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科学道德 提倡实事求是(论文文献综述)
巩莉,朱闯,刘雅星[1](2022)在《“双一流学科”背景下如何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文中认为通过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文件的学习,本论文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方案,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方面,从管理过程中、教育过程中、培育过程中分析,结合学校"双一流学科"、部省合建背景下,青海大学科研工作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系统、深入地分析主要存在的原因。分别从缺乏诚信意识和科学精神、科研兴趣不浓厚、导师缺乏责任意识、高校监督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具体分析,并从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入学教育宣传,提高导师责任意识、激发科研兴趣,学习科学家精神、加强思政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对如何在高校开展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卢晓娅[2](202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理性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提出
王蕊[3](2021)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内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党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并传承下去。青年公职人员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是年轻一代国家行政的主体,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年轻干部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强政德,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虽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干部政德,但其内涵价值也自然蕴蓄其中。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状况不仅代表着整个职业群体的道德总水平,还对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关乎整个民族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作尤为紧迫。新时代强调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对规范青年公职人员自身行政行为以确保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新时代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铸魂补钙”所必须施行的关键举措。强化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有利于在国家行政人员群体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信仰之钙、把稳思想灵魂之舵、秉承民族精神之脉。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应以政治品德建设作为中心和统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基本准则,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基本着力点,同时注意结合青年公职人员的特质和优势,为促进并形成更高水平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而不懈努力探索。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建设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扎实可行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以尽快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外布局中形成强大合力获取最优效果。为此,本文特采取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全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目前关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架构、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奠定了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分别对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道德三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各方要素包括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具体解析,以此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和价值。第三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分别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做法与经验借鉴等四个层面出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之基,为后续章节相关结论的得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状加以概述,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我国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具体包括:青年公职人员的个人素养多维提升、道德认同显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先进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信念面临挑战、教育培训效果欠佳、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并针对现存问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上述现存问题出现的原因。本部分内容的论述为下一篇章部分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明确了方向。第五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这是本论文的又一重点部分。本篇章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上一部分中指出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基本前提,即注重顶层设计和抓牢“关键少数”。紧接着重点从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心修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以实现“以教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以实现“以制固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以实现“以境养德”等几个具体层面着力展开相关论述。