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起重大案件看犯罪人格的形成与预防

从几起重大案件看犯罪人格的形成与预防

一、从几起大案看犯罪人格的形成及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邓琳君[1](2015)在《环境犯罪预防论》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环境问题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破坏环境资源的大案要案时有发生,反映出我国现行规制环境违法乃至犯罪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针对环境犯罪的预防机制不完善、手段不充分、规制不科学,难以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因此,有必要以提高预防环境犯罪的实际效果为目的,针对刑法预防环境犯罪的局限与不足,通过研究视角和范式的转换,从犯罪学视角研究环境犯罪的成因及机理,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立法、构建有效环境犯罪预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本文以犯罪学为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并综合运用刑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范式展开了论述。对于环境犯罪预防的研究,本文基本遵循了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路径。在对国内外环境犯罪预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环境犯罪产生的原因,本文初步构建了环境犯罪的预防体系。该体系以消灭“带菌个体”、“犯罪情境”和“社会控制弱化”这三个致罪因素为目的,通过多方主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由横纵交错的两个子系统构成的环境犯罪预防体系。其中,横向子系统围绕犯罪预防和被害预防展开。纵向子系统则按照环境犯罪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与先后顺序将环境犯罪预防分为“第一层预防”、“第二层预防”和“第三层预防”。社会预防作为“第一层预防”,是三层预防体系中最广泛的防线,具体包括宏观社会预防和微观社会预防两方面。其中宏观社会预防包括确立预防优先的指导思想、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原告资格、树立公民环境道德意识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微观社会预防主要是以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和被害人作为主体,通过这五类主体的自我完善来进一步巩固环境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情境预防是“第二层预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是围绕增加犯罪难度、提高犯罪风险、降低犯罪回报、减少犯罪刺激和排除犯罪借口这五类措施对环境犯罪进行预防。作为“第三层预防”,刑罚预防是环境犯罪预防的最后一道防线。具体可分为环境犯罪立法预防和环境犯罪司法预防两个方面。在环境犯罪刑事立法方面,一是确立多元的环境犯罪立法模式,二是增设新的环境犯罪罪名,三是完善环境犯罪刑罚适用原则,四是完善环境犯罪刑罚适用种类。在环境犯罪刑事司法方面,一是要成立环境污损司法鉴定机构,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因果关系证明理论,三是提高司法人员专业水平,四是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五是充分发挥环保法庭的作用,六是建设环保警察队伍。

江陆平,郑敏,李明琼[2](2013)在《国内犯罪人格实证研究的现状及趋向》文中认为对于犯罪人格的研究,一般的、经验的理论研究较多,而系统的、实证的研究较少。后者所具有的证明性和数理性特征,已成为犯罪人格研究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犯罪人格实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适合犯罪人格研究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薄弱,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样本取样存在有限性、本土测量工具稀缺等。

黄晶晶[3](2011)在《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大学生犯罪,可以揭示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供丰富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大学生犯罪现象,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教育对策,对于保障大学生实现顺利发展,对于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运用社会控制理论、行为侵犯理论、人格障碍理论和被害人学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这些分析结果,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人等方面全方位地系统地提出了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教育对策。笔者认为,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大学生犯罪表现了社会控制的弱化,具体表现在政策存在弊端、法制宣传不够、学校制度执行不力、核心价值观念没有建立。从侵犯行为理论看,引起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有: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和侵犯行为,与侵犯有联系的线索可能引起侵犯,个人的认知水平和道德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侵犯行为的一个因素。从人格障碍理论来看,人格障碍是引发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从犯罪被害人学来看,大学生被害人的不当行为或状态与大学生犯罪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根据这些研究分析,笔者从全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人等方面全方位地系统地提出了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教育对策。其中,全社会的教育预防对策主要有正确发挥政府功能,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加强社会传媒控制,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学校教育预防对策主要有: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深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大学生性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被害预防意识;加强校园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等。家庭教育预防对策主要有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重视家庭情感抚慰功能;提高家长素质;重视家庭和学校的沟通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预防对策主要有确立适合自身的追求目标;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学会自我调适、有效疏导不良心理及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网络,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意志力等。

