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发生模型论文-罗特丹,姜昕,周冲冲,黄宝丰,李鹏

形态发生模型论文-罗特丹,姜昕,周冲冲,黄宝丰,李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形态发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芍总苷,颈动脉球囊损伤,炎症因子,血管内膜

形态发生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罗特丹,姜昕,周冲冲,黄宝丰,李鹏[1](2019)在《白芍总苷干预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大鼠Foxp3及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影响治疗效果。研究表明,白芍总苷能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自身免疫反应,能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和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清除氧自由基、影响细胞增殖以及具有抗炎、止痛、抗应激等作用。目的:观察大鼠颈动脉损伤后Foxp3及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变化及应用白芍总苷干预后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方案经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球囊损伤组、白芍总苷灌胃组、白芍总苷浸泡球囊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4 d后假手术,术后生理盐水灌胃13 d;球囊损伤组生理盐水灌胃4 d后左侧颈总动脉进行球囊损伤,术后生理盐水灌胃13 d;白芍总苷灌胃组用白芍总苷灌胃4 d后行球囊损伤,术后白芍总苷灌胃13 d;白芍总苷浸泡球囊组用生理盐水灌胃4 d后行球囊损伤,术前将球囊浸泡于白芍总苷稀释液4h,术后生理盐水灌胃13d。术后14d取左侧颈总动脉损伤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变化,应用Real time RT-PCR检测损伤血管组织中Foxp3、骨形态发生蛋白7 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白芍总苷浸泡球囊组内膜面积及内膜面积/中膜面积,较白芍总苷灌胃组及球囊损伤组减小(P <0.05),但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②Foxp3、骨形态发生蛋白7 mRNA表达:对照组<球囊损伤组<白芍总苷灌胃组<白芍总苷浸泡球囊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③结果说明,白芍总苷通过调节Foxp3及骨形态发生蛋白7 mRNA表达,调节炎症因子的平衡,抑制损伤血管的炎症反应,减轻损伤血管的狭窄。使用白芍总苷浸泡球囊法较白芍总苷灌胃法对抑制炎症导致血管狭窄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5期)

徐正阳[2](2017)在《运用转基因模型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4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观察生理状态下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BMP4)的过表达对造血的影响。2.5-氟尿嘧啶诱导的骨髓抑制或应激造血条件下BMP4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周期、凋亡的调控以及相关机制的初步探讨。3.研究BMP4蛋白的过表达对Lineage~-c-kit~+Sca-1~+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归巢效率和造血重建能力的影响。方法:1.BMP4过表达的C57BL/6品系转基因小鼠的构建和繁育。2.血常规仪器检测转基因小鼠的外周血各参数,通过流式细胞仪和特异性抗体标记各谱系造血祖细胞观察骨髓中各血系细胞的比例。3.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髓基质中的造血调控因子Csf2、Csf3、CXCL12、SCF、ANG-1、Hif-1α的mRNA表达情况。4.Western-blot法检测骨髓基质中整合素α4蛋白的表达水平。5.5-FU以150mg/kg的剂量诱导骨髓抑制模型,提取骨髓有核细胞。6.动态观察骨髓抑制后的外周血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7.通过c-kit/Sca-1荧光抗体双标HSPC,分别用Annexin V/PI和Ki-67/DAPI双染法观察其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8.流式分选技术分选出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注射移植入接受致死性剂量辐照的小鼠体内,16小时后观察经过CFSE示踪的造血干细胞的归巢效率。通过观察组间小鼠的生存期,判断所移植造血干细胞的重建能力。结果:1.相对于野生型组,生理状态下转基因小鼠外周血粒细胞数明显增高(P<0.01)。2.转基因组骨髓基质中Csf3和整合素α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3.5-FU骨髓抑制后外周血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在第4天达到最低点。4.生理状态下,野生型组和转基因组造血干/祖细胞周期和凋亡率无明显差异。骨髓抑制第4天,转基因组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G_0期比例明显降低(P<0.01),凋亡率明显上升(P<0.05)。5.转基因组骨髓基质中维持造血干/祖细胞静息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趋化因子CXCL12明显下调(P<0.01)。6.致死性辐照后,转基因组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效率和移植后小鼠生存期均明显低于野生型组(P<0.01)。结论:1.生理状态下,BMP4的过表达可以促进粒系增生。同时可能是通过Csf3发挥此功能。2.骨髓抑制或造血应激条件下,BMP4的过表达降低了CXCL12和Hif-1α的mRNA表达水平,促进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同时增加造血干细胞的凋亡率。3.造血微环境中BMP4过表达削弱了HSC的归巢效率和长期重建能力。(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期刊2017-05-01)

