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遥感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蔬菜作物,生长阶段,干旱程度,因子分析
遥感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许鹤,潘军,蒋立军,孙也涵,仲伟敬[1](2019)在《蔬菜作物水分胁迫遥感光谱指数构建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蔬菜作物干旱程度是影响其长势及产量的关键因素,实时掌握其各生长阶段的干旱程度在农业估产、旱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取作物的生长信息,对其各生长阶段的干旱程度进行实时监控和防治。通过同种小白菜在不同供水量条件下的室内实验,用ASD光谱仪实测其整个生长周期的冠层光谱。通过分析小白菜在不同供水量条件下的光谱特征,利用可分性度量方法构建归一化水分指数,实现了对小白菜整个生长阶段水分含量信息的识别;之后在已有卫星遥感器波段设置的基础上,通过可分性度量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数学方法构建两个光谱指数:生长指数(GI)和干旱指数(DI),实现了对小白菜的生长阶段及干旱程度的准确识别。室内实验直接观测得到的结果也为星载数据的使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8期)
郑振灿,常松涛,陈文惠,王梦思,吴思佳[2](2019)在《2007-2017年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2007、2010、2013和2017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通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RSEI综合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2007-2017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4期研究年份中,空间上呈现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向的生态林以及水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好,在裸土区域和城市、道路建设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差的分布特征.时间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总体呈上升的趋势.2017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最好;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最差.自从2010年以来,生态环境质量变差区域所占比重从55.95%下降至19.70%,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区域所占比重从23.22%上升至50.78%,说明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彭天凡,范昕桐,任瑞治,顾玲嘉[3](2019)在《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土地分类实验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让本科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遥感影像处理技术,结合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计了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校园土地分类实验项目。以2015年9月20日高分二号(GF-2)卫星拍摄的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卫星影像为实验数据,通过使用不同的光谱指数以及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分别对影像中的建筑物、植被、水体、平地和操场等地物进行提取,进而得到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校园地物分类图,并对分类结果中各种地物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统计结果与真实的地物参数进行对比,近而改善该方法的分类精度与可靠性。实践结果表明,该实验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长虹,付宇,马少忠[4](2019)在《航天航空林业应用技术院士工作站和国家环境卫星遥感实验基地落户伊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27日讯(张长虹付宇马少忠)经伊春森工集团向中科院争取,并征得省科技厅支持,27日,“航天航空林业应用技术院士工作站”和“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基地”在伊春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仪式特邀国际宇航科学院吴美蓉院士、顾行发院士前来参加揭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日报》期刊2019-08-28)
何玲,杜哲,张利[5](2019)在《高校教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研究——以“遥感概论实验”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研能力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研创新研究的重要途径。通过教研一体化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依托"遥感概论实验"课程构建基于"组合模块"的教研内容体系;依据教研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分析,开展教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分工与合作;根据"遥感概论实验"课程要求及科研工作中对遥感技术的应用,明确团队成员教研能力需求,制定学术骨干、青年教研人员培养规划,开展教学观摩及教学讨论会。