刘建清[4](2009)在《犯罪动机与人格》文中指出只有真正探索到犯罪人想从犯罪行为中得到什么时,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的本质。对犯罪动机与犯罪性人格的研究正是这一探索努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犯罪动机是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力量,包括“犯罪的动机”与“犯罪性动机”两个层面的理解(犯罪性动机居于核心地位)。犯罪动机作为犯罪人个性倾向性的因素之一,在犯罪心理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犯罪心理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理论与对策系统。本文以社会生物学之“自私倾向说”为理论假设,试图论证犯罪动机与需要体系、社会文化与个体人格之间的密切关系;其形成模式表现为以缺失性需要为基本内容的需要在社会文化的作用下,通过模仿、角色认同、认知选择、自我强化等途径现实性地表达为直接性的犯罪动机与稳定化的犯罪性人格。动机理论的发展表现为本能需要论、诱因刺激论、强化理论、认知情感理论等,它们各具有科学性的要素,是从不同维度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探索与分析;本文持辩证法与协同论的动机观点,以全面性地分析犯罪动机的结构(因素、成分与机制三个方面)、本质与特征。犯罪动机的价值表现为,通过犯罪动机之核心地位与作用,犯罪心理学必然成为法律心理学以及刑事一体化之理论与实证性的重要支持领域。犯罪动机受多种因素的决定。人的本能与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性来源,犯罪动机是优势需要在特定文化、规范作用下的直接反映。在此,以需要层次为基础,犯罪动机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存在着相对优势关系、层阶关系,并个体化地表征为具体的犯罪动机成分。其中无意识犯罪动机具有特殊性,在过失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激情犯罪与变态性犯罪及群体犯罪中存在着一定成分、一定程度的无意识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受多种机制的决定。在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优势需要并不会自然地、直接地转化为犯罪动机;需要只是犯罪动机形成的起源,虽然它们是根本性的前提,但并不是必然的结果。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力量必然地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心理机制发挥着作用。犯罪动机形成的个体机制涉及意识与无意识方面:模仿机制、交换机制、压力机制、期待机制、归因机制以及生理神经机制、防御机制等。在多种因素与多种机制的支配下,犯罪动机具体体现为生理成分(以生存本能、性本能、竞争本能与勇敢本能为代表)、行为成分(以犯罪诱因力、犯罪目标定向、犯罪行为习惯为代表)、认知成分(以犯罪目标价值、犯罪合理化、犯罪自我效能感、犯罪思维模式为代表)与情绪成分(以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与情绪宣泄力为代表)等四个方面。犯罪动机与犯罪性人格本质上是一致的。持续作用的犯罪动机形成犯罪性人格;犯罪动机典型表征为犯罪性人格,是犯罪性人格的核心内容。犯罪动机并非生物基因在社会规范中的机械化表达,而是个体有意识自我的认知与情感的体现,犯罪性人格正是个体犯罪动机在认知与情感方面稳定性、发展性的身心组织。犯罪动机作为犯罪心理结构的重要力量,形成于犯罪行为之前。犯罪动机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犯罪行为,没有犯罪动机就不可能导致犯罪(对于绝大多数犯罪而言)。犯罪行为具有理智型与情感型两种类型模式,它们都具有道德、法律、人际关系、能力与特殊阻却力量。犯罪动机的存在并不是静态的。本文结合人格发展理论,阐述了犯罪动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在个体犯罪演化的不同阶段中的发展变化体现。本文以生物-社会文化-人格的协同模式,以整体人的观念理解犯罪动机的力量来源、结构模式、发展变化及其特殊性的表现;以此推论犯罪动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体现为以关注犯罪人主体因素(需要体系、目标体系、自我控制体系等)为核心的人格刑法观念以及罪犯改造、罪犯回归之犯罪行为人中心的理性策略。

王牧[5](2007)在《“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文中认为时间:2007年3月24日至25日地点:北京邮电大学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和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持人:王平2007年3月24日上午上半场主持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和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市京鼎律师事务所协办的"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现在开始。在此我代表刑事

王牧[6](2007)在《“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文中指出时间:2007年3月24日至25日地点:北京邮电大学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和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持人:王平2007年3月24日上午上半场主持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和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市京鼎律师事务所协办的"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现在开始。在此我代表刑事

徐俊文[7](2004)在《从几起大案看犯罪人格的形成及预防》文中指出犯罪人格在严重暴力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犯罪人格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成长环境、人生经历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遏制犯罪人格 ,必须净化成长环境 ,满足合理需要 ,加强人格预警以及对劳动教养、劳动改造的方式、方法进行深入改革。