赵海平,褚文辉,陈广信,李春义[3](2016)在《器官形态发生探索:独特的哺乳动物模型——鹿茸》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电编码器官形态发生在低等动物方面已被证实。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同样适用于哺乳动物?由于缺乏哺乳动物的形态发生研究模型,至今依然未知。鹿茸是一个复杂的哺乳动物器官,其形态发生信息存储于形态发生原胚中(鹿前额未来生茸区的骨膜)。本文1)综述了鹿茸的形态发生原胚及鹿茸发生与再生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鹿茸是哺乳动物器官形态发生研究的最佳模型的观点;2)分析了鹿茸形态发生信息的存储位点和复制方式、转移路径,并预测了通过生物电追踪形态发生信息来破解哺乳动物器官生物电密码的研究思路。相信通过鹿茸这一模型的研究发现,将会为人类器官形态发生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十二五” 鹿科学研究进展》期刊2016-06-01)

刘强,张莹莹,焦志军,顾金金[4](2016)在《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胶原诱导关节炎小鼠模型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DBA/1J小鼠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模型,初步研究CIA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及病变关节组织中BMPs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牛Ⅱ型胶原诱导DBA/1J小鼠发生关节炎病理改变;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及关节组织BMPs的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关节组织中B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了CIA小鼠模型,检测发现BMP4mRNA和BMP9mRNA在发病的CIA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病变关节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5),荧光免疫技术显示BMP9蛋白在CIA小鼠病变关节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02)。结论在基因水平BMP4、9在CIA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及病变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蛋白水平BMP9在CIA小鼠病变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6年03期)