通过编织全面、系统、安全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灵活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水平,有效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吕绪贵[4](2021)在《习近平对实事求是方法的应用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和灵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历次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带领人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坚持、发展和应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地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重大论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中国人民统揽推进“四个伟大”新方略,实事求是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跃升。深入研究习近平对实事求是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具体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包含五个组成部分,主要从习近平对实事求是方法应用与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三个层面进行了探析。在理论逻辑方面,本文主要阐释论述了实事求是方法的理论发展过程、重大意义以及习近平对其应用与发展的理论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方法,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理论内涵方面,从“实事”、“是”、“求”三个方面分开来写,根于“实事”,即深化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把握。基于“是”,即深入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重在“求”,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在实践逻辑方面,本文从历史发展维度阐释了习近平对实事求是方法应用与发展的实践运用。突出表现为:在青年上山下乡时期的梁家河看到了中国的实际,坚持科学技术的学习运用,勤读书和修建沼气池;在正定县,福建、浙江工作时期不唯书,不唯书,只唯实,水滴石穿,功成不必在我,求真务实,干在实处,切实开展调查研究,贫困地区发展要循序渐进,城市发展注重长远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为根基,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更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核心。在价值逻辑方面,本文主要阐释了习近平对实事求是方法应用与发展的价值,以及继续发展的路向。理论价值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拓展和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实事求是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核心方法论。实践意义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助力推进“四个伟大”理论方针。继续发展的推进实事求是方法论的途径方法方面,坚持群众路线,总结人民经验,坚持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不断提高唯物辩证思维能力。
岳红玲[5](2021)在《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底线思维方法论并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其目标直指解决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面临的新问题和老问题,提高党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底线思维是集原则性、科学预见性、主观能动性、辩证性有机统一的思维方法。任何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底线思维的基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底线思维智慧的创造性运用,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围绕如何防范化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性风险这一主题呈现出丰富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第一,在政治领域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关乎道路、方向的问题上要立场坚定。第二,在经济领域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采取积极措施守住“六稳”“六保”底线,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在重大风险面前守住经济基本盘。第三,在意识形态领域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建设、哲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引导,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坚守道德底线。第四,在社会领域强调社会政策要兜底,守住社会稳定底线、安全生产红线、国家粮食安全底线、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等,这些底线事关人民利益和福祉、事关国家大局稳定,体现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第五,在生态领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划定并守住三条控制线,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六,在党的建设领域党员干部要守住思想底线、初心底线、廉洁自律底线等,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第七,在外交领域坚决守住我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底线;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社会的竞争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实现国际社会间的良性竞争。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论述包括:加强科学理论修养,坚持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灵活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化解矛盾、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练就过硬的防范风险的政治本领,科学研判风险,提高化解风险能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善于斗争,加强斗争历练,提高斗争本领。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表现为:在理论品质上其核心要义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其本质特征是忧患意识,其重要抓手是两手准备;在理论立场上,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战胜风险和挑战,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从维护人民的利益出发,让人民群众满意;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就是矛盾,底线思维瞄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充分估计最坏可能性、通过实际工作规避风险。