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耦合双间隙腔论文_李晓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耦合双间隙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隙,滤波器,导纳,速调管,等效电路,金属,基站。

强耦合双间隙腔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鹏[1](2013)在《耦合双间隙腔的单腔管振荡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功率速调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军民用雷达、高能粒子加速器、卫星通信、电视广播设备和微波武器系统等领域,是军队信息化工程、航天工程和通信、民航、天气预报、医疗器械等民生工程中的重要核心器件之一。而双间隙输出回路已成为高功率速调管展宽带宽和提高功率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发展高性能多注速调管。然而在发展较低和较高频段的宽带多注速调管过程中经常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寄生振荡问题,成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点。因此,速调管双间隙输出腔的稳定性问题是高性能多注速调管研制者的研究重点之一。长期以来,在速调管双间隙输出腔形成的一些寄生振荡,由于不清楚其产生机理,一直令研制者感到束手无策。速调管输出回路的结构和性能不仅对大功率速调管的工作带宽和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整管的稳定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双间隙输出腔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期望的寄生振荡频率,并且这些振荡频率并未受到双间隙加载输出腔的某些相关参数的影响,也正是这些非工作频率的存在严重危害着双间隙输出腔的稳定性能和导致双间隙输出腔输出频谱的不存,以及双间隙输出腔的输出效率变差等一系列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科学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发展了各种各样具有针对性的抑制寄生振荡和改善稳定性的方法,但是仍然存在有一些寄生振荡问题,由于不清楚其产生的根源一直使得研制者感到束手无策而且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或许在宽带多注速调管的双间隙输出腔中,那些难以克服的寄生振荡源于某种新的机理,目前还未被研制者所认知。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彻底研究清楚这些寄生振荡的产生机理,才能有目的性地调整结构和电子注参数以避免这些寄生振荡的出现。本文针对这一难题,主要研究了多注速调管27π模和π模耦合双间隙加载输出回路形成单腔管振荡的问题。在小信号条件下,围绕着双间隙输出腔中能否产生假设所述的“单腔管振荡”等系列问题展开了详细的理论推导、解析计算和模拟仿真。最后,通过magic粒子模拟进一步验证了耦合双间隙输出腔形成单腔管振荡的可能性。首先,本文采用理论推导和解析计算的方法分别计算了2π模和π模耦合双间隙输出腔加载截止波导滤波器型输出回路中电子注的小信号电子注导纳公式,并利用三维仿真方法定量计算了2π模和π模耦合双间隙加载矩形波导输出腔的线路导纳,根据原有单腔管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得到了耦合双间隙加载输出腔满足单腔管振荡的线路总导纳条件、起振电流和振荡频率,并以此确定了2π模和π模耦合双间隙输出腔形成“单腔管振荡”的起振条件。计算结果表明:在电子注加速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电子注电流增大到一定程度,耦合双间隙输出腔将会形成危害性较大的单腔管振荡;而且双间隙输出腔的单腔管振荡频率与电子注加速电压和电子注电流存在复杂的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加载双间隙输出腔中产生“单腔管振荡”这一假设存在的可能,我们继续对多注速调管2π模和π模耦合双间隙加载输出腔进行了MAGIC粒子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存在激励信号源并保持一定直流电子注加速电压不变的条件下,当电子注电流值增大一定程度后,电子注将会在漂移管中出现较为严重的群聚现象,波导口输出功率值也将会迅速增加,并且得出了振荡频谱图。通过理论推导和解析计算与粒子模拟相比较,我们得出两种验证结果基本吻合,进而验证了本文研究内容的可靠性。这些关于对耦合双间隙加载输出腔中有害单腔管振荡形成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结论,为今后改善速调管耦合双间隙腔输出电路的稳定性和制造超高频微波管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3-05-01)

赵培伟,林福民[2](2012)在《耦合双间隙腔的滤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首次提出的以耦合双间隙腔替代传统的双同轴腔作为腔体滤波器的基本单元的可行性,本文采用等效电路法推导了耦合双间隙腔两端加载同轴线之后的传输函数,研究了耦合双间隙腔的滤波特性,并利用叁维仿真验证了解析推导结果的正确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耦合双间隙腔滤波性能的优劣性,采用叁维仿真的方法比较了耦合双间隙腔滤波器和双同轴腔滤波器的传输特性和体积,结果表明,在两者的间隙宽度相同的情况下,耦合双间隙腔滤波器比双同轴腔滤波器有较大的1dB带宽和较小的体积,但通带下降沿比较平缓。该研究结论将为今后发展以耦合双间隙腔为基本单元的小型化大功率金属腔体滤波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2年S1期)