张雁儒,张辉,卡卡,马辉,李军伟[5](2015)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股骨头坏死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治疗兔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兔BMSCs,采用电转法分别转染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BMP-2质粒和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VEGF质粒,分为4组,空白组、VEGF组、BMP-2组、混合培养组。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各组BMSCs的BMP-2和VEGF蛋白的表达。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钙的含量。将6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ANFH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转染上述4组质粒,减压后植入ANFH模型,收集股骨头标本分别做X线检查、股骨头组织H-E染色检查。结果:体外实验显示,ALP活性和钙含量,空白组<VEGF转染组<BMP-2转染组<混合转染组。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第4、8周X线和组织学观察,VEGF和BMP-2真核表达载体联合转染BMSCs组股骨头修复效果优于其他3组。结论:VEGF和BMP-2均能提高BMSCs体外培养中ALP的含量和促进体外培养时BMSCs向骨细胞转化。VEGF复合BMP-2转染BMSCs可增强骨坏死区骨修复和血运重建能力。(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赵海平,褚文辉,陈广信,李春义[6](2015)在《器官形态发生探索Ⅱ:独特的哺乳动物模型鹿茸》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电编码器官形态发生在低等动物中已被证实.由于缺乏哺乳动物的形态发生研究模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同样适用于哺乳动物至今依然未知.鹿茸是一个复杂的哺乳动物附属器官,其形态发生信息存储于形态发生原胚(鹿前额未来生茸区的骨膜)中.该文1)综述了鹿茸的形态发生原胚及鹿茸发生与再生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鹿茸是哺乳动物器官形态发生研究的最佳模型的观点;2)分析了鹿茸形态发生信息的存储位点和复制方式、转移路径,并预测了通过生物电追踪形态发生信息来破解哺乳动物器官生物电密码的研究思路.总之,通过鹿茸这一模型的研究必将为人类器官形态发生的探索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郭艺娜[7](2014)在《基于反应扩散模型的叁维肺气道分枝形态发生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的生物研究结果表明,肺气道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分枝结构。从拓扑学的角度,肺气道分枝可分为如下叁类:域分枝,正交分枝以及平面分枝。这叁种分枝模式在肺结构发育中依时间顺序发生,各自扮演着不同的功能角色。首先,域分枝形成肺的支架结构;接下来,正交分枝填充肺的叁维空间;最后,平面分枝形成肺的边缘。为解释肺气道发育过程中的叁种模式形成以及不同分枝模式间的切换机理,以Metzger为首的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提出了“子程序/主控程序”的基因论假设:生物体内存在可以产生各种分枝现象的基因子程序,以及一个负责在正确时间地点调用正确子进程的主进程。然而,这些假设背后的机理却从未被解释。形态发生问题不仅是人类认识生物体发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对生物组织工程、医学等其他领域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将肺气道形态发生中观测到的叁种分枝模式从空间结构角度进行归类。发现域分枝实际上是分枝发生在生长枝干侧面的侧分枝;正交分枝与平面分枝均属于生长尖端一分为二的尖端分枝,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相邻代分枝平面的90度旋转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数学建模及计算机数值仿真技术,通过一组高度抽象的低维度数学模型对肺气道的尖端分枝和侧分枝发生机理分别进行了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研究尖端分枝形成机理,得出了横向的Turing不稳定性产生尖端分枝的结论。从时间角度对尖端分枝的研究表明,处于生长尖端的形态素随时间进行阻尼式周期性振荡导致枝干的横向变宽,而横向变宽的枝干为生长尖端一分为二的现象提供了必要条件。从空间角度对尖端分枝的研究表明,生长尖端一分为二的现象是由枝干横向的uring样式不稳定性所导致。作为验证,将Turing不稳定性产生模式的空间尺度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尖端分枝所需横向宽度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一致,这进一步验证了“横向的Turing不稳定性产生尖端分枝”的结论。其次,研究侧分枝形成机理,得到了主干生长方向(以后简称为纵向)的不稳定性导致侧分枝模式形成的结论。侧分枝中,随着领头激活剂峰值的向前迁移,新的激活剂峰值逐个被诱导并在枝干上形成空间周期性的分布。本文将这种激活剂峰值在枝干上形成空间周期性分布的不稳定性,称为纵向不稳定性。接下来,枝干上周期性分布的激活剂峰值同时还受到两侧衬底的吸引。激活剂峰值受到两侧衬底的吸引而迁移生长出来后,每个迁移出来的激活剂峰值产生一个侧分枝并充当该侧分枝的领头激活剂峰值。本文利用纵向不稳定性解释了具有空间周期性分布的侧分枝的形成机理,该方法是与传统“时间周期性振荡到空间周期性”的理论完全不同的概念。进一步结合产生尖端分枝的横向不稳定性,首次提出了基于纵向及横向两个方向不稳定性分析各种分枝形态发生机理的研究方法。根据该研究方法,纵向不稳定性产生侧分枝;横向不稳定性产生尖端分枝;当两个不稳定性同时出现时,形成侧分枝与尖端分枝的混合分枝模式。最后,利用叁维数值仿真解释肺气道形态发育的生理机制,并提供了一系列实际可行的生物实验验证及预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分枝模型描述的形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仅足以产生肺气道发育过程中的叁种分枝模式,并可通过关键参数的调整实现不同分枝模式间的切换。进一步,将数学模型中的形态素与真实生理发育过程中的生化分子相对应,解释并成功预测了一系列生理实验现象。最后,将数学模型的各个参数与实际小鼠肺发育的时空尺度对应,并计算各个形态素物理化学特性,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相一致。因此,本文对肺气道形态发生的研究不仅为“基因如何工作才可以产生各种分枝形态”提供了解释,还给出了如何实现空间分枝模型间切换的机理以及一系列可行的生物预测。本文模型中预测的一些现象已经被文献中的生物实验所证实;但这些实验现象,虽然以前已经被发现,但从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4-05-01)

