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瓦尔登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瓦尔登湖》,陶渊明
瓦尔登湖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1](2019)在《夜读《瓦尔登湖》》一文中研究指出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不知是白天工作太忙,还是因为天气潮热,翻来覆去无法入眠,就"晓得"那该死的植物神经又开始紊乱。索性起来,开灯,打开那本薄薄的《瓦尔登湖》。这是一个勇敢的人,更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人。对人生、社会和人本身看得透彻,才能够对一切都毫不留恋,孤身一人,手持一把斧头来到美丽宁静的瓦尔登湖畔,造屋独居。(本文来源于《当代人》期刊2019年11期)
鹿耀世[2](2019)在《追寻梭罗的足迹:从《瓦尔登湖》到瓦尔登湖》一文中研究指出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短暂生活,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简单的理想生活。或许奢华高端的物质享受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快乐,人们真正追求的,应该是丰盈高尚的精神生活。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着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声名远播的文学读物。其立意独特,作者于1845年美国独立日那一天,远离繁华喧嚣的都市,优渥的物质享受,走入距波士顿二十英里的茂密林区,搭建粗陋木屋,过简单的生活。其经历独特,是自食其力的耕耘、采摘、渔猎、烹饪,度过了两年多与世无争的时光。其思想独特,是在身(本文来源于《中关村》期刊2019年11期)
李晓兰,李爽[3](2019)在《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人类拥有了不同寻常的强悍力量,内心掌控世界的欲望不断滋长,征服自然的冲动也从未停止。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通过详细描述他在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的经历,将自然之美、自然之可爱、自然之可敬一一展现,将自己与自然的交流、交往一一展示,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尊重之情,启发人们重新对人类与自然的角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对美国的生态伦理观念,甚至是全世界国家的生态伦理观念都具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面对当今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愈加严重的现实情况,《瓦尔登湖》中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更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艳芳,李金锁[4](2019)在《从翻译美学分析《瓦尔登湖》汉译本的美学元素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美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徐迟、戴欢、刘绯的《瓦尔登湖》,归纳总结出译者在译文中应该做到词汇层面意象的完整性呈现;采用四字结构使句子流畅易读;原文画面美感的传达需要遵循原文的语序;风格的保留需要译者在句子层面把握原文的意思。(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田淼[5](2019)在《《瓦尔登湖》生态自然观的人文精神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瓦尔登湖》展现了梭罗眼中纯洁的瓦尔登湖及周边美丽的自然风光,不同以往超验主义,他投身自然中,从实践出发,思考探索人与自然新关系,他主张人以"自然的居民"的角色与自然和谐共生,他尊重并亲近自然,与自然物做朋友,认为自然物有其自由生长的权利,这些无不体现梭罗极具人文精神的生态自然观,也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9年09期)
刘皓云,赵丹[6](2019)在《《瓦尔登湖》徐迟译本翻译生态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徐迟翻译的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例,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从宏观的角度探讨译者的角色,并从译文中举例分析了生态翻译学中"叁维转换"模式的翻译策略,从而说明在翻译操作过程中译者主动进行选择和适应,同时还受到翻译环境的影响,为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认知选择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9年10期)
周树霞[7](2019)在《翻译美学视阈下《瓦尔登湖》徐迟译本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瓦尔登湖》(Walden)是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经典文学作品,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中国译者徐迟首先将其译入国内,译名为《瓦尔登湖》。此后不断出现译者和译本,《瓦尔登湖》一度重译,频繁出版。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译《瓦尔登湖》的热潮,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翻译界对《瓦尔登湖》汉译本的关注。通过将徐迟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新视角切入,对《瓦尔登湖》译文之美进行解构,分析其中作为变量的美学因子,以期为研究《瓦尔登湖》做出一点贡献。(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寒石[8](2019)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诗意栖居》一文中研究指出《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本文来源于《银川日报》期刊2019-09-10)
良喜[9](2019)在《瓦尔登湖一日(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5期)
周树霞[10](2019)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瓦尔登湖》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瓦尔登湖》(Walden)是美国作家梭罗(Thoreau)的经典文学作品。徐迟是第一位将其译入中国的译者,译名为《瓦尔登湖》。本文试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从翻译适应论的角度切入,分析译者徐迟对翻译生态环境做出的适应与选择,其中包括译者对内外机制的选择性适应和多维转换策略的适应性选择,最终译作得以生存。因此,译作要想永葆活力和生命力,译者需要对原文的生态环境和译文的生态环境做出适应与选择。(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瓦尔登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短暂生活,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简单的理想生活。或许奢华高端的物质享受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快乐,人们真正追求的,应该是丰盈高尚的精神生活。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着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声名远播的文学读物。其立意独特,作者于1845年美国独立日那一天,远离繁华喧嚣的都市,优渥的物质享受,走入距波士顿二十英里的茂密林区,搭建粗陋木屋,过简单的生活。其经历独特,是自食其力的耕耘、采摘、渔猎、烹饪,度过了两年多与世无争的时光。其思想独特,是在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瓦尔登湖论文参考文献
[1].张莹.夜读《瓦尔登湖》[J].当代人.2019
[2].鹿耀世.追寻梭罗的足迹:从《瓦尔登湖》到瓦尔登湖[J].中关村.2019
[3].李晓兰,李爽.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4].张艳芳,李金锁.从翻译美学分析《瓦尔登湖》汉译本的美学元素传递[J].晋中学院学报.2019
[5].田淼.《瓦尔登湖》生态自然观的人文精神解读[J].科教导刊(下旬).2019
[6].刘皓云,赵丹.《瓦尔登湖》徐迟译本翻译生态解读[J].英语广场.2019
[7].周树霞.翻译美学视阈下《瓦尔登湖》徐迟译本评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寒石.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诗意栖居[N].银川日报.2019
[9].良喜.瓦尔登湖一日(组诗)[J].北方文学.2019
[10].周树霞.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瓦尔登湖》译者的适应与选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