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丁日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洋务运动,台湾,潮汕,梅州,曾国藩,洋务,开山。
丁日昌论文文献综述
曾秋灵[1](2019)在《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刚刚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元气大伤。此时,有些人继续麻痹自我不思进取,有些人心有余悸惶惶不可终日,而有一部分清醒果敢的官僚则在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后,意识到必须要自救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率先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技术。这场自(本文来源于《广东第二课堂(下半月中学生阅读)》期刊2019年11期)
赵松林[2](2019)在《丁日昌巡台时期的“开山抚番”政策——兼论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一文中研究指出"牡丹社"事件后,沈葆桢倡议"开山抚番",这项政策也成为台湾防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丁日昌任福建巡抚后,积极推行沈葆桢的未竟之业,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入手,继续实施"开山抚番"。另外,他从台湾番民的利益出发,妥善处理番务,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维护了民族关系的稳定。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确立后,他两次渡台,陈情时弊。然而,由于丁日昌自身的健康问题、辗转往来耗时费力、台湾兵饷受到掣肘、台事不得专办等因,这项制度不久即被取消。丁日昌成为首位执行该体制的福建巡抚,亦是最后一位。(本文来源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桂雨维[3](2018)在《丁日昌的仕宦生涯》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中国正值叁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值维艰,外有列强觊觎,内有农民起义,外患未平,内忧又起。清廷为求自强开始起用锐意革新之人,同时又不欲洋务派独大,刻意以守旧派进行制衡。丁日昌作为自强运动中的实干家,因善于处理洋务,精于筹饷,深受李鸿章赏识。他前期依靠李鸿章提拔晋升,封疆后又与李鸿章在政见上互相支持,引为同道。文章以丁日昌在仕途上的发展和丁、李关系为线索,探究晚清地方政局以及守旧派与洋务派之间的斗争,亦可见丁日昌为淮军发展和自强事业所做的努力。丁日昌以精通洋务脱颖而出,深得李鸿章青睐,继而步步升任,位列封疆。通过研究丁日昌的仕宦生涯,论述非正途出身的丁日昌得以步步晋升的原因和过程,探讨丁、李关系以及晚清中央与地方,湘系与淮系,顽固派与洋务派之间的政争,可进一步认识晚清政局。丁日昌早年科举不顺,由军功任知县,遭革职后入曾国藩幕府,次年以督办洋炮局转至李鸿章幕中,此举成为他仕途上的转折点。同治叁年(1864)李鸿章因欣赏丁日昌的才识将其保荐为上海道,次年又将其保荐为两淮盐运使,丁日昌则兢兢业业地为淮军筹饷制器,助李鸿章剿平捻乱。同治六年(1867)十二月,李鸿章为保证江苏对淮军的供饷,同时培植自己的势力以减少自强事业的阻力,保荐丁日昌为江苏巡抚。同治九年(1870)年丁日昌因丁母忧开缺,叁年后在李鸿章的激励下重新出山任职。于光绪元年(1875)出任福建巡抚,其间蓄意整顿台湾,发展自强事业,因闽浙总督何璟思想保守,事事掣肘,丁日昌无法与之共处,最终以病辞官,此后再未应诏出山。(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6)
丁德超[4](2018)在《浅论丁日昌的廉洁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廉洁不仅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而且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精华。晚清时期,丁日昌为官从政25年,他的廉洁思想是近现代客籍名人廉洁文化中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思想,取其精华,汲取营养,对目前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周游[5](2017)在《翁同和眼中的丁日昌》一文中研究指出《翁文恭公日记》表明,翁同和在众多的洋务官僚中交结最早的是丁日昌,而且关系甚好。翁同和(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状元,被授修撰,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谥号文恭。丁日昌(1823-1882),字雨生,亦作禹生,广东丰顺人。贡生出身。官至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本文来源于《文史春秋》期刊2017年12期)
成璐[6](2017)在《论丁日昌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着名的革新运动,丁日昌作为洋务运动中的先行者、创新者与实干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的各个阶段中,丁日昌积极参与其中,是该局的实际创办者之一。其近代海防思想符合国家近代化的要求,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式航运业的起步和发展。在教育近代化上,丁日昌大胆对科举制度提出变革,并积极促成了出洋留学计划。丁日昌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郑少斌[7](2017)在《丁日昌在潮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丁日昌(1823—1882年),字禹生,又字雨生,号持静,我国近代开明的政治活动家和清末洋务运动的实干家。1823年7月(道光叁年六月),生于广东丰顺县汤坑圩(今属梅州市),落籍于揭阳;1859年10月(咸丰九年),出任江西万安知县,后任苏淞太道、江西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等职,钦赏总督衔、节制沿海七省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以老病力辞;1877年7月(光绪叁年)起,回揭阳养病,致力于着书立说和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1882年2月27日(光绪(本文来源于《客家文博》期刊2017年02期)
张燕婴[8](2017)在《丁日昌致翁同和信札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图书馆藏《常熟翁氏亲朋书札诗翰》中有丁日昌致翁同和手札十二通,均未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的《丁日昌集》。经考证,这批信札作于同治八年至光绪六年间,涉及丁氏专办船务、巡阅台闽、陈情疏奏的从政经历,也可见清廷就中秘换约、古巴华工问题、马嘉理事件、日本占领琉球等事与各国交涉的重大外交史实。(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17年03期)
朱淡畅[9](2017)在《台湾史上的重要人物丁日昌探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丁日昌的简要事迹,试图从一个侧面深化对这位在台湾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海峡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郑宗耀[10](2016)在《清代丁日昌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历史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历史上,"救亡图存"成为了当时的时代主题,当时的有识之士都将视线投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上。丁日昌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洋务运动的先驱、革新家,他也是我国在近代发展历史上的领路者以及推动人,对于我国的近代发展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新丝路(下旬)》期刊2016年12期)
丁日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牡丹社"事件后,沈葆桢倡议"开山抚番",这项政策也成为台湾防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丁日昌任福建巡抚后,积极推行沈葆桢的未竟之业,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入手,继续实施"开山抚番"。另外,他从台湾番民的利益出发,妥善处理番务,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维护了民族关系的稳定。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确立后,他两次渡台,陈情时弊。然而,由于丁日昌自身的健康问题、辗转往来耗时费力、台湾兵饷受到掣肘、台事不得专办等因,这项制度不久即被取消。丁日昌成为首位执行该体制的福建巡抚,亦是最后一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丁日昌论文参考文献
[1].曾秋灵.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J].广东第二课堂(下半月中学生阅读).2019
[2].赵松林.丁日昌巡台时期的“开山抚番”政策——兼论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桂雨维.丁日昌的仕宦生涯[D].四川师范大学.2018
[4].丁德超.浅论丁日昌的廉洁思想[J].嘉应学院学报.2018
[5].周游.翁同和眼中的丁日昌[J].文史春秋.2017
[6].成璐.论丁日昌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作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郑少斌.丁日昌在潮汕[J].客家文博.2017
[8].张燕婴.丁日昌致翁同和信札考释[J].文献.2017
[9].朱淡畅.台湾史上的重要人物丁日昌探略[J].海峡教育研究.2017
[10].郑宗耀.清代丁日昌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历史实践[J].新丝路(下旬).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