王蕾,彭吾训,张爱华,邓进,龚跃昆[8](2013)在《双相陶瓷生物骨-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物修复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物修复股骨头坏死(FHN)模型的效果。方法 32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共64侧股骨头,微波灭活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6侧。A组为空白对照,B组植入BCBB/BMP,C组植入BCBB/BMP/bFGF,D组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2周、4周、8周和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取材4侧股骨头。行股骨头大体解剖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大体解剖:12周时,A组有1侧股骨头塌陷,缺损区只有少量类骨组织形成;B组和C组有大量新骨形成,植骨区与宿主骨界限依然存在;D组植骨区与宿主骨界限不清,植骨区骨密度及骨结构接近宿主骨。X线摄片:12周时,A组缺损仍然存在,有1侧股骨头塌陷;B组和C组骨移植区呈高密度影,骨移植区与宿主骨界限模糊;D组骨移植区密度与宿主骨相当,与宿主骨界限不清。组织学观察:4周时,A组有少量类骨组织形成;B组有少量新骨组织形成,BCBB吸收不全;C组有大量新骨组织形成,BCBB吸收不全;D组有大量新骨组织形成,自体骨移植大部分吸收。4周、8周和12周时组织学新骨形成面积比较:D组和C组优于B组和A组,B组优于A组(均P<0.05),C组和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管免疫组化染色:2周、4周和8周时,C组血管面积大于A组、B组、D组(P<0.05),A组、B组、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BCBB/BMP/bFGF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和成血管能力,对FHN的修复能力与自体骨相当。(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3年05期)