二、从几起大案看犯罪人格的形成及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几起大案看犯罪人格的形成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犯罪预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价值
        (二)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环境犯罪预防理论前设
    第一节 环境犯罪的界定
        一、犯罪概念的学科解读
        二、本文中环境犯罪的界定
    第二节 环境犯罪的现状及特征
        一、环境犯罪的现状
        二、环境犯罪的特征
    第三节 环境犯罪预防的基础理论
        一、犯罪预防概述
        二、环境犯罪预防的理论依据
        三、环境犯罪预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环境犯罪预防现状及评析
    第一节 美国环境犯罪预防现状及评析
        一、美国环境犯罪预防之立法
        二、美国环境犯罪预防之实践
        三、评析
    第二节 澳大利亚环境犯罪预防现状及评析
        一、澳大利亚环境犯罪预防之立法
        二、澳大利亚环境犯罪预防之实践
        三、评析
    第三节 日本环境犯罪预防现状及评析
        一、日本环境犯罪预防之立法
        二、日本环境犯罪预防之实践
        三、评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犯罪预防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环境犯罪的生成
        一、犯罪生成概述
        二、环境犯罪的生成
    第二节 环境犯罪预防体系的要素分析
        一、环境犯罪预防的原则选择
        二、环境犯罪预防的主体选择
        三、环境犯罪预防的对象选择
        四、环境犯罪预防的手段选择
    第三节 环境犯罪预防的体系选择
        一、应当以环境犯罪的生成为依据
        二、应当以事前、事中和事后划分预防层次
        三、应当以犯罪预防和被害预防为重点
        四、环境犯罪预防的基本体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犯罪的社会预防
    第一节 社会预防概述
        一、社会预防的概念
        二、社会预防的特点
    第二节 环境犯罪之宏观社会预防
        一、确立预防优先的指导思想
        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原告资格
        三、树立公民环境道德意识
        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第三节 环境犯罪之微观社会预防
        一、环境犯罪之家庭预防
        二、环境犯罪之学校预防
        三、环境犯罪之社区预防
        四、环境犯罪之企业预防
        五、环境犯罪之被害人预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犯罪的情境预防
    第一节 情境预防概述
        一、情境犯罪预防的定义
        二、情境犯罪预防的价值
    第二节 环境犯罪情境预防的具体展开
        一、情境预防的具体举措
        二、环境犯罪领域情境预防的具体运用
    第三节 环境犯罪情境预防的个案分析——以企业违法排污为例
        一、企业违法排污的具体情境
        二、企业违法排污的情境预防措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境犯罪的刑罚预防
    第一节 刑罚预防概述
        一、刑罚预防的定义
        二、刑罚预防的特征
        三、刑罚预防的功能
    第二节 环境犯罪之立法预防
        一、确立多元的环境犯罪立法模式
        二、增设新的环境犯罪罪名
        三、完善环境犯罪刑罚适用原则
        四、完善环境犯罪刑罚适用种类
    第三节 环境犯罪之司法预防
        一、成立环境污损司法鉴定机构
        二、综合运用各种因果关系证明理论
        三、提高司法人员专业水平
        四、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
        五、充分发挥环保法庭的作用
        六、建设环保警察队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国内犯罪人格实证研究的现状及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犯罪人格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犯罪人格实证研究的情况
    (一) 犯罪人格研究的基本信息统计
    (二) 犯罪人格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 对犯罪人格实证研究的一般性结论
        1. 犯罪人格的基本特征
        2. 影响犯罪人格形成的因素
        3. 对犯罪人格的相关分析
三、犯罪人格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 从理论上讲, 犯罪人格的研究应基于犯罪心理的
    (二) 国内犯罪人格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 多是
    (三) 在犯罪人格实证研究的样本取样方面, 由于国内
    (四) 在测量工具应用方面, 多采用从国外引进的心理
    (五) 现有犯罪人格的实证研究, 多集中于刑法学、心理
四、犯罪人格实证研究的未来趋向