赵培伟[3](2012)在《以耦合双间隙腔为基本单元的多腔体滤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微波通信频率资源变得日益紧张,对微波滤波器的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金属腔体滤波器由于其电磁屏蔽性好、结构紧凑、通带插损低、体积小和功率高等优点,长期以来一直是移动通信基站发射滤波器的首选品种。多同轴腔交叉耦合的金属腔体滤波器由于具有较好的滤波特性和易于调谐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当前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但现代无线通信基站在不断追求更高性能指标的同时,也追求更小体积和更低成本,而同轴腔金属腔体滤波器在缩小体积、改善1dB带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为此,我们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首次提出了采用双间隙腔为基本单元的金属腔体滤波器的创新性设想,经研究表明,在1dB带宽和滤波器体积等方面,单个双间隙腔构成的滤波器与双同轴腔滤波器相比有着明显优势。为验证首次提出的以耦合双间隙腔替代传统的双同轴腔作为腔体滤波器的基本单元的可行性,本文采用等效电路法推导了耦合双间隙腔两端加载同轴线之后的传输函数,研究了耦合双间隙腔的滤波特性,并利用叁维仿真验证了解析推导结果的正确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耦合双间隙腔滤波性能的优劣性,本文还采用叁维仿真的方法比较了耦合双间隙腔滤波器和双同轴腔滤波器的传输特性和体积,结果表明,在两者的间隙宽度相同的情况下,耦合双间隙腔滤波器比双同轴腔滤波器有较大的1dB带宽和较小的体积,但通带下降沿比较平缓。该研究结论将为今后发展以耦合双间隙腔为基本单元的小型化大功率金属腔体滤波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个以耦合双间隙谐振腔为基本单元的四腔体滤波器,用较少的腔体单元实现了较大的1dB带宽,提供一种大功率、宽频带、小体积而功率容量较高的金属腔体滤波器。在设计的过程中,独创性地提出了T型耦合孔的概念,并且通过改变孔的位置、大小等来控制耦合量的强弱以实现滤波特性的需要,解决了两个耦合双间隙腔相互耦合时,带宽不足和通带插损过大等问题。此外,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微波CAD技术的进步,高频电磁仿真软件仿真的精度和效率不断提高,我们还将传统的等效电路设计方法与高频电磁仿真软件相结合,提高了设计精度,缩短了研制周期。最后,我们还对所设计的滤波器进行了加工和测试,将测试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推导的理论和设计技术的正确性,完成了产品的研制。(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2-05-01)

林福民,丁耀根[4](2004)在《速调管耦合双间隙腔输出回路的绝对稳定性判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解析推导和适当的简化处理得到了速调管耦合双间隙腔输出回路的绝对稳定性判据,并对不同类型的耦合双间隙腔输出回路的稳定性进行比较和讨论。(本文来源于《真空电子技术》期刊2004年02期)

强耦合双间隙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验证首次提出的以耦合双间隙腔替代传统的双同轴腔作为腔体滤波器的基本单元的可行性,本文采用等效电路法推导了耦合双间隙腔两端加载同轴线之后的传输函数,研究了耦合双间隙腔的滤波特性,并利用叁维仿真验证了解析推导结果的正确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耦合双间隙腔滤波性能的优劣性,采用叁维仿真的方法比较了耦合双间隙腔滤波器和双同轴腔滤波器的传输特性和体积,结果表明,在两者的间隙宽度相同的情况下,耦合双间隙腔滤波器比双同轴腔滤波器有较大的1dB带宽和较小的体积,但通带下降沿比较平缓。该研究结论将为今后发展以耦合双间隙腔为基本单元的小型化大功率金属腔体滤波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耦合双间隙腔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鹏.耦合双间隙腔的单腔管振荡问题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

[2].赵培伟,林福民.耦合双间隙腔的滤波特性研究[J].微波学报.2012

[3].赵培伟.以耦合双间隙腔为基本单元的多腔体滤波器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

[4].林福民,丁耀根.速调管耦合双间隙腔输出回路的绝对稳定性判据[J].真空电子技术.2004

论文知识图

7双耦合口输出腔的S21曲线Fig.7...10 强流长脉冲双耦合孔速调管输入腔注...13 输入腔后12 稳态时强流长脉冲双耦合孔速调管输...

标签:;  ;  ;  ;  ;  ;  ;  

强耦合双间隙腔论文_李晓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