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烷基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亚胺,烷基,增效剂,马来,聚合物,溶剂,杀虫。
二烷基酰亚胺论文文献综述
翟兆兰,闫鑫焱,许吉,宋湛谦,商士斌[1](2018)在《马来海松酸长链烷基酰(亚)胺钠的合成及其对小地老虎的拒食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来海松酸、十二胺、十四胺、十六胺和十八胺为主要原料,经酰胺化和酸碱中和反应合成了马来海松酸酰胺二钠(C_n-MPA-2Na,n=12,14,16,18),采用IR和1H NM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浸叶法研究了C_n-MPA-2Na及文献合成的马来海松酸酰亚胺钠(C_n-MPA-Na,n=12,14,16)对小地老虎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室温下,C_n-MPA-2Na和C_n-MPA-Na均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且C_n-MPA-2Na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300 g/L。水溶性的马来海松酸长链烷基酰(亚)胺钠中烷烃链长和羧酸钠个数对小地老虎拒食活性均无明显影响,其中C_(12)-MPA-2Na、C_(18)-MPA-2Na和C_(14)-MPA-Na对小地老虎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其拒食中浓度(AFC_(50))分别为0.51、0.54和0.77 g/L。(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8年05期)
朱良健[2](2017)在《N,N-十二烷基双取代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的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1(d)对N,N-十二烷基双取代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的两种分子构型(M1和M2)进行了结构优化。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分子在真空条件下和THF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利用含时密度泛函(TD-DFT)优化了M2分子的第一激发态,进一步计算了荧光发射光谱。通过对比发现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影响N,N-十二烷基双取代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发光分子材料性能的一些内在及外在因素。(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赖毅[3](2016)在《新型二烷基酰亚胺萃取剂的合成与表征及其对U(Ⅵ)和Th(Ⅳ)的萃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叁丁酯(TBP)已广泛应用于乏燃料后处理工艺及其他稀土元素的湿法冶金过程,并取得良好的萃取效果,但该类萃取剂仍然存在诸多缺陷。酰胺类萃取剂以其合成简便、耐辐照、不易水解、降解产物不影响萃取流程、能完全燃烧而无固体产物残留的优点为取代TBP提供了可能。本文以脂肪酸为原料,与酰氯化试剂氯化亚砜反应制备了中间体酰氯。在低温下氨水被酰氯酰化成另一种中间体脂肪酰胺。同碳链长度的两种中间体通过N-酰化反应就得到了具有对称结构的二烷基酰亚胺萃取剂。通过元素分析、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高效液相质谱等手段对脂肪酰胺及二烷基酰亚胺化合物进行了表征。以新制备的一系列二烷基酰亚胺为萃取剂,研究其在硝酸介质中对U(Ⅵ)和Th(Ⅳ)的萃取性能。重点考察了振荡时间、温度、萃取剂浓度、硝酸浓度、稀释溶剂种类及萃取剂碳链长度等因素对萃取的影响,确定最佳萃取条件。以斜率法初步探索了该类萃取剂对U(Ⅵ)和Th(Ⅳ)的萃取机理。此外,还考察了两种金属离子的反萃行为。研究发现:(1)二烷基酰亚胺萃取剂在不同稀释溶剂中的萃取能力为四氯化碳>氯仿>甲苯≈煤油,考虑到四氯化碳的诸多缺点,氯仿更适合作为稀释溶剂。此外,该类萃取剂碳链长度对U(Ⅵ)的萃取影响不大,最佳条件下萃取分配比为7。但长碳链却不利于对Th(Ⅳ)的萃取,最佳条件下只能达到0.6。(2)随着硝酸浓度的增加,酰亚胺萃取剂对U(Ⅵ)和Th(Ⅳ)的萃取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这主要是硝酸的盐析效应与竞争萃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极低酸度下对UO_2~(2+)的萃取却表现出反常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在极低酸度下相当一部分铀酰离子水解沉淀,导致所计算的萃取分配比升高。