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中国互联网十大烦恼

1999中国互联网十大烦恼

一、1999中国网络十大闹据(论文文献综述)

龚滔[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尤达[2](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周诗怡[3](2021)在《国产动画电影的孙悟空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罗震[4](2021)在《“哪吒”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及文化部相关文件指出,传统文化产业,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快其业态的发展,把文化创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指明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要守正创新,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中影视创作一直备受关注,其中IP概念在影视创作中很受欢迎,不仅拥有有价值的内容,而且有较稳定的群众基础,经过改编创作可以获得持续的经济价值。由于这种利益的驱使,IP的概念也运用到动画、游戏等领域。“哪吒”作为耳熟能详的改编对象,以自身为载体,经历了很多领域的再创作,成功地建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有很高的识别度。自故以来,“哪吒”有很多精彩的改编作品,是成功且受欢迎的“经典 IP”。本文以“哪吒”的经典动画改编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并收集整理,再结合动画改编方法和IP的价值研究,分不同时期对哪吒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其主要工作如下:第一,IP的特征及经典“哪吒”再改编创作的条件。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互联网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很多拥有群众基础和能创造价值的文化资源正在被不断的改编创作。而优质和经典的IP则需要具备跨媒介广泛,有牢固且雄厚的群众基础,以及可观的价值回报这些条件。通过对“哪吒”各种艺术形式的整理,它经历了不同艺术形式的改编和各种媒介的发展和演变,获得了大众的认可,满足改编高频跨媒介领域广泛,群众基础稳定的条件,具有IP改编的价值,是一个高质量的经典IP,适合走IP开发的道路。第二,经典动画“哪吒”形象改编研究。整理分析现有的哪吒相关改编动画作品,梳理其动画改编的策略,包括思维动机,题材类型和改编策略。分析其为迎合时代发展和受众需求,在改编创作中做的调整,明确IP开发的可行性。结合动画改编方法和IP价值研究理论,研究国产动画不同发展时期所对应的哪吒相关典型动画代表,分析其动画改编的策略,动画改编的影响价值,思考新时代语境下动画改编的策略和方法。第三,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原则与策略。针对国产动画产业题材陈旧单一性的特点和国外先抢去的中国本土的IP,提出国产动画IP走动画改编创作之路具有可行性,但是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改编创作原则以及策略,也要结合时代背景,避免在改编创作中进入误区,运用新思维多角度考虑,继续改编创作新作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除此之外,也遵照动画改编的原则和策略,完成了一些有关“哪吒”形象的再设计。

何帅[5](2021)在《网络神话游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当下热门的网络神话游戏为研究对象,从民俗文化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民俗文化学、神话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理论,通过文献梳理与网络田野相结合的方法、网游深描与文化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平行比较与主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前人已有的文献成果和个人田野的基础上,探讨网络神话游戏与文本影视、精神世界、现实社会的关系、游戏中的神话符号、神话重构、神话网游的发展等问题,从而探究网络神话游戏与传统神话的联系,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第一章从网络游戏文化入手,通过对计算机文化、网络游戏发展的分析,认为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催动了网络游戏的产生,又促进了以神话、传说、史诗类网游的发展。大部分网络游戏以文本、影视为基础、现实社会为参照创作,是对现实社会和民众精神世界的反应。通过对网络游戏的分析可得,网络神话游戏是古老民间游戏融合传统神话,为适应当代民众娱乐需求与科技挂钩的现代化蝉变。第二章通过对网络游戏中的神话英雄、远古神兽、传说神器等神话符号与文本、影视比较分析发现,神话符号在形式上是动态的、传承的、变化的;在运用上其名称得到较好传承,故事情节被淡化或改造;在功能上与游戏相关的功能被沿用或放大,无关的功能则被舍弃。