谭延林[9](2013)在《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中的修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构建目的建立简单、可靠、有效的椎间盘退变模型,评估经皮穿刺诱导大鼠尾椎间盘退变在不同时间点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5只年龄为12-14W的雄性Lewis大鼠作为实验动物(体重约320-360g),采用18-G针头穿刺鼠尾Co6-Co7和Co7-Co8椎间盘, Co8-Co9为未穿刺对照椎间盘。穿刺目标位置为距离皮肤约5mm的中心髓核,针尖旋转3600,并放置停留约30秒。每只大鼠分别在穿刺前、穿刺后第2周、第4周行鼠尾椎的X线与MRI成像。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比率(DHI%)与椎间盘高度变化率(RDHC)。对鼠尾椎间盘的退变进行评分(Ⅰ-Ⅳ),Ⅰ为正常椎间盘,Ⅳ为严重退变,并计算椎间盘退变率。结果所有50个穿刺的鼠尾椎间盘中,穿刺后第二周鼠尾椎间盘的退变个数为26,退变率为52%,第四周鼠尾椎间盘的退变个数为42,退变率为84%。穿刺后第二周,平均DHI%为0.7, RDHC为0.75,退变椎间盘的平均评分为2.35,与穿刺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后第四周,平均椎间盘DHI%为0.6,RDHC为0.7,与第2周相比呈下降趋势。T2像MRI显示椎间盘结构破坏,信号降低,由亮白变为灰暗,椎间盘高度降低或塌陷。第四周退变椎间盘的平均评分为3.07,穿刺后退变程度逐步加重。结论采用改良的穿刺技术能够加重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提高椎间盘退变率。椎间盘退变在建模后2-4周退变程度逐步加重。经皮穿刺大鼠尾椎间盘能建立简单、有效、可靠的椎间盘退变模型。图11幅,表2个,参考文献24篇。第二部分不同时间点注射rhBMP-2在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中的作用目的在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中,观察在不同时间点注射rhBMP-2对退变椎间盘修复作用的差异。方法穿刺建模后四周,根据注射时间点的不同,将退变的鼠尾椎间盘分为3组,分别在穿刺后的第4、6、8周,在退变的椎间盘注射rhBMP-2(1.5μg/μl,2μl)或磷酸盐缓冲液(PBS,2μl)。每只大鼠在治疗前,治疗后每两周均行X线以及MRI检测。各组大鼠在治疗后六周处死,取得椎间盘标本进行组织学染色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退变的椎间盘在注射PBS治疗后的2、4、6周后,椎间盘退变逐步加重。穿刺后第4周注射rhBMP-2, MRI退变评分提示治疗后2周退变程度明显改善,退变评分由3.3降低为2.5,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4周,椎间盘退变评分升高至2.8,治疗后6周,椎间盘退变继续加重,退变评分为3.3。穿刺后第6周与第8周注射rhBMP-2,椎间盘退变评分未见有明显改善。在轻中度椎间盘退变中,与注射PBS相比,注射rhBMP-2治疗可检测到Sox-9阳性细胞的增加。结论穿刺后第4周椎间盘内注射rhBMP-2能够诱导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短暂改善。但在治疗的后期,由于退变程度的加剧,rhBMP-2可能无法修复退变的椎间盘。在椎间盘退变早期,rhBMP-2能够诱导软骨细胞分化增殖,促进蛋白多糖的形成。实验表明,注射时间点与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是影响rhBMP-2治疗效果的关键。图12幅,表4个,参考文献41篇。第叁部分不同剂量rhBMP-2在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中的作用目的研究rhBMP-2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效果、机制,以及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剂量相关性。方法在45只Lewis大鼠鼠尾Co6-Co7和Co7-Co8椎间盘以18-G针头穿刺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9只大鼠穿刺后不予处理,分次在穿刺后第4、6、10周后处死。其余所有大鼠平均分为四组,分别在穿刺后2周注入2μl无菌水或3种不同剂量的rhBMP-2(0.5、1、1.5μg/μl)。各组的每3只大鼠在穿刺后第4、6、10周后处死(治疗后第2、4、8周),在所有的时间点行椎间盘高度测量以及MRI评分。对标本进行组织学分析与免疫组化染色评估髓核内细胞和基质的变化。结果与无菌水治疗组相比,rhBMP-2注射后能够维持更好的椎间盘高度,高剂量rhBMP-2组在每个时间点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rhBMP-2组的MRI评分较无菌水与穿刺组降低,高剂量组治疗后第8周,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rhBMP-2治疗组的组织学评分以及蛋白多糖的含量均较无菌水与穿刺组有好转,高剂量组在治疗后第8周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髓核细胞的计数在各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治疗后的第4周与第8周,Sox-9(?)日性细胞在髓核细胞中的比例随rhBMP-2治疗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研究证实在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中,rhBMP-2能够改善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改善退变的能力与rhBMP-2的剂量大小存相关性。剂量越大与对照组在影像学、组织学、细胞学上的差异越大。这种作用可能与rhBMP-2剂量增加引起椎间盘细胞合成软骨组织活动增强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05-01)

史栋梁,杨豪,贺自克,王子华[10](2012)在《六白菖砂粒剂对颈椎病动物模型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LIM矿化蛋白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LIM矿化蛋白1在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中有重要作用,与颈椎病的发生有很大联系。目的:观察六白菖砂粒剂对家兔颈椎病模型外周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LIM矿化蛋白1的影响。方法:将50只成年健康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除正常对照组外采用蹲坐低头位制作颈椎病动物模型。颈复康对照组每天以颈复康0.25g灌胃,六白菖砂粒剂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天分别以0.5g、0.25g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予同等容量的蒸馏水灌胃。与4周、12周测量动物颈椎骨密度,12周时取椎体检测离体骨密度,并检测外周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LIM矿化蛋白1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六白菖砂粒剂高剂量组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LIM矿化蛋白1水平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颈椎病模型对照组和六白菖砂粒剂低剂量组(P<0.05);颈椎病模型对照组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LIM矿化蛋白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颈复康颗粒对照组和六白菖砂粒剂高剂量组(P<0.05),而与六白菖砂粒剂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六白菖砂粒剂是通过提高家兔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LIM矿化蛋白1水平对颈椎病产生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2年50期)