由此,教研团队成员的课堂组织、课堂讲授、语言表达等12项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课题申报成功率明显提高,团队合作氛围和谐,实现了教研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刚,秦昆,万幼川[6](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遥感实验教学CDIO-OBE模式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工科建设是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形势下我国规划人才战略的重要部署,开拓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本文介绍了遥感实验教学与新工科教育理念相对接,按新工科建设要求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改革。遥感实验教学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最新模式CDIO及美国工程教育通用模式OBE,将二者结合实施CDIO-OBE模式教学实践,包括:借鉴《华盛顿协议》体系和欧盟EUR-ACE体系及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实验教学整体学习产出;基于课程与学习产出匹配矩阵,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学习产出,设计教学内容;按CDIO组织课程教学,实现教学产出。CDIO-OBE模式以学习产出驱动CDIO下项目和团队的整体训练,通过实现预期学习产出,促进新工科背景下遥感工程人才的培养。(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也涵[7](2019)在《烟雾气溶胶光学特性遥感仿真实验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高温目标(林火、火山、秸秆焚烧等)燃烧或喷发的同时多产生大量烟雾,影响地表目标物的成像质量与遥感解译精度。烟雾气溶胶对遥感信息的影响规律与影响机制是大气参数遥感反演、环境监测领域中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虽然目前气溶胶散射、吸收理论的完善使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拟合逐渐精确,理论与实验应用广泛,但基于高光谱数据的烟雾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相对较少,应用烟雾气溶胶光学特性于烟雾颗粒物浓度反演的研究及应用实例还不够丰富,对于大气环境监测评价等应用还缺少有利的理论及实验支持。由此,本研究基于散射、吸收及辐射传输理论,采用遥感仿真实验方法,以烟草燃烧烟雾模拟生物质燃烧产生烟雾,通过布格-朗伯定律及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的烟雾散射-吸收理论模型,建立微观尺度上烟雾气溶胶粒子的消光系数、后向散射系数与宏观尺度上烟雾的透过率、反射率的关联;通过仿真实验观测,研究烟雾透过率、反射率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正演获取烟雾消光系数、后向散射系数;最后,将正演模型应用于大兴安岭奇乾林场研究区林火烟雾浓度反演。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烟雾气溶胶消光系数实验观测研究发现,可见光-近红外所有波段的回归方程均通过相关系数检验法0.01显着性检验,烟雾气溶胶透过率与烟雾气溶胶浓度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符合布格-朗伯定律;以PM1.0,PM2.5,PM10烟雾浓度反演的质量消光系数在可见光-近红外范围内主要分布在1.43-9.05m2/g、0.32-1.99m2/g、0.18-1.12m2/g之间。对比相关研究中生物质燃烧气溶胶质量消光系数结果,质量消光系数数值相近,结果可信;烟雾气溶胶质量消光系数随波长变化单峰分布,峰值波长在560nm左右。2.烟雾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实验观测研究发现,可见光-近红外内波段的体积后向散射系数与烟雾浓度的线性回归方程通过了相关系数检验法0.01显着性,烟雾体积后向散射系数与烟雾浓度具有线性关系,斜率即为质量后向散射系数;以PM1.0,PM2.5,PM10烟雾浓度反演的质量后向散射系数分别主要分布在0.28-5.38m2/g、0.06-1.20m2/g、0.04-0.67m2/g之间。烟雾气溶胶质量后向散射系数随波长变化单峰分布,峰值波长在560nm左右。3.对烟雾气溶胶光学特性参数检验发现,浓度反演误差值在450-530nm为反演最佳波段,对应Landsat8影像为第二波段(450-515nm,中心波长483nm)。通过对Landsat8影像数据烟雾浓度反演应用,结果发现,可见光波段影像烟雾浓度反演统计结果相近,都可应用于浓度反演。对第二波段光学厚度并与其他学者对生物质气溶胶或生物质燃烧产生烟雾所反演的光学厚度相比较,反演值较为接近,结果可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刚,秦昆,万幼川,石文轩[8](2019)在《面向新工科的遥感实验教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而实施的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特色专业,遥感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遥感工程应用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遥感实验教学与新工科教育理念相对接,按新工科建设要求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技术发展改内容,引入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问校内资源创条件,打造自主开放的"实验新环节",培养学生创意设计思维;问国际经验改模式,通过CDIO-OBE模式以学习产出驱动项目和团队的整体训练,培养学生系统工程能力;问校外企业建协作,借鉴企业生产管理优势,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兴趣;问区域交流建合作,培养学生国际视野。面向新工科的遥感实验教学改革为遥感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做出了前期探索与试点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雪峰[9](2019)在《高温目标短波红外辐射亮度方向性遥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物的电磁辐射方向性研究是多角度遥感的重要内容及难点所在。温度反演方法研究对遥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利用短波红外进行高温目标温度反演而言,其发射率及发射率方向性是制约反演精确的关键因素,这方面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了非全视场多角度观测的物理模型,确定光谱仪读数与高温目标的真实辐射亮度的转换关系。其次将燃烧机制竹炭作为小面元高温目标,使用ASD FieldSpec3在暗室条件下对其进行多角度观测。由于只使用一台光谱仪无法同时获取多个角度的观测数据,且以不同角度观测时,高温目标温度发生明显改变。