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注重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发现问题;在筛选问题时注重统筹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全局性和局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的当前和长远、问题的内部与外部等关系;在研究问题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两点论和重要论的统一;在解决问题时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点带面开展改革试点、坚持从群众智慧中寻找应对问题的办法。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利于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赵彦[6](2021)在《乾嘉时期(1736-1820)诗经学研究》文中认为清代乾嘉时期历时八十五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时刻,也是社会结构酝酿着的变异时期。乾嘉学者以总结、概括、整理、辑佚、辨伪、求真的姿态登上学术的舞台,这一时期,学者名家众多,学术门类繁多,为学取向各异。汉学、理学、心学、考据学、宋学、历史学、实证哲学因势而兴,寻求发展。各种思潮、学术流派争鸣裂变,组合重构。在这种过程中引发了对各种典籍的总结、考据、扬弃、重新发现的问题。本文以乾嘉时期时间段为起点,以年鉴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历史长时段研究理论为基础,论述在将近百年的时间内,在经济、政治、社会、地域条件、文化传承相对不变或者变化缓慢的情况下,乾嘉时期诗经学的历史语境、文化现实、学术理路等体系变化和突破的问题。其一,从“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的学术史角度出发,对先秦诗经学、秦汉诗经学、魏晋唐诗经学、宋代诗经学、元明诗经学、清初诗经学进行梳理和概述。因为侧重不同,主要论述占据诗经学主流地位的观点和内容,其他细枝不再赘述;其二,对乾嘉时期诗经学的基本学术背景进行研究。从概念上进行明晰,对时代的乾嘉和学术的乾嘉进行区分和辨析;从学术研究讨论风气的形成,大师名家聚集式的出现,学者着述丰富名着繁多来论述乾嘉学术与经学的复兴;从重汉抑宋学术风气的形成,小学、考据治学逐步发展并走向繁荣等方面探究在学术范围内乾嘉诗经学繁荣的内在里路。其三,运用融会贯通的历史学眼光,对乾嘉时期的诗经学进行分类探讨。在内容上进行名物、制度、天文、地理等方面研究;在方法上,进行因声求义的总结,打通远古经典与现实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膜,剥去蒙蔽在《诗经》上的层层积尘,回到《诗经》的源头体会圣人之道。其四,对乾嘉时期三家诗及辑佚进行研究分析。简要论述三家诗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揭示三家诗在乾嘉时期研究出现高潮的学术原因;以陈寿祺《三家诗遗说考》为例来分析乾嘉时期三家诗的研究特点;在辑佚风气的影响下,关注诗外诗的研究,以沈德潜《古诗源·古逸》为例探讨诗外诗的价值。其五,对乾嘉时期诗经学的独立思考派崔述进行研究。重点考察崔述在汉学宋学的交互影响下如何走出宗汉宗宋的怪圈;根据崔述诗经学着作《读风偶识》来具体论述崔述与诗经汉学的联系和区别。其六,对乾嘉时期汉学的三大流派进行代表人物、重要着述、学术风格的总结,明确乾嘉汉学在此时期的主流地位和重要成就。最后,总结乾嘉诗经学的突破和成就。从实事求是学风的突破,方法论的突破与影响,乾嘉诗经历史地位的建立三个方面来论述乾嘉诗经学的主要成就及对现代学术的贡献。如同中国其他学术流派一样,乾嘉时期诗经学也有其独特的形成、发展、高潮、衰落、蜕变而向近代学术演变的过程。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历史过程,回到历史,目的并非全然以古人的立场和价值为自己的观点,而是在不同时代背景、历史语境、文学观念、批评标准下取得古今视野的双向贯通。
李慧[7](2020)在《吕祖谦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吕祖谦是我国南宋时期"婺学"的创始人,着名的儒学大师。他提倡"矫正气质论"的教育价值论、"明理治心"的德育目标和"经世致用"的智育目标,并提倡教师上德论和学生学习论的教育主体论。在一生的讲学实践中,追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勇于存疑、不囿权威""求同存异、往复论辩"和"反求诸己、检点日用"等教育方法。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启示我们:要在人才培养中提倡实事求是精神,提倡追求真理、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提倡兼容并蓄、开放创新的学习精神。
刘大勇[8](2020)在《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研究(1949-2019)》文中研究指明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以下简称全国美展),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国体制下各美术门类佳作汇聚的平台,它是迄今为止持续举办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美术活动之一。70年的风雨历程,全国美展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风向标、晴雨表与加油站。油画作为全国美展的一个重要画种,其发展脉络也同时体现出新中国主流美术形态的变化。对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于中国油画体系建构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加之笔者近年来着重从事油画这一艺术门类的研究工作,故而希望能从“中国经验”的角度来探究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内在发展规律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魅力。具体而言,本论文整体结构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章,通过对新中国全国美展发展道路的整体回顾,对全国美展及其油画创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梳理,并将国家艺术体制、社会文化变迁与油画主题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论析,旨在为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提供总结的历史依据。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三、四章,结合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创作实践,分别对油画作品的题材选择、形式表现以及审美表达三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活动参与者的思考与独特文化观念进行分析,并结合中西方艺术传统的观念及理论,逐步阐述以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为主要视阈的“中国经验”的形成动因及理论内涵。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五章,通过前文的梳理与阐述所得出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还需要通过比较的视野来凸显其独特性。本章运用中西比较与国内比较两种视野对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进行整体性的审视,在时间、空间和观念价值的多维度比较发现“中国经验”的独特性,并予以辨析和确证。通过比较发现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所反映出的当前美术界的现象,在中国美术创作与生态机制层面发现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同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办法与实施举措。