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代谢论文_杜乐梅,付淑军,吴增光,胡鹏,刘昌孝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外代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外,糖醛酸,瘤胃,胆酸,进展,酸中毒,甲烷。

体外代谢论文文献综述

杜乐梅,付淑军,吴增光,胡鹏,刘昌孝[1](2019)在《黄独素B的体外代谢通路及其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体外代谢模型对黄独素B的代谢稳定性、主要CYP450代谢酶表型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黄独素B分别在人肝微粒体(HLM)和大鼠肝微粒体(RLM)中共同孵育,采用UPLC-MS/MS检测孵育液中剩余的黄独素B含量,分析其在HLM和RLM中的代谢稳定性。利用10种重组人CYP450酶(1A1、1A2、1B1、2A13、2A6、2B6、2D6、2C9、2C19、3A4)分别与黄独素B共同孵育,确定其代谢酶表型,结合大鼠离体肝灌流模型对黄独素B的主要代谢酶表型进行确认。此外,分别对HLM和RLM孵育体系中的黄独素B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考察黄独素B在HLM和RLM中代谢产物的区别。结果在HLM和RLM中,黄独素B的转化率分别为37%、59%,经HLM和RLM代谢的体外半衰期(t1/2)为97.4、52.3 min,推算得到的HLM和RLM中的固有清除率(CLint, in vivo)为8.23、23.9 mL/(min·kg),肝清除率(CLh)为5.89、16.8 mL/(min·kg),由此可知黄独素B在RLM体系中的代谢转化速率较HLM中快。黄独素B体外代谢酶表型结果可知其I相代谢是由多个CYP同工酶介导的,包括3A4、2C19、2C9、1A13及1A1,其中CYP3A4对黄独素B的代谢起主导作用;肝灌流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酮康唑给药剂量的增加,对肝脏中CYP3A4的抑制作用增强,黄独素B在肝脏中的代谢减少,在灌流液中的剩余量增加,印证了CYP3A4对黄独素B的代谢作用。此外,2种肝微粒体孵育后的黄独素B都只产生了1个代谢产物(M1),为黄独素B去甲基化产物。结论黄独素B在RLM中的代谢转化速率较HLM中快。黄独素B的主要代谢酶表型为CYP3A4,其在HLM和RLM中产生的代谢物均为去甲基化产物。(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23期)

单晓蕾,付淑军,高广花,孙涛,王庆利[2](2019)在《基于代谢酶和转运体的体外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概述与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研究是评估新药风险-获益的关键环节。在评价代谢酶或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潜力中,通常体外试验是关键的第一步。体外试验分析结果借助于体外-体内模型公式推算,可决定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开展临床DDI研究,进而为临床DDI风险控制策略提供参考,包括:药物剂量选择、替代治疗、不同DDI情况下以及不同患者群体的用药禁忌等。本文概述了药物研发过程体外DDI研究的关键内容,并通过两个案例阐述了体内和体外DDI研究在药物说明书中相关内容的反映。(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海山,梁丽媛,钟贞,韩文[3](2019)在《毒理学安全评价试验中体外代谢系统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体外替代方法是毒理学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与体内相比,体外试验系统的主要缺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整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二是缺乏代谢转化作用。为了弥补体外试验系统的代谢转化能力,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体外代谢系统的研发。最早发展和推广应用于安全性评价的体外试验是致突变试验,在体外致突变试验中广泛应用的体外代谢系统是啮齿类肝S9,即啮齿类动物经代谢酶诱导处置后取肝制匀浆,再经9000 g离心去除组织碎片和线粒体等获得的上清液,其主要代谢酶组成为微粒体酶和胞浆酶系;肝微粒体是S9进一步经超速离心获(本文来源于《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闫研,张军芳,孙斌,王英,崔岩[4](2019)在《富马酸及鱼油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培养中亚油酸代谢生成甲烷及CLA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旨在研究富马酸及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C205,C226)的鱼油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在富含亚油酸(Linoleic acid,C182)的红花油(safflower oil)调控脂肪酸的代谢过程中对甲烷的合成效率及其代谢机制的影响,试验分为五个处理:对照组(Control,90 ml培养液:45 ml瘤胃液+45 ml人工唾液);SO(Control+红花油120 mg);SO-FO(SO+24 mg鱼油);SO-FA(SO+24 mmol/l富马酸);SO-FO-FA(SO+24 mg鱼油+24 mmol/l富马酸)。实验结果显示:3 h培养后,与对照组、SO、SOFO处理相比,SO-FA和SO-FO-FA处理都显着提高了培养液的pH值(P<0.05)和丙酸摩尔浓度(P<0.05),但降低了丁酸的摩尔浓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它四个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发酵气体产生总量(P<0.05)。其中,SO-FA和SO-FA-FO产生的发酵气体都显着高于SO和SO-FO(P<0.05)。经过12 h的培养,SO,SO-FO,SO-FA,SO-FO-FA都显着降低了甲烷气体总产量(P<0.05),其中SO-FOFA处理产生的甲烷总量最低。同时,与对照组相比,SO,SO-FO,SO-FA,SO-FO-FA的甲烷合成菌特异引物的mRNA表达量在培养6 h时显着降低(P<0.05);其中,SO-FO,SO-FA,SO-FO-FA的mRNA表达量显着低于SO处理(P<0.05)。在培养过程中,富马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影响了红花油脂肪酸生物氢化进程:与SO相比,SO-FO,SO-FA,SO-FO-FA提高了总CLA(顺9,反11-共轭亚油酸与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的浓度(P<0.05)、顺9,反11-共轭亚油酸浓度(P<0.05)和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浓度(P<0.05);SO-FO-FA最显着。丙酸生成前体(富马酸)和PMUF不影响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作用。PMUF中有多个不饱和双键,而双键的氧化饱和作用又影响了亚油酸的生物氢化作用,从而提高了CLA的生成效率,也降低了甲烷的产量及甲烷生成菌的mRNA表达量。富马酸和PMUF的协同作用,加快代谢过程中氢的转移,使得CLA的生成量达到最高,甲烷的产量降到最低。(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9年19期)

