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静脉转流论文-蔡锦根,吴柳青,周艳,肖华平,程其许

体外静脉转流论文-蔡锦根,吴柳青,周艳,肖华平,程其许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外静脉转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腔静脉置换,自体心包片,脑血流灌注,血流动力学

体外静脉转流论文文献综述

蔡锦根,吴柳青,周艳,肖华平,程其许[1](2019)在《体外静脉转流在自体心包片上腔静脉切除重建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自体心包片上腔静脉重建术中麻醉处理的安全性。方法选取需要行自体心包片上腔静脉重建术的患者。术中应用体外颈内静脉-股静脉压差式转流以降低阻断上腔静脉后升高的颈内静脉压。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颈内静脉压。于上腔静脉阻断前、上腔静脉阻断后10、30 min、阻断开放前及开放后10、3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颈内静脉压,计算两者差值,并经颈内静脉、桡动脉同时抽血行血气分析。拔管后第2天通过简易智力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测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并发症。结果术中平均动脉血压无明显变化,阻断上腔静脉后颈内静脉压上升,平均动脉压与颈内静脉压差值下降,术中维持其差值不低于40 mmHg。开放后两者迅速恢复正常水平。阻断后各时段平均动脉压与颈内静脉压差值均与阻断前有差异(P<0.05),但其数值在正常范围内。上腔静脉阻断开放前与阻断后10 min、阻断后30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除阻断后30 min颈内静脉压与阻断前的颈内静脉压相比显着下降(P<0.05)。各时段点颈内静脉氧饱和度(jugular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jvO_2)均>50%。所有患者通过MMSE检测均未见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结论颈内静脉-股静脉压差式转流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脑血流灌注,可安全地用于自体心包片上腔静脉切除重建术。(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赖军,叶丽娟,杨雪,罗钰,鄢秀英[2](2016)在《上腔静脉综合征行右颈内静脉-右股静脉体外转流肿瘤切除术后护理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介绍患者男,30岁。因"颜面肿胀2周"于2014年7月23日入院,神志清楚,情绪稳定,精神差,活动后感气紧。体格检查:颜面部肿胀,颈静脉怒张,双上肢轻度肿胀。胸、腹部增强CT示:前纵隔团块状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4.8 cm×5.8 cm,轮廓欠光整,密度欠均匀,增强后不均匀性强化,肿块和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干分界不清,头臂干动脉周围见软组织影环绕,左头臂静脉被包埋或推移,该血管显示(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6年05期)

缪娟娟,史宏伟,王振红,赵雅梅,葛亚力[3](2015)在《体外循环转流期间吸入七氟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肝静脉血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期间吸入七氟醚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肝静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组(PS组),体外循环前后以全凭静脉麻醉维持,体外循环期间S组吸入1MAC七氟醚,P组泵注丙泊酚4~6mg·kg~(-1)·h~(-1),PS组泵注丙泊酚2~3 mg·kg~(-1)·h~(-1)、吸入0.5 MAC七氟醚,记录全麻诱导后、CPB开始后20、40、60min及停机后30 min基本血流动力学变化(HR、MAP、CVP、CO等)及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肝静脉血流量(Q_(HV))和肝静脉直径(D_(HV))。结果:肝静脉直径:组内比较,叁组T_1、T_2及T_3时刻肝静脉直径D_(HW)均较T_0时刻减小(P<0.05),T_4时刻与T_0时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叁组间各时间点肝静脉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静脉血流量:肝静脉血流量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4)。组内比较,各组T_1、T_2、T_3时刻肝静脉血流量与T_0、T_4时刻相比明显升高(P<0.05);与T_0时刻相比,T_4时刻P组肝静脉血流量降低,S组和PS组肝静脉血流增加,但T_0、T_4时刻各组肝静脉血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相比,心肺转流期间丙泊酚复合七氟醚维持麻醉增加体外循环后肝静脉血流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6-26)

侯建存,张雅敏[4](2014)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在肝脏移植中的选择与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外静脉转流(VVB)技术是一种肝脏移植辅助技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阻断而造成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但目前VVB适应证选择尚无明确标准,其主要适应证有试验性血流阻断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脏功能不全、肾脏功能不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严重门静脉高压,以及用于减少手术中出血等。VVB具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体温、降低门静脉压力、进行液体容量管理及可进行血液透析等优点,但随着肝脏移植外科技术及肝脏移植麻醉日臻成熟,VVB的部分优点逐渐被掩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外不同肝脏移植中心经验性选择VVB的差异。VVB与肝移植过程合理配合能使手术过程更加平稳,但目前仍缺乏VVB适应证选择与否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4年03期)

蒋璇,谷天祥,吴利民,王春,修宗谊[5](2013)在《股动静脉部分转流联合全流量体外循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瘤合并肺动脉栓塞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报告患者男,33岁,体重66 kg,身高177 cm,体表面积1.772 m~2。于2013年8月4日以"车祸伤伴胸部剧烈疼痛1 d"为主诉收入我院血管外科。人院时生命指征平稳,行胸腹主动脉CT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见图1),诊断为创伤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左髋关节脱位,左侧肋骨骨折(4~8肋)。血管外科拟待创伤急性期渡过后行血管内支(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4期)