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六章,通过前文对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详细而具体的论证,进一步阐述全国美展油画作品所具有的多样价值,同时对蕴含在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当中的“中国经验”的形成与发展寻找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因,并对当下中国美术创作和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提供一定的可资利用的理论依据及有益经验。综上所述,在国际社会复杂变革的文化语境中,如何明确中国的“文化身份”、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积极探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视觉艺术形式塑造“中国形象”,传达“中国精神”,成为近些年中国美术界持续思考与实践的方向。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艺术间的频繁交流与互渗已然是不争的事实。美术创作如何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把握时代精神、坚守民族底色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前进方向与核心目标。“中国经验”与油画艺术创作以何种方式进行结合并发展,油画作品中的“中国经验”以何种走向在其中形成显性表现,成为未来中国油画艺术个性化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杨占伟[9](2020)在《青年毛泽东人才观对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启迪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落后的社会面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打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毛泽东一生能够取得如此伟大成就,与他科学务实、重视青年的人才培养观是紧密联系的,这一方面早在他青年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有关青年毛泽东人才观对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启迪及意义: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等方面;第二部分分析了青年毛泽东人才观形成的背景,它吸取了马克思主义中人的本质理论及全面发展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经世致用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文化渊源,将改造近代中国不断探求真理的社会道路作为其实践基础,通过这三大方面的论述来探讨青年毛泽东人才观所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青年毛泽东人才观的主要内容,分别包括青年时期毛泽东立志高远、坚定理想信念的正确政治方向,勤学刻苦、大胆思维、勇于实践、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磨练意志、重视社会实践的科学的培养方法,德才并重、勇于创新、发展个性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相信人才、尊重人才、会用人才的人才使用观这五个方面来学习探讨青年时期毛泽东是如何学习、如何重视青年人才的;第四部分尝试着研究了青年时期毛泽东人才观的主要特点,强调重视培养青年成长成才与改造社会相统一,目的是指导社会实践,提倡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要注重培养德才兼备、个性发展的人才;第五部分具体分析了以毛泽东青年观为导向,对促进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启迪和现实意义,即对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要求。要求青年人要发奋努力,积极进取,追逐青春梦想,最重要的是新时代青年人要坚定正确方向,热爱祖国,要充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实践能力、意志品质的培养,强化实践育人,在实践过程中磨练坚强意志,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求学生涯中刻苦努力、勇于实践,主动地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富强的伟大历史使命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并为之不懈奋斗直到成功,这种努力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新时代青年人的光辉典范,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深刻探究的。
刘猛[10](2020)在《朝鲜文人洪大容诗文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洪大容是18世纪朝鲜时期一位颇具特点的文人,其实学思想及独特的文学理念曾对朝鲜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洪大容曾随叔父出使满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一定的考察,在中原与中国文士之间交流频繁,多有酬酢。洪大容与中国文士之间的学术交谈促进了中朝两国文学乃至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传播。本论文是关于洪大容诗文理论的专题研究,内容主要拟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对朝鲜与中国明清两代宗藩关系的历史审视,揭示洪大容对中国文化的复杂心态,厘清朝鲜后期社会思潮涌动变迁的脉络,做到“知人论世”。洪大容内心对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倾慕心态,使燕期间的深刻见闻更促使他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先进经验,借机变革朝鲜日益不振的社会局面。其次,探讨洪大容出使清朝时与清代文士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洪大容于乾隆三十年来华,曾与众多中国文士广泛接触,尤其是与来自江南地区的“杭州三士”结下了深厚友谊。洪氏后来在“燕行记”中留下了大量的书信与笔谈资料,在与清朝文人的笔谈中描述了他眼中的清代文人形象及对清代学术得与失的理解。从中可以觇知他与中国文士在诗文理念、经典诠释和明末史实等方面的认知差异。再次,比较洪大容独特的诗文理论。洪大容虽然屡次谦称“余素不学诗”、“不娴于诗律”,但他对诗文并不是不了解,而是和朝鲜性理学者一样视诗文创作为小道、末技。与朝鲜文坛尊唐或崇宋的风尚不同,洪大容不喜以杜甫为代表的唐代律体诗,而对魏晋选体古诗情有独钟。他服膺理学家所谓明道实用、性命义理的学说,反对空疏虚浮的文风,提倡文章要讲究实用、义理,在当时的文坛颇有影响。由此可以从横向上梳理洪氏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诗文理论的不同联系。最后,总结洪大容之学术理念、诗文理论在中朝两国文坛诗苑的影响。洪大容与清代文士的会话记录《乾净衕笔谈》在朝鲜刊行后,引起了较大的震动,同时,中朝两国文士对洪大容也有着不同的评价。洪大容在中朝文化的交流发展史中有着“文化中介人”的重要地位与影响。本论文结合朝鲜后期社会思潮的动态以及朝鲜士人华夷观的改变,展现出洪大容所面临的国力不振等一系列时代问题。结合洪大容提倡的实学思想以及他的燕行经历来探讨他的诗文理论和学术观念。从他与中国文士之间的交流,来看18世纪中朝学人对明朝历史以及学术观念的认知差异。最后来看他对中朝文学乃至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贡献与作用。
二、注重科学道德 提倡实事求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重科学道德 提倡实事求是(论文提纲范文)
