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身体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身体,传统武术,主体性,教化
身体主体论文文献综述
杨国珍,段丽梅[1](2019)在《身体在场:武术“会、对、巧、妙、绝”的主体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在评价与概念认知造成的身体缺席与无我反思是当前竞技武术与学校武术的发展瓶颈。笔者通过对传统武术"会、对、巧、妙、绝"技术进阶现象分析认为:"会、对、巧、妙、绝"不只是传统武术技术进阶的评价标准,也是身知胜于心知的主体明朗与自现,更是武术教化育人的源泉与根据。武术"会、对、巧、妙、绝"的技术进阶,与"齐整、贯通、敏感、身长、意象"等身体内在感知同步,并涵摄了更好地使用身体、社会交往、培育气质等生命存在的主体认同。这种身体化的主体反思能为我们更好地进行生命认知式学校武术传承提供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倪娉婷,朱永晖[2](2019)在《从身体视角探析波伏娃与巴特勒的女性主体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问题是哲学中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在哲学语境下,身体不仅仅是物理性与生物性的物质实体,也是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文化存在。然而在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膨胀的当下,身体往往被异化为性与欲望的代名词,忽视了身体的内涵。从根本上来说,对身体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思考,更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的理性把握。二十世纪以来,女性主义者对性别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其中有关身体的论述更是别具一格。当代法国杰出的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将性别区分为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认为女人是在社会中生成的,即女性是一种社会性别。而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则解构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二分法,提倡物质性身体,将身体看作性别述行的场域,突出强调话语在性别领受中的作用。本文结合波伏娃的《第二性》与巴特勒的《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试图从身体观、身体与性别领受、物化的身体、身体与主体性等角度进行探讨,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身体观。(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赵永峰[3](2019)在《身体·体验·认知:语言主体间性建构研究——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认语言学强调认知主体在认知世界时体验和认知的互动关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体验活动发生的情境具有社会性,个体语言经过社会化后才成为人们交际通用的社群语言;个体语言经过社会"规约"和"净化",经历和完成主体间性的建构,语言形式和用法才能相对固定下来,方可承担语言交际的任务。本文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基于体认语言学的体验和认知观,系统探索语言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英语人称代词经历了激烈的、漫长的社会斗争和社会规范运动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形态。(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9年05期)
尹海丹[4](2019)在《唯我论的身体及其空间构造——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研究具体工作中的症结与克服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研究的主导思路偏离了现象学的原则。他在进行了原真还原后,随即转向身体,将唯我论的身体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在具体分析中,胡塞尔在面对身体时滑向了自然态度,并试图将身体/躯体作为沟通自我与他人的桥梁。但是,胡塞尔的空间构造理论正是以唯我论的身体为核心的,而躯体作为一种空间物,其构造必然无法脱离唯我论属性,不可能为交互主体性研究进路提供支持。带来希望的是,由于胡塞尔工作哲学的研究风格,在胡塞尔本人的思考中,能找到一些与胡塞尔主导思路相异的、指向另一种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龙艳[5](2019)在《顺从、反抗与自由——《拯救骨头》中的女性身体与主体性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非裔女作家杰斯敏·沃德的小说《拯救骨头》荣获2011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从表面上看,小说讲述了一个14岁美国非裔少女在父权制度与种族主义双重桎梏下的挣扎与困惑以及她的坎坷成长经历。然而,小说深层的叙事目的在于,作者通过这种叙事设计,试图让主人公在身体叙事的过程中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性,探讨黑人女性的自我救赎与解放之道。(本文来源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韩超[6](2019)在《《沉沦》的身体书写与国族想象——兼论五四时期留日学生的主体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沉沦》以极其个人化的身体叙事表现着20世纪20年代"零余者"的悲哀,反复书写着青年学生在日本的弱小民族体验以及由此而生出一系列"卑贱"经验。由此我们得以关注到在海外这一空间孱弱的男性身体所遭受到的民族化困境;在情欲的压抑和发泄中,身体既与民族国家话语重迭、同构又不断撕裂,形成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重新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考察五四时期留日学生甚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建构与国族认同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邓楚君[7](2019)在《女性主体性的建构策略——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体意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艺术家通过创造身体意象呈现出对女性身体的多元认知。