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系统的多分辨率建模与模型的聚合方法及其应用

复杂系统的多分辨率建模与模型的聚合方法及其应用

杨峰[1]2003年在《面向效能评估的平台级体系对抗仿真跨层次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战效能评估是武器装备论证的一个核心问题。信息化战争的复杂性使得仅靠传统的解析评估方法或者专家评估方法,已经很难有效而全面地解决作战效能评估问题,迫使人们转而向仿真的方法寻找解决的途径,提出了基于体系对抗仿真的评估方法。另一方面,不同的职能部门(比如军方总体论证研究所与工业方的总体设计部)对作战效能评估有着不同层次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视角,对体系对抗仿真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研究需求。当体系对抗仿真技术面向实体如此众多,相互关系如此复杂,作战样式如此多样的战场对抗体系时,要想在一个分辨率层次上进行仿真从而解决多个层次的作战效能评估问题非常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而治之,一种是合而治之。所谓分而治之,是指运用分层的办法,具体的说就是将面向作战效能评估的体系对抗仿真系统划分为从高层仿真系统到低层仿真系统的多个仿真层次;所谓合而治之是指运用聚合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将复杂的、高维的仿真模型简化、抽象、降阶从而达到控制体系对抗仿真模型复杂度的目的,其中运用元模型建模技术将仿真模型聚合为元模型是一类重要途径。对于第一种办法,对于分解后形成的多个层次的仿真系统,如何建立高层仿真系统对低层仿真系统的框架约束,我们称之为“高层仿真指导低层仿真”问题。对于第二种办法,对于低层仿真系统所形成的仿真元模型,如何按照一定的框架将他们聚合到高层仿真系统,我们称之为“低层仿真支持高层仿真”问题。 本论文的研究围绕“高层仿真指导低层仿真”与“低层仿真支持高层仿真”两大问题展开,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分析体系对抗仿真面临的问题一即多视图问题、多分辨率问题与不确定性问题,提出综合解决“高层仿真指导低层仿真”与“低层仿真支持高层仿真”两大问题的方法论一跨层次建模方法论,给出其参考模型。 (2)高层仿真要指导低层仿真系统,关键是根据高层仿真系统的模型结构建立对低层仿真系统的框架约束。论文研究了静态建构方法与动态建构方法两类高层仿真系统的模型结构建模方法,分别形成实体结构与模型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实体结构剪裁与实验框架导出两类方法分别建立高层仿真系统对低层仿真系统的实体结构约束与实验框架约束。 (3)为了解决低层仿真系统支持高层仿真系统的问题,提出元模型的建模与运用方法。论文提出元模型语义结构的概念,作为组织元模型的手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低层仿真系统的元模型聚合到高层仿真系统的组合和嵌入方法。 (4)运用跨层次建模方法,借鉴控制论的思想,提出一种适应于体系对抗框架的新的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5)设计相应的体系对抗仿真评估环境,并以海军多平台反舰导弹武器系统跨层次作战效能仿真评估作为实例对论文提出的理论方法加以验证。 本文研究有几个创新之处:首先,论文综合运用并发展了全局建模办法与元建模方法,提出建立多个仿真层次有机联系的方法论—即以建构—解构—拟合—聚合为核心的跨层次建模方法论,并给出了其参考模型:借鉴全局建模领域的系统实体结构以及需求建模领域的活性序列图的概念,分别形成仿真模型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建模方法,提出利用实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体结构剪裁和实验框架导出建立高层仿真对低层仿真的框架约束的研究方法。提出跨层次建模方法论框架下的仿真元模型建模与运用方法,作为研究低层仿真系统向高层仿真系统聚合的方法,发展了元建模理论。以跨层次建模方法论为基础,借鉴控制论思想,提出基于体系对抗仿真的SCA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本文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装备论证系统工程与系统仿真方法学,对于推动我军武器装备发展论证与跨层次、跨项目的虚拟采办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关键词:体系对抗效能评估仿真元模型实验框架实体结构模型框架元模型语义结构跨层次建模基于仿真的评估第11页

