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建构论文_范天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的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桐城,徽州,中国共产党,鲁迅,总集,宗族,新世纪。

人的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范天文[1](2019)在《我国的未成年人缓刑制度:反思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问题,并且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鉴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差别,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与预防应当区别于成年人犯罪。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缓刑在立法上存在缓刑种类单一、缓刑适用严苛以及司法上的裁量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应当考虑增加未成年人缓刑种类、放宽未成年人缓刑适用条件来对未成年人缓刑进行本体建构;完善未成年人缓刑适用的前置评估听证制度和后置考察矫正制度的配套建构。(本文来源于《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显波[2](2019)在《民间文学奖的独立性、国际化与经典建构——以“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黄礼孩创办了《诗歌与人》杂志,2005年他设立了"诗歌与人·诗人奖",2014年更名为"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黄礼孩一个人创立并坚持的这项诗歌奖在独立性、国际化和经典建构等方面都有着典型的意义和价值,它为民间诗歌奖的评奖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也在评奖标准的持守等方面为当代文学奖项的设置及运作提供了一种经验和方向。(本文来源于《肇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周建新,田丽娟[3](2019)在《物的空间建构——卡咪人安居房中“达尞”的人类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达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附着在卡咪人的民居上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圆形达尞和九层达尞制作实践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在制作过程中凸显了各自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达尞在恶鬼与灵魂、恶鬼与祖先魂之间制造了二元界限,区隔了另一个超自然空间,使民居具有物理和文化双重空间属性,体现了卡咪人趋吉避凶的空间方位观和安魂拒鬼的灵魂观。同时,达尞本身被赋予的文化属性和附属的多子象征物也体现了卡咪人建立在"同类相生"上的交感巫术思维的延续。(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程梦稷[4](2019)在《从蛮夷想象到妖魔建构——近世中国的西人食人传说谫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史料记载中,有关蛮夷食人的传说构成了绵延不绝的话语体系。文章在整理当前学界关于食人现象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从民间传说的视角出发,对明清以来,尤其是清末西人食人传说的案例展开讨论。一方面在中国传统食人记载的话语体系中,梳理有关异族食人的传说形态从蛮夷想象到妖魔建构的历史层累过程;另一方面则在明清社会文化语境中,反思这一传说形态变迁背后的时代意涵与话语策略。由此看到,中国有关西人食人的传说记载中,一方面有历史真实的影子,但更多是在由来已久的异族食人传说基础上掺杂时代的文化想象、社会心理及民间诉求的复杂文化现象,而由此构成的食人传说则作为一种叙事传统,界定和折射着传统中国的文化观念与自我认同。(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黄向春[5](2019)在《身份、秩序与国家——20世纪50年代闽江下游地区的“水上人”与国家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闽江下游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围绕"水上人"的身份问题所发生的政治进程为背景,在新中国的国家建构如何在"地方"和"日常"的层面展开,并如何"嵌入"到底层和边缘人群的情感、观念以及行动方式的视角下,来讨论地方性、族群性与国家建构叁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某些特征。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在新国家建构的过程中,"水上人"既是被"公民""阶级""民族"等现代政治范畴重新定义的对象,也是在被卷入到地方社会秩序重建过程中表现出其主体性的社会行动者。他们在大历史变革中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体认和对地方性的"身份-秩序"结构的集体意识,折射出新的制度化过程与传统地方社会固有的秩序感和流动性发生的碰撞、互动和妥协,并深刻反映出传统中国现代转型从"身份社会"到"民族国家"的特征和内在张力。(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9年06期)

