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变化论文_靳川平,王超,闻瑞红,侯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湿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地,滨海,世界气象组织,格局,生态,金湖,马鞍山市。

湿地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靳川平,王超,闻瑞红,侯鹏[1](2019)在《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内外区域2000—2015年土地覆被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2000—2015年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内外生态状况变化和保护成效,基于高分1号数据生产的2m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对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人类活动状况进行分析,基于30 m分辨率的4期TM遥感影像生产的土地覆被数据和基于Modis遥感影像生产的植被覆盖度数据,对淅川县、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的土地覆被状况、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及其土地覆被转类途径的主导程度和3个相关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系统质量以及不同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核心区的格局和质量在该区域处于最优,且土地覆被变化状况也以核心区转类指数最高;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人类活动影响为耕地,其次包括居民点、采石场、养殖场; 15年间,保护区内外土地覆被均呈现转好趋势,但是保护区内变化优于保护区外,保护区核心区优于整个保护区,且转好的主导因素均是耕地变为湿地; 15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较小。(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2019年06期)

刘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2](2019)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和合理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碳、氮等物质循环过程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归纳总结,探讨温度升高、降水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以及湿地氮营养环境变化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总结,认为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气候变化显着影响了其活性,进一步影响湿地土壤碳、氮等循环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张艳军,龚巧灵,官冬杰[3](2019)在《重庆市湿地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TM/ETM、环境卫星等影像遥感解译提取重庆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共4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并利用GIS提取了2000—2015年的湿地生态系统分布空间数据,基于景观指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特征以及主要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重庆市2000—2015年的湿地面积总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增加比率为4. 31%,其中沼泽、湖泊和河流的面积略有增加,而水田和水库湿地的面积变化较大。水田湿地面积减少,面积下降达10. 22%,水库湿地面积明显增多,面积增幅达68. 53%。(2) 2000—2015年重庆市湿地的扩张主要分布在叁峡库区的部分区县。(3)总体上看,重庆市近15a的湿地斑块数有所增加,平均斑块面积略有降低,聚集度指数减小,斑块微弱变小,破碎化趋势不明显,且各湿地类型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4)重庆市湿地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蒸散量和叁峡大坝蓄水位。(本文来源于《环境生态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令琪[4](2019)在《“闺中”杨树林变身城市生态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江马鞍山段东岸,随着奔涌的江水一路向北,定会见到一片绿林俯身江边,它就像一道生态屏障,牢牢守护在江畔,充满了生态能量——它便是马鞍山生态湿地,杨树林的“栖息地”。曾经,它只是一片滩涂,是防洪大堤的延伸,随着江水涨退看尽潮起潮落;后来,它被高高(本文来源于《马鞍山日报》期刊2019-11-06)

战楠,黄炳彬,赵立新[5](2019)在《水位调控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北京市2处人工湿地净化工程,采取系统内间歇回流方式,探讨水位调控措施对含氮污染物净化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影响。结果表明:水位调控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对含氮污染物的去除,对TN、NH3-N的去除率分别提升19.23%~28.09%和29.23%~40.64%;与传统运行方式下去除效果达到显着差异性水平(P<0.05)。水位调控湿地单元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Chao1(3022.4522,3349.2942)高于传统湿地;变形菌Proteobacteria丰度高达63%~70%,为门水平优势种;属水平优势种较传统运行条件有明显差异,且群落结构更具一致性,本研究旨在分析水位调控措施对湿地系统脱氮性能强化程度,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关系,为人工湿地效率提升以及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北京水务》期刊2019年06期)

陈光程[6](2019)在《滨海湿地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气象组织2018年度公报显示,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全球平均浓度在2017年创下了新高,分别达到405.5ppm、1.86ppm和330ppb。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加剧以及引发的一系列气候、环境和生态灾害让人类担忧,如何减(本文来源于《北海日报》期刊2019-11-01)

张双双,董斌,杨斐,徐文瑞,崔杨林[7](2019)在《升金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越冬鹤类地理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升金湖湿地是安徽省内的唯一以越冬鹤类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越冬鹤类地理分布的影响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鹤类种群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对升金湖湿地的白头鹤、白鹤、灰鹤及白枕鹤越冬鹤类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升金湖湿地1986~2017年间的8期遥感影像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对越冬鹤类地理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17年间,升金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显着,斑块数量增加,景观破碎化严重。泥滩地、草滩地、建设用地、水田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旱地、林地、芦苇滩地及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4种鹤类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鹤类主要地理分布区域为水域、水田、芦苇滩地、泥滩地及草滩地;升金湖湿地景观破碎化不断加剧,鹤类地理分布区域面积整体上在逐渐减少,适宜鹤类生境面积减少,直接导致近30年来鹤类数量逐渐减少。(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0期)