(3)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意义
    0.2 文献回顾
        0.2.1 国外文献回顾
        0.2.2 国内文献回顾
    0.3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论文框架
        0.3.1 基本方法
        0.3.2 论文框架
    0.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1.1 大学生犯罪的总体状况
    1.2 大学生犯罪特征
        1.2.1 主体特征
        1.2.2 类型特征
        1.2.3 手段特征
        1.2.4 动机特征
    1.3 大学生犯罪的严重后果
        1.3.1 微观方面
        1.3.2 宏观方面
第二章 大学生犯罪的多学科解析
    2.1 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析
        2.1.1 社会控制理论概述
        2.1.2 组织控制与大学生犯罪
        2.1.3 制度控制与大学生犯罪
        2.1.4 文化控制与大学生犯罪
    2.2 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心理学解析
        2.2.1 侵犯行为的理论概述
        2.2.2 厌恶事件与大学生犯罪
        2.2.3 侵犯线索与大学生犯罪
        2.2.4 不良媒体影响与大学生犯罪
        2.2.5 个人因素与大学生犯罪
    2.3 大学生犯罪的人格心理学解析
        2.3.1 人格障碍概述
        2.3.2 强迫型人格与大学生犯罪
        2.3.3 偏执型人格与大学生犯罪
        2.3.4 分裂型人格与大学生犯罪
        2.3.5 反社会型人格与大学生犯罪
        2.3.6 攻击型人格与大学生犯罪
        2.3.7 癔症型人格与大学生犯罪
        2.3.8 焦虑(回避)型人格与大学生犯罪
    2.4 大学生犯罪的被害人学解析
        2.4.1 被害人的概念及分类
        2.4.2 被害人因素的理论基础
        2.4.3 大学生被害人的现状及特点
第三章 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教育对策
    3.1 全社会的教育预防对策
        3.1.1 正确发挥政府功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3.1.2 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
        3.1.3 加强对社会传媒的管理,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
    3.2 学校的教育预防对策
        3.2.1 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3.2.2 深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2.3 普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改善大学生心里素质
        3.2.4 增加大学生性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3.2.5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被害预防意识
        3.2.6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3.3 家庭的教育预防对策
        3.3.1 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3.2 要重视家庭情感抚慰功能
        3.3.3 提高家长的素质
        3.3.4 重视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3.4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预防对策
        3.4.1 确立适合自身的追求目标
        3.4.2 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3.4.3 学会自我调适、有效疏导不良心理及情绪
        3.4.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4.5 正确对待网络,合理安排时间
        3.4.6 提高自身的意志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犯罪动机与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篇
    前言
    第一章 人性假设:自私倾向说
        第一节 关于人性的探讨
        一、人性的哲学问题
        二、人性的二重性
        第二节 人性理论和支点
        一、性善说
        二、性恶说
        三、善恶说
        四、非善非恶说
        五、自私倾向说
    第二章 犯罪动机概述
        第一节 犯罪动机概念
        一、犯罪性动机
        二、犯罪动机
        第二节 犯罪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需要理论
        三、诱因与强化理论
        四、认知理论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功能与特征
        一、犯罪动机的功能
        二、犯罪动机的特征
        第四节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一、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
        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区别
        第五节 犯罪动机的发展
        一、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与过程
        二、犯罪动机形成的阶段
        三、犯罪动机的演化
    第三章 犯罪性人格
        第一节 犯罪性人格概述
        一、关于犯罪性人格的观点
        二、犯罪性人格的概念
        第二节 犯罪性人格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与犯罪性人格
        二、错误思维模式理论
        三、艾森克的犯罪性人格理论
        四、人格“大五”、“大七”模型与犯罪性人格
        五、认知与情感协同作用理论
        第三节 犯罪性人格形成
        一、社会化与犯罪性人格
        二、犯罪性人格形成环节
        第四节 犯罪性人格的类型
        一、常态的犯罪性人格