王国霞[2]2003年在《复杂系统的多分辨率建模与模型的聚合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提出复杂系统的仿真和优化控制是以建立对象合理而准确的数学模型为基础的,但复杂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其进行建模和仿真时,会存在大量不同模式的信息数据(定量的、半定量的、定性的),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系统的行为,而且往往具有不同的粒度和分辨率,传统的建模方法不能满足复杂系统的要求。针对复杂系统的特点,一种新的建模方法——多分辨率建模及模型的聚合/解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复杂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首先在分析复杂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具体要求,以及传统建模方法所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讨论了多分辨率建模的优越性,并对多分辨率建模的特点、模型的多粒度分析、聚合/解聚、以及平滑一致性转换等多分辨率建模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讨论,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 然后,在第3章中针对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系统的特点,提出建立聚合模型的必要性,并结合生态系统的层次性等特点,介绍了选择聚合变量的方法,进而提出了对微分方程系统进行模型聚合的方法。同时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分别介绍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情况:单物种的发展模型和两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竞争的模型,分别介绍了对这两种模型建立过程,并且应用第3章中介绍的方法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聚合。然后,对聚合后的聚合模型进行分析,得到聚合模型的稳定状态。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论文 通过模型的聚合缩减了模型的规模,给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带来了方便,但聚合模型毕竟不是原模型的拷贝,所以在聚合模型中会表现出同原模型不同的行为特性,微观系统中微变量的变化会导致聚合模型不同的行为特性;即低层对高层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行为突现(eme,gence)。本文就行为突现的表现形式和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同时聚合模型种的聚合变量是微变量的函数,则聚合变量的变化会导致微观变量的变化,从而住得微观模型行为特性也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系统高层对低层同样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指令浸没,本文同时对指令浸没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

刘宝宏[3]2003年在《多分辨率建模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分布交互仿真的发展,多分辨率建模技术成为影响建模与仿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开展多分辨率建模研究对于仿真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多分辨率建模的研究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论文从基本概念、描述理论、建模方法和设计实现等四个方面对多分辨率建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论文从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从系统论、同态论和信息论等不同角度理解建模与仿真的概念,阐明了模型的多分辨率问题是模型的本质属性之一。在前人对模型分辨率和多分辨率建模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从分布交互仿真的角度出发,给出了模型分辨率和多分辨率建模的定义,并分析了这两个概念和其它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建立了多分辨率建模的概念体系。 多分辨率建模的形式化描述是深入理解多分辨率建模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多分辨率建模研究的理论基础。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目前还缺少一种有效地描述不同分辨率模型和由不同分辨率模型构成的仿真系统的方法。由于在仿真过程中,模型分辨率的改变本质上具有变结构的性质,所以论文首先研究了使用动态变结构DEVS(Discrete Event System Specification,DEVS)规范来描述多分辨率建模问题的可行性,分析了这种描述的不足,然后提出了一种多分辨率模型系的描述规范MF(Multi-Resolution Model Family,MF),分析了多分辨率模型系的基本性质。在多分辨率模型系的基础上,借鉴动态变结构DEVS,提出了一种多分辨率模型系统的描述规范MRMS(Multi-Resolution Model System Specification,MRMS),并证明了该规范的耦合封闭性。MRMS是多分辨率建模的一般描述规范,该规范具有层次性、模块性和耦合封闭性等特点,可以用来描述各种不同的多分辨率模型系统。 多分辨率模型系中不同分辨率的模型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论文从仿真分析层、I/O层、状态层和结构层等四个不同层次上研究了不同分辨率模型之间的联系。保证不同分辨率模型之间的一致性是多分辨率建模的重要任务之一,论文从不同层次研究了多分辨率模型之间的一致性,重点分析了状态层的一致性问题。论文同时给出了在仿真分析层、I/O层和状态层,不同分辨率模型之间一致度的计算公式。 在建模方法研究上,论文首先分析了几种比较有影响的多分辨率建模方法,包括:聚合解聚法、视点选择法、多分辨率实体法、跨分辨率交互法等。然后,结合军用分布交互仿真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了分布式多分辨率建模中的聚合解聚问题和并发运行问题。在聚合解聚问题的研究中,首先使用MRMS和商集理论对聚合解聚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深入研究了在分布式仿真中聚合解聚的一致性维护问题、系统的记忆性问题、映射函数的设计问题、聚合解聚的触发问题、链式解聚的消解问题和不同分辨率模型的生命周期等问题;在并发运行的研究中,首先给出了基于MRMS的多分辨率模型并发运行分析,提出了同态属性和同态交互的概念,然后深入研究了并发运行时的一致性维护、同态交互的处理和交互冲突的解决等问题。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 多分辨率建模的实现是多分辨率建模研究的重点和最终落脚点。论文围绕基于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HLA)的分布式仿真中多分辨率模型的设计与实现问题展开研究。首先研究了HLA的各种管理服务与多分辨率建模的关系,重点研究了所有权管理服务及其在多分辨率建模中的应用。然后,研究了多分辨率联邦设计中的成员划分、成员运行模式的选择、对象类的设计和FoM(Federation objeet Model, FOM)的设计等问题,详细分析了本文所提出的HLA下多分辨率建模框架MRMF沮LA(HLA一basedMulti一Resolution Modeling Framewo坎,MRMF/HLA)的设计与实现。该框架可以极大地减轻成员开发者建立多分辨率成员时的工作量,同时也规范了多分辨率成员设计与实现的方法,提高了模型的可重用性,为在RTI(Run一Time Infrastructure,RTD的基础上定义和实现某些扩展的公共服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最后,基于FEDEP(Federationnevelopment and Exeeution proeess,FEnEp)过程研究了仿真全过程中的多分辨率建模Ib1题。关键词:多分辨率建模,多分辨率模型系,多分辨率模型描述,一致性,聚合解聚,并发运行,多分辨率联邦开发框架第H页