(1)“双一流学科”背景下如何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内涵 |
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诚信意识和科学精神。 |
(二)科研兴趣不浓厚。 |
(三)导师缺乏责任意识。 |
(四)高校监督机制不完善。 |
三、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
(一)加强管理体制机制。 |
(二)加强入学教育宣传,提高导师责任意识。 |
(三)激发科研兴趣,学习科学家精神。 |
(四)加强思政教育,融入思政课堂。 |
四、结论 |
(3)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
2.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的核心概念 |
2.1.1 公职人员 |
2.1.2 青年公职人员 |
2.1.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 |
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要素解析 |
2.2.1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
2.2.3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相关论述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道德建设相关论述 |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内修”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2 以“大道”和“不争”为核心的道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3 以“信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官德建设思想 |
3.4 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做法借鉴 |
3.4.1 英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2 美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3 日本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4 韩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第4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 |
4.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成绩 |
4.1.1 个人素养多维提升 |
4.1.2 道德认同显着强化 |
4.1.3 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
4.1.4 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
4.2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
4.2.1 理想信念面临挑战 |
4.2.2 教育培训效果欠佳 |
4.2.3 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
4.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思想观念原因 |
4.3.2 制度机制原因 |
4.3.3 社会环境原因 |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
5.1 以心修德: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
5.1.1 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 |
5.1.2 培养道德情感,构建道德良心 |
5.1.3 磨砺道德意志,修炼道德品格 |
5.1.4 鼓励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
5.2 以教强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 |
5.2.1 创新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
5.2.2 丰富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
5.2.3 整合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各方资源 |
5.3 以制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 |
5.3.1 加快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法制建设 |
5.3.2 深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培训机制 |
5.3.3 健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监管机制 |
5.3.4 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考评机制 |
5.4 以境养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 |
5.4.1 培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5.4.2 打造绿色健康经济新常态环境 |
5.4.3 培育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
5.4.4 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 |
5.4.5 构建清朗明净网络空间新秩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4)习近平对实事求是方法的应用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实事求是方法的整体性研究 |
1.2.2 习近平实事求是方法的具体性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实事求是方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 |
2.1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
2.1.1 共产党人要始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2.1.2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 |
2.1.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2 实事求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方法 |
2.2.1 诸子百家及班固对实事求是的创新 |
2.2.2 宋明理学对实事求是的发展 |
2.2.3 嘉乾学派及清末时期对实事求是的巩固 |
2.3 实事求是方法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 |
2.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事求是方法的提出和应用 |
2.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事求是方法的坚持与曲折发展 |
2.3.3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事求是方法的重新确立及应用发展 |
第3章 习近平对实事求是方法实践应用的历史脉络 |
3.1 青年知青时期(1969-1975)对实事求是方法的自觉运用 |
3.1.1 坚持科学技术的学习运用:勤学习和修建沼气池 |
3.1.2 坚定信念办实事:打坝和建立联合供销社 |
3.2 地方工作时期(1975-2012)对实事求是方法的发展运用 |
3.2.1 正定时期的发展运用: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
3.2.2 福建时期的发展运用:水滴石穿,功成不必在我 |
3.2.3 浙江时期的发展运用:求真务实,干在实处 |
