茶中各极性部分的抗氧化研究
        2.2.1 原理和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六堡茶中各极性部分的抗菌活性研究
        2.3.1 实验材料准备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六堡茶各极性部分抗癌活性研究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六堡茶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3.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材料
    3.2 六堡茶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的挥发性化学成分 GC-MS 分析
        3.2.1 GC-MS 测定条件
        3.2.2 GC-MS 结果分析
    3.3 六堡茶中各极性化学成分的分离
        3.3.1 六堡茶石油醚相的分离
        3.3.2 六堡茶乙酸乙酯相的分离
        3.3.3 六堡茶正丁醇相的分离
    3.4 化学成分鉴定结果
    3.5 六堡茶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合物结构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纤维酶辅助法提取六堡茶中的茶褐素
    4.1 实验试剂、仪器与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茶褐素的提取流程
        4.2.2 单因及正交素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4.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孔树脂纯化茶褐素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茶褐素的提取
        5.2.2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5.2.3 大孔树脂的选择
        5.2.4 静态吸附实验
        5.2.5 D101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析茶褐素的条件优化
        5.2.6 D101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解析茶褐素条件优化
    5.3 实验结果
        5.3.1 大孔树脂的选择
        5.3.2 D101 静态吸附饱和曲线
        5.3.3 D101 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解析
        5.3.4 动态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茶褐素的分级分离研究
    6.1 材料、仪器和试剂
        6.1.1 主要仪器
        6.1.2 实验材料
        6.1.3 实验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茶褐素粗品的制备
        6.2.2 葡聚糖凝胶 (Sephadex LH-20) 的预处理
        6.2.3 茶褐素的分级分离
    6.3 实验结果
        6.3.1 洗脱剂的选择
        6.3.2 六堡茶茶褐素级分的紫外光谱分析
        6.3.3 六堡茶茶褐素级分的红外光谱分析
    6.4 SephadexLH-20柱分离六堡茶茶褐素的可行性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与项目
参加会议论坛
致谢

四、茶色素制取及其化学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8种金属盐与茶褐素同浴媒染棉布的研究[J]. 何焱,董梦娇,刘斌,蔡宗仁,郑德勇. 浙江农业科学, 2019(06)
  • [2]6种金属盐对茶黄素染色棉布效果的影响研究[J]. 何焱,董梦娇,陈友泽,庄心群,郑德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2)
  • [3]茶色素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 赵敏,王孟兰,刘娟,丁学海,唐可欣.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22)
  • [4]雅安藏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 胡燕. 食品工业科技, 2019(05)
  • [5]红茶滋味成分多相分布的研究[J]. 林岱,李冰洁,周建武,饶平凡. 茶叶科学, 2017(04)
  • [6]茶色素对恒牙牙面附着的观察研究[D]. 陈胜兰.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7]茶褐素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活性研究进展[J]. 刘忠英,潘科,沈强,吕军,甘正刚,郑文佳. 食品工业科技, 2017(05)
  • [8]云南红茶贮存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及茶红素、茶褐素功效的探究[J]. 石若瑜,陈际名,黄业伟,魏楠,李彤,朱强强,马啸,王宣军,盛军.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6(06)
  • [9]天然龙井茶色素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 王秋平,赵云国. 印染助剂, 2016(05)
  • [10]广西六堡茶化学成分分离、活性分析及茶褐素提取工艺研究[D]. 王晓.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3)

标签:;  ;  ;  ;  ;  

茶色素的制备及其化学成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