刘振国[4]2011年在《列控系统多分辨率建模及基于HLA的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客运列车速度的大幅提高和行车密度的增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行车的必要技术装备。及早建立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仿真平台,对列控系统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进行建模并通过仿真进行研究、完善,可以减少铁路现场实验次数,缩短系统开发周期,降低研发费用。此外,仿真系统还可以对现场不易遇到或难以复现的列车运营场景进行重复实验和分析,对列控系统的研发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基于此,论文采用多分辨率建模方法对高速铁路列控系统进行研究,并初步实现了基于HLA仿真框架的列控系统仿真平台。论文针对高速铁路列控系统的建模问题,从满足不同人员对列控系统认知层次不同的需求出发,选取列车群在区间追踪运行并接近车站的典型场景作为研究背景,采用多分辨率建模方法对该场景下列控系统进行了建模研究,主要工作包括:给出了该场景下列控系统的分辨率划分;采用MR-DEVS描述规范建立了列控系统多分辨率模型的数学描述;分析了该场景下列控系统多分辨率模型的聚合解聚过程;从理论上对多分辨率模型并发运行时的一致性维护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基于属性分类的一致性维护算法。论文基于HLA仿真标准设计了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仿真联邦的整体框架,讨论了多车成员加入联邦的两种方式并通过性能测试实验得到了多车成员加入联邦的最合理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列控系统仿真联邦的联邦对象模型和高层模型,最终构建了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仿真平台。论文以RBC成员仿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方法为例,展示了基于HLA的列控系统仿真平台的实现过程。论文对构建的列控系统仿真联邦各成员进行了功能联调,完善了仿真平台的基本功能,使其具备良好的互操作性和扩展性,为今后深入研究高速铁路列控系统提供了基础平台。

郑娇[5]2013年在《雷达系统多分辨率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指出从雷达系统开发本身以及仿真发展趋势考虑,开展雷达系统多分辨率建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所构建雷达仿真系统的需求对系统模型层次进行划分,采用不同分辨率对模型进行建模,从而有效控制模型的复杂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雷达系统开发的效费比。本文针对雷达系统通用框架,对多分辨率建模方法在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雷达仿真系统的层次化结构以及实际雷达系统设计过程提出了雷达仿真系统的四级多分辨率结构,将仿真系统从最低分辨率到最高分辨率划分为:功能仿真、子系统级仿真、信号级仿真和器件级仿真,并对比分析典型的多分辨率建模方法得出聚合解聚方法最适于雷达系统建模;然后以接收机为研究对象,完成了雷达接收机多分辨率模型族的建立,并通过各分辨率模型的设计与仿真体现多分辨率的优势;最后根据信号处理的主要目标,抽象出信号处理机对目标信号、杂波、干扰、噪声信号相应的处理增益作为其根本属性,依据信号处理机中各处理模块对上述各信号的处理增益实现了信号处理子系统级模型的建立,并完成了基于信号流的信号级仿真及子系统信号处理模型一致性问题的分析。