第三章关注的是网络游戏中的神话故事、角色、神怪的重构,通过对神话英雄与游戏角色从功能、动静态、故事、服饰四个方面比较分析得到:游戏角色与神话人物是民众在不同时期、受当下人文环境的影响,为满足自身某种特定需求,创造的在众多方面有着明显不同,但又有着相似神力的人造物,从而说明了游戏中重构的神话与上古神话有着本质区别。第四章以大数据时代下民众对娱乐的需求为背景,通过对神话网游的分析得到:游戏产业的繁荣是自身改革、创新和神话不断深层次融入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游戏中,神话传统得到传承与传播,游戏产业也向着多元化、现代化、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余论部分对社会群体与神话网游行业的发展和调试进行探析,通过问卷的形式分析神话网游对学生群体的现实影响,并剖析了普通民众对神话网游在部分问题上的误解,以及游戏本身带来的一定负面影响,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与监管下和各方协同努力下,相信必将实现以神话网游为代表的游戏产业的长久繁荣。全文由正文四章、绪论、余论及相关附录等部分组成,约9万余字。

申琳[6](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樊妍秋[7](2020)在《鸳鸯蝴蝶派的“鉴”与“镜” ——从通俗小说到类型电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鸳鸯蝴蝶派文人曾经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他们的电影创作曾遭遇负面的评价,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范伯群为代表的学者们,重新对鸳鸯蝴蝶派文人作品进行了挖掘与定位,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鸳鸯蝴蝶派文人与电影渐渐受到了关注,学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对鸳鸯蝴蝶派影人和电影创作进行探究。长期以来,人们对鸳鸯蝴蝶派及鸳鸯蝴蝶派的电影创作抱有一定偏见,认为鸳鸯蝴蝶派文人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忽略了艺术性,充斥着无聊的商业噱头,不值得被关注。由于鸳鸯蝴蝶派电影创作的史实资料较少,许多当时的电影拷贝如今已经难寻踪迹,所以很难让人们客观地去评价鸳鸯蝴蝶派的电影创作,因此我们今天应该重新评价鸳鸯蝴蝶派电影的创作价值及其历史贡献,以及肯定其对中国早期类型电影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论文主要采取史料考据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史料的考据是本论文研究的基础,对于史料的考据也是实证法研究的需求。论文将采用实证法对鸳鸯蝴蝶派与中国早期类型电影的形成,进行归纳总结和具体分析。在对鸳鸯蝴蝶派影片进行史实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思辨的方法,对鸳鸯蝴蝶派不同类型影片进行分析。同时论文也将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对已存在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论文也参考了秦喜清教授论文的研究方法,秦喜清教授的论文参照了日本学者山本喜久男的研究方法。日本学者山本喜久男指出:“所谓影响,是谈两个不同事物的关系,但它是由类似和差异两个方面构成的。类似代表着同化的积极倾向,它在这里持有“鉴”和“镜”的双重功能;差异代表着个体的积极倾向,它在这里持有文化、个性的独特性。作为表现物的电影作品,它的独特性提示着这样的双重功能”。山本喜久男区分了“鉴”与“镜”两个概念,前者取学习、仿效之意,而后者则起到映照自己文化的作用。在中国电影的初始阶段,鸳鸯蝴蝶派类型电影将鸳鸯蝴蝶派小说作为“鉴”,同时也将鸳鸯蝴蝶派小说所承载的从古代流传的文化复制在了自己的“镜”中。不仅是鸳鸯蝴蝶派小说,鸳鸯蝴蝶派类型电影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学与西方电影的影响,将之作为自己的“鉴”与“镜”。那么,鸳鸯蝴蝶派电影究竟是如何“鉴”与“镜”的呢?笔者将在下文中给以解答。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文化之旅”。分为三节,第一节,考证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人的文化圈。第二节,论述了鸳鸯蝴蝶派小说至电影的实践之路。第三节,论述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文化之旅。第二、第三章主述了鸳鸯蝴蝶派的类型电影。其中第二章阐述了“‘鉴’与‘镜’:选择与取舍”。分为二节,第一节论述了鸳鸯蝴蝶派所构建的社会伦理话语。第二节,论述了哀情与世情影片:西方和传统的选择与相融。第三章阐述了“‘鉴’与‘镜’:知、意、情”。分为二节,第一节论述了侦探影片与神怪影片。第二节论述了武侠女明星与《荒江女侠》。第四章阐述了“从小说《红礁画桨录》到电影《风雨之夜》个案中的跨文化现代建构”。分为四节:第一节,笔者比较了《红礁画桨录》英文原着与林译版本。第二节,笔者论述了《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讹”之现代折射。考证了新剧《红礁画桨录》,同时探讨了小说《红礁画桨录》与电影《风雨之夜》。第三节,笔者论述了《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信”之现代审视。