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降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征,径流,沙土,非点源,氮素,通量,破坏力。
降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胡伟,翟星雨,李浩,乔宝玲,张兴义[1](2019)在《黑土区农地集水区次降雨径流与输沙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力侵蚀是诱发黑土区侵蚀发生发展的首要因素,研究次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对水力侵蚀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分析农地集水区次降雨径流与输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有径流记录的降雨事件为12次,降雨等级主要为中雨、大雨和暴雨。初始产流时间随降雨等级表现不同,中雨时初始产流时间大多出现在降雨后期,而大雨和暴雨时,初始产流时间大多出现在降雨过程中的初始期和中期。不同降雨等级下累积径流深、径流系数和累积输沙量表现不同,累积径流深和径流系数表现为:大雨>暴雨>中雨,累积输沙量表现为:大雨>中雨>暴雨。集水区内大部分泥沙由6场降雨事件产生,对总径流量和总输沙量的贡献分别为90. 6%和87. 0%。基于12次有径流的降雨事件,不同降雨等级对径流的贡献表现为:大雨>暴雨>中雨,对输沙量的贡献表现为:大雨>中雨>暴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显示,径流相关变量最大径流率Q_(max)是对总径流量和总输沙量贡献最大的因子,变量权重系数VIP值分别达1. 490和1. 629。(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4期)
杨翠萍,脱云飞,张岛,马继敏,吴耀中[2](2019)在《降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氮变化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8年6—10月降雨条件下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标准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裸地为对照,通过研究降雨对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土层深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经野外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提出降雨对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土层深度和时间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增加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土壤含水率,加速土壤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水解转化硝化和反硝化速度,影响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降雨与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呈显着相关性(P<0.05)。降雨条件下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增大,土层深度100 cm处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别为30.34%,27.67%,24.98%,24.03%和21.95%,总氮随土层深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在土层深度为60 cm土壤总氮含量最大,分别为1.02,0.99,0.90,0.86,0.75 g/kg,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减小,在土层深度为100 cm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最小,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为9.01,7.89,7.25,6.10,5.22 mg/kg,铵态氮含量分别为9.41,9.14,6.40,5.38,4.37 mg/kg。土壤含水率随时间的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呈正余弦变化趋势,8月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别为22.97%,22.01%,19.87%,19.03%和17.98%,总氮随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8月总氮最大,分别为1.09,1.01,0.94,0.84,0.76 g/kg,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6月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最大,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3.40,12.37,11.20,10.39,8.67 mg/kg,铵态氮含量分别为18.89,17.02,14.54,12.02,8.36 mg/kg。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平均值与土层深度和时间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研究结果为农田土壤水肥流失控制和养分利用提供理论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慧[3](2019)在《降雨变化影响下土壤水力特征年代际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力特征影响降雨入渗形成径流,决定了植物可获取的水量并控制土壤水分蒸发量。之前对于人类直接影响下土壤水力特征发生的剧变已有较多研究,气候变化同样也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对土壤水力特征产生影响。基于25 a降雨试验的土壤水力特性研究表明,当进入土壤(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9年11期)
靳春香[4](2019)在《河南省1986-2015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侵蚀力是衡量降雨发生土壤侵蚀潜在能力的指标之一,研究其空间变化特征对评价水土流失危险性、揭示水土流失形成规律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河南省131个站点1986-2015年逐日降雨资料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值,利用线性回归法和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对全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南省降雨侵蚀力值总体呈现随纬度增加递减即由南向北递减;②河南省降雨侵蚀力最大值基本均集中于伏牛山山地丘陵区与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区;③河南省全年12个月呈先增后减趋势,在7月份各地达到全年峰值,12月为全年最小值,四季平均降雨侵蚀力值表现为夏季最大,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小,且全年80%降雨侵蚀力集中在汛期。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等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期刊2019年10期)
王颖[5](2019)在《大凌河流域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宁省大凌河流域为例,基于2016年5月两场降雨事件同步监测的水量、水质数据资料,揭示了非点源污染物在降雨径流条件下的时空变化规律与传输机理。研究表明:TN、TP与BOD5质量浓度在降雨事件中随时间的推移总体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在降雨发生后的1-2h均达到质量浓度最大值,呈现出显着的初期冲刷效应;由于各污染物浓度在流域降雨期间的分布结构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加之一些非人为、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形成的径流汇集到监测断面的时间不同;为提高大凌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水平和污染防控能力,结合以往实践经验和实验结果提出了有效的管理对策。(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王磊,孙文俊[6](2019)在《基于DEM数据的HEC-HMS和Vflo降雨特征模拟对比研究——以北京密云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密云地区30 m和90 m DEM数据并运用ArcGIS软件提取该地区DEM数据的水文地理信息,通过分析水文模型HEC-HMS、EPASWMM和Vflo后选择应用HEC-HMS和Vflo模型对该地区降雨进行分析.同时,统计分析密云地区过去30年(1989—2018年)的降雨数据,并结合研究区水文情况,基于密云地区普通降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降雨数据选用HEC-HMS和Vflo软件进行水文模拟.结果表明,HEC-HMS和Vflo软件可有效地模拟密云地区的降雨情况.HEC-HMS和Vflo软件输出的仿真结果很好,仿真模型的确定系数均大于0.82.