张含[6]2013年在《基于多分辨率建模的车路协同系统典型场景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车路协同技术是当今国际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是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车路协同系统运用先进的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融合技术,通过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进行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交通协同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层次复杂关系的大规模实时分布式系统。多分辨率建模方法是研究复杂系统仿真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车路协同系统的复杂性、层次性特性。车路协同系统仿真典型场景的多分辨率建模及仿真通过在多种分辨率下模拟车路协同系统中的复杂交通场景,对相关问题展开多层次地分析研究。论文在总结和分析车路协同技术及多分辨率建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车路协同系统的基本概念及车路协同典型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本的车路协同系统典型多分辨率仿真场景;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车路协同系统多分辨率仿真组合场景并采用MR-DEVS(Multi-Resolution Discrete Event System Specification)规范对其进行了数学描述,为构建基于多分辨率建模的车路协同系统仿真场景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数学推导及智能计算方法,论文针对车路协同系统多分辨率仿真组合场景展开了聚合解聚研究。首先建立车辆动力学模型聚合为车辆跟驰模型;实时车辆实体及车队单元信息通过数学推理的方法聚合为交通流信息;通过分析车路协同系统多分辨率层次需求,结合高分辨率下的车队排队时间、低分辨率下路段平均行驶时间建立路段关联度体系,采用遗传算法将交通车路协同系统解聚为动态协调控制子区;基于遗传性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协调控制区域进行了交通信号协调优化设计;通过Paramics建模仿真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聚合解聚方法在区域协调控制场景下能够较好兼顾考虑车辆排队长度和路口通行能力,使协调区域内的车辆平均延误有明显的减小。论文基于车路协同系统仿真平台设计了多分辨率管理服务过程,设计并实现了车路协同系统多分辨率仿真组合场景演示系统。提出的多分辨率仿真场景及其聚合解聚方法较好地模拟了车路协同实际场景,并从多层次、不同分辨率更加准确地分析研究了车路协同系统,对车路协同系统的研发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宋凭[7]2008年在《空间任务仿真中的多分辨率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分辨率建模(Multi-Resolution Modeling,MRM)作为先进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仿真复杂度成倍增加的空间任务仿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从MRM相关理论入手,围绕空间任务仿真对多分辨率建模的需求,重点研究了MRM的方法和模型一致性分析方法,最后结合空间任务仿真的具体应用研究了MRM的相关实现技术。论文首先从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出发,在分析了关于模型分辨率和多分辨率建模的各类观点之后,总结了自己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进一步研究空间任务仿真系统的多分辨率建模建立了概念体系。在讨论MRM的具体方法和应用之前,论文首先对空间任务仿真系统的多分辨率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系统体系结构出发,重点分析了大型复杂系统仿真对多分辨率建模技术的迫切需求,并给出了空间任务仿真系统组成、实体和功能的层次结构。建模的形式化描述是多分辨率建模方法研究的切入点,鉴于目前MRM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形式化描述规范,论文首先对MRM的形式化描述规范进行了分析对比,为指导多分辨率建模方法研究以及模型的设计与实现奠定规范化描述基础。紧接着对Davis和Huber提出的叁类基本方法:视点选择法、替代子模型法、以及一体化层次可变分辨率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演变出的多模型框架、OOPM、多分辨率实体、聚合解聚等方法进行了逐一的研究分析和对比,总结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结合空间任务仿真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基于域分析的伪聚合解聚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实现过程。在多分辨率模型的一致性分析方面,通过对一致性的相关概念介绍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统计分析和仿真图模型开发的方法来定量分析多分辨率模型族内的一致性,详细论述了两种方法的分析过程及其对空间任务仿真多分辨率模型族的适用性,论文同时以影响评估做为定量分析的补充,给出了一致性的定性分析方法。最后,在对典型大型仿真系统中MRM应用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空间任务仿真的具体应用,建立了基于高层体系结构(High Level Architecture,HLA)的分布式仿真运行环境,给出了支持MRM的仿真联邦设计,包括成员划分、对象类交互类的设计以及联邦对象模型(Federation Object Model,FOM)的设计等,详细分析了在此运行环境下的多分辨率建模方法的具体设计与实现。