李海山,韩文,梁丽媛[5](2019)在《毒理学安全评价试验中体外代谢系统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体外替代方法是毒理学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与体内相比,体外试验系统的主要缺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整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二是缺乏代谢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李蛟,贾在申,杜中涛,孙志全[6](2019)在《体外循环代谢性酸中毒补碱的一个新公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肺转流(CPB)术中代谢性酸中毒补碱的一个新公式。方法根据传统公式,加上预充液量导出新公式。前瞻性分析2017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CPB手术的成人40例患者,分为传统公式组和新公式组,每组2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存活出院。新公式组补碱10 min后pH比传统公式稍高[(7.39±0.05) vs.(7.36±0.03),P=0.01]。另外,新公式组首次补碱后pH及BE恢复正常的患者比例较传统公式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vs. 70%,P=0.11; 85%vs. 65%,P=0.14)。结论新公式似乎能更准确的计算出所需碱量,使患者更快地恢复正常的酸碱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郭翔,李添娣,谢玉璇,何俊涛,刘奋[7](2019)在《优化血液灌流清除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条件的体外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正交设计和体外实验的方法评价血液灌流清除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的效果。[方法]建立体外模拟血液灌流的实验模型。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探索血药浓度、血液灌流速度、吸附剂的种类和血液灌流持续时间等因素对血液灌流清除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能力的影响。[结果]血药浓度、血液灌流速度、吸附剂种类和血液灌流持续时间对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的清除率均有影响(P <0.01)。对清除率影响程度大小的顺序为血液灌流持续时间>吸附剂种类>血药浓度>血液灌流速度。正交实验表明各因素的最佳组合为在低血药浓度(毒死蜱为1 mg/L,3,5,6-叁氯-2-吡啶醇为10 mg/L)中采用2 mL/min血流速度、活性炭吸附剂、血液灌流持续120 min,此时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的清除率最高。[结论]体外实验条件下,血液灌流可有效清除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血液灌流速度、吸附剂的种类、血液灌流持续时间对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的清除率均有影响。(本文来源于《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期刊2019年04期)

牛忻,闫娜,李笃信,马文平,时宇[8](2019)在《枸杞多糖的分离鉴定与体外肠道代谢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工艺和结构鉴定、质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体外肠道代谢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枸杞子经乙醇提取除杂、水提、超滤浓缩、冷冻干燥获得枸杞多糖(LBP);LBP采用中压制备色谱系统在线检测,先经DEAE-650M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获得4个主要组分,再分别经超滤浓缩、Sephadex G25色谱纯化、冷冻干燥,获得纯化的4种主要枸杞多糖LBP-1~4。经HPSEC色谱分析,组分LBP-1~4相对分子量依次为65.58、63.83、62.67、65.58 kD;采用HPAEC-PAD检测,表明LBP-1~4主要由岩藻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等6种单糖组成,其中阿拉伯糖与半乳糖含量较高;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LBP-1~4的中性糖、糖醛酸和总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4.08%~73.05%、8.5%~18.0%、7.27%~18.67%;体外模拟肠道代谢分析结果表明,LBP在人工胃液中稳定,在人工肠液、大鼠肠道菌群液中会发生降解代谢。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枸杞多糖的制备与质量控制、产品应用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0期)