在低酸度下,对U(Ⅵ)和Th(Ⅳ)的反萃率都能达到50%以上,但在同酸度下Th~(4+)的反萃率比UO_2~(2+)高。(3)酰亚胺萃取剂对U(Ⅵ)和Th(Ⅳ)的萃取都是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金属离子的萃取。萃取反应过程焓变值为?H_(U(Ⅵ))=-29.2 KJ·mol~(-1),?H _(Th(Ⅳ))=-16.49 KJ·mol~(-1)。(4)斜率法实验初步表明酰亚胺萃取剂与UO_2~(2+)主要以1:1的络合比采用单分子双齿配位的方式缔合。但与Th~(4+)的络合比为1.7:1,配位较为复杂,尚不清楚其具体的配位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6-06-20)
王长福[4](2016)在《新型大孔烷基酰亚胺树脂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苯乙烯为聚合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液体石蜡为致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用悬浮聚合法成功制备了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并用石油醚提取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中的致孔剂;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微球的活性,对苯乙烯-二乙烯苯进一步氯甲基化,并以氯甲基化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为前驱体,与五种烷基酰亚胺反应合成五种新型大孔烷基酰亚胺树脂。主要的研究进展如下:(1)本文以苯乙烯为聚合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研究发现,在提取致孔剂前后表面形态变化较大,提取致孔剂之前其表面光滑,没有孔存在,提取之后有孔的出现,表观密度为0.9389 g/cm~3,溶胀度为2.089;元素组成为C,H以及少量的N,其中C含量为92.28%,H含量为7.66%,N的含量<0.5%;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的起始温度为221℃,到566℃分解完全;孔的类型为大孔型,其BET比表面积为33.18 m~2/g,P/P_0=0.99的单点吸附孔体积为0.2812 cm~3/g,孔径的分布在1.7 nm到56 nm,吸附平均孔径为31.03 nm。(2)以氯甲醚作为氯甲基化试剂,在无水氯化锌催化下,合成氯甲基化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研究表明,氯甲基化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的氯含量为4.462 mmol/g,表观密度为1.045 g/cm~3,溶胀度为1.707;氯甲基后其表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孔道出现;热分解的起始温度为249℃,564℃分解终止;孔类型为大孔型,BET比表面积为26.42 m~2/g,P/P_0=0.99的单点吸附孔体积为0.2330 cm~3/g,孔径的分布在1.7 nm到56 nm,吸附平均孔径为35.27 nm。(3)氯甲基化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作为前驱体,合成了正二丙酰亚胺树脂、正二丁酰亚胺树脂、正二戊酰亚胺树脂、正二己酰亚胺树脂、正二庚酰亚胺树脂。研究表明,其五种树脂的官能团含量分别为2.456、2.209、2.484、2.195、2.28 mmol/g,表观密度为0.8532、0.8168、0.8559、0.8728、0.9412 g/cm~3,溶胀度为1.792、1.710、1.646、1.556、1.457;树脂的表面更加粗糙,凹凸不平;热分解开始于~230℃,热分解终止温度~530℃,正二丁酰亚胺树脂的热分解终止温度为560℃;树脂孔类型为大孔型,五种树脂的平均孔径都>40 nm,正二丙酰亚胺树脂的孔径最小为40.00 nm,正二庚酰亚胺树脂的孔径最大为47.98 nm,正二己酰亚胺树脂的平均孔径与正二庚酰亚胺树脂的平均孔径接近,为47.97 nm。(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6-06-20)