高学[8]2000年在《基于进化寻优的ARMA模型聚合/解聚方法及其在电力系统负荷预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复杂系统的仿真和优化控制是以建立对象合理而准确的数学模型为基础。随着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在大规模复杂系统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建模方法日益受到挑战。针对复杂系统的特点,一种新的建模方法—多分辨率建模及模型的聚合/解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复杂系统仿真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首先在分析复杂系统仿真对模型的具体要求,以及传统建模方法所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多分辨率建模的优越性,并对多分辨率建模的特点、模型的多粒度分析、聚合/解聚、以及平滑一致性转换等多分辨率建模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讨论,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然后,文章结合时间序列的建模问题,探讨了ARMA模型的多分辨率建模原理,以及模型结构和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分辨率ARMA模型之间的结构和参数聚合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高分辨率ARMA模型和低分辨率ARMA模型之间阶数的关系、模型聚合算子的确定方法,以及在统计意义下聚合模型的参数表达式。并结合具体的时间序列预报问题给出了仿真结果。针对ARMA模型的解聚问题,提出了基于不同分辨率ARMA模型的阶和系数间的约束条件先初步确定解聚模型的阶数和相应自回归部分的参数,并以此作为侯选模型来优化数据序列的解聚系数矩阵的模型解聚方案,从而把ARMA模型的解聚转化为关于模型结构和参数的某一指标的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ARMA模型解聚算法(DISARMA/GAs),进而结合具体的ARMA模型建模预报问题,通过仿真实例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最后,本文以电力系统负荷预报问题为例,探讨了多分辨率ARMA模型的聚合/解聚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把具有周期性的非平稳电力负荷数据序列分解为确定性趋势项和平稳随机序列,应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对趋势项进行曲线拟合,而平稳随机序列部分则用ARMA模型的聚合/解聚方法进行多分辨率建模,以实现不同粒度的电力负荷时间序列模型之间的平滑一致性转换。实际数据的仿真结果检验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谢文苗[9]2015年在《复杂系统仿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仿真是目前研究复杂系统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由于复杂系统内部关系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总体行为的涌现性等原因使复杂系统仿真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简单系统。在复杂系统仿真中,往往需要将异构的、地理上分布的多种计算机资源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进行综合全面地设计仿真系统。因此,本文将从复杂系统仿真的特点出发,对复杂系统仿真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搭建具有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的复杂系统仿真支撑环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从复杂系统仿真的特殊性出发,分析分布式仿真系统体系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层次化的架构体系,从系统的硬件组成、仿真应用、软件环境、人机交互等方面,将仿真系统划分为:硬件层、数据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等,并重点介绍业务逻辑层中仿真支撑平台具体功能。在仿真系统层次式体系结构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多粒度模型集成、仿真任务调度和故障注入分别进行研究。为了将多层次、多粒度的模型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模型粒度划分规范及模型集成规范,在此基础上,提出模型收集与集成的方法,并为模型调用建立索引机制。对于有依赖关系的仿真任务而言,如果将任务分配与任务调度分开设计,可能会造成仿真应用需求与可用资源不匹配的问题。任务的排序、节点分配是任务调度的前提。本文在任务排序算法和节点分配算法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型的集中式调度模型和优先级调度算法,并给出分布式节点同步算法。故障注入作为一种有效的测试系统行为响应和可靠性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工程系统中。本文在分布式仿真系统架构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故障模型的故障注入手段,并提出相应的时间驱动故障仿真算法。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接口的有效性。最后搭建分布式仿真支撑系统并建立具体的仿真应用实例,通过仿真结果数据和系统性能测试数据分析,验证仿真系统正确性、通用性、可扩展性及复杂系统仿真关键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刘宝宏, 黄柯棣[10]2004年在《多分辨率建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文中指出多分辨率建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建模与仿真领域的研究热点,是未来复杂系统分布式交互仿真的关键技术之一。简述了多分辨率建模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开展多分辨率建模研究的重要意义,给出了分辨率和多分辨率建模的定义,并辨析了与多分辨率建模相关的若干概念。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系统地总结了多分辨率建模的研究现状和关键技术,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作为总结,给出了多分辨率建模可能的发展趋势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面向效能评估的平台级体系对抗仿真跨层次建模方法研究[D]. 杨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3

[2]. 复杂系统的多分辨率建模与模型的聚合方法及其应用[D]. 王国霞. 北京工业大学. 2003

[3]. 多分辨率建模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 刘宝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3

[4]. 列控系统多分辨率建模及基于HLA的仿真研究[D]. 刘振国.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5]. 雷达系统多分辨率建模与仿真研究[D]. 郑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6]. 基于多分辨率建模的车路协同系统典型场景设计与实现[D]. 张含. 北京交通大学. 2013

[7]. 空间任务仿真中的多分辨率建模研究[D]. 宋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8

[8]. 基于进化寻优的ARMA模型聚合/解聚方法及其在电力系统负荷预报中的应用[D]. 高学. 北京工业大学. 2000

[9]. 复杂系统仿真关键技术研究[D]. 谢文苗. 北京理工大学. 2015

[10]. 多分辨率建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 刘宝宏, 黄柯棣. 系统仿真学报. 2004

标签:;  ;  ;  ;  ;  ;  ;  ;  ;  

复杂系统的多分辨率建模与模型的聚合方法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