李松,刘宁涛[6](2019)在《丸山升“革命人”鲁迅像的建构及其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命人"鲁迅像是丸山升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的关于鲁迅的独特思考。他根据鲁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中所采取的对待革命的态度和方式,以"革命人"来概括鲁迅的形象,以客观的比较分析为前提,以严谨的实证分析为依据,不断追问鲁迅的革命选择和精神价值,使"革命人"不再局限于鲁迅的身份界定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由于丸山升独特的异国学者身份,身处特殊历史语境之中,其建构和书写难免有所侧重、有所选择,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丸山鲁迅"的独特之处。(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史哲文[7](2019)在《论清代皖人宗族诗歌总集传统与文学世家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族诗歌总集将诗歌总集与宗谱、族规、家训的意涵合而为一,具有复合意义。清代皖人大量辑纂宗族诗歌总集,集中在徽州府、宁国府、桐城县等地,他们在反复刊刻中注重文化传承,将家刻堂号作为宗族文化的符号。族人在宗族诗歌总集中对内部成员注重诗教训诫与家风承继,维系伦理秩序;又向外昭扬家声,超出文学作品范畴,体现出跨文学性的、更多是社会性的彰扬作用。清代皖人名门硕族依靠刊刻本族诗歌总集,将家风、家学、家脉代代相传,使得诸文学世家构建完善。(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俞祖华[8](2019)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以中共党代会与中央全会文献为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话语的建构经历了一个过程。中共成立初期,关于中华民族话语的用语与含义并不固定;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话语体系中"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定型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统称";在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转变的背景下,与"中华民族"一词同义又更有革命色彩的"中国人民"等词在中共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明显上升,"中华民族"一词有所减少。中共对民族复兴话语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如李大钊阐发了"中华民族之复活"思想;十年内战时期,中共对国民党主导的"中华民族复兴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开始在某些特定语境中正面谈论"民族复兴"。改革开放前30年,中共话语体系中广为使用的是"中国人民"等概念,在这一时期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等文献中未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逐渐流行起来。"中华民族"在1980年代已较为常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也开始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1990年代后,"中华民族"一词更见流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趋于定型,此后党代会报告中的"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日渐增多。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拓展和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话语,中共十九大报告对其作了充分阐释,十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两处写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邬桑[9](2019)在《人机混合能动者的伦理意义、建构分析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它极可能担负道德责任,拒斥人工智能成为道德能动者是不现实且理由不足的。人工智能作为道德能动者有其哲学理论基础,但它目前只能成为显性伦理主体而非完全伦理主体,尚不足以现实地被问责,它无法解决"好"的决策问题、伦理契合问题和具身化问题。因此,人工能动者相关的伦理问题需求一个可替代的道德能动者——人机混合能动者。混合能动者不仅能够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其成为完全伦理主体之前,作为伦理主体承担道德责任,而且在人工智能成为完全伦理主体之后也将长期存在。因此,加强以混合能动者作为伦理主体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混合能动者符合社会—技术—认识高度不可分的立场,也是实现分布式道德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人机融合的关键步骤。通过对混合能动者内部建构进行行动哲学的理论分析,提出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需依据以混合能动者内外为划分而产生的六个维度,有助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的推进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9年05期)

庄谦宇,薄凯文,刘畅[10](2019)在《温度:新时代新闻舆论以人为本理念的新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做好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最重要的是在竞争激烈的传播环境中秉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而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就是最大限度的体现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以受众关注的视角为切入点,全面跟紧媒体融合转型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做有温度的新闻,做有温度的新闻人,获得受众的认可。(本文来源于《北方传媒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人的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99年黄礼孩创办了《诗歌与人》杂志,2005年他设立了"诗歌与人·诗人奖",2014年更名为"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黄礼孩一个人创立并坚持的这项诗歌奖在独立性、国际化和经典建构等方面都有着典型的意义和价值,它为民间诗歌奖的评奖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也在评奖标准的持守等方面为当代文学奖项的设置及运作提供了一种经验和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的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范天文.我国的未成年人缓刑制度:反思与建构[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9

[2].周显波.民间文学奖的独立性、国际化与经典建构——以“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为中心[J].肇庆学院学报.2019

[3].周建新,田丽娟.物的空间建构——卡咪人安居房中“达尞”的人类学阐释[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程梦稷.从蛮夷想象到妖魔建构——近世中国的西人食人传说谫论[J].民族文学研究.2019

[5].黄向春.身份、秩序与国家——20世纪50年代闽江下游地区的“水上人”与国家建构[J].开放时代.2019

[6].李松,刘宁涛.丸山升“革命人”鲁迅像的建构及其反思[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史哲文.论清代皖人宗族诗歌总集传统与文学世家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俞祖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以中共党代会与中央全会文献为重点[J].河北学刊.2019

[9].邬桑.人机混合能动者的伦理意义、建构分析和启示[J].哲学分析.2019

[10].庄谦宇,薄凯文,刘畅.温度:新时代新闻舆论以人为本理念的新建构[J].北方传媒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认知模型(引用)王红等人建构的新型翻转课堂模式个体知识在社会建构中的生成图解1 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系统控制流程...起步阶段向融合阶段进阶的总体设计图反思均衡结构示意

标签:;  ;  ;  ;  ;  ;  ;  

人的建构论文_范天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