大量实验发现,高温目标的温度变化并非毫无规律,相反,二重指数形式可以高精度地刻画小面元高温目标的辐射亮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据此本文提出一种零度-多角度-零度交替观测的方案,结合自定义的降温模型计算多角度观测的参比辐射亮度_0,并提出一个概念-辐射亮度比(多角度辐射亮度/参比辐射亮度_0),用以抵消高温目标降温的影响。研究发现辐射亮度比适用于回归分析,对于高精度拟合波长范围的数据,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的确定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说明不同角度的辐射亮度比数据差异的显着性,但对于弱拟合的波长范围的数据,确定系数则无说服力。因此,为了考证数据的差异性,设计了多种克服降温因素的观测方案,并对辐射亮度数据及辐射亮度比数据使用方差分析,用以确定具有方向性的波长范围及显着水平,同时检验辐射亮度比这一概念的合理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目标的辐射亮度L及辐射亮度比在1300nm-2500nm波长范围内的方向性高度显着;曲线拟合结果表明,L=f(t)=(6_1·exp((7_1·t)+(6_2·exp((7_2·t)形式的降温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辐射亮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6个样品的确定系数均大于0.97。余弦函数、傅里叶级数、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在波长1300nm-2500nm范围内等均可实现辐射亮度比随角度变化的高精度拟合。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都表明高温目标在1300nm-2500nm波长范围内的方向性高度显着。值得指出的是,本文发现了具有概率意义的对高温目标的辐射亮度比随角度的拟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高温目标辐射的方向性的物理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初步理论探讨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龚小雪,张雷,宣明[10](2019)在《光学遥感卫星飞轮微振动仿真和地面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光学遥感卫星中飞轮微振动带来的成像像移进行精确预估,研究了飞轮微振动对成像影响的相关机理,建立了理论分析模型,搭建了高仿真度实验测量平台.研究微振动对成像影响机理,构建从飞轮扰振特性到成像像移之间的传递函数表达式,理论证明了谐波特性和模态特性是飞轮微振动对成像像移影响的两大重要特性.搭建高仿真度的实验平台对微振动影响下的图像像移进行精确测量.对比理论模型分析所得像移和实验测量数据,分析两者结果不一致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理论与测量的像移结果中谐波特性非常一致,两者具有几乎一致的典型的谐波因子;模态特性在低频段具有较高一致性,中低频段误差在8%以内.(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遥感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2007、2010、2013和2017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通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RSEI综合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2007-2017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4期研究年份中,空间上呈现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向的生态林以及水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好,在裸土区域和城市、道路建设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差的分布特征.时间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总体呈上升的趋势.2017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最好;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最差.自从2010年以来,生态环境质量变差区域所占比重从55.95%下降至19.70%,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区域所占比重从23.22%上升至50.78%,说明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遥感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许鹤,潘军,蒋立军,孙也涵,仲伟敬.蔬菜作物水分胁迫遥感光谱指数构建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郑振灿,常松涛,陈文惠,王梦思,吴思佳.2007-2017年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与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彭天凡,范昕桐,任瑞治,顾玲嘉.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土地分类实验方法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4].张长虹,付宇,马少忠.航天航空林业应用技术院士工作站和国家环境卫星遥感实验基地落户伊春[N].黑龙江日报.2019
[5].何玲,杜哲,张利.高校教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研究——以“遥感概论实验”课程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李刚,秦昆,万幼川.新工科背景下遥感实验教学CDIO-OBE模式改革[J].测绘通报.2019
[7].孙也涵.烟雾气溶胶光学特性遥感仿真实验观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李刚,秦昆,万幼川,石文轩.面向新工科的遥感实验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
[9].张雪峰.高温目标短波红外辐射亮度方向性遥感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0].龚小雪,张雷,宣明.光学遥感卫星飞轮微振动仿真和地面实验研究[J].光子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