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冠状动脉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脉微血管性疾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中医药,张仲景
冠状动脉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薛小娜,王婷婷,王点,赵珏,谢文[1](2019)在《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性疾病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金指标是行冠状动脉造影,但冠状动脉造影只能显示内径大于50微米的冠状血流,而冠状微血管(内径小于500微米的冠状前小动脉和小血管)病变不能有效显示,而冠脉微血管占据整个冠状血管95%[1],冠状微血管疾病的患者临床不明显,行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常易被忽视[2]。近年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潜在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隐匿,诊断手段受限且诊断技术目前未大面积实施推广,治疗受限,传统中医基于着名医家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提出"阳微阴弦"理论,提出"心脉痹阻"为冠脉微血管病变的基本病机,"胸阳不振"为冠脉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以温阳等方法来治疗冠脉微血管疾病[3]。(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3期)
韦铭斅[2](2019)在《CTA和MRA在冠状动脉性疾病中的应用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CTA和MRA在冠状动脉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同时,留存有完整治疗与检查信息的60例冠状动脉性疾病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整理并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A检查、MRA检查、CTA联合MRA检查,对比叁种检查方法的效果。结果:CTA与MRA联合检查的准确率高于单一CTA检查或MRA检查(P <0.05),CTA检查与MRA检查的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性疾病的诊断中CTA检查与MRA检查的准确率相近,CTA与MRA联合检查的准确率高于单一诊断方式,联合检查方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2期)
江晓勇,杨志辉,许永明[3](2019)在《冠状动脉CTA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或冠心病患者11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及DSA检查,然后对116例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110例检查成功且对检查结果满意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CTA与DSA检查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116例患者中,检查成功114例(98.3%),其中对检查结果满意110例,不满意4例,满意率为96.5%;检查失败2例(1.7%)。110例患者中,无管壁(不规则)狭窄4例,轻度狭窄22例,中度狭窄58例,重度狭窄18例,管腔完全闭塞8例。与DSA检查对比,冠状动脉CTA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106/110)、66.7%(4/6)、94.8%(110/116)、98.1%(106/108)及50.0%(4/8)。结论冠状动脉CTA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较高。(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高艳丽,荣阳,邹伟,荣根满[4](2018)在《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对冠状动脉性疾病的影响与检验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对冠状动脉性疾病患者的影响与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正常健康人群及冠心病患者空腹静脉血分别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胆红素浓度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较正常健康人群二者呈显着可比的负相关(P<0.05)。结论胆红素是独立影响冠状动脉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因子,认为胆红素具有防治冠状动脉性疾病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17期)
孔春灵,李静超,楚英杰[5](2018)在《肠道菌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估计,人体内的细菌数达上万亿,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其所携带的基因总量至少是宿主基因的100倍,这些细菌主要生活在人类的肠道内,被称为人类后天获得的"第二个基因组"。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参与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TMAO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分析及干预肠道菌群的结构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晚近,宏基因测序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研究,试图将冠心病患者的菌群结构分析精确到菌株水平,从而找到治疗和预防冠心病新靶点。(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郭俊林,张立[6](2018)在《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质金属蛋白酶-2是基质金属蛋白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在生理情况下参与人体的正常发育,病理状态下潜在基质金属蛋白酶-2被激活,通过削减斑块纤维帽参与心室重构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并且有望成为反映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生物标志物,而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调节将是一个可能的治疗靶点。现就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基因、蛋白、活性调节、信号转导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8年04期)
杨絮飞,谢洪智[7](201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内成像表现及其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诸如白塞病、川崎病、大动脉炎等,都可累及冠状动脉,表现为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炎和(或)冠状动脉瘤。虽然这种情况在临床的发病率较低,但一旦发生,都提示患者的预后不良。由于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冠状动脉的病理学基础和组织学特点都不尽相同,治疗策略也有差异,仅依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很难为此类患者做出合适决策。IVUS和OCT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往往可以明确受累的冠状动脉局部病变的特点,对于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的判断意义重大。本综述通过回顾既往川崎病、Takayasu动脉炎、白塞氏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相关报道和文献,探究了自身免疫病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在IVUS和OCT成像上各自的特点,分析二者在上述4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张强,刘军锋,霍茜瑜,刘志礼,屈文慧[8](2017)在《单核细胞CX3C趋化因子受体1表达与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核细胞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表达与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血管狭窄≥50%患者70例、冠状动脉血管狭窄<50%患者23例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志愿者24例分别为狭窄组、不明显病变组与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单核细胞CX3CR1荧光表达强度,比较3组单核细胞CX3CR1表达水平,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狭窄组、不明显病变组、对照组CX3CR1荧光强度分别为4.94%(2.41%,6.58%)、2.02%(1.25%,3.57%)、1.68%(1.09%,2.24%),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Hc=31.025,P<0.01)。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CX3CR1荧光强度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Z=4.934,P<0.01)。