3.3 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对实事求是方法的创新运用 |
3.3.1 理论基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为根基 |
3.3.2 价值目标: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 |
3.3.3 实践导向:以更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核心 |
第4章 习近平对实事求是方法应用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
4.1“实事”:深化对党情国情世情的把握 |
4.1.1 深化对党情的把握 |
4.1.2 深化对国情的把握 |
4.1.3 深化对世情的把握 |
4.2“是”: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 |
4.2.1 深入探寻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
4.2.2 深入探寻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
4.2.3 深入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4.3“求”: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4.3.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4.3.2 理论联系实践 |
4.3.3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第5章 习近平对实事求是方法应用与发展的当代审视 |
5.1 习近平丰富了实事求是方法的理论宝库 |
5.1.1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 |
5.1.2 拓展和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实事求是思想 |
5.1.3 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核心方法论 |
5.2 习近平拓展了实事求是方法的实践意蕴 |
5.2.1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 |
5.2.2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5.2.3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5.2.4 助力推进“四个伟大”理论方针 |
5.3 继续发展和推进实事求是方法论的路径方法 |
5.3.1 坚持群众路线,总结人民经验 |
5.3.2 坚持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 |
5.3.3 不断提高唯物辩证思维能力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及重、难点 |
第一章 底线思维的内涵和特征 |
第一节 底线思维的内涵 |
一、底线的内涵 |
二、思维的内涵 |
三、底线思维的内涵 |
第二节 底线思维的特征 |
一、原则性 |
二、科学预见性 |
三、主观能动性 |
四、辩证性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底线思维的基本思想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底线思维的资源 |
三、毛泽东思想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
三、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的要求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基本形态的重要论述 |
第一节 关于政治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二、坚持党的领导 |
第二节 关于经济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
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 |
四、守住农业农村改革的“三条底线” |
第三节 关于意识形态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
二、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
三、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
四、守住道德底线 |
第四节 关于社会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
二、坚守食品安全底线 |
三、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 |
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
第五节 关于生态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
二、守住“三条控制线” |
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
第六节 关于党的建设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牢守政治红线 |
二、牢守思想防线 |
三、牢守党的初心使命 |
四、牢守廉洁自律底线 |
第七节 关于外交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安全的底线 |
二、国与国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 |
三、坚守军事底线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论述 |
第一节 加强科学理论修养 |
一、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
二、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新思想 |
三、坚持科学思维方法 |
第二节 练就过硬的防范风险的政治本领 |
一、增强战略定力 |
二、警惕“灰犀牛”防范“黑天鹅” |
三、提高科学研判风险能力 |
四、提高化解风险能力 |
五、提高制度执行力 |
第三节 发扬斗争精神 |
一、发扬斗争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
二、保持斗争精神并敢于善于斗争 |
三、加强斗争历练以增强斗争本领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
第一节 理论品质 |
一、其核心要义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二、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 |
三、其本质特征是忧患意识 |
四、其重要抓手是两手准备 |
第二节 理论立场 |
一、坚守人民立场 |
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
三、让人民群众满意 |
第三节 问题导向 |
一、发现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起点 |
二、筛选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丰富 |
三、研究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关键 |
四、解决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归宿 |
第六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 |
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 |
第二节 有利于党探索和把握执政规律 |
一、牢守纪律底线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底线以夯实执政基础 |
第三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 |
一、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结晶 |