邵文雨,朱楠,张海斌,杨宁,高广勇[6](2008)在《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用太湖猪种的梅山猪行无体外静脉转流条件猪原位肝移植术,观察供/受体手术情况;分别于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和关腹前进行血气分析和血电解质、凝血功能和部分生化指标测定,记录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明确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不同时期主要存在的病理生理改变,探讨相应的处理原则。结果顺利完成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15例(手术成功率88.2%),受体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各重要生理指标变化较大,经积极有效的针对性处理后,除关腹前APTT和Fg仍异常(P<0.05)外,其他都恢复至基础水平。结论良好的手术技术,积极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内环境改变,是稳定建立非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关键因素;该模型与临床肝移植术的方法及要求基本一致,有很强的模拟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倪锁娣,鞠秀兰,戎金花[7](2008)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全身热疗治疗晚期癌症的手术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身热疗作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主要在欧美等少数国家有临床应用,国外的热疗中心采用的加热方法主要有腊溶加热、热疗加热,体外循环血液加热和红外线辐射舱加热等[1]。国内有关全身热疗的报道大多采用红外线或水浴作为热源[2]。体外静脉-静脉转流灌注全身(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19期)

李家新,岳云[8](2008)在《非体外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受体术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观察非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为预防和治疗肝移植围术期炎性反应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连续完成的4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首次原位肝移植术,应用气管插管异氟醚吸入复合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无肝期未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常规应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0)、无肝期前60分钟(T1)、无肝期30分钟(T2)、新肝期15分钟(T3)、术毕(T4)共5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放免法测定血浆LL-6、TNF-α浓度。结果肝移植患者术中各阶段,两种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呈升高趋势。与T0(切皮前)比较,IL-6水平无肝前期(T1)就显着升高(P<0.05),新肝期(T3)升高至高峰(P<0.01),它的变化要早于TNF-α;TNF-α的水平无肝前期(T1)变化不大(P>0.05),无肝期(T2)开始上升,新肝期(T3)上升至高峰(P<0.01)。结论在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不同阶段,促炎细胞因子反应水平不同,在新肝期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上升至高峰。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全身炎性反应的主要原因。常规剂量应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不能完全抑制肝移植患者术中的炎性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08年07期)

周棱,余海,李崎,周清华,刘斌[9](2007)在《上腔静脉置换术中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的临床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在上腔静脉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2006年我院实施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重建术无神经系统合并症的患者。术中应用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术中持续监测动脉血压、颈内静脉压。于转流前、转流后、阻断后5min、15min、40min及开放后5min、1h经颈内静脉、桡动脉同时抽血行血气分析。术毕随访呼唤睁眼时间及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结果术中动脉血压无变化。阻断期间颈内静脉压升高,平均动脉压与颈内静脉压差及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下降。开放后上述叁者均迅速恢复至基础水平。所有患者术毕呼唤睁眼,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操作简单、无污染、可控性好,易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改善了脑的血液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保护临床措施。(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07年02期)

常锦雄[10](2007)在《高原地区非体外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硬化及部分肝癌患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肝移植。这些病人术前多存在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出不正常的组织氧合,动脉血乳酸增加,组织低氧血症。但在海拔3658m的拉萨地区,大气氧分压只有海平面65%左右,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围术期的治疗调整,术中管理技(本文来源于《西藏医药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体外静脉转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30岁。因"颜面肿胀2周"于2014年7月23日入院,神志清楚,情绪稳定,精神差,活动后感气紧。体格检查:颜面部肿胀,颈静脉怒张,双上肢轻度肿胀。胸、腹部增强CT示:前纵隔团块状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4.8 cm×5.8 cm,轮廓欠光整,密度欠均匀,增强后不均匀性强化,肿块和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干分界不清,头臂干动脉周围见软组织影环绕,左头臂静脉被包埋或推移,该血管显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外静脉转流论文参考文献

[1].蔡锦根,吴柳青,周艳,肖华平,程其许.体外静脉转流在自体心包片上腔静脉切除重建术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9

[2].赖军,叶丽娟,杨雪,罗钰,鄢秀英.上腔静脉综合征行右颈内静脉-右股静脉体外转流肿瘤切除术后护理一例[J].华西医学.2016

[3].缪娟娟,史宏伟,王振红,赵雅梅,葛亚力.体外循环转流期间吸入七氟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肝静脉血流的影响[C].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2015

[4].侯建存,张雅敏.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在肝脏移植中的选择与应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

[5].蒋璇,谷天祥,吴利民,王春,修宗谊.股动静脉部分转流联合全流量体外循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瘤合并肺动脉栓塞一例[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

[6].邵文雨,朱楠,张海斌,杨宁,高广勇.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

[7].倪锁娣,鞠秀兰,戎金花.体外静脉-静脉转流全身热疗治疗晚期癌症的手术配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

[8].李家新,岳云.非体外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受体术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变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

[9].周棱,余海,李崎,周清华,刘斌.上腔静脉置换术中体外静脉-静脉压差式转流的临床应用探讨[J].华西医学.2007

[10].常锦雄.高原地区非体外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监测[J].西藏医药杂志.2007

标签:;  ;  ;  ;  

体外静脉转流论文-蔡锦根,吴柳青,周艳,肖华平,程其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