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辉(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300101)
[摘要]道家思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由春秋时期发展至今,从单纯的政治思想演化成宗教,渊源流传,博大精深。本文将通过推理的方法对“道”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道家;老子;道
一、历史背景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四大显学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和儒家伯仲相称得学派,它的道理深藏在玄妙的语言之中,无为之中大有作为。
先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这个人本身就很神秘莫测,他的真实姓名、籍贯、享年,无一不成问题,甚至有人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过这样一个人。多数说法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因不满当时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而悄然隐退,不知所终,但他的《道德经》却被后世奉为经典,世代传颂。
二、“道”的涵义
老子是一个绝对的隐士,他从不寄希望于帝王,只遵从他所信奉的“道”。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呢?“道”最原始的解释,就是“道路”,引申一步就可以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轨迹”,也就是“事物的规律,本质”。
从象形文字的角度去看,“道”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有很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写法的风格也有很大不同:
有象形单纯的道路的,这完全是一个人走在一个十字路口处。
也有和我们今天的“道”字相近的。
还有一类介于象形和现代汉字之间的写法,我们可以从下半部分看出道路的形状来,中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上半部分近似于现代汉字中的“首”,下半部分有象征“足”的意象。我们可以把上边的部分看成一个人的头,连接着通往天上的另一条道路,从“道”字最广阔最宏大的角度考虑,可以将这个字看作,一个人足下于大地相连,头上与苍天相连,天、地、人相统一,将人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就是“道”。
三、“道”的推理
《老子》二十五章中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说“道”是宇宙的根本,是价值判断的标准,先于一切物质而存在,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道”是一个玄妙至极的概念,它到底是什么?宇宙的本源又是什么?我想尝试用逻辑方法来推理一下老子关于“道”的理论:
已知一:无生有(1);已知二:道生一(2);“一”是物质或意识的,也就是“有”(3);由(1)(2)(3)得出:“道”有可能是“无”(4)。又因为:“道”是确实存在的,而不是没有(5);由(4)(5)得出:“道”不是“无”,而是“非有”和“非无”的并集(6)。已知三:“道”无形无象,不可用感官感受(7);由(7)得出:“道”不是物质(8)。道可道,非常道,即:常“道”(真正的“道”)不可道(9);由(9)得出:“道”不是意识(10)。由(8)(10)得出:“道”既不是物质也不知意识,即“非物质”和“非意识”的并集(11)。由(6)(11)得出:“道”是一种不可被认知的存在。
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道”究竟是什么,它超出了我们所能思考的能力范围,这也导致了一种不可知论,就像老子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那么,知道与不知道,明白与不明白都是循环的,“无为”,心平气和,不勉强,不强求,顺其自然,“道”便能了然于心了。这也正好验证了老子的理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展。
事物可以无条件的向其相反的方向变化,就像道教中的太极阴阳图,黑白两极此消彼长,总向着对立的方向运动着,但是这两者无论怎样运动变化,都始终保持着一种总体上的平衡,而在这其中维系着平衡的力量就是“道”。它并不刻意去控制变化的趋势,但却能够以一种潜在规则的形式维护着总体的稳定,任凭阴阳两极变化无章,相互侵占,它们也只能各占圆的一半位置,谁也不能多出来一点。
这就是对“道”的一些简单的阐述和理解,老子的“道”虽然有些被动和出世,但是对于古代辩证法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我们的人生也有着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应元,黄曙辉著.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余世存著.老子传[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0
[3]陈立文.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的自然境界[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2