二、有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三、有利于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
四、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
第四节 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
一、有利于清醒认识我国面临的形势 |
二、有利于抓住中心工作促进多条底线动态平衡 |
三、有利于补齐短板并筑牢底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乾嘉时期(1736-1820)诗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乾嘉以前诗经学研究 |
一、先秦诗经学 |
二、秦汉诗经学 |
三、魏晋唐诗经学 |
四、宋代诗经学 |
五、元明诗经学 |
六、清初诗经学 |
第二节 乾嘉时期诗经学研究综述 |
一、清人着作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
二、近人学术史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
三、近人经学史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
四、诗经学史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
五、清代诗经学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
六、乾嘉时期诗经学学者个案研究 |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乾嘉时期诗经学知识背景与学术风气 |
第一节 乾嘉诗经学概念明晰 |
一、时代的乾嘉 |
二、学术的乾嘉 |
第二节 经学的全面复兴 |
一、学术交流蔚然成风 |
二、大师名家集聚出现 |
三、着述丰富名着繁多 |
第三节 重汉抑宋与诗经学研究 |
一、经义研究以古为尚 |
二、诗经训诂成就斐然 |
三、诗经学凭证据立论 |
第四节 小学、考据与诗经学研究 |
一、小学通经典 |
二、考据治诗经 |
第二章 诗经学研究的历史眼光 |
第一节 《诗经》名物制度研究的历史打通 |
一、名物研究博采众长 |
二、礼仪制度互为阐释 |
第二节 《诗经》天文地理研究的历史溯源 |
一、天文研究中西合璧 |
二、地理研究因地释人 |
第三节 《诗经》“因声求义”研究的历史演变 |
一、“因声求义”内涵的发展 |
二、“因声求义”的历史演变 |
第三章 乾嘉朴学诗经流派及风格研究 |
第一节 吴派诗经学研究 |
一、代表人物及诗经学成就 |
二、学术风格特征 |
第二节 皖派诗经学研究 |
一、代表人物及诗经学成就 |
二、皖派学术风格特征 |
第三节 扬州学派诗经学研究 |
一、代表人物及诗经学成就 |
二、学术风格特征 |
第四章 乾嘉时期三家诗辑佚研究 |
第一节 乾嘉时期三家诗辑佚 |
一、乾嘉以前三家诗辑佚简述 |
二、乾嘉时期三家诗辑佚成就 |
第二节 陈寿祺与《三家诗遗说考》 |
一、陈寿祺其学术渊源 |
二、《三家诗遗说考》 |
第三节 《诗》外诗辑佚研究 |
一、《诗》外诗内涵 |
二、《诗》外诗研究简述 |
三、沈德潜与《古诗源·古逸》 |
四、《诗》外诗价值研究 |
第五章 崔述《诗经》研究走出宗宋宗汉的怪圈 |
第一节 走出“宗汉宗宋”的怪圈 |
一、汉学宋学之争 |
二、崔述之家学渊源 |
三、疑古与考据相伴而生 |
四、汉学研究方法之弊端 |
第二节 崔述与《读风偶识》 |
一、沿袭孔子诗教思想 |
二、以史证诗与以诗证诗 |
三、以情论诗与以俗释诗 |
第三节 崔述独立思考之意义阐释 |
一、学术史之价值 |
二、考据疑古之突破 |
第六章 乾嘉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突破与成就 |
第一节 实事求是学风的突破 |
一、实事求是的学术演变 |
二、实事求是风气之突破 |
第二节 方法论的突破与影响 |
一、文字、音韵、训诂为始阶 |
二、求真求实、信而有征 |
三、以经解经、贯通经传 |
第三节 乾嘉诗经学历史地位的建立 |
一、形成独具特色的诗经考据学 |
二、整理了丰富的诗经学文献资料 |
三、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吕祖谦教育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吕祖谦教育哲学的目的论 |
(一)“矫正气质论”的教育价值论 |
(二)“明理治心”的德育目标 |
(三)“经世致用”的智育目标 |
二、吕祖谦教育哲学的主体论 |
(一)教师上德论 |
1.忠信立德的教师品德观 |
2.师友讲习的教师发展观 |
(二)学生学习论 |
1.持敬作圣之工夫 |
2.务实躬行的实践论 |
三、吕祖谦教育哲学的方法论 |
(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
(二)勇于存疑、不囿权威 |
(三)“求同存异”“往复论辩”的教学方式 |
(四)反求诸己、检点日用 |
四、吕祖谦教育哲学的当下沉思 |
(8)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全国美展的专项研究 |
(二)中国油画的分类研究 |
(三)中西美术创作理论的专题研究 |
(四)“中国经验”的研究 |
三、“中国经验”概念厘定 |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创新点 |
五、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全国美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及油画创作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1949—1976:“新文艺”的建构 |
一、文艺思想的确立与美术体制的初步建立 |
二、全国美展模式的初步形成 |
三、文艺为政治——单一的创作模式 |
第二节 1976—2000:承接与拓进 |
一、文艺方针政策的恢复与调整 |
二、文化碰撞中的过渡与转换 |
三、回归“真实”与“多元化”探索 |
第三节 2000—2019:主旋律与多样化并存 |
一、全球化危机与国家文艺事业的繁荣 |
二、“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 |
三、“主旋律”下的多元发展 |
第二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题材选择 |
第一节 题材的本土化选择 |
一、现实生活题材 |
二、“主旋律”题材 |
三、风景题材 |
第二节 题材选择之维:艺术对时代精神的表达 |
一、时代精神与“言志载道”传统的新变 |
二、时代精神与社会现实表现的确立 |
三、时代精神与题材选择的“中国经验” |
第三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形式表现 |
第一节 形式的中国性呈现 |
一、转化传统绘画语言 |
二、援用民间艺术资源 |
三、借用民族文化符号 |
第二节 形式创作之维:艺术对兼容并包的体现 |
一、兼容并包与艺术语言壁垒的破除 |
二、兼容并包与艺术从俗表达的趋势 |
三、兼容并包与艺术形式创作的“中国经验” |
第四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审美表达 |
第一节 审美的多样化表达 |
一、真实性的抒写 |
二、隐喻性的修辞 |
三、诗意化的追求 |
第二节 审美观念之维:艺术对虚实相融的践行 |
一、虚实相融与表达对象的情感追求 |
二、虚实相融与表达对象的审美感受 |
三、虚实相融与审美空间确立的“中国经验” |
第五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的比较认识与问题思考 |
第一节 中西比较视野下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 |
一、题材选择的中西比较 |
二、形式表现的中西比较 |
三、审美表达的中西比较 |
第二节 国内比较视野下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 |
一、统一语境下的同质“经验” |
二、域外视野下的融合“经验” |
三、多元背景下的兼容“经验” |
第三节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的问题思考 |
一、民间创作与官方立场的不同步性 |
二、艺术思潮与社会文化的不同步性 |
三、艺术表达与审美评价的不同步性 |
第六章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价值与“中国经验”的启示 |
第一节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价值内涵 |