黄欣,黄腾浩,曹家硕,陈旭,庞果胤[8](2019)在《2017年4~7月会仙湿地农田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特征及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4~7月,对会仙湿地的3种农田沟渠(无硬质化沟渠、半硬质化沟渠和全硬质化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进行了调查;在3种农田沟渠中,共布设了10个采样点,于8个采样日,采集了仔稚鱼样本;采用无度量多维排序方法,分析仔稚鱼群聚的结构特征;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研究仔稚鱼群聚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农田沟渠中,共发现15种仔稚鱼,隶属4目7科14属;3种农田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结构无显着差异;除5月7日和21日外,4月30日与其它采样日的仔稚鱼群聚差异显着(n=72,p<0.05),5月7日与7月采样日的仔稚鱼群聚差异显着(n=72,p<0.05),其它采样日的仔稚鱼群聚间无显着差异;3种农田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间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都无显着差异,物种数(n=72,p<0.01)、Shannon指数(n=72,p<0.05)分别与沟渠的水深显着正相关,个体数分别与沟渠水深(n=72,p<0.01)、pH(n=72,p<0.05)显着正相关;沟渠宽度、水深和水体pH是影响3种农田沟渠中仔稚鱼群聚的主要因子。硬质化沟渠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不利于水质净化,并加剧了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入侵程度。为了保护、恢复农田沟渠的生态功能,维护会仙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建议有关部门选择性地对部分沟渠进行硬质化改造,保留部分自然沟渠,同时要加强对外来物种(如食蚊鱼)的监测和管理。(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周昊昊,杜嘉,南颖,宋开山,赵博宇[9](2019)在《1980年以来5个时期珠江叁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珠江叁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珠江叁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研究5个时期珠江叁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1980年相比,2015年珠江叁角洲滨海天然湿地明显萎缩,面积减少了189 km~2,人工湿地明显扩张,面积增加了284 km~2;在研究区内,天然湿地萎缩主要是由于河口水域、红树林和盐水沼泽被转变为养殖池;随着时间的推移,5个时期研究区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重,湿地斑块形状越来越不规则,边界越来越复杂,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强度加剧,斑块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口快速增长、滩涂开发、围填海活动、海砂开采和水利工程等是导致研究区滨海湿地萎缩的主要因素,其中,滩涂开发和围填海活动是使天然滨海湿地消失的直接因素。(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媛媛,柯新利,刘帆,闵敏[10](2019)在《1987年以来4个时期武汉市湿地面积、分布和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87年、1996年、2005年和2017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动态度模型和平面空间质心分析方法,研究了4个时期武汉市各类型湿地面积及其变化和质心分布动态。研究结果表明,4个时期武汉市湿地总面积总体上在减少,其中湖泊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与1987年相比,2017年其面积减少了299.75 km~2;4个时期天然湿地中的内陆滩涂和沼泽面积的单一和双向动态变化度都较高;人工湿地中的库塘/沟渠面积的双向动态变化度较高;湖泊质心向东南方向迁移5.39 km,沼泽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12.15 km,河流质心向东北方向迁移0.20 km,建设用地质心向西北方向迁移了3.00 km;武汉市天然湿地的萎缩与建设用地的扩张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湿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深入了解和合理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碳、氮等物质循环过程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归纳总结,探讨温度升高、降水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以及湿地氮营养环境变化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总结,认为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气候变化显着影响了其活性,进一步影响湿地土壤碳、氮等循环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地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靳川平,王超,闻瑞红,侯鹏.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内外区域2000—2015年土地覆被变化分析[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9

[2].刘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张艳军,龚巧灵,官冬杰.重庆市湿地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特征[J].环境生态学.2019

[4].张令琪.“闺中”杨树林变身城市生态园[N].马鞍山日报.2019

[5].战楠,黄炳彬,赵立新.水位调控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J].北京水务.2019

[6].陈光程.滨海湿地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N].北海日报.2019

[7].张双双,董斌,杨斐,徐文瑞,崔杨林.升金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越冬鹤类地理分布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8].黄欣,黄腾浩,曹家硕,陈旭,庞果胤.2017年4~7月会仙湿地农田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特征及其变化[J].湿地科学.2019

[9].周昊昊,杜嘉,南颖,宋开山,赵博宇.1980年以来5个时期珠江叁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J].湿地科学.2019

[10].陈媛媛,柯新利,刘帆,闵敏.1987年以来4个时期武汉市湿地面积、分布和变化[J].湿地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白洋淀湿地1961~2000年实测年均降水量...白洋淀湿地参考作物蒸散发量变化过程不同处理下芦苇湿地中pH的变化~2005年河流湿地动态变化分布图~2005年沼泽草甸湿地动态变化分...号小流域冰川与沼泽草甸湿地LISA图

标签:;  ;  ;  ;  ;  ;  ;  

湿地变化论文_靳川平,王超,闻瑞红,侯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