其描绘女体以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策略可大致分为叁类:一是批判社会中既存的女性形象,挑战男性凝视;二是超越二元的性别对立,参照新兴科技与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重新定义女性身体的社会位置;叁是通过回溯历史,重拾被压抑的女神传统,对女性的身体意象进行重新塑造。通过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借由分析当代艺术家之作品,质疑长久以来主宰大众视觉美学的男性观点,对现存的审美标准加以探究,或能发展出一套新的审美标准,展现另一艺术语言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胡志红[8](2018)在《身体、自然、种族:生态批评与身体美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性既是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生态批评的重要议题。传统美学将灵魂看成起点,并通过打压身体构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从而将美学引向危机。身体美学颠倒了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将身体看成美学之起点,并在对传统美学的批判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理论,以借此克服美学危机。然而,灵魂、身体、自然及种族之间无论在隐喻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与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发生勾连。为此,在构建身体美学时,还需借鉴环境公正理论,通过有色族文化视野深刻揭示灵魂压制身体、自然及弱势族群的内在机制,探寻身体、自然及种族共同解放的文化与现实路径,构建既有形而上崇高理想,也具备深刻现实基础的身体美学。(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潘雨[9](2019)在《景观中的性别、身体与现代性:“十七年”新疆民族题材影片的主体建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十七年"新疆民族题材影片中的性别、身体与现代性景观梳理,观察电影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有效的社会宣传、动员、组织与整合工具,如何借用景观符号这一表皮图式,将一个具有高度异质化的多民族多文化社会建构成为拥有共同记忆和情感体验的统一的共和国,并以此夯实关于中华民族的身份想象与主体建构之路。(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9年02期)
冯合国[10](2019)在《身体主体的教育学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教育的"祛身"性导致了"教"的"抑身"、"言"的"隐身"和"学"的"无身"。庞蒂用身体主体置换了意识主体,彰显了作为认知世界的"阿基米德点"的身体、具有意向性的身体、作为表达和言语的身体以及作为世界本体的"大身子"。意识主体向身体主体的捩转,使现代教育一反"祛身"之诟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凸显"身化为知""教为身范""学为体迁"。(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7期)
身体主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身体问题是哲学中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在哲学语境下,身体不仅仅是物理性与生物性的物质实体,也是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文化存在。然而在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膨胀的当下,身体往往被异化为性与欲望的代名词,忽视了身体的内涵。从根本上来说,对身体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思考,更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的理性把握。二十世纪以来,女性主义者对性别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其中有关身体的论述更是别具一格。当代法国杰出的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将性别区分为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认为女人是在社会中生成的,即女性是一种社会性别。而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则解构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二分法,提倡物质性身体,将身体看作性别述行的场域,突出强调话语在性别领受中的作用。本文结合波伏娃的《第二性》与巴特勒的《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试图从身体观、身体与性别领受、物化的身体、身体与主体性等角度进行探讨,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身体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身体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杨国珍,段丽梅.身体在场:武术“会、对、巧、妙、绝”的主体性反思[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9
[2].倪娉婷,朱永晖.从身体视角探析波伏娃与巴特勒的女性主体观[J].青年文学家.2019
[3].赵永峰.身体·体验·认知:语言主体间性建构研究——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J].外国语文.2019
[4].尹海丹.唯我论的身体及其空间构造——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研究具体工作中的症结与克服可能[J].世界哲学.2019
[5].张龙艳.顺从、反抗与自由——《拯救骨头》中的女性身体与主体性建构[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韩超.《沉沦》的身体书写与国族想象——兼论五四时期留日学生的主体建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邓楚君.女性主体性的建构策略——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体意象探究[J].理论月刊.2019
[8].胡志红.身体、自然、种族:生态批评与身体美学中的主体性问题[J].文化研究.2018
[9].潘雨.景观中的性别、身体与现代性:“十七年”新疆民族题材影片的主体建构路径[J].电影新作.2019
[10].冯合国.身体主体的教育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