分析HEC-HMS软件输出的普通降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降雨强度及其它参数,发现降雨强度越小模拟结果越接近实际数值,基于Vflo水文模拟软件也有相同结果.这同时也说明在对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进行水文模拟时需要开发或优化相应软件来满足实际需求,最终为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陶贤成,张欣,王锡清[7](2019)在《上海地区降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空间分布不均,而目前单一降雨特征不利于水利和排水的合理设计和规划。文中分析上海地区雨量站所记录的叁场降雨事件,采用暴雨中心折减的计算方法,分析得出不同范围内降雨空间分布的折减系数,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水利和排水的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重要借鉴。(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刘林春[8](2019)在《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2—2012年每年5—9月内蒙古地区119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出现的短时强降雨(R≥10 mm/h)的空间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在内蒙古地区主要存在2个活跃区,2个一般活跃和1个不活跃区;5个区域整体年际变化大体呈现出峰谷交替出现的形式,各区域年累计频次及累计短时强降水量差异较大,相同点为5个区域内2012年短时强降水最为活跃。通过对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为今后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雨的短时临近预报和预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20期)
张永胜[9](2019)在《不同补充灌溉方式对降雨利用率及马铃薯农田蒸散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补灌方式对土壤水分、农田耗水特征及降雨利用率和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壤水分水平下,沟灌方式的产量高于滴灌,畦灌方式马铃薯产量下降显着。水分利用效率滴灌比沟灌高87.69%,但不利于降雨利用。在水资源许可的条件下,宜采用沟灌的补灌方式来确保马铃薯产量,在水资源紧缺或在马铃薯设施育种产业中,膜下滴灌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10期)
杨孟豪,曹连海,夏帆,闫安,王诗星[10](2019)在《河南省许昌市降雨侵蚀力演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许昌市13个降雨量观测点1956—2014年的月降雨量数据,结合线性回归、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以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许昌市多时间尺度降雨侵蚀力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来许昌市降雨侵蚀力在全年、年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均不显着,全年、汛期、春季和夏季时间尺度上呈减少趋势,其余时间尺度上呈增加趋势;全年、汛期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非汛期降雨侵蚀力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许昌市全年、春、夏、秋和冬季降雨侵蚀力分别在1964、1998、1999、1969和1962年发生了突变;许昌市年降雨侵蚀力存在14、22、3年的第1、第2、第3主周期变化,季降雨侵蚀力也同样存在多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降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2018年6—10月降雨条件下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标准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裸地为对照,通过研究降雨对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土层深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经野外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提出降雨对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土层深度和时间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增加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土壤含水率,加速土壤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水解转化硝化和反硝化速度,影响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降雨与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呈显着相关性(P<0.05)。降雨条件下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增大,土层深度100 cm处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别为30.34%,27.67%,24.98%,24.03%和21.95%,总氮随土层深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在土层深度为60 cm土壤总氮含量最大,分别为1.02,0.99,0.90,0.86,0.75 g/kg,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减小,在土层深度为100 cm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最小,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为9.01,7.89,7.25,6.10,5.22 mg/kg,铵态氮含量分别为9.41,9.14,6.40,5.38,4.37 mg/kg。土壤含水率随时间的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呈正余弦变化趋势,8月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别为22.97%,22.01%,19.87%,19.03%和17.98%,总氮随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8月总氮最大,分别为1.09,1.01,0.94,0.84,0.76 g/kg,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6月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最大,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3.40,12.37,11.20,10.39,8.67 mg/kg,铵态氮含量分别为18.89,17.02,14.54,12.02,8.36 mg/kg。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平均值与土层深度和时间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研究结果为农田土壤水肥流失控制和养分利用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胡伟,翟星雨,李浩,乔宝玲,张兴义.黑土区农地集水区次降雨径流与输沙特征研究[J].土壤与作物.2019
[2].杨翠萍,脱云飞,张岛,马继敏,吴耀中.降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氮变化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李慧.降雨变化影响下土壤水力特征年代际变化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19
[4].靳春香.河南省1986-2015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
[5].王颖.大凌河流域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特征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
[6].王磊,孙文俊.基于DEM数据的HEC-HMS和Vflo降雨特征模拟对比研究——以北京密云区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9
[7].陶贤成,张欣,王锡清.上海地区降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净水技术.2019
[8].刘林春.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9
[9].张永胜.不同补充灌溉方式对降雨利用率及马铃薯农田蒸散特征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9
[10].杨孟豪,曹连海,夏帆,闫安,王诗星.河南省许昌市降雨侵蚀力演变特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