第四节,笔者论述了《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化”之现代精神。尾声部分是“‘兴观群怨’: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人的文化补救。”二、三十年代鸳鸯蝴蝶派类型电影从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中吸取了精粹,丰富了艺术形式,在电影的初始发展阶段,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的介入和鸳鸯蝴蝶派文人的艺术观念推动了二、三十年代类型电影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对类型电影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发展出了带有各种独特鸳蝴气息的鸳鸯蝴蝶派类型电影,如伦理影片、哀情影片、世情影片、爱情影片、侦探影片、神怪影片、武侠影片等。

钟庆悦[8](2020)在《跨文化与跨时空 ——美国电影中唐人街的媒介地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是人们感受不同时空文化的重要手段,它既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又以想象的方式重构了社会。美国电影的唐人街想象在传播唐人街文化的过程中,不仅通过镜头展现了唐人街多种多样的城市风光与人文风情,也建构了一个充满文化意味的意向空间,向观众呈现唐人街的丰富内涵。媒介地理学研究的是媒介、地理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在此视角下,美国电影中的唐人街想象与唐人街,两者之间既相互重叠、又有不同的面相。在媒介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下,选取生产、空间、时间、地方这四个尺度,为探寻唐人街想象的内容、路径与背后的文化意义提供了框架。在生产上,唐人街想象涉及的生产地理较为复杂,美国本土生产的唐人街影像经历了由单薄向多元的变迁,中国参与制作的美国电影则呈现文化导向与资本导向两个极端,创作者的不同地理身份也造成了解读唐人街的不同方式。在空间上,唐人街身处美国社会,唐人街想象通过空间区隔、交错与融合勾勒出唐人街的空间表征,折射出唐人街与美国主流社会间的碰撞,创作者通过表现空间差异、空间拼贴与空间流动,完成对唐人街区隔、交错、融合的想象。在时间上,电影有再造时间的功能,通过想象的方式追溯了唐人街的“过去”,展望了唐人街的“未来”,这种追溯与展望都带有“现在”的观点,而唐人街想象中的“现在”则以大众文化的方式应对时间困境。在地方上,唐人街想象生成地方感有两种路径,一是通过依赖感与身份认同营造归属感,二是在多地性策略下,使唐人街空间从众多空间中脱颖而出。

宁月琴[9](2020)在《中国动画中的哪吒形象设计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画形象从被创造之初就打上了符号的烙印,是一部动画作品成功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画影片的情节可能会被忘却,但动画形象却能被观众记忆,产生深远的影响。哪咤是非常经典并具有代表性的动画形象,在最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多次被搬上荧幕并大受欢迎。动画电影将哪吒形象不断与时代同构,发生变化。历史中的哪吒与现今动画中的哪吒在形象建构上已经发生巨大改变,探析这其中的视觉演变以及文化内涵,对改编经典文学作品,为其塑造动画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案例分析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对唐至明历史时期的哪吒形象进行分析,考证哪吒形象的由来以及背后的文化成因;第二章从时代、媒介、技术的变迁为视角分析哪吒形象的变化,具体从石窟艺术、文学作品、手绘动画、数字动画四种媒介中选择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归纳在不同媒介中哪吒形象的特点;第三章对中国动画中的哪吒形象进行对比,结合外貌、服饰、武器、性格等多方面探究动画中哪吒形象的变化,分析动画作品中哪吒形象演变的特点;在论文第四章总结哪吒形象演变的成因与启示,总结传统经典角色在动画中的重塑方法,为后续传统经典人物形象重塑提供借鉴的视角。在哪吒形象演变的研究过程中社会文化发展和媒介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哪吒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再次以英雄的形象回归。创作者也借人物形象不停传达出新的时代精神,传统经典人物形象与现代生活联系愈加紧密,开始走进平常大众之中。虽然哪吒的形象为了符合不同时期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逻辑而不断的被塑造更新,以满足各个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背后都有其共同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寻找动画中传统经典人物形象与现代价值表达之间的平衡点。