兰柳元[5](2016)在《含烷基酰亚胺的新型共轭有机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寻找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人们最迫切的需求。在众多新能源中,太阳能由于其具有取之不尽、不受地域限制、无污染和无噪音等优势而备受瞩目。相比于传统无机硅太阳电池,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由于具有低成本、柔性和可采用“卷对卷”(Roll-to-Roll)工艺制备大面积器件等优势而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目前,聚合物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超过11%,但是离其商业仍还有许多难题亟待我们解决,比如效率相对于硅系太阳电池偏低、稳定性能较差、大面积器件效率低等等。本论文基于烷基酰亚胺基团集电子能级和溶解度调控于一体的独特魅力,从光电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理念出发,我们创造性地将烷基酰亚胺基团引入到苯并噻二唑、喹喔啉、二苯并吩嗪和苯并叁唑等一些常见的缺电子单元中,从而获得了性能改良的新型受体单元,并以此合成出一系列含烷基酰亚胺的新型共轭有机聚合物或小分子,将其应用于有机太阳电池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在第二章,通过Stille缩聚反应,我们设计并合成出叁个2,1,3-苯并噻二唑-5,6-二酰亚胺与不同噻吩衍生物共聚的D-A型聚合物太阳电池给体材料,并详细对比研究了给体单元的结构对聚合物的光谱、能级和光伏性能等的调控效应,为设计和优化聚合物材料的结构带来了极大参考价值。在第叁章,我们设计并合成出环酰亚胺取代喹喔啉(TPQD)和环酰亚胺取代二苯[a,c]并吩嗪(TBPDI)两种受体单元,并将它们与苯并双噻吩(BDT)或引达省并二噻吩(IDT)共聚得到四个D-A型共聚物。与基于TPQD的聚合物相比,基于TBPDI的聚合物由于悬挂的两个苯环被并环后而抑制了它们的旋转,使得它们的主链平面性更好,分子链之间堆积更紧凑,吸收变得更宽且更强,空穴迁移率也更高。结果基于TBPDI和IDT的共聚物获得了最高能量转换效率,达到5.58%,证明了通过扩大共平面后得到的TBPDI受体单元在构建高效共轭聚合物材料上的潜能。在第四章,我们首次设计并合成了4,8-二噻吩基-吡咯并[3,4-f]苯并叁唑-5,7-二酮(TZBI)这一新型受体单元。相比于苯并叁唑,TZBI由于环酰亚胺生色团的引入而具有更强的吸电子性,同时由于增加了一个可溶性烷基修饰位点而具有更好的溶解度调控能力和更灵活的烷基链排布方式。将TZBI与苯并双噻吩共聚后得到一个宽带隙聚合物PTZBIBDT,并将其应用于聚合物太阳电池中,获得了8.63%的能量转换效率,这开启了TZBI的应用之门,为基于TZBI的材料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第五章,我们对TZBI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将其与二噻并苯并双噻吩共聚获得了一种横向拓展聚合物PDTBDT-TZBI。与上一章的PTZBIBDT相比,PDTBDT-TZBI的吸收光谱发生了红移,HOMO能级更深,但是吸收系数下降得比较大。结果由于短路电流的下降,PDTBDT-TZBI的效率下降到7.66%。相信通过对PDTBDT-TZBI进一步结构优化,聚合物的电池性定会得到改善。在第六章,我们首次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苊并[1,2-b]喹喔啉二酰亚胺的n-型小分子AQI-T2。这个小分子表现出较深的LUMO能级(-3.64 eV)。以此小分子为受体材料和PTB7-Th为给体材料制备的非富勒烯有机太阳电池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为0.77%。器件效率相对较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AQI-T2强结晶性而导致活性层的相分离尺度太大。未来我们将会继续从控制活性层形貌这一方面进行着重研究,以此来探究其与光伏性能之间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12)
赖毅,刘峙嵘,王长福,王云,周利民[6](2015)在《二烷基酰亚胺萃取剂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酰氯、正戊酰氯、正庚酰氯为酰化试剂,在温度≤10℃下分别与氨水反应生成丙酰胺、正戊酰胺和正庚酰胺.以吡啶作缚酸剂,将生成的酰胺与含相同碳链长的酰氯在温度≤0℃下反应,得到3种具有对称结构的含直链烷基的二烷基酰亚胺(二丙酰亚胺、二正戊酰亚胺和二正庚酰亚胺),对终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乙醇为良溶剂、水为不良溶剂,经多次重结晶后其最终产率分别为30%,35%,33%,终产物的熔点分别为153.7?154.0,91.5?91.7,89.0?89.5℃,二烷基酰亚胺纯度大于99%.(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桂英,黄科林,韦毅,罗素娟,廖丹葵[7](2010)在《从松节油出发合成N-烷基酰亚胺及其杀虫增效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步骤具体介绍了从松节油出发合成杀虫增效剂N-烷基酰亚胺(TMA)的合成工艺进展及其在杀虫增效剂方面的应用情况。(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0年03期)