TG和CX3CR1是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48,P=0.026)。CX3CR1荧光强度在临界值为2.91%时,敏感性为64.1%,特异性为91.7%,曲线下面积为0.810,CX3CR1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一定的诊断效力(95%CI:0.728~0.891,P<0.01)。结论单核细胞CX3CR1高表达是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诊断有一定的效力。(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胡丽花[9](2017)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丙型肝炎肝病毒感染是否是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了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ce、scopus、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数据库。严格按下文所述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风险的相关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利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ersion 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绘制森林图,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关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发病风险的研究。meta分析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风险是非丙肝患者的1.3倍,OR=1.32(CI95%,1.05-1.66,P<0.05)。根据研究设计方式、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等对其进行分层分析,年龄按50岁为分组的临界值,糖尿病按流行人数的20%为分组的临界值,高血压组按流行人数的20%为临界值。结果发现年龄<50岁,丙型肝炎病毒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为1.28(95CI,1.04-1.59,P<0.05),年龄>50岁者总发病风险OR值为1.31(95%CI,0.94-1.82,P>0.05),两组无显着性差异。20%以下患有高血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OR值为1.10(95%CI,0.60-1.82,P>0.05),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20%以上患有高血压的丙型肝炎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OR值为1.39(95%CI,1.15-1.66,P<0.05)。20%以下的有糖尿病的丙型肝炎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风险OR值为1.08(95%CI,0.60-1.96,P>0.05),无统计学意义。20%以上有糖尿病的丙型肝炎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OR值为1.35(95%CI,1.08-1.68,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显着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蒋秋琼[10](2017)在《冠状动脉扩张性疾病中升主动脉扩张的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CAE,coronary artery ectasia)是一种冠状动脉节段或弥漫扩张性病变,冠脉直径大于临近正常或内径最大冠脉血管的1.5倍时可予诊断。CAE患者容易并发外周动静脉扩张,因此推测CAE可能是全身脉管系统扩张性病变的表现形式之一。川崎病、马方综合征等疾病的研究中发现升主动脉扩张与CAE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通过比较单纯CAE、CAE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Coronary artery disease)、单纯CAD、冠脉正常组患者升主动脉扩张的差异来分析CAE与升主动脉扩张的关系。对象和方法:本文为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选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行冠脉造影的694例CAE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入组557例CAE例患者。从同时期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中以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等匹配对照无CAE患者共557例。收集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升主动脉直径、二尖瓣返流程度、主动脉瓣返流程度、冠脉造影结果。升主动脉直径(AAD ascending aorta dimension)预测值(cm)=1.52+(年龄*0.01)+(身高cm*0.01)-1*0.25(男性)/2*0.25(女性)[12],用AAD实测值/AAD预测值计算升主动脉扩张程度,扩张程度>1定义为升主动脉扩张。首先,分析CAE组、无CAE组间升主动脉扩张的差异;再进行亚组分析,将单纯CAE的83例归为A组,冠脉正常83例患者为B组,CAE合并CAD共474例为C组,单纯CAD共474例为D组,分析各亚组间升主动脉扩张的差异性。结果:CAE 组较无 CAE 组升主动脉直径(33.03±4.01 VS 32.12±3.7,P<0.0001)、升主动脉扩张程度(0.95±0.12 VS 0.91±0.11,P<0.0001)、升主动脉扩张患病率(25.85%VS 17.06%,P<0.0001)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中,CAE组并发升主动脉扩张的相对风险(OR)为1.70[95%CI(1.27,2.27),P<0.001];调整主动脉瓣反流、二尖瓣反流等影响升主动脉直径的因素后,Logistic回归显示OR为1.70[95%CI(1.27,2.29),P<0.001]。亚组分析中,四组间升主动脉直径、升主动脉扩张程度、升主动脉扩张患病率、主动脉瓣反流、二尖瓣反流存在统计学差异。单纯CAE组、CAE合并CAD组升主动脉扩张程度、升主动脉扩张患病率均大于单纯CAD组。结论:CAE患者升主动脉扩张患病率高于非CAE患者,提示CAE与升主动脉扩张相关,CAE和升主动脉扩张可能为全身脉管系统扩张性疾病的两种表现。CAE合并CAD患者升主动脉扩张患病率与单纯CAE无统计学差异,提示CAD不增加升主动脉扩张患病风险。(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5-01)
冠状动脉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分析CTA和MRA在冠状动脉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同时,留存有完整治疗与检查信息的60例冠状动脉性疾病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整理并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A检查、MRA检查、CTA联合MRA检查,对比叁种检查方法的效果。结果:CTA与MRA联合检查的准确率高于单一CTA检查或MRA检查(P <0.05),CTA检查与MRA检查的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性疾病的诊断中CTA检查与MRA检查的准确率相近,CTA与MRA联合检查的准确率高于单一诊断方式,联合检查方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冠状动脉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薛小娜,王婷婷,王点,赵珏,谢文.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性疾病优势[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韦铭斅.CTA和MRA在冠状动脉性疾病中的应用对比[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江晓勇,杨志辉,许永明.冠状动脉CTA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9
[4].高艳丽,荣阳,邹伟,荣根满.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对冠状动脉性疾病的影响与检验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
[5].孔春灵,李静超,楚英杰.肠道菌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J].实用医学杂志.2018
[6].郭俊林,张立.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8
[7].杨絮飞,谢洪智.自身免疫性疾病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内成像表现及其应用价值[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7
[8].张强,刘军锋,霍茜瑜,刘志礼,屈文慧.单核细胞CX3C趋化因子受体1表达与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
[9].胡丽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7
[10].蒋秋琼.冠状动脉扩张性疾病中升主动脉扩张的差异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标签:冠状动脉脉微血管性疾病;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中医药; 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