杨艳丽[10](2019)在《《升仙传》研究》文中提出《升仙传》全书八卷五十六回,署名倚云氏主人。小说叙写了明嘉靖时期济小塘师徒五人以异能仙术降妖捉怪、除暴安良的故事,旨在阐发明确的善恶观念,为市民阶层提供精神上的寄托。《升仙传》自明清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实际上,《升仙传》在中国神怪小说的发展演变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及作用。它促进了神怪小说与世情小说的融合,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通过对课题来源、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的概述,以说明《升仙传》研究的可行性。《升仙传》作为我国十大古典神怪小说之一,在小说史及民俗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目前国内外对于本书的研究较为薄弱。通过文本分析、对比分析、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的运用,阐明小说的研究意义及价值影响。第二章主要对小说作者、成书时间及版本进行考证与推论。以文本为基础,挖掘小说中有关北京城门、服饰、官署名、庙会节日、北方方言等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词汇,推论作者极有可能是明末清初的北京人。通过分析小说中故事事件在历史上的时间节点,辅之以不同版本的考据,推论《升仙传》的成书时间应在明代万历以后、清道光以前。第三章论述《升仙传》中蕴含的思想及艺术特征。小说描写了以济小塘为主的市民阶层对社会恶势力发起的反抗斗争,传达出鲜明的善恶观念。同时,小说凭借自身在情节内容、人物刻画、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小说在民间文化上的价值。倚云氏在小说中列入诸多故事,对夯歌、道法、歌词等内容进行具体的绘制,描绘了明代百姓生活的真实画面,展现了明代社会的世俗风貌。第四章主要通过分析《升仙传》在一些民间故事、戏曲、灯画、传奇、评书中的再创作,论述小说在民间文学上的影响力。通过众多民间艺术作品的改编,《升仙传》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被广泛传播。《升仙传》既从民间传说中汲取了素材,同时又推动了济小塘故事在民间的传播。第五章着重对《升仙传》与其他神怪小说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升仙传》在中国神怪小说史上的价值。《升仙传》作为中国十大古典神怪小说之一,在题材、小说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承袭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主流神怪小说,其情节架构也被《绿野仙踪》所因袭。经对比分析,《升仙传》一书表现了神怪小说与英雄传奇、社会世情相结合的趋势,拓宽了神怪小说的创作领域。第六章主要阐释了《升仙传》的文学影响及不足之处,给予小说一个合适的价值定位。《升仙传》的成书影响着后世侠义小说、神怪小说的创作,也推动着民间文学的发展。但作者在一些小故事的叙述中,陷入了文人因袭老套情节的陋习,缺乏新意。在思想意义及艺术价值上,《升仙传》亦有缺憾之处。

二、1999中国网络十大闹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中国网络十大闹据(论文提纲范文)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哪吒”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思路框架
2 IP的基本概念及国产动画经典IP
    2.1 IP的基本概念
    2.2 国产动画中的经典IP
    2.3 动画改编创作中的经典IP分析
        2.3.1 跨媒介领域广泛改编高频
        2.3.2 群众基础稳定
        2.3.3 具有IP改编的价值
    2.4 本章小结
3 “哪吒”经典IP动画改编的影响因素和可行性分析
    3.1 “哪吒”经典IP动画改编的影响因素
        3.1.1 时代背景
        3.1.2 受众需求
    3.2 “哪吒”经典IP动画改编的可行性分析
        3.2.1 动画改编的策略
        3.2.2 动画改编的特点
    3.3 本章小结
4 “哪吒”经典IP不同时期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
    4.1 国产动画的复苏时期
        4.1.1 民族风格浓厚尊重原着式改编
        4.1.2 案例分析——《哪吒闹海》
    4.2 国产动画的转型时期
        4.2.1 脱离原着重构式改编
        4.2.2 案例分析——《哪吒传奇》
    4.3 新时代背景下“哪吒”经典IP改编分析
        4.3.1 颠覆原着符合新时代气息的改编
        4.3.2 案例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
    4.4 新时代新思维新改编
        4.4.1 依托数字化技术陌生化改编
        4.4.2 案例分析——《新神榜:哪吒重生》
    4.5 本章小结
5 “哪吒”IP研究对国产动画发展的新思考
    5.1 国产动画走向IP开发的道路
    5.2 IP走动画改编之路的可行性
    5.3 改编策略迎合时代革新
    5.4 守正创新避误区
    5.5 本章小结
6 “哪吒”造型分析及设计实践
    6.1 “哪吒”造型分析
    6.2 基于新时代语境下“哪吒”造型设计实践方案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创作草图
附录B: 哪吒动画改编作品汇总表
附录C: 哪吒影视剧改编作品汇总表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网络神话游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概述