形态发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1.观察生理状态下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BMP4)的过表达对造血的影响。2.5-氟尿嘧啶诱导的骨髓抑制或应激造血条件下BMP4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周期、凋亡的调控以及相关机制的初步探讨。3.研究BMP4蛋白的过表达对Lineage~-c-kit~+Sca-1~+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归巢效率和造血重建能力的影响。方法:1.BMP4过表达的C57BL/6品系转基因小鼠的构建和繁育。2.血常规仪器检测转基因小鼠的外周血各参数,通过流式细胞仪和特异性抗体标记各谱系造血祖细胞观察骨髓中各血系细胞的比例。3.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髓基质中的造血调控因子Csf2、Csf3、CXCL12、SCF、ANG-1、Hif-1α的mRNA表达情况。4.Western-blot法检测骨髓基质中整合素α4蛋白的表达水平。5.5-FU以150mg/kg的剂量诱导骨髓抑制模型,提取骨髓有核细胞。6.动态观察骨髓抑制后的外周血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7.通过c-kit/Sca-1荧光抗体双标HSPC,分别用Annexin V/PI和Ki-67/DAPI双染法观察其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8.流式分选技术分选出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注射移植入接受致死性剂量辐照的小鼠体内,16小时后观察经过CFSE示踪的造血干细胞的归巢效率。通过观察组间小鼠的生存期,判断所移植造血干细胞的重建能力。结果:1.相对于野生型组,生理状态下转基因小鼠外周血粒细胞数明显增高(P<0.01)。2.转基因组骨髓基质中Csf3和整合素α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3.5-FU骨髓抑制后外周血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在第4天达到最低点。4.生理状态下,野生型组和转基因组造血干/祖细胞周期和凋亡率无明显差异。骨髓抑制第4天,转基因组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G_0期比例明显降低(P<0.01),凋亡率明显上升(P<0.05)。5.转基因组骨髓基质中维持造血干/祖细胞静息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趋化因子CXCL12明显下调(P<0.01)。6.致死性辐照后,转基因组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效率和移植后小鼠生存期均明显低于野生型组(P<0.01)。结论:1.生理状态下,BMP4的过表达可以促进粒系增生。同时可能是通过Csf3发挥此功能。2.骨髓抑制或造血应激条件下,BMP4的过表达降低了CXCL12和Hif-1α的mRNA表达水平,促进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同时增加造血干细胞的凋亡率。3.造血微环境中BMP4过表达削弱了HSC的归巢效率和长期重建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态发生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罗特丹,姜昕,周冲冲,黄宝丰,李鹏.白芍总苷干预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大鼠Foxp3及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2].徐正阳.运用转基因模型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4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功能[D].蚌埠医学院.2017

[3].赵海平,褚文辉,陈广信,李春义.器官形态发生探索:独特的哺乳动物模型——鹿茸[C].“十二五”鹿科学研究进展.2016

[4].刘强,张莹莹,焦志军,顾金金.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胶原诱导关节炎小鼠模型中的表达[J].重庆医学.2016

[5].张雁儒,张辉,卡卡,马辉,李军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股骨头坏死模型[J].解剖学杂志.2015

[6].赵海平,褚文辉,陈广信,李春义.器官形态发生探索Ⅱ:独特的哺乳动物模型鹿茸[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5

[7].郭艺娜.基于反应扩散模型的叁维肺气道分枝形态发生的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4

[8].王蕾,彭吾训,张爱华,邓进,龚跃昆.双相陶瓷生物骨-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物修复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

[9].谭延林.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中的修复作用[D].中南大学.2013

[10].史栋梁,杨豪,贺自克,王子华.六白菖砂粒剂对颈椎病动物模型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LIM矿化蛋白1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标签:;  ;  ;  ;  

形态发生模型论文-罗特丹,姜昕,周冲冲,黄宝丰,李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