刘峙嵘,周利民,李传茂,江小昌[8](2006)在《烷基酰亚胺萃取稀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酰亚胺类萃取剂,稀土元素萃取试验表明,该类试剂萃取稀土元素萃取性能、选择性能较好,烷基酰亚胺萃取稀土镥的好坏与骨架结构有关。(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06年05期)
刘峙嵘,周利民,李传茂,江小昌[9](2006)在《不同烷基酰亚胺的合成及对镥的萃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7种同一系列新型酰亚胺类萃取剂,并运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其物化指标进行了表征。萃取性能表明,烷基酰亚胺萃取稀土镥的能力与骨架空间结构有关。直链烷基酰亚胺萃取镥的能力大于相应的支链烷基酰亚胺,而且随链长的增长萃取能力不断增强。利用斜率法,采取直线线性回归求得镥(Ⅲ)与萃取剂基本上以1∶2交换。相同条件下,7种酰亚胺类萃取剂分配比的大小顺序为DOI>DDI>DHI>HAI>HIBI>DBI>BIBI。(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06年03期)
赵爱华,徐宝峰[10](2002)在《超声波促进的KF-Al_2O_3合成N-十二烷基酰亚胺》一文中研究指出N -十二烷基 - 1 -异丙基 - 4-甲基二环 [2 ,2 ,2 ]- 5 -辛烯 2 ,3-二甲酰亚胺 (简称 N-十二烷基酰亚胺 )是拟除虫菌酯的增效剂。现以 KF- Al2 O3 作为固体催化剂 ,以 PEG- 60 0作为相转移剂 ,合成N-十二烷基酰亚胺实验结果表明 ,在此条件下 ,反应温和 ,收率高 ,后处理方便。在超声波促进下反应 ,反应速度明显加快 ,降低反应温度仍得到高收率产物(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02年09期)
二烷基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1(d)对N,N-十二烷基双取代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的两种分子构型(M1和M2)进行了结构优化。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分子在真空条件下和THF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利用含时密度泛函(TD-DFT)优化了M2分子的第一激发态,进一步计算了荧光发射光谱。通过对比发现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影响N,N-十二烷基双取代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类发光分子材料性能的一些内在及外在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烷基酰亚胺论文参考文献
[1].翟兆兰,闫鑫焱,许吉,宋湛谦,商士斌.马来海松酸长链烷基酰(亚)胺钠的合成及其对小地老虎的拒食活性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8
[2].朱良健.N,N-十二烷基双取代双吲哚马来酰亚胺的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
[3].赖毅.新型二烷基酰亚胺萃取剂的合成与表征及其对U(Ⅵ)和Th(Ⅳ)的萃取性能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
[4].王长福.新型大孔烷基酰亚胺树脂的合成及表征[D].东华理工大学.2016
[5].兰柳元.含烷基酰亚胺的新型共轭有机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6].赖毅,刘峙嵘,王长福,王云,周利民.二烷基酰亚胺萃取剂的合成与表征[J].过程工程学报.2015
[7].王桂英,黄科林,韦毅,罗素娟,廖丹葵.从松节油出发合成N-烷基酰亚胺及其杀虫增效活性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0
[8].刘峙嵘,周利民,李传茂,江小昌.烷基酰亚胺萃取稀土的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6
[9].刘峙嵘,周利民,李传茂,江小昌.不同烷基酰亚胺的合成及对镥的萃取[J].稀有金属.2006
[10].赵爱华,徐宝峰.超声波促进的KF-Al_2O_3合成N-十二烷基酰亚胺[J].化学世界.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