一、社会价值 |
二、审美价值 |
三、文化价值 |
第二节 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国经验”的启示 |
一、“中国经验”的具体阐释 |
二、“中国经验”的共通理念 |
三、“中国经验”的文化内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附录 |
第五届至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名单 |
第五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80 年第四期) |
第六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85 年第二期) |
第七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89 年第十一期) |
第八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1995 年第二期) |
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00 年第一期) |
第十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05 年第一期) |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10 年第一期) |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15 年第二期) |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作品(载《美术》2020 年第二期) |
(9)青年毛泽东人才观对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启迪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2 青年毛泽东人才观形成的背景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全面发展等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
2.2 中国传统人才观强调为政以德、经世致用等思想是其文化渊源 |
2.3 中国近代不断探求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是其实践基础 |
3 青年毛泽东人才观的主要内容 |
3.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3.1.1 立志高远,心系国家 |
3.1.2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
3.1.3 不断追求和探索真理 |
3.2 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
3.2.1 勤学好问,锲而不舍 |
3.2.2 广泛学习,学用结合 |
3.2.3 学思结合,善于自省 |
3.2.4 敢于质疑,大胆创新 |
3.3 科学适用的培养方法 |
3.3.1 理论联系实际,读有字无字书 |
3.3.2 磨练意志力,艰苦努力 |
3.3.3 善于团聚人才,切磋学问 |
3.4 目标明确的培养要求 |
3.4.1 培育青年人才既重才又重德 |
3.4.2 不循规蹈矩,要有创新精神 |
3.4.3 发展个性,提倡人格主义教育 |
3.5 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重要原则 |
3.5.1 慧眼识才,关心青年人才 |
3.5.2 相信青年人才,尊重青年人才 |
3.5.3 会用人才,懂得扬长避短 |
4 青年毛泽东人才观的主要特点 |
4.1 重视成长成才与改造社会的一致性 |
4.2 提倡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
4.3 既要求德才兼备又尊重个性发展 |
5 以毛泽东青年人才观为导向,促进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 |
5.1 刻苦学习,把青春当做奋斗的起点 |
5.1.1 勤学苦练,求得真知练就本领 |
5.1.2 拼搏奋斗,追逐青春理想 |
5.1.3 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创造 |
5.2 坚定信念,正确把握成长成才的方向 |
5.2.1 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
5.2.2 热爱祖国,厚植爱国情怀 |
5.3 严格要求,锤炼自身优良品质 |
5.3.1 坚持德育为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
5.3.2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
5.4 担当重任,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 |
5.4.1 把握际遇,争做时代新人 |
5.4.2 提升社会责任感,担当使命 |
5.5 脚踏实际,在实践斗争中磨练意志 |
5.5.1 注重实践,练就过硬本领 |
5.5.2 学用结合,强化实践育人 |
5.5.3 自强不息,磨练坚强意志品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朝鲜文人洪大容诗文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洪大容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与态度 |
第一节 朝鲜士人对明朝的复杂态度 |
第二节 朝鲜后期华夷观的变化 |
第三节 洪大容的使燕见闻与感受 |
第二章 洪大容与清代文士之交游 |
第一节 洪大容与吴湘等满清文人的交往 |
第二节 洪大容与“杭州三士”的学术交流 |
第三节 《日下题襟集》所见中朝文人的交往情谊 |
第三章 洪大容诗文理论的见解与新意 |
第一节 朝鲜理学对文学的影响 |
第二节 洪大容关于《诗经》的阐发 |
第三节 追求平淡自然的诗学趣味 |
第四节 推崇冲淡闲远的文学风格 |
第五节 褒扬明道实用的义理文章 |
第四章 洪大容在中朝文坛的影响 |
第一节 洪大容对清代学术得失的认识 |
第二节 朝鲜文人关于《乾净衕笔谈》的争议 |
第三节 洪大容在中朝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注重科学道德 提倡实事求是(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一流学科”背景下如何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J]. 巩莉,朱闯,刘雅星. 才智, 2022(04)
- [2]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理性精神培育研究[D]. 卢晓娅. 西南大学, 2021
- [3]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D]. 王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4]习近平对实事求是方法的应用与发展研究[D]. 吕绪贵.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D]. 岳红玲.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6]乾嘉时期(1736-1820)诗经学研究[D]. 赵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吕祖谦教育哲学思想研究[J]. 李慧. 西部学刊, 2020(20)
- [8]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中国经验”研究(1949-2019)[D]. 刘大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青年毛泽东人才观对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启迪意义研究[D]. 杨占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朝鲜文人洪大容诗文理论研究[D]. 刘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公职人员论文;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科学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