薛畅欢,徐军妮,赵泳[9](2019)在《体外反搏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50例高脂血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体外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LDL-C水平分别为(5.7±0.8)、(2.4±0.5)、(0.9±0.2)、(3.9±0.6)mmol/L,对照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LDL-C水平分别为(5.8±1.1)、(2.5±0.4)、(1.0±0.5)、(3.8±0.5)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理功能、精力、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78.5±4.6)、(53.5±3.5)、(64.7±6.0)、(59.8±4.2)、(55.9±3.7)、(62.2±2.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2.7±6.1)、(51.7±4.2)、(62.0±7.5)、(55.9±4.7)、(53.7±4.2)、(60.3±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运用于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中,虽无法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2期)

凌蕾,曾瑶,鲁艳柳,秦琳,谭道鹏[10](2019)在《鹅去氧胆酸在肝微粒体体外代谢的种属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在人及小鼠、大鼠、犬、家兔、猪、豚鼠、牛、羊等实验动物肝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酸化的代谢差异。方法:将CDCA分别与上述肝微粒体和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ic acid,UDPGA)进行孵育启动葡萄糖醛酸化反应。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er,UPLC-MS),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_(18)(100 mm×2. 1 mm,1. 7μm)分离,以分别含有5 mmol·L~(-1)乙酸铵的20%乙腈(A)-80%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检测。CDCA的代谢轮廓用热图可视化及主成分分析进行差异研究。酶促动力学用于比较不同种属肝微粒体CDCA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特征的相似性。结果:本实验在不同种属中共发现了6种CDCA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M1~M6),其中M5是在所有种属中均产生的主要代谢产物。在相同的肝微粒体和底物浓度下,CDCA葡萄糖醛酸化主要代谢产物M5在犬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活性最强,而在猪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活性最弱。热图可视化和主成分分析发现羊和人最相似。根据酶促动力学参数,CDCA葡萄糖醛酸化主要代谢产物M5的内在清除率(CL_(int)/μL·min~(-1)·mg~(-1))依次为人(14. 34)<大鼠(58. 86)<牛(82. 17)<豚鼠(104. 77)<羊(159. 83),大鼠的内在清除率与人最为接近。结论:CDCA葡萄糖醛酸化途径的定量不能用作所有物种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3(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1A3)活性评判的精准依据,就酶促动力学的相似轮廓而言,如果一个药物证明由UGT1A3催化代谢,则在临床前研究中推荐采用大鼠为模型,以保证药物在体内暴露与人体试验尽量接近。(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体外代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研究是评估新药风险-获益的关键环节。在评价代谢酶或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潜力中,通常体外试验是关键的第一步。体外试验分析结果借助于体外-体内模型公式推算,可决定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开展临床DDI研究,进而为临床DDI风险控制策略提供参考,包括:药物剂量选择、替代治疗、不同DDI情况下以及不同患者群体的用药禁忌等。本文概述了药物研发过程体外DDI研究的关键内容,并通过两个案例阐述了体内和体外DDI研究在药物说明书中相关内容的反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外代谢论文参考文献

[1].杜乐梅,付淑军,吴增光,胡鹏,刘昌孝.黄独素B的体外代谢通路及其代谢产物研究[J].中草药.2019

[2].单晓蕾,付淑军,高广花,孙涛,王庆利.基于代谢酶和转运体的体外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概述与案例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9

[3].李海山,梁丽媛,钟贞,韩文.毒理学安全评价试验中体外代谢系统应用进展[C].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4].闫研,张军芳,孙斌,王英,崔岩.富马酸及鱼油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培养中亚油酸代谢生成甲烷及CLA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9

[5].李海山,韩文,梁丽媛.毒理学安全评价试验中体外代谢系统应用进展[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6].李蛟,贾在申,杜中涛,孙志全.体外循环代谢性酸中毒补碱的一个新公式[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9

[7].郭翔,李添娣,谢玉璇,何俊涛,刘奋.优化血液灌流清除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条件的体外实验[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9

[8].牛忻,闫娜,李笃信,马文平,时宇.枸杞多糖的分离鉴定与体外肠道代谢初步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9].薛畅欢,徐军妮,赵泳.体外反搏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

[10].凌蕾,曾瑶,鲁艳柳,秦琳,谭道鹏.鹅去氧胆酸在肝微粒体体外代谢的种属差异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酶在不同时间内对AFB1的清除率与Ce6之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示...标准曲线制作基于以上方法,我们...标记的NGS-PEG的示意图(a),AFM图...肝灌注模型中leptin及LY294002两种处理...悬浮培养的细胞中和培养基中的黄酮变...

标签:;  ;  ;  ;  ;  ;  ;  

体外代谢论文_杜乐梅,付淑军,吴增光,胡鹏,刘昌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