    三、理论、方法与资料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学术目标
    五、术语界定
第一章 网络游戏文化
    第一节 计算机文化与网络游戏
        一、计算机文化的兴起
        二、网络游戏的发展
        三、网络游戏中的民俗文化类型
    第二节 网络神话游戏
        一、神话网游与文本影视
        二、神话网游与精神世界
        三、神话网游与现实社会
    小结
第二章 网游中的典型神话符号
    第一节 神话英雄
        一、刑天
        二、后羿
        三、孙悟空
    第二节 远古神兽
        一、开明兽
        二、穷奇
        三、饕餮
    第三节 传说神器
        一、盘古斧
        二、女娲石
        三、不死药
    小结
第三章 网络游戏中的神话重构
    第一节 故事内容的重构
        一、故事情节的改编
        二、故事原型的再现
    第二节 英雄人物的重塑
        一、驱灾求福向休闲娱乐的转变
        二、静态英雄向动态角色的转化
        三、英雄事迹向角色小传的转换
        四、传统服饰向现代皮肤的改变
    第三节 神怪角色的重组
        一、形象拟人化
        二、功能多样性
    小结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神话游戏
    第一节 网游自身的升级
        一、编程语言的不断更新
        二、服务器吞吐量的增大
        三、数据库系统日益完善
        四、画面真实感逐步增强
    第二节 神话传统的延续
        一、神话原型的沿用
        二、精神内核的传承
    第三节 网游产业的发展
        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二、现代化的发展理念
        三、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小结
余论 社会群体与神话网游的发展和调试
    一、神话网游对学生玩家的现实影响
    二、普通民众对神话网游误解及分析
    三、政府部门对神话网游扶持与监管
参考文献
附录一:学生群体神话网游问卷
附录二:对玩家的个案访谈
    一、个案访谈A
    二、个案访谈B
    三、个案访谈C
附录三:游戏中部分代码的实现
附录四:《黑神话:悟空》的前世今生
个人简历
致谢

(6)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1.1.1 泛娱乐与IP
        1.1.2 社交媒体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1.1.4 社群
        1.1.5 二次元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意义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学方法
        1.6.2 数据分析法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2.1.1 IP的内涵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2.1.3 优秀IP的特质
    2.2 儿童IP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4.2 动画电影IP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5.4.4 迪士尼消费品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鸳鸯蝴蝶派的“鉴”与“镜” ——从通俗小说到类型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学术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研究框架及研究思路
    三、鸳鸯蝴蝶派电影研究现状
第一章 从小说到电影的文化之旅
    第一节 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人的文化圈考证
        一、“双星渡河”:鸳鸯蝴蝶派“文化圈”的形成考证
        二、鸳鸯蝴蝶派“文化圈”的影响
    第二节 鸳鸯蝴蝶派小说至电影的实践之路
        一、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小说改编
        二、邀请鸳鸯蝴蝶派文人参与编剧
    第三节 从小说到电影的文化之旅——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人
        一、提倡国产有声片——“紫罗兰主人”周瘦鹃
        二、创办电影公司——“海上说梦人”朱瘦菊
        三、参与“电影为人生而作”的争论——“东方福尔摩斯”程小青
第二章 “鉴”与“镜”:选择与取舍
    第一节 伦理影片:鸳鸯蝴蝶派所构建的社会伦理话语
        一、重拾传统伦理:鸳鸯蝴蝶派伦理影片的取舍
        二、鸳鸯蝴蝶派伦理影片的作用
    第二节 哀情与世情影片:西方和传统的选择与相融
        一、“哀情”影片中西相融后的艺术特色
        二、“以社会为经,以言情为纬”的世情影片艺术特点
第三章 “鉴”与“镜”:知、意、情
    第一节 侦探影片与神怪影片:科学精神,启智怡情
        一、侦探小说与侦探影片
        二、启智怡情的神怪影片——以《盘丝洞》、《古宫魔影》为例
    第二节 武侠女明星与《荒江女侠》
        一、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
        二、武侠女明星“荒江女侠”
        三、《荒江女侠》侠义人格精神的塑造
        四、民国武侠文化作用与武侠电影热潮
第四章 从小说《红礁画桨录》到电影《风雨之夜》个案中的跨文化现代建构
    第一节 《红礁画桨录》英文原着与林译版本之比较
        一、哈葛德与林译翻译中的“异化”
        二、哈葛德的女性意识与林纾、魏易的女性意识
        三、哈葛德英文原着与林译版本“智育”教化功能
    第二节 《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讹”之现代折射
        一、新剧《红礁画桨录》考证
        二、从小说《红礁画桨录》到电影《风雨之夜》
    第三节 《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信”之现代审视
        一、中国文化内部的现代内驱力
        二、暗藏的“现代性审视”
    第四节 《红礁画桨录》、《风雨之夜》“化”之现代精神
        一、鸳鸯蝴蝶派自身的矛盾性
        二、现代精神的展现
结语:“兴观群怨”: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人的文化补救
附录一 外国文学着作中译本书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跨文化与跨时空 ——美国电影中唐人街的媒介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唐人街与美国电影“唐人街想象”的历史
        二、1974年以来美国电影“唐人街想象”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人街电影的生产地理
    第一节 美国本土制作:变化中的“唐人街想象
        一、唐人街负面形象减少(1974-1993)
        二、大量出现的单薄想象(1994-2011)
        三、唐人街想象趋于多元(2012-2019)
    第二节 中国参与制作:对唐人街想象的两个极端
        一、以文化为导向的“在地想象”
        二、满足全球电影的“飞地想象”
    第三节 创作者的地理身份与想象方式
        一、美国导演:个体化的美学体验
        二、华人导演:对文化身份的探讨
        三、其他国籍导演:外来者视角下的抽象描写
第二章 区隔、交错与融合:“唐人街想象”的空间建构
    第一节 空间区隔:东西方的边界
        一、空间区隔的表征:被夸大的“神秘东方”
        二、构建空间区隔的策略:营造空间的差异
    第二节 空间交错:法与非法的模糊地带
        一、空间交错的表征:中西势力下的“灰色地带”
        二、构建空间交错的策略:采用空间的拼贴
    第三节 空间融合:唐人街活跃的新边界
        一、空间融合的表征:可交流的“新家园”
        二、构建空间融合的策略:制造空间的流动
第三章 过去、未来与现在:“唐人街想象”的时间策略
    第一节 怀旧的时间:回溯唐人街悲情史
        一、个人记忆与断面
        二、复古符号的堆叠
    第二节 穿越的时间:现实催生的唐人街拟态
        一、夸大的近未来“法”外之地
        二、架空的赛博朋克之城
    第三节 现在的时间:对唐人街完整性的消解
        一、聚焦:对“现在”的过度神化
        二、散焦:黑色浪漫下历史的隐退
第四章 归属感与多地性:“唐人街想象”地方感的生成
    第一节 归属感:化他乡为故乡
        一、传统建筑:故乡依恋的物质转化
        二、华语方言:地方认同的标志物
        三、风俗节日:地方感的“标签”
    第二节 多地性:多地互动下唐人街地方感的强化
        一、唐人街与中国:文化反思下的寻根与扎根
        二、唐人街与美国:他者性的逐渐降低
结语
参考文献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影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动画中的哪吒形象设计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哪吒形象在唐至明历史时期的视觉演变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唐传入时期哪吒形象
    第三节 宋哪吒形象初始期
    第四节 元明时期哪吒形象成长定型期
        一、元至明前期哪吒形象成长期
        二、明后期定型期的哪吒形象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哪吒形象形成的文化成因
    第一节 石窟艺术中的哪吒形象分析
        一、以莫高窟《那吒太子神守护于阗国》为例
    第二节 文学作品中的哪吒形象分析
        一、《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道教童子哪吒
        二、《封神演义》中伐纣先锋官哪吒
    第三节 手绘动画中的哪吒形象分析
    第四节 数字技术中的哪吒形象
        一、20世纪以前《封神榜传奇》中的哪吒形象分析