        二、变态的犯罪性人格
        第五节 犯罪动机与犯罪性人格
结构篇:犯罪动机结构
    第四章 犯罪动机的生物维度
        第一节 犯罪动机的生物性机制
        一、犯罪动机与大脑中的奖赏系统
        二、犯罪动机与唤醒系统
        三、犯罪动机的神经机制
        第二节 犯罪动机的生物性因素
        一、神经介质与犯罪动机
        二、激素与犯罪动机
        三、边缘系统与犯罪动机
        四、染色体异常与犯罪动机
        五、应激状态与犯罪动机
        六、本能与犯罪动机
        七、气质与犯罪动机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生物成分
        一、求生本能动机与犯罪
        二、性本能动机与犯罪
        三、竞争本能与犯罪
        四、勇敢动机与犯罪
    第五章 犯罪动机的习得性维度
        第一节 犯罪动机的习得性因素
        一、经典条件作用与犯罪动机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犯罪动机
        三、社会学习与犯罪动机
        四、挫折与犯罪动机
        第二节 犯罪动机的习得性成分
        一、犯罪诱因力
        二、犯罪目标定向
        三、犯罪行为习惯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习得性机制
        一、强化机制
        二、自我强化机制
        三、惩罚机制
    第六章 犯罪动机的认知维度
        第一节 犯罪动机的认知因素
        一、期望价值与犯罪动机
        二、认知一致性与犯罪动机
        三、归因与犯罪动机
        四、能力控制与犯罪动机
        第二节 犯罪动机的认知成分
        一、犯罪目标价值
        二、犯罪合理化
        三、犯罪自我效能感
        四、犯罪思维模式
    第七章 犯罪动机的情绪维度
        第一节 情绪与动机
        一、关于情绪的基本观点
        二、情绪与动机的联系
        三、动机—分化理论
        第二节 情绪与犯罪动机
        一、追求快乐与犯罪动机
        二、避免痛苦与犯罪动机
    第八章 犯罪动机的协同作用
        第一节 犯罪动机结构的特征
        第二节 犯罪动机的协同作用观
        一、协同论与犯罪动机结构
        二、犯罪动机的协同作用观
        三、犯罪动机协同作用原则
类型篇:基本犯罪动机类型
    第九章 犯罪动机与犯罪类型
        第一节 犯罪动机类型划分
        一、根据犯罪动机的内容(来源)划分
        二、根据犯罪动机形成的特征标准划分
        三、根据犯罪动机的作用力标准划分
        四、根据犯罪人对犯罪动机意识水平标准划分
        五、根据道德评价标准对犯罪动机的划分
        六、根据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正常与否标准划分
        第二节 犯罪动机与常态性犯罪
        一、杀人犯罪动机
        二、强奸犯罪动机
        三、青少年犯罪动机
        四、女性犯罪动机
        五、纵火犯罪动机
        第三节 犯罪动机与变态性犯罪
        一、本能动机
        二、病理动机
        三、宣泄动机
        四、防卫动机
        五、变态性犯罪动机的特征
    第十章 无意识犯罪动机
        第一节 无意识概述
        一、无意识概念
        二、无意识理论
        三、无意识动机
        第二节 无意识犯罪动机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中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二、过失犯罪中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三、情绪型犯罪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四、变态犯罪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五、群体犯罪中的无意识动机
        六、无动机犯罪
应用篇:犯罪动机及人格与刑事司法实践
    第十一章 犯罪动机及人格与刑事司法活动
        第一节 犯罪动机及人格在侦查、审讯、审判活动中的价值
        一、犯罪动机与刑事侦查
        二、犯罪动机与刑事审讯
        第二节 犯罪动机及人格与刑事审判
        一、犯罪动机之于刑法学的意义
        二、对犯罪动机及人格重新定位的思考
    第十二章 犯罪动机、人格与罪犯改造、回归社会
        第一节 犯罪动机标准的罪犯分类与罪犯的惩罚、改造
        一、罪犯分类的犯罪动机标准探索
        二、罪犯矫正的犯罪动机指向探索
        第二节 犯罪性人格标准的罪犯分类与罪犯的惩罚、改造
        一、罪犯分类的犯罪性人格标准探索
        二、罪犯矫正的犯罪性人格指向探索
结语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从几起大案看犯罪人格的形成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一、犯罪人格形成的环境条件
    (一) 家庭障碍, 犯罪人格形成的基础
    (二) 误入歧途, 犯罪人格被“激活”
    (三) 系列性挫折, 使犯罪人格强化
二、犯罪人格的社会预防
    (一) 满足合理需要
    (二) 加强社区警务, 建立犯罪人格预警机制
    (三) 深化劳动教养、劳动改造方式方法的改革

四、从几起大案看犯罪人格的形成及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犯罪预防论[D]. 邓琳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2]国内犯罪人格实证研究的现状及趋向[J]. 江陆平,郑敏,李明琼.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02)
  • [3]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 黄晶晶. 太原科技大学, 2011(11)
  • [4]犯罪动机与人格[D]. 刘建清. 中国政法大学, 2009(03)
  • [5]“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J]. 王牧. 刑事法评论, 2007(02)
  • [6]“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J]. 王牧. 刑事法评论, 2007(02)
  • [7]从几起大案看犯罪人格的形成及预防[J]. 徐俊文.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4(06)

标签:;  ;  ;  ;  ;  

从几起重大案件看犯罪人格的形成与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