        二、20世纪以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形象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动画中的哪吒形象对比分析
    第一节 二维动画中的哪吒形象对比分析
        一、手绘时期《哪吒闹海》与《大闹天宫》中哪吒形象对比
        二、计算机绘画时期《封神榜传奇》与《哪吒传奇》中哪吒形象对比分析
    第二节 三维动画中的哪吒形象对比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动画中哪吒形象演变的成因与启示
    第一节 哪吒形象演变的成因
        一、审美观念的变迁
        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哪吒形象演变的启示
        一、民族性的延续
        二、人性的凸显
    第三节 后续传统经典人物形象重塑方法
        一、保留原着中人物形象的经典视觉元素
        二、角色造型设计几何化
        三、将角色造型设计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四、现代技术下的角色造型设计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升仙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课题的创新性
第二章 作者、成书及版本研究
    2.1 《升仙传》内容简介
    2.2 作者考索
    2.3 成书考证
        2.3.1 现行观点及商榷
        2.3.2 成书考论
    2.4 版本考证
第三章 《升仙传》思想及艺术特征
    3.1 思想内容
        3.1.1 善恶鲜明的故事内容
        3.1.2 除恶扬善、英雄济世的主题
    3.2 艺术特色
        3.2.1 简洁流畅的世俗口语
        3.2.2 独具特色的民俗风貌
        3.2.3 市民化的人物形象
    3.3 民间文化的集中展现
        3.3.1 民间生活的展示——夯歌
        3.3.2 民间信仰的呈现——道教科仪
        3.3.3 民间文学的吸纳——歌词
第四章 《升仙传》与民间文学的互动
    4.1 《升仙传》对民间传说的吸纳
        4.1.1 济小塘事迹在民间的流传
        4.1.2 济小塘资料在小说中的化用
        4.1.3 济小塘在民众中的信奉
    4.2 戏曲、灯画对《升仙传》的援用
        4.2.1 小说故事在曲词中的改编
        4.2.2 小说故事在灯画中的绘制
    4.3 评书、传奇对《升仙传》的改编
        4.3.1 评书《下八仙演义》对小说框架的转录
        4.3.2 传奇《葫芦幻》对小说情节的再创作
第五章 《升仙传》与神怪小说的比较分析
    5.1 《升仙传》对主流神怪作品的承继
        5.1.1 题材的复刻
        5.1.2 内容的承袭
        5.1.3 人物形象的援用
        5.1.4 主题的袭取
    5.2 《升仙传》对《绿野仙踪》的影响
        5.2.1 故事内容上的沿用
        5.2.2 叙事结构上的重叠
        5.2.3 情节安排上的相似
        5.2.4 语言比较上的差异
    5.3 《升仙传》开创了神怪小说发展的新领域
        5.3.1 光怪陆离的神仙法术
        5.3.2 神怪、侠义、世情的融合
        5.3.3 社会情状的真实映射
第六章 《升仙传》的影响及缺憾
    6.1 《升仙传》的影响
        6.1.1 《升仙传》的文学影响
        6.1.2 《升仙传》的社会影响
    6.2 《升仙传》的缺憾之处
        6.2.1 观念局限的思想缺憾
        6.2.2 素材限制的蹈袭缺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1999中国网络十大闹据(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D]. 龚滔.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国产动画电影的孙悟空形象研究[D]. 周诗怡.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4]“哪吒”经典IP的动画改编创作研究[D]. 罗震.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5]网络神话游戏研究[D]. 何帅.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6]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7]鸳鸯蝴蝶派的“鉴”与“镜” ——从通俗小说到类型电影[D]. 樊妍秋.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跨文化与跨时空 ——美国电影中唐人街的媒介地理学研究[D]. 钟庆悦. 苏州大学, 2020(07)
  • [9]中国动画中的哪吒形象设计演变研究[D]. 宁月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升仙传》研究[D]. 杨艳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标签:;  ;  ;  